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站点

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

请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登录网站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 医药研究 > 学术研究
0

杨世兴、杨震:略论汉唐医学发展史

  • 索引:646
  • 发布时间:2018-11-15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中国医药学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发展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在数千年的社会发展、演变过程中,中国医药学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其中,汉、唐分别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鼎盛时期。汉代,人们不仅能对疾病症状进行详细描述,而且能根据辨证论治原则予以治疗。《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药学巨著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汉代著名医学家扁鹊、张仲景、华佗等都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科学技术进步。医学也取得了全面发展。孙恩邈的《千金方》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作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在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外,唐代在药物学、临床医学、养生学、对外医药交流方面也有很大发展。唐代289年间,是中国医学内容广泛而宏富、承上启下的全面发展时期,为后世医学的发展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代医学发展简史
    一、汉代医学发展背影
    战国时期,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革,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比较快。秦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车轨和度量衡,统一文字,这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西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最快、最活跃的时期之一。东汉在西汉的基础上,经济又有所发展。战国至东汉时期,不论是天文、历法、地理、数学、农业、医学、还是文学、史学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史学和文学方面,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不朽的传世名著。如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西汉时期出现的乐府诗与辞赋,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等匡世之作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在哲学思想方面,先秦两汉时期各有其特点。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学术界诸子蜂起,各抒已见,著书立说,高谈阔论,各持一家之言,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西汉初期,由于当时统治者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与之相适应的在哲学上提倡道家的“清静无为”思想,以黄老学说指导政治。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从此儒家学说逐渐成为西汉中后期的统治思想。东汉章帝四年,儒家的三纲五常理论不仅被神化,而且提到了钦定法典的地位。随着唯心主义思想的泛滥,唯物主义思想也发展起来,其代表人物为东汉杰出的思想家王充。王充提出了无鬼论和神恶灭论思想,论述了精神与肉体的关系。
    这一时期不同派别的学术思想,对医学思想和医学理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儒家、道家和阴阳家的学说。儒家的天命观是唯心的、消极的,但它所宣扬的“仁义道德”思想中的积极部分,对古代医德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道家的关于生命和精、气、神及养生理论,移植进医学领域后,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阴阳说和五行说,经战国时的邹衍将它们合为一体,用以解释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对正在形成中的中医理论体系影响极大,从而成为中医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二、医学基础理论的确立
    战国至秦汉时期,由于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日益丰富,一些古典医籍相继问世。其中《黄帝内经》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伤寒杂病论》的出现,表明了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确立;本草专著的出现,则是对药物学理论的大总结,这些标志着祖国医药学理论体系已基本确立。
    (一)《黄帝内经》
    l、《黄帝内经》的基本精神内容
