郑怀林:医药卫生人类学视野语境中的“岐黄”文化
- 索引:799
- 发布时间:2019-07-26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岐黄”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活态医药文明。其医史悠久,博大精深,济世活人,惠溥天下。下面就笔者多年来用医药卫生人类学研究“岐黄”文化的有关情况,述其梗概,仅供参考,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岐黄”文化的医史人类学语义诠释
“岐黄”作为一个由岐伯和黄帝两人的名字组合而成的新名词,既有其自身的信息元本义和知识体词义,又有其语意学意义。“岐黄”二字中的“歧”字通“岐”,或是“岐”的一种书体,原指以“岐山”、“岐水”为其姓的“岐伯”。对于“黄”字大概不会有异议。
1.“岐黄”为中华医祖
“医之始,本岐黄”(《医学字经》)。故“医家以岐黄为祖”(《医灯续焰》)。相传生活在炎帝与黄帝二帝之际的岐伯,传承了远古的医药文化,为中华医药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被人们尊为医家之祖。黄帝被尊奉为“华夏始祖”,岐伯又是人文始祖的医学“天师”,故历来往往把岐伯与黄帝奉为中医之祖,并不断注入新的含义。
2.“岐黄”几成《黄帝内经》的代名词
直至今天,凡从事中医工作的仍然言必称引《黄帝内经》之论。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以黄帝、岐伯问答的体裁写成,因以岐伯医论为主,故而后世即以“岐黄”代称《黄帝内经》。
3.“岐黄之学”即“中医学”的代称
相传黄帝常与岐伯、雷公等臣子在“明堂”谭论医道,广泛深入地探讨医学,对疾病的病因、诊断以及治疗等原理设问作答,予以阐明,其中的很多内容是岐伯所述。后世出于对岐伯的尊崇,遂将岐伯置于黄之前,称“岐黄之学”为中医学。
4.“岐黄之术”简称“岐黄术”,即中医学术或中医术
宋•窦材《扁鹊心书•序》、明•周慎斋《慎斋医案遗书》皆有“岐黄正派”之说。[日本]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方论》和清•雷丰的《时病论》中都有“岐黄术”的论述。
5.“岐黄之道”即中医之道
医道的基本思想,概可导源于岐黄时代。明•赵献可《医贯》有“岐黄之道”的论述。由于岐黄医论深受“道”的思想影响,于是有人认为“岐黄”具有“道医”的某些特色,但决不等同于“道教医学”。但确切地说“岐黄”所代表的是一种“医道”,而不仅仅是“道医”。
6.“岐黄家”指从医的中医大夫、中医学家
明•吴尚默《丹溪手镜•序》和清•何梦瑶《医碥•自序》中对于当时的医生皆有“岐黄家”的称谓。
7.“岐黄书”也泛指中医书籍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饶兆熊序》说:“程君钟龄,……间取岐黄书,……不从门面语掩饰时人之耳目。”
8.“岐黄业”指中医行业
清•汪昂《医方集解•凡例》有“业岐黄”,清•钱谦益《送张老还溧阳》有“攻岐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紫花和尚》有“精岐黄”,都用“岐黄”来盖称中医学业和中医事业。
9.明清早期传入中国的西医,甚至也有人用“岐黄”来称谓
由于“岐黄”文化在中国的影响,所以当西医最早传进来的时候,甚至也曾用“岐黄”二字来称谓。
由此可见,“岐黄”一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医药文明韵意[1],展示着“生命之树长青”的永恒风彩。
二、“岐黄”文化的数据挖掘及田野考察
1.“岐黄典籍”
保存至今天的广义的“岐黄”文献据说有近万种,这些浩如烟海的医籍,是一代一代医药学家传承“岐黄”文化的实践记录、经验结晶、理论的总结和升华。据不完全统计,冠以“黄帝”、“岐伯”之名的医籍有:
《黄帝内经》十八卷,(《汉书•艺文志•医经》今存)。《黄帝外经》三十九(七)卷,(同上,今佚)。《神农黄帝食禁》七卷,(同上,今佚)。《泰始黄帝扁鹊俞跗方》二十三卷,(同上,今佚)。《黄帝泰素》二十篇,(《七略•诸子略•阴阳家》中又名《太素》,为《黄帝内经太素》的简称,今存)
