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站点

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

请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登录网站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 医药研究 > 学术研究
0

再证王珪“世居眉”是信史

  • 索引:739
  • 发布时间:2019-03-02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唐代王珪、王焘里籍详考与辩析(二)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会   杨志春

 

      笔者以为,放开史料视野,追溯历史渊源,对于考究王焘里籍大有裨益。要考证王焘里籍,必先考其曾祖王珪里籍,更须先考其王珪之曾祖王神念,祖父王僧辩,父王顗三代迁徙史,以及他们所处时代之特定政治背景。这样,才能从本源上证实王珪“世居眉”的史实,也才能清楚王焘里籍,真正为眉而非万年,也不致使一千多年来的传统定论,突遭个别学者质疑,被肆无忌惮作“个人暂定”和轻易认同,人为之混乱,对和谐氛围形成威胁。这种威胁直接指向世居眉之王氏后裔,也涉及研究王焘生平包括里籍之北京和陕西省、市、县医学界,文史界、地志界诸多学者。迫使笔者又一次认真、仔细重阅南北朝诸史籍七、八部中有关列传20余篇。重阅新旧《唐书》列传十余篇,对照参考,摘抄研究,深受启迪,获得新识,不妨就其要者列出,以作新证,就教于高明者。

    王珪高祖王囧,曾祖王神念,皆为北魏将领和地方长官。后来,神念不知何故?与北魏朝廷决绝,断然于公元508年(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梁武帝肖衍天监七年)率领僧辩,僧智等五子及北魏领地颖川郡归梁。僧辩自随父据郡归梁后,至公元556年同第三子頠在石头城被陈霸先绞杀前的四十八年间,为肖梁忠心耿耿而战,在梁史中留下赫赫战功。其间与王氏里籍有关,进而与其七个儿子迁徙去向有关者如下述:

   其一,僧辩及所有子侄曾受屈被主将肖绎拘捕。侯景叛梁中,僧辩率梁军一直征战侯景,但受未称制的湘东王肖绎节制,僧辩初为贞毅府諮议参军,代柳中礼为竟陵太守,在平侯景叛乱因调兵迟缓,被生性多疑的上司肖绎疑为迁延不动,亲斫其髀(大腿),流血倒地,闷绝,久之方苏,即送延尉(朝廷司法官员)并收其子侄并繋之(拴绑拘囚)。证明此时,僧辩在梁都建业和竟陵(今北天门市西北)所有亲属(包括兄遵业、弟僧智、僧愔、僧修之子以及他的儿子)全部被拘捕羁压(自入梁后,北朝再无直系亲属)。

   其二,“僧辩百口在人掌握,岂得便降”。僧辩及子侄冤拘为时不长得到平反,被重新启用后,继续率梁军征战侯景叛军,一次被叛军将他包围在巴陵州(今湖南岳阳),城下叛军呐喊让他开门投降时,僧辩在城上答曰:“大军但向荆州(今湖北江陵县)此城(巴陵)自当非碍。后僧辩在石头城彻败侯景,奉命镇守健康(今南京)。梁元帝(肖绎)承圣三年(553)二月,僧辩生母魏太夫人病故,灵柩归葬健康(南京),说明僧辩之父王神念早葬于南京附近。其母殁于僧辩封地竟陵,归葬南京,实现夫妇分穴合葬一墓地。此时梁元帝曾两次遣尚书半途吊祭和下葬时吊祭。同时证明,僧辩全家人口多,此时已有百口之众。

   其三,王僧辩于梁末主持朝廷军政大计,为他注定败亡埋下伏笔。公元553年,北齐文宣帝高洋,纳贞阳侯肖渊明为梁嗣,经多次书信商谈,僧辩与渊明乃定君臣之礼,遂迁幼子顯与所生子刘并弟子珍,入齐冲质,又分派二尚书至历阳(今南京西历阳山区)迎渊明,并求以肖方智为太子,太子即不久继贞阳侯肖渊明登位的梁敬帝。从南朝肖梁后期的550年至557年的八年中,不仅处于陈灭梁,北周灭西魏的前夕,而且是梁朝内部动荡不定的最复杂的关键时期,先后帝位变更六人次,年号改变八次,连帝王之人选都由强齐主持,可见国力极弱而乱,败亡之象已定。

    其四,王氏父子在梁末动荡政局中,结果悲惨,去向多异。僧辩长子顗于555年末随王琳入齐,任乐陵太守,573年,王获悉陈平淮南杀掉与他同时投齐的大将王琳,登城嚎哭,一慟而绝。次子顒所无考。其余三子的去向以时间顺序是:第四子颁,在荆州失陷后奔于西魏,继在北周和隋任官,其间曾向隋文帝献:“灭陈之策”,并请隋军南征。灭陈后自主掘了陈霸先的墓,焚尸和水饮之,报了父仇,受隋文帝宽释,后卒死于齐州(山东历城)刺史任所。其余第五子,第六子颇于557年十月父弟被绞杀后,即星夜离梁,急急入关,与北周共存24年后,入隋继续为官,至随仁寿四年七月,隋炀帝杨广弑父杀兄,篡位成功后,文帝第五子杨谅不服,随于次月举兵反,旋即被帮杨广谋位的杨素剿灭,参与反事的王氏兄弟二人颇被诛,頍在逃亡中自杀。显然,颁,頍,颇三人自557年至604年,为北周和隋尽忠效力计47年,这样就为其嫡侄王珪“世居眉”留下伏笔。即为王珪迁徙史和成长史,找到了足够的历史空间。