    据考证,《黄帝内经》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后经秦汉医家的整理综合补充修改,逐步充实丰富其内容。《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它全面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疾病预防等。其基本精神内容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的基体特点之一。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这是贯穿于  《黄帝内经》全书的基本精神。《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结构的各个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属、互相联系的,这种联系表现在生理、病理、脏腑和经络各个方面。《黄帝内经》将人体的形体组织及五官九窍都纳入了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系统。通过经络的络属作用,把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连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就脏腑而言,虽各有所主,但却离不开彼此的密切配合。
    (2) 阴阳五行说:阴阳说是用来说明事物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黄帝内经》将它引进医学领域,推而广之,将男女、寒热、燥湿、高低、内外、脏腑、气血、动静、功能与物质、兴奋争与抑制等,都分为阴阳。从某种意义上说,治病就是调整人体阴阳失调的状态,使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因此,《黄帝内经》强调医生必须掌握阴阳这个总纲,做到“谨熟阴阳,无与众谋,”“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3) 藏象经络学说:《黄帝内经》按照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分为脏、腑、奇恒之腑三类,认为这是维持人体生命的重要器官。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筋肉、皮肤、沟通人体上下内外的通道。《黄帝内经》根据经络的循行路线,以调整经络气血为目的,提出一系列针灸治疗的配穴规律。
    (4) 病机病因说:所谓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内在机理。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黄帝内经》认为这主要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和外界致病因素两个方面。人体正常机能与抵抗力旺盛,虽有疾病的流行亦不罹病。在“人与天地相应”和形神统一观念的基础上,《黄帝内经》将外在气候的反常和内在情志的刺激作为两个重要的致病原因,并分为阴阳两个大类。根据脏腑各自生理特点的不同,《黄帝内经》认为不同的精神情志变化对各脏腑有不同的影响。《黄帝内经》还指出在疾病过程中,情志是改变疾病传变规律或促使病情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黄帝内经》的病因说,成为中医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主要根据。
    (5) 诊法治则学说:《黄帝内经》的诊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这也是后世中医诊断学的渊薮。《黄帝内经》中有关治则的内容十分丰富。《黄帝内经》认为,临床疗效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把握病证的病机求其致病之本。另一方面则在于能否根据患者的病情施以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黄帝内经》还认为疾病的过程是邪气、正气互相斗争的过程,因而治疗疾病就要扶正气,祛除邪气。即“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
《黄帝内经》在预防养生学说、运气学说等方面的论述,至今仍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2、价值和影响
    《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它的问世,标志着祖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黄帝内经》从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方药、摄生预防等诸方面,作了全面而系统地阐述,同时,所述内容还包括对习医、行医的医德要求、心理学、时间医学、地理医学、气象医学等。这些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对后世的影响相当大。它不仅深受历代医家的重视,而且至今仍为从事中医的医务工作者必读的经典著作。历史上一些著名医家的有影响的学术主张,都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同时,《黄帝内经》对世界医药学的发展亦有其不可忽略的影响。历史上朝鲜、日本等国,都曾把《黄帝内经》作为医学教科书。《黄帝内经》的部分内容,曾被相继译成日、英、德、法等国文字,得到国外学者的高度评价。
    (二)《伤寒杂病论》
东汉名医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在《黄帝内经》理论的指导下,汇集了东汉前历代医家的临证医学经验,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成为我国临证医学迅速发展的重要标志。流传至今的有《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其主要精神内容:
    1、六经辨证:所谓六经辨证,就是把一切外感热病的病状分作六大类。在证候变化方面,张仲景提出了虚实、寒热,这些又以寒热为总纲。在诊断伤寒病时,先别阴阳,然后分表里、虚实、寒热。这样,通过对六经证候的归纳,可以分清诸证主次,认识证候的属性及变化。以此作为施治的依据。