今本《黄帝外经》九卷,(陈士铎口述手抄本,今存)。
《黄帝岐伯按摩经》十卷,(《汉书•艺文志•神仙》今佚)。
《岐伯经》十卷,(《隋书•经籍志》今佚)。
《岐伯灸经》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今佚)。
《黄帝问岐伯灸经》一卷,(《宋史•艺文志》今佚)。《岐伯针灸》,(同上)。
《黄帝岐伯针论》二卷,(《通志•艺文略》今佚)。《岐伯论针灸要决》一卷,(同上)。《岐伯精藏论》一卷。(同上)
《黄帝岐伯论针灸要决》。(《崇文总目》)
《岐伯五藏论》。(《竹堂书目》)
《黄帝八十一难经》。(又名《八十一难》,见于汉•张机《伤寒杂病论》;《黄帝众难经》,见《隋书•经籍志》。今存)
现存的岐黄医籍还有:《黄帝三王养阳方》、《黄帝明堂经》、《黄帝阴符经》、《黄帝明堂偃侧人图》、《黄帝针灸虾蟆经》、《黄帝祝由十三科》、《黄帝素女经》等。又有缀以“岐黄”、“岐轩”的医书也不少。
2.“岐黄”及其当初的医家
由岐伯传于黄帝的《黄帝八十一难经》。据唐•王勃《黄帝八十一难经序》所说:“《黄帝八十一难》是医经之秘录也。著者岐伯以授黄帝”。而传到秦越人时“始立章句”,其学术源于岐伯。散在于典籍中的岐伯医论,多呈只言、片语或语录格式。
《黄帝内经》中记载的与黄帝一起于明堂论医的有岐伯、伯高、鬼臾区、少师、少俞、雷公,共六位。
《黄帝外经》中有与黄帝对话的岐伯、鬼臾区,主要篇章内容则是岐伯与伯高太师、雷公、容成、鸟师、少师、天老、司马、奢龙、应龙、为当、大封司马、巫咸、奚仲、云师、力牧、大挠、雍父、胡孔甲、祝融、常伯、少俞、风后、盘盂等二十四人的医论。
由于长期征战的原因,黄帝时代的许多医家同时又是军事家,如鬼臾区、力牧、玄女等,就连岐伯也是军乐的始祖。
古文献记载“黄帝四面”,科学的解释是,黄帝居于中原,而关注和关照着四方。盖黄帝时也广纳贤才,那时的医家还有素女、巫妨、僦贷季、桐君、俞跗、扁鹊、巫彭、马师皇、苗父等人。其中,玄女、马师皇在新密有其活动遗迹和传说。依此统计,黄帝时代有名的医家当在三十五位以上,其中在新密找到活动遗迹和传说的就有将近十位。[2 ]
从学术讨论的主导和导向上,黄帝的医药思想亦居于首位。古代的医药文化,往往医巫并存,药神两解。但从保留下来有关黄帝的医论看,导向于科学,这是其学术的主流。所以从岐黄时代缔造的医学,就有明显的科学取向和排巫思想,从而也保证了中医药学的科学发展方向,铺垫好了驶向科学与文明的驰道。
3.“岐黄”文化遍新密
大凡有黄帝遗迹的地方,缺岐伯的遗迹,而有岐伯遗迹的地方,却缺黄帝的遗迹。“岐黄”遗迹兼而有之的地方,以新密最为典型。新密有关“岐黄”文化的遗址,胜迹、地名、山川、庙宇约四五十处之多。岐黄医史文化事象如此之密集,这在全国独一无二。
史志记载,黄帝西巡访贤,“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路史》)又据《云笈七签•纪•轩辕本纪》所说:“时有仙伯出于岐山下,号岐伯,善说草本之药味,为大医,(黄帝)请主方药,……作《内经》。”黄帝引载岐伯而归,归于何处?这在医史上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新密市岐伯山及诸多岐伯遗迹的发现,揭示了谜底。
岐伯山海拔四百七十三米,位于苟堂镇大鸿山北东侧,在方沟村与槐树岭交界处,龙马道之尾。群山环抱,山中水质优良,草药众多,小气候甚好,被称为人寿年丰之地。据实地勘察,岐伯山区及其周边,有关岐伯泉、岐伯庙、岐伯墓、岐伯洞等遗迹等多处。于是,黄帝“引载岐伯而归”的千古之谜终于解开:黄帝把岐伯引载到密地谈医论道。
新密有关黄帝时代的医家遗迹与地名有大鸿山,位于本市苟堂镇申门村正南。清嘉庆二十二年《密县志》、《通志》中皆有记载。《素问•天元纪大论》,观其文气,好似鬼臾区对黄帝的专场答疑。非常精彩,主要内容是概论运气学说。鬼臾区传承的是《太始天元册》,据唐•王冰注释:“自神农之世,鬼臾区十世祖始诵而行之,此太古占候灵文,洎(ji,及)乎伏羲之时,已镌诸玉版,命曰册文”。他协助黄帝阐述五行、经脉等医理。《黄帝外经》中鬼臾区与岐伯的医论有《三才并论篇》、《五运六气篇》,探讨天地人的相互关系及运气学说。
力牧台,在本市云崖黄帝宫南两公里处的高地上。《河南通志》、《密县志》等方志中对此有不少记载。《黄帝外经•精气 引血篇》是力牧与岐伯在讨论通过补气、补精而治疗九窍出血的方法,以及气、精、血三者的关系。
