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站点

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

请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登录网站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 医药研究 > 学术研究
0

坚持王焘里籍“眉县说”的唯物史观

  • 索引:749
  • 发布时间:2020-03-28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唐代王珪、王焘里籍详考与辩析(五) ——兼与万方、陶敏、高文柱、张登本四位医史专家商榷

杨志春

眉县说有后裔详考、家庙、碑石,坟墓并存。岂能是“不无渊源”和“附会”。
在前题四“万年说”中通过从八个方面阐述理由,已经说清王焘里籍不在万年。本题五专就“眉县说”的六个理由,坚持长期形成的传统观点,看是否有道理,亦望坚持“万年说”者据理辨驳,并期颁全国医史、地方志两界高明者公正详论,给予指点。
首先,要从王珪两位叔父在汉王谅反叛兵败后,一个被杀,一个在逃亡途中自杀。危急关头王珪紧急出逃,亡命南山十余年说起。“眉县说”在否定了“万年说”之后,题出自已的如下理由:
此时王珪已经34岁,在隋朝廷任职已四、五年之久,正值青年成熟期,精力充沛,头脑清醒,政治敏感,对自已所处时代背景,自然最清楚不过。必然经过短时间思考,当机立断,自已一个人速走不难,但要考虑带着老母和妻子儿女全家最少要五、六口人,逃亡途中的安全是首一要务,加上他从小饱受巅离之苦,一切细节都要很快决策,勿须别人为操心,实际上此时已无其他亲人,至于寻找合适定居点,那无疑是徒劳的。自已亲选逃亡线路,谋划安全落脚点,否则王珪的智商就难胜任后来的要职。笔者相信,王珪逃亡的目的地,必然是舍近求远,即不会选京城郊区神禾塬,不逃小范围的终南山,而是先入小终南山,再沿秦岭西行进入太白山区,因为这里距京城200余里,山大林深,便于隐藏,又距其童年居住过的地方和舅家较近,便于得到生活上的资助,待形势缓和后又回到他少年居住的地方——眉县渭水之滨的王家台定居。随着唐灭隋建立新政权后,重新入朝为官。如果按“万年说”者逃亡安居到神禾塬,全家早已身首异处?也就没有他的后半生,更不用说其曾孙王焘和他的《外台秘要方》了。
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编辑中国地图学社出版《中国历史地图册》(全八册),和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主编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集》所载:“早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今秦岭称‘中南’,秦代才称‘终南山’。”同时对今日之西太白鳌山称“  物”后来开始称“南山”。从西汉起南山称太壹山,东汉时南山内包括太一山或太乙山。三国魏、蜀时称南山包括太白山(此为太白山首次标上历史地图册。后到隋唐至北宋金元,又改称南山,包括太白山。明代又称终南山,包括太白山。清代复称终南山包括太白山。王珪亡命南山时,正好是隋代大范围广义上的终南山(实际上东自华山西至鳌山),包括太白山在内。著名史学家郭  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中也标出秦岭即南山或终南山。敬请万年说者,该不会不顾客观历史事实,一味坚持已见吧!
其二:王珪“世居眉”来源于《新唐书•王珪传》笔者以为从题一中新旧唐书对比分析中,便见一斑,勿须重复叙述,经辨析,孤证不孤。从王焘高祖王顗任北齐乐陵太守。从“侨眉”的记载上看,其码王珪居眉已经两世,宋敏求、宋祁认为写“世居眉”切合实际,比《旧唐书》笼统记为“太原祁人”确切些,他们的判断建立在所收集史料翔实、省、市、县的志书作旁证,怎能是孤证呢?亦见前所引《中国历史人名大辞典》。王氏历代人物的里籍均可作旁证。