    2、脏腑辨证:《金匮要略》对各种病证的辨证分类精细而切要,对病因病机及诊断、治疗的论述均甚精当,充分体现其“辨病脉证并治”的精神。《伤寒杂病论》对脉法的论述也十分精辟。在全部398条原文中,有1 45条论及脉。
    3、方剂学的成就:《伤寒杂病论》共有方剂375首,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实为112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实际收方269首,使用药物214味,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这些方剂立方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可靠。
    从整部《伤寒杂病论》来看,实际上已经概括了中医望、闻、问、切四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以及汗、下、吐、和、清、温、补、消(利)等8种治疗方法。该书理、法、方、药齐备,正式确立了辨证论治法则,为我国临证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据考证,《神农本草经》与《黄帝内经》一样,并非一时一人之手笔, 它是秦汉以来许多医药学家,通过对药物学资料的不断收集整理,直至东汉才最后编撰成书。
    主要内容:《神农本草经》共收载药物以类聚365种,其中植物药材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在每一种药物下,都载有其异名、气味、出处、主治等内容。根据药物性能功效不同,分为上品、中品、下品。三品分类是中国药物学中最原始的分类法。本书较系统地概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合和、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在采药、制药方面,《神农本草经》强调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加工制作方法与药性的关系,以及药物的真伪陈新和质量优劣的鉴别。书中指出药物炮炙时要根据药性决定剂型,对服药剂量、方法、时间也很重视。《神农本草经》是集东汉以前药物学之大成的名著,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重要典籍。它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医家和民间用药的经验,所载药物及其功效,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的检验和现代科学的研究,证明其中的绝大部分疗效可靠。书中提出的药物学理论和用药原则,大多也是正确的,并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神农本草经》的成书,不但为我国古代的药物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医学发展简史
    (一) 对古医籍的整理和注释
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对《伤寒论》进行了整理,保存了较完整的《伤寒论》内容。
    (二) 许多医家对病因症候学进行了总结。
    (三) 编撰了综合性医学著作:
    1、《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简称《千金方》),作者为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成书于公元652年。本书共30卷,全书共232门,合方论5300首,内容涉及医学各个方面。《千金翼方》是《千金要方》的后续。
    2、《外台秘要》,作者王焘。全书40卷,共分1104门。内容涉及内科病、五官科病、皮肤病、神经系统疾病、妇科病、小儿科病及外科病。每门记述,先论后方,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四) 药物学的发展
    1、国家药典一一《新修本草》:公元657年,医学家苏敬向唐政府提出了编修一部新的中药学专书的建议。唐政府令长孙无忌、李勣持编修工作,由苏敬等20余人集体编写。 本书在《本草经集注》的基础上,补充未载的药品,修订内容有误的记载,考证药物。经过集体努力,于公元659年完成,名目《新修本草》,由政府颁行全国。
《新修本草》全书共54卷,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共记载药物850种左右。首先,该书图文并茂,增加了对药物的直观认识。其次,新增了一百多种药物,丰富了药物学的内容。第三,纠正了以前药物学著作中的一些错误。《新修本草》是一部国家药典,对国内外医学界影响尤为深远。在国内,广泛流传。在国外,日本很早就有了该书的传抄本,后来作为医学生必修课本。
    2、民间本草学著作:
    《本草拾遗》:全书10卷。在《新修本草》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药,矿物类药就增加了110多种。
《蜀本草》:由后蜀翰林学士韩保升等奉命编撰。全书20卷。本书是增修《新修本草》的,对很多药物都有新增的内容,还配上了图案,图形绘制精细。
    《食疗本草》:唐代孟诜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营养学和食物治疗专著。《食疗本草》共3卷,原著载药138种,张鼎增补89种,则合为227种。对其食性、功能、主治作了辨析和论述。并鉴别异同,指示禁忌,记载了单方。有的还附有形态、修治、产地等论述。该书不但重视食物的营养价值,而且特别重视食物的治疗作用。
    (五) 临证各科的发展
    1、内科:内科病因病机理论有较大的发展。《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以对内科病的论述占了大量篇幅。对某些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对内科病的诊断也有很大提高。如《外台秘要》指出,消渴病人的尿甜,对黄疸的诊断,《外台秘要》引《必效方》载:服药后,“每夜小便中浸白帛片,取色退为验”。对疾病的防治有很大提高。此时,对绦虫病、肺结核、恙虫病、狂犬病的预防和治疗,都具有一定的水平。
    2、外科:对外科疾病病因学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对外科疾病的分类也很详细。如对肿瘤提出有瘿瘤、骨瘤、脂瘤、石瘤、肉瘤、血瘤等病名。痈疽病就有45论。对外科病的治疗,在继承前人热熨、药贴、熏洗等基础上,又有冷熨法、纸捻引流法、水蛭吸脓法及火罐排脓法等。治疗上出现了专方,如“疗三十六瘘方”。此外,临床上还应用了一些外科手术和治疗技术。