风后顶,位于具茨山东首风后岭,原属密县,后划归新郑市。《黄帝外经•太乙篇》是风后与岐伯探讨阴阳、八风、四时八节与医疗关系的。《亲阳亲阴篇》是风后与岐伯谈论风、寒与健康的关系。
玄女岛、玄女洞,位于本市黄帝宫苑内。后世有玄女讲述性医学的书行世。祝融之墟,在新密境内。《黄帝外经•暑火二气篇》是祝融与岐伯关于“暑火二气”的医论。
黄帝时有个名叫马师皇的人,由于治马病有方,成了有名的兽医,后世尊其为兽医始祖。至今新密有许多带有“马”、“骥”字样的地名。当地人还传颂着这位兽医的许多动人的嘉话。
新密”岐黄”文化的物证就是石器时代留下来的遗址、遗迹与文物。与”岐黄”文化相对应的是新密地下尘封的或已考古发现的古人类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古城寨轩辕丘黄帝古城的壕沟虽深陷在氏族社会的基底,而城墙的顶端却早已在溱洧流域彰显着文明的光辉,也闪耀着”岐黄”文化的璨烂光华。
三、“岐黄”文化的医药卫生人类学价值
从医药卫生人类学的谱系分类,“岐黄”文化的学术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
1. 体质学,或曰人体科学
五方之人的不同体质有:①以智力而分的智愚之人;②五态人;③阴阳二十五种人;④重阳五等人;⑤怯勇之人;⑥肥膏肉三型人。
人的体表形态、体表符号、骨度、解剖、脏腑学说、藏象理论(含五脏六腑、奇恒之府等)、经络(含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五络脉等)、俞穴、气血津液、精、神、情志意(心理)、梦。病理方面的论述最详,如病证(症)、病因、发病、病机、病传规律等。对人寿、生理规律、生命现象等也有论述。
2. 医药学
包括诊法学,主要是望、闻、问、切四诊及一些疾病预测和特诊法;疗法学中有药物的内服外用、针刺、灸焫、导引、祝由等情志疗法等;药剂学理论;养生学,治未病,预防疾病,强身健体;摄护措施等。还涉及许多医学边缘学科的内容,如医史、医学哲学、古籍文献、行为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地理学、运气学说、气象医学、时间医学、医德、医学传授、医药民俗、社会医学等学术思想及其萌芽。在“岐黄”文明的传承中,其学术仍在发挥着生化、催化和孵化等良导向正作用。
3. 环境学
主要指天地人关系,人与医药的生态环境,如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统一整体,生命过程中的生、长、壮、老、死,脏腑组织的生理机能与病理变化,无时不与自然息息相关,无处不在相应。人生天地间,人与天地自然相参。自然的大环境、社会人文对医药科技文化的关系,即社会人文环境。现在人们发现,人体本身也有很复杂的内环境。
四、“岐黄”文化演绎着活态的医药文明
从医药卫生人类学的角度看,“岐黄”文化是一种颇具史诗特色的活态医药文明。笔者曾国内外有关史诗作了一了解和相关的研究。在跨文化比较中发现,“岐黄”文化很可能经过了两千年的口传之后,才被文献记载而传承至今。实际上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们创始医药的“史诗”般的海量信息。岐黄时代的医药水平不是今人所想像的那样“原始”,其传承主要是以人为学术载体,它是中华儿女及其“集体无意识”的传承这个“双螺旋基因链”,携载着“岐黄”文化走过了漫长的非文献传播的沧桑岁月,后得文献等载体而益彰。“岐黄”文化在神州本土上一脉传承了中医药学五千年,演绎的是一种活态的医药文明。中医药学是世界医史上唯一的没有文化断层的传统医学,非常特有,很值得去研究探索,尤其须要医史人类学者深入地去作非常有意义的田野考察。
五、“岐黄”文化穿越时空传遍四海五洲
“岐黄”非物质文化由来已久,物化了的“炎黄”文化,也遍及天涯。“岐黄”文化初在炎黄文化圈中,继而普传中华大地,后来走出了国门,传至中国的周边国家,而现在已经传遍四海五洲一切有华人的地方和太阳能照得上的地方。