其三:王珪亡命南山十余年,“万年说”者只凭王珪墓推理、判断、臆想难以成立,那么“眉县说”认为,王珪流亡太白山后,北出入眉境回到童年时住过的地方渭水之滨的今眉县马家镇王家台,其东邻李家台为王珪母亲的娘家,又东邻车圈村则是王珪之祖王僧辨同朝为官的鲁悉达、鲁广达的家乡,多种因素构成王珪母子生存的安全氛围。
“万年说” 所谓“眉县说”‘抄袭’‘孤证’,而且王珪逃万年、居万年、死万年、葬万年四者中只有葬万年属实,前三者属推测、猜想不能令人信服;通过我们的多次调查其所谓理由更充分,更有说服力,更合呼情理等言辞,可以说确实有点强词夺理。
其四:眉县王珪、王焘后裔自唐以降并非造假认宗:认祖归宗,历来是传统的中国人所坚持的,“万年说”的“与眉无涉论”,否定眉县渭北王家台王珪故居的存在,又不承认族谱世系的合法化,是毫无根据的,意味着与眉无涉,是假冒?请翻开历史,重温昔日王家台的王家水泉,泉西南不到5米的小土崖,崖东百米处有一土窑,是王氏族内的家庙,其东侧约20米处是民国初新盖的家庙上房三间,东西箱房各三间,面南的山门外两侧各有一米多高的石狮一个,目前庙前的神道碑和为四十二代王正元所立碑已经找到,均可为证,更重要的是“宗谱”或称“族谱”、“家谱”自古是非常严肃的大事,如有冒认,必然遗臭万年甚或为封建政府所不容。更不会被《新唐书》录入。今王家台、祁家村王氏族人除因各种原因迁居他处者外尚有82户300余人。
其五:从族内也可作证,以已故的四十二代孙王正元上算至王珪共计1294年,除以42,每代约计30。8年,是合情合理的。如是假冒,亦不能如此巧合。
其六:王焘墓与守墓人的繁衍有实据可证:王焘墓在同镇王家台东3公里祁家村北塬台阶上,据传当年在河北省河涧遇难殉职后,初葬于河间境内,唐军平息史思明、尹子奇判军后,唐朝追赠王焘为工部尚书,太子少保,并从河间遗柩回陕,安葬于此地。传说尸体不全,缺少头颅,朝庭还为他制作假头全尸而葬。安葬时还举行了规模宏大仪式,有千军送葬。葬后其子孙还派专人住在墓周看守并维护坟墓,代代相传,直至四十代孙王遇才,方有一分支王姓迁移至祁家村南一公里的祁家河定居,今已发展至20户116人,加上留在祁家村一组尚有三户12人,两处合计23户128人。关于王焘墓地位值和面积,今有守墓人后裔王申申,保存有解放后土地改革时眉县人民政府颁发的《土地证》,四址分明,面积清楚,这1。5分折合市亩为1。2分。这成了圈定王墓的有力证据。
唐懿宗时王珪之六世孙王谱官位右补阙,因上疏被贬(见《资治通鉴》二百五十卷)。后迁居陕西淳化县,据《淳化县志》载:王弘毅,字子远,唐王珪裔孙,元初归元,官太医院事,治疾如神,通诗书,善属文,年四十即求退隐谷口之文川,结卢溪上,寿七十五而终。今歧山县、户县、和眉县王家庄等地皆有王氏分支,位于眉县城关王家庄的明代工部尚书王卺,即是王焘后裔。但清乾隆时在朝任侍郎  的扶风新店乡王家台王某经考则非王焘一族,综合上述王氏《族谱》除唐以后至明末衔接世系有困难外(无名讳),从清至今世系有条不紊,总的世系代数无误。
关于王焘墓为什么是独墓?他死后,子孙皆在外地任职,加之自“安史之乱”后,朝政日下,时局已离太平盛世甚远,后裔们回葬祖茔有困难,其孙王师正妻房氏葬河南,就说明此点。孤墓到十年文革中被夷为平地。但准确的墓基地由于几颗近百年老柿树未毁,给王焘墓重修保留了标尺。
“眉县说”的上述理由,“万年说”有吗?神禾塬有吗?今长安区贾里村(即神禾堡)有吗?长安区人民政府承认吗?中国医学科学院和陕西省卫生厅及省中医研究院,省中医药研究会认可吗?
当然,万年说者还可再找证据,再反驳。
览于笔者已退休十余年,本应安想晚年,对有些问题或异见,多采取回避的态度,然而由于兼省王焘研究分会第一副主委,加之与刘明德先生合编的约十七万字的《王焘与外台秘要方》一书(内部发行),目前又正在补充增修《外台秘要探秘,解读王焘》一书(似公开发行)之际。由于责任与时势所迫,做为眉坞小县的位小民,只好放弃回避,试撰本文,发我心声,与诸位专家,教授一争,为已故千年的王焘鸣一点不平。
