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伦 曹俊恒:民间散佚医籍《回生捷要》简介
- 索引:455
- 发布时间:2017-03-09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陕西省安康市中医院(725000)李胜伦 曹俊恒
我们在散佚文献的调研中,发现散佚在紫阳民间的医籍《回生捷要》确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不失为一部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以指导临床实践的参考书。
1、全书概貌及产生的时代背景 该书为木刻版,由紫阳县蒿坪河“回生坛”[1]刻版印刷。作者未署姓名,以化名“喻氏真人”[2]“林屋山人”[3]临坛垂谕[4]而成。全书共八卷,线装本,分内、妇、儿、眼科和外科,约十万字。除外科内容外,全系喻氏真人所著。在行文体例上,采用一证一方,有症有论,在文字表述上仍沿用了“承前省略”、“主谓倒装”等古汉语语法。在从其序言中得知,该书印刷于一九一六年(民国五年),可推测成书于清末民初年间。当时陕南一带,伤寒、温疫、天花、麻疹流行,民众贫病交挟,苦不堪言,西方医学又尚未引入,人们的医疗保健全靠民间医药。从其序言中可看出,作者就是在这种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总结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怀着一颗治病救人的仁义之心撰著了此书。书既成之后,由李友良、黄芳荫同校,又由当时回生坛弟子冯道明、毕源榜、马传和、马家庆四人负责承办,由詹道纯等九人负责组织募捐,书载共有捐钱者二百一十五人。正如序中说:“圣真仙佛念世变之愈奇,悯民生之苛病……乃邀喻真人垂方,幸回生诸子竭力承办,不辞劳瘁”云云。以致完成了此书的出版发行。至于书的命名,序言中说:“圣真仙佛切回生之念,书复成自回生坛,故言之曰回生捷要。……愿读是篇者先自回生,庶以回千万人之生”。总之,此书无论从成书的时代背景看,还是从其作者不属姓名,而又有广大民众勇跃捐资赞助,自费刊印的主观愿望分析,该书的内函都有值得可信之处。再从对安康紫阳籍业内人士十数人的走访调查,概言此书用于临床,颇有效验。并且在乡间被多人传抄运用,亦可印证此书的临床使用价值。
2、该书的学术流派 全书除外科系翻刻清代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外,其余各卷均系喻氏真人所著。作者用较大的篇幅,详尽的论述了伤寒、瘟疫及内伤杂病。采用一证一方,有论有方。除《外科证治全生集》外,共列方剂四百余首,多系作者自拟新方,其主导思想及学术流派,在《护坛夫子张公序》中写道:“古方非不善也,新病难尽医耳,则古方之不可泥……垂讫与伤寒、金匮相表里,论证详明,立方精当,超越晋唐后专家矣。然其方或立新方,或采成方,或数方合并以用,则真人之综集大成也。且医百病必先明六经,此则先内科,而内科首伤寒,杂症次之。盖伤寒按六经以施治,伤寒之六经了然,则他症六经自知。是此书之先内科而妇科眼科”。为什么要翻刻《外科证治全生集》,该序中说:“然则外科专家不少,而刀针之流误事偏多,林屋山人独得秘旨,但别阴阳,全凭药力,成万全之治也,故只翻刻全生集示人以至当之法也”。可见作者乃属伤寒学派,并是王维德的崇拜者。
3、该书的学术特点举例临床辨证,突出鉴别诊断——少阴寒化证立燥寒汤证治。 作者在论述少阴寒化证时认为“口渴喜饮热汤,舌上黑苔却不干燥,此少阴致寒化也。不可以苔黑而误用凉药。以燥寒汤治之”。少阴寒化证,据《伤寒论》第281条载“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从主证上论述了少阴寒化证,但未从鉴别诊断上提出临床鉴别要点。今作者从鉴别诊断角度提出“口渴喜饮热汤,舌上黑苔却不干燥”的临床特点,强调“不可以黑苔而误用凉药”的禁律。立燥寒汤(茯苓三钱、白术三钱、附片二钱、生龙骨二钱、牡蛎二钱、白芍二钱、甘草二钱、干姜一钱)治疗。考察临床,病入少阴有寒化和热化两种转归。其鉴别要点就在于口渴与否,口不渴是为寒化,如虽口渴但欲饮热汤亦说明内有真寒。如舌苔黑,亦当分寒极与热极,又当辨别舌苔是否干燥?如并不干燥,津多湿润,则说明真寒。寒热二者由此鉴别,进一步完善了少阴寒化证的临床辨治。
3.1分析燥寒汤全方用药,系《伤寒论》四逆汤加味,四逆汤是少阴寒化证的基础方,成无己认为“……此汤引发阳气,却散阴寒,温经暖肌”;加龙骨牡蛎能收摄浮阳;加白芍引姜附散血分之寒;又加茯苓、白术健运脾气,今心肾阳虚,火不暖土,土弱则不能制水。王晋三亦认为少阴阳虚“非交通中土之气,不能内复真阳”。观燥寒汤全方用药,切中病机,实为对《伤寒论》少阴寒化证之四逆汤临床运用的发挥。就临床观察,常有在大病久病之晚期危重阶段,病人出现多脏器衰竭时,症见精神恍惚,嗜睡非睡,或呈浅昏迷状态,全身不温,目光呆滞无神,脉沉迟而弱,此时即属少阴寒化的危重证侯。确宜参考本方证治之。