   其五,新旧《唐书王珪传》中均未记珪生年,只记卒年为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寿享69岁。笔者以此上推,得知珪生于公元570年(即北齐武平元年,北周天和五年,后梁天保九年)。其父自公元555 年入齐,到573年即北齐灭亡前四年,仕齐长达近20年,约在此期娶眉女李氏为妻,先生长子珌,继生次子珪,王去世时(公元573年)王已三岁,北齐国力亦衰,面临骤变的政局,珪与母兄三人于573年至574年间考虑到纷乱的政局,多舛的经历及生活所迫,孤儿寡母,又不便投奔在周为官叔父,而宜先投奔位于眉县渭水之滨李家台的母舅家暂住。后为了子女的教育和自食其力,又移居村西有水泉的土窑中,这便是王家水泉和王家台形成的来历。王珪母子在此住了约十五六年(其间叔父们常来看望并资助)。隋开皇十三年(593),珪(经叔父举荐)入朝为官,先任太常治礼郎,在秘书内省雠定群书,开皇末(公元600年)改任奉礼郎①,到仁寿四年秋八月,因叔父頍,颇参与汉王杨谅反对炀帝失败,颇被诛,頍于逃亡中自杀,此事危及嫡侄珌、珪。此时已34岁的珪闻信后紧急出逃,此即王珪逃亡“南山十余年”之史载。待形势好转(),出山,二次入眉县渭北家乡旧址。又居住了十多年。唐高祖武德年间,由李纲推荐入朝,任世子李建成府谘议参军,及东宫建,为太子舍人,寻传中允,甚为太子所礼。时太子与秦王有隙,高祖责珪不能辅导,流放巂州,(今四川西昌)。“玄武门之变”后,高祖禅位秦王改称太宗,诏回朝任黄门侍郎,谏议大夫。公元626年唐武德九年,王年过半百,十二月由黄门侍郎升任侍中(当时称为“六宰相”之一)。633年在侍中任内,因坐漏泄禁中语,下调同州刺史。次年,诏拜礼部尚书,637年与诸儒正订《五礼》书成。赐帛三百段,封一子为县男。639年病故。纵观王珪生平,艰辛中经历四厄;一厄曰幼年丧父,此乃人生第一不幸;二厄曰亡命南山,逃亡之路为人生特大不幸;三厄流放巂州,代人受过,有含冤之意;四厄曰严重洩露宫中绝密,降职外调,自当领受。

王顗娶眉女李氏为妻,其子珪有两次入眉定居共约30余年,其里籍为眉人不容置疑,写“世居眉”意含志载其父“王顗,北齐乐陵太守,侨眉。”确是史实。且在周、隋为官的三位叔父皆知,又有珪母李氏娘家在眉,又与儿子珌和珪长期居眉,似此证据多多,怎能与“与眉无涉”人为的出现今人给古人安排户口?岂不滑天下之稽,遗笑于当今与后世也!

注:①奉礼郎:官名,从九品上。主要掌管朝会、祭祀之礼;公卿巡行诸陵,主其威仪鼓吹,而相其礼。


附:王珪生平迁徙及大事记要表

编序

公元纪年

朝代纪年(阴历)月日

王珪虚岁

王珪生平大事记要

资料来源

1

570

北齐武平元年

1

王珪出生于北齐其父王顗之任所(北齐都城在邺,父曾任乐陵郡守)。

《北史》,《北齐书》

2

572

北齐武平三年

3

552-572年在北齐任职20年,此期为父母成亲生秘和珪二子“侨眉”即在此时。

《祁县志》,《北齐书》

3

577

北齐承光元年

6

北齐亡于北周,北周大定元年被隋取代。

《中国历史纪年表》

4

581

北周亡于隋开皇二月

10

约在北周末至隋初,珪母子三人在长安暂住一段,

即首次入眉定居十余年。

《周书》,《北齐书》

5

593

隋开皇十三年

23

召入秘书内省,雠定群书,任太常治礼郎。

《旧唐书》

6

600

隋开皇二十年

30

改任奉礼郎

《新唐书》

7

604

隋仁寿四年八日

34

珪之叔父頍、颇参与汉王杨谅反事,一个被杀,一个自杀。涉珪逃亡南山十余年,后再返眉。

《隋书》,《资治通通鉴》

8

618

隋皇泰元年五月

50

高祖入关,建立唐朝,经李纲荐为世子府谘议汉参军,及东宫建成为太子舍人,后太子与秦王有隙,高祖责珪

不能辅导,以失职而流放巂州。

《新、旧唐书》

9

626

唐武德九年八日

58

高祖禅位秦王后,太宗从 巂 州召回珪,并任建议大夫,黄门侍郎。

《新旧唐书太宗纪》

10

628年末

唐贞观二年十二月

60

从黄门侍郎任调升,代高士廉任空缺四个月的侍中,(门下省主官、正二品)(史称唐六宰相之一)

(同上)

11

633

唐贞观七年

64

珪因坐漏禁中语(即泄露朝廷机密)被免侍中职,下放同州(今陕西大荔)刺史。

《新旧唐 书•王珪传》

12

634

唐贞观八年

65

珪被调回朝廷任礼部尚书,(主管祭祀、外宾等礼仪和科举考试的机关,兼任魏王李泰师)。

(同上)

13

637

唐贞观十一年

67

珪与诸儒正定《五礼》书成,太宗赐帛三百段,封一子为县男。

(同上)

14

639

唐贞观十三年

69

珪因病逝世,太宗素服举哀悼惜久之,

诏魏王泰率百官亲往临哭,赠吏部尚书,谥曰“懿”

(同上)

备注〕:

据常理推测:珪1—8岁在北齐;8岁以后,居眉定居至23岁。入隋为官10年居长安,后亡命南山,再入眉至50岁,两次居眉约30余年。

⒉本表暂未查出王珪在唐与太宗、朝廷多次论证之首,尤其是《确论》和其他参政要事的确准年代,故未列入。(未完待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