    3、伤科:伤科治疗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唐代太医署内设按摩科负责治疗骨折,强调正确复位治疗骨折重要性。从此,中医治疗骨折的原则之一即复位进一步确立。公元841一846年(唐会昌年间),蔺道人总结对骨折的诊疗经验,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1卷,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很有价值的伤科专著。
    4、妇产科:唐代产生了许多妇产科疾病的医籍,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散失的妇产科专著不计其数,现存的综合性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及病因症候学专著也记载了许多妇产科的内容。唐朝出现了妇产科专著《经效产宝》,妇产科在当时的医学中占有显要的地位。
    5、儿科:隋唐之间,出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一书,全收分上、下2卷,内容首论脉法,次论病症、痛源、再次为惊痫癫证治、疳痢症治、火丹证治、杂症等。书中首记儿童脉法,对惊痫、疳痢、火丹等症状叙述颇详,并附有方药,因此,该书对后世儿科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6、五官科:唐代太医署医科中,设耳目口齿专业,学制4年。可见此期的五官科已形成一个独立的专科。
7、针灸:《千金方》中有若干篇有关针灸方面的内容,该书对穴位的论述颇多,最早提出“阿是穴”的名称和作用。《外台秘要》对穴位的论述很多。孙思邈还提倡针和灸的配合应用,
8、按摩:隋唐时期,按摩疗法颇受重视。设有按摩专科,并有按摩博士。在唐代太医署中按摩发展成为独立的专科,按摩医生还被分为按摩博士、按摩师和按摩工等。《千金要方》有“按摩法”专篇介绍按摩方法,唐代按摩术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六) 养生:隋唐时期的医家,在养生学上既有系统的理论,也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其中贡献比较突出的首推孙思邈。养生,孙氏称之为“养性”,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都有专卷讨论养生问题。孙思邈认为,人要成仙不死,是一种幻想,但若能通过运动、气功和其它方法,求得延年益寿,活到一二百岁是可能的。在养生的方法上,他强调全神、葆精、调气、食养。孙思邈的养生思想和实践对现在老年医学和老年保健,都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
    (七) 中外医药交流:隋唐时期,中国与许多国家的文化和医药交流更加密切。中朝、中日、中印、中越、中国与东南亚、中国与阿拉伯诸国的医药交流日益频繁。当时已有国外学生来我国留学。我国的许多医书也在这个时期传到国外。在中国医学知识传出的同时,国外医学也传入我国。如朝鲜治疗脚气之“高丽老师方”在公元656~660年已传入我国。文化与医学的交流,丰富了我国医学的内容,也促进了这些国家的医学发展。
人物介绍
    (一) 黄帝 黄帝为有熊氏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因长于姬水,故又姓姬。最初是部落首领,先后与其他部落作战,最后击败蚩尤和炎帝,统一了中原,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首领。后世将黄帝视为华夏族的始祖。《帝王世纪》和《通鉴外记》等古代文献有黄帝与其臣民雷公、岐伯等人讨论医学创立医道的记载,我国现存较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一书,即是托名黄帝与岐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记录。黄帝是传说中中国医学的最早创始者。
    (二) 神农 又称炎帝,因长于姜水,故姓姜。相传神农氏为中原民族。当时人民过着渔猎生活,神农发明木制耒稆。教人们农业生产,故被尊称为“神农"。历史上将神农视为原始农业时期的代表。关于神农尝百草,发现药物,教人治病的传说在古代文献中记载较多。由于流传神农发明药物的传说,后世将现存第一部本草著作托名神农所作,名为《神农本草经》。
    (三)、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名机,南郡涅阳人。张仲景年青时曾跟同郡的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该苦钻研与临证实践,医术精湛,成为杰出的临证医学家。张仲景一生勤奋好学,刻苦攻读了大量古代医书,他结合当时医家及自已长期积累的医疗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这部临证医学名著。
    (四)、孙思邈 唐京兆华原人(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 1),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享年102岁。孙思邈毕生诊务繁忙,而且在医学理论上也勇于探索。他对唐以前的医学资料进行汇总、研究,并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先后著成了《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这两本医学著作,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孙思邈对临床各科以及养生、食疗、方剂、药物学等方面均有很大贡献。在外感热病方面,孙氏晚年鸠集《伤寒论》要妙,对仲景著作的传播和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方剂、药物学方面,孙氏搜集、保存了大量的医方和当时流行的许多经验方。  《千金方》中的许多方剂成为后世医家常用的名方。在药物学方面,孙氏对药物的采集、鉴定、炮炙、分类都有研究,并重视对药物的贮藏和保管,专门论述道地药材。孙思邈还吸收一部分从海外输入的药材来充实本草学。由于他在药物学方面的卓越贡献,被后世尊为“药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