中医药文化在亚洲相当浓厚,究其原因,其主要的是得益于“岐黄”文化在该地区的传播。“岐黄”文化在东北亚朝鲜半岛上的传播,促进了“东医”的形成。在东亚日本的传播,促进了“汉方医”的形成。在东南亚的传播,对“亚细安医学”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3]。阿拉伯医学吸收了中国医药文化,正如《医学四千年》所说:“阿拉伯人对医学的注重,系基于几种因素,他们早与东方接触,足迹到达般乌和中国,……阿拉伯的解剖学,有部分是从中国人那里学得的,因为中国有一医生名扁鹊,实行人体解剖较亚力山地区利亚人为早。他苦心研究脉理,建立一种脉学,中国医学家至今仍沿用之。”至少在8~9世纪,中国炼丹术已被阿拉伯人所掌握,阿拉伯人称硝石为“中国雪”。汽巴《讨论集》说:“中国炼丹术的主要思想向西推进,经印度、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教的西班牙传播全欧。” [4]中医药特别是针灸,在南亚也相当盛行。
迄今“岐黄”文化至少已传播到了世界135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针灸,已成为当今世界医学的组成部分。
“岐黄”文化产生并最早在亚细亚龙的国土上传承了五千年之后,传遍了全世界。她将会裨益当代,造福社会,惠及子孙,继续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做出新的奉献。
“岐黄”文化不仅仅是属于某县某省的,而是属于中华民族的,也是属于全世界中医的,试想有朝一日,全世界的中医都能络绎不绝地前来“岐黄”文化的圣地朝觐,进行学术研究、考察观光,那该是天下的盛事和圣景。
小结
继续深入挖掘整理与保护“岐黄”文化,时不我待,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在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催动下,史学包括医史研究在内,不仅仅注重于文物胜迹史料、文献史料,还注意到了医药卫生文化的口碑民俗史料。尽管有些口述史料、传说甚至神话、故事,或轶事,已往多被正统的史学所不容,但“人民口头传说的东西,它的生命是很强的,虽然经过千年万载,总还能把远古时代那么一点历史的影子传留下来。……记叙的远古时代的情况,和今天所研究出的原始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还是大体上相吻合的。这类记载,必不是……主观臆造,而是得之于当时的民间传闻。”(袁珂《神话论文集》第56页)。口传的医药历史是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集体潜意识中的印记反映,也是人民的记忆,更是对远古医史探源的重要依据之一。有价值的传说,同样可以作为信史材料参鉴。这也是特定历史环境中文化生成、传承、嬗衍、流变的一种载体形式。在没有文字或记录不发达的历史时期,古人的记忆可能要比今人更强,这已被许多民族志学资料所证实。有许多口传史事,就是精神分析学家所论述的——从祖先那里不断重复而传承下来的“原型意象”。
在新密这块宝地上,璀璨的“岐黄”医史虽不可能重演,但绝非医殇,而是凤凰涅槃,可以再现。精神不泯,是为永生。曾经辉煌的“岐黄”文化没必要再尘封下去,完全可以复兴起来。
振兴“岐黄”医药,是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千秋大业之一。“岐黄”文化强大的潜势可以转变成为一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优势。在“岐黄”文化的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比翼双飞的宏伟实践中,若能实施跨越式发展,将会开辟出一条通往理想境地的金光大道。
参考文献
[1] 朱建平.《中国医学史研究》,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2] 郑怀林等.关于新密岐黄文化的考察报告,■(zhen,氵秦)洧文化2010年1期4-12页。
[3]王学礼、郑怀林.《世界传统医学养生保健学》,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28页。
[4]郑怀林等.《生命的圣火》,中医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