从唐初到“文化大革命”历时1356年间,由于史书对王焘用的是附笔,对他的里籍未有传记,因此只以其曾祖王珪的里籍为准,自宋以来多种出版物一致认同此说,皆认定王焘里籍在眉县。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有人在陕西各类报刊上曾登载有关王焘里为陕西户县、歧山和长安的几篇小文章,笔者认为其“后裔散居”所致,接着新中国兴起第一轮编志热潮,医学界重视研究名人,这样就出现了异见者,湖南师范学院教授万方、陶敏提出“万年说”后,得到了高文铸(柱),张登本二位教授认同并采纳,在其各自的著作中表述记载,时至今日近三十年间无人提出异议,几乎“暂定”成了“默认”。笔者在不得已情况下提出如上看法,对各位教授们多有不敬,万望谅解。
〔建议〕:
以省王焘研究分会名义,建议于2011年(或另定时间)上半年,由省卫生厅委托或指定省中医药研究会会同省地方志协会,邀请组织一批省内中医医史学专家和史志专家,共同就王焘里籍涉及“万年说”和“眉县说”进行研讨,在遵重现有史料的前题下统一认识(除今后在山西祁县、河北省河间市、陕西省长安区神禾原和眉县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外),会议集体作出“对王焘里籍”暂定的认定,以利于研究王焘和《外台秘要》的活动向纵深发展。                       2011-2-20于眉县
﹝编者按﹞:杨志春,陕西资探史志专家,被中国文学艺术研究院授于“优秀作家称号”其生平与业绩被《中国历史学学者辞典》、《中国当代方志学者辞典》等多家大型辞典收入,先后任眉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县志办公室主任,省王焘研究分会第一副主任委员,先后主编《周至县志》(初稿)、《眉县志》、《陕西省太白酒厂志》、《眉县军事志》、《扶眉战役》、《可爱的眉县》、《太白酒文化》、《太白酒赋》、合著《王焘与外台秘要》等书,著述论文百余编,对眉县地区王氏等多个姓氏家族有详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其中对王焘曾多次立传,并经过不同范围、不同程度和不同标题的文字宣传。得知王焘的里籍受到质疑后的第23年头,由于眼看“万年说”已成定局,年已七十八岁的杨老先生又一次站了出来,将已存放多年的资料从新整理,书写文章。使王焘的里籍回归历史的本来面目。
﹝附﹞:杨志春所著述、发表有关王焘文字作品:
1,《唐代医学家王焘》1960年写《周志县志》文稿
2,《我国中古时期的医学家王焘》 1961年冬发表于《陕西日报•秦岭专栏》
3,《唐代医学家王焘》1986年眉县政协《文史资料》第二期
4,《可爱的宝鸡》1964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5,《可爱的眉县》1996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6,《唐代杰出医学家王焘》(1997年)
7,《王珪传》1998年《宝鸡市志》陕西三秦出版社出版。
8,《王焘传》19   年《陕西省志•古代人物传》三秦出版社
9,《王焘传》2001年1月《眉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10,《唐代医学家王焘生平与医事活动的研究》2000年全国汉唐医学研究会重点发言。
11,《唐医药文献大师王焘故里纪念碑铭》2003年立石
12,《王焘家族迁居及世系考略》(2003年)
13,《王珪故里纪念碑文》2004年立石
14,《再谈王焘生平有关问题》(2005年)
15,《重修唐医学文献大师王焘墓碑铭》2008年立石
16,《唐•王焘世系与墓碑记》2008年立石
17,《王焘研究活动大事记略碑》(1961—2010)
18,《唐代王珪、王焘里籍详考与辨析》(2011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