3.2集诸家之长、释惑医家存疑——太阳病经输不利设葛根解输汤证治 作者对太阳病经输不利证,立葛根解输汤(葛根四钱、羌活三钱、桂枝二钱、柴胡二钱、黄芩二钱、桔梗二钱、甘草一钱半)治疗。对此证的辨治,《伤寒论》分为太阳中风兼经气不舒证用桂枝加葛根汤和太阳伤寒兼经气不舒用葛根汤治疗,然两方用药完全相同(即: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对此后世医家多对用麻黄提出质疑,如臣亿等认为桂枝加葛根汤证中有“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医家们对本证用麻黄之质疑已说明临床医生已考虑到本方证用麻黄巩有发汗太过,更伤津液,以致太阳经脉更是所养之弊。而且太阳伤寒兼经气不舒和太阳中风兼经气不舒,这两个不同的证侯,《伤寒论》为何概用相同的方药治疗,亦是历代医家质疑讨论的话题。今作者针对前人之存疑,立葛根解输汤治疗。即其特点是:①以羌活易麻黄,即用羌活配桂枝以发散太阳经输之寒邪治太阳经气不舒。而不用麻黄配桂枝重发其汗;②用葛根配黄芩清在里之郁热并生津液濡筋脉,以治太阳经气不舒之项背强几几;③针对本证已具“寒伤荣”(寒束太阳经输),即不用“风伤卫”之药。遵喻冒言“已见寒伤荣之脉证。即不可误用风伤卫之治法,用之则寒邪漫无出路,留连肉腠,贻患无穷,故为首禁”[5],故本方不用芍药姜枣。考察临床太阳中风或伤寒均可见项背强几几的经气不舒证。故认为葛根解输汤兼顾了无论伤寒或中风,只要兼有“项背强几几”的治疗。释惑了前人对本证用麻黄和两证同用一方的存疑。
3.3发前人之未发,太阳少阴两感风寒立麻桂附子细辛汤证治
张仲景《伤寒论》(301条),麻黄附子细辛汤专为太少两感风寒而设。具有温经助阳,解表散寒之功效。用于素体阳虚而外感风寒的证侯。作者对此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名麻桂附子细辛汤。考临床外感风寒病人中,常有体质虚羸或素患痰饮寒湿宿疾,心肾阳气本虚而复感风寒者。此时病人既有太阳伤寒又有少阴阳虚,因同时伴有少阴阳虚感寒,故常规用《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但医生考虑这类病人本是因外感而就诊,具有外感表证特点,故常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基础上加辛温解表药。今作者为规范此类病人的处方用药,在发表温经之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基础上合用桂枝汤以增其解表之力。且无伤寒与中风二者禁忌。如此辨证切合临床病机,拓宽了太少两感证的治疗,可谓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治的发挥。
3.4执简驭繁的辨治思路切合临床运用——外感风寒表证立冲和桂枝汤证治 考察临床对其外感风寒表证,究属中风表虚或伤寒表实?是否兼有里症?或三者同时兼而有之?临证莫衷一是,成为临床辨治的难点。鉴于诸多禁律在理论的框架下,徒增了临床辨治的复杂性。对此,历代医家多以《伤寒论》桂枝汤先解其表。如柯韵伯认为“外证初起有麻黄、桂枝之分,如当解未解时,惟桂枝汤可用,故桂枝汤为伤寒中风杂病解外之总方”[6]。这已说明桂枝汤即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初起时,只要有风寒伤及营阴之汗自出者。作者在此辩证思维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完善此证(无论伤寒或中风)的证治。将桂枝汤与九味羌活汤合二为一,取名冲和桂枝汤。用于治疗外感病初起时无论伤寒或中风证,这是因为此时既有太阳伤寒束于肌表的之麻黄证,又有太阳中风卫强营弱的桂枝证。故用桂枝汤解肌调和营卫,用九味羌活汤解表散寒兼清里热。考九味羌活汤出自《此事难知》,原为《伤寒论》“麻黄汤治伤寒无汗表实,桂枝汤治伤风有汗表虚,禁律严谨,不得误投,故立此法,使不犯三阳禁忌”[7]而设,作者在这一思维的基础上,合用桂枝汤,可谓是使人不犯伤寒与中风的禁忌,亦不犯表寒与里热的禁忌。是九味羌活汤组方思路的发挥,组成了桂枝汤与九味羌活汤的复合处方。达到既能解表寒,又能调营卫。还能清里热之功效。在辨治方法上有执简驭繁的思路,切合临床实际运用。
总之,作者在各方证的论述中,可看出其谙熟《伤寒》《金匮》理论,并能紧密联系临床实践,遵古法而不泥古方的融入自己的临床经验,具有个性特点,此不备述。
资料索引: [1]回生坛:一种民间团体组织、传说清朝初年由四川传入陕南。该坛定期组织活动,内容主要为劝解人们积德行善、济贫救危,孝敬老人、爱护小儿。 [2]喻氏真人:本书作者号。此处借用回生坛组织,托名神仙“喻氏真人”下凡,临坛传授神仙的口谕。故本书作者的真实姓名在此处已隐去,只取号“喻氏真人”。 [3] 林屋山人:本书作者号,系清代外科医学家,名王维德,号林屋山人(医史资料载名“林屋散人”本书“林屋山人”可能是因“散”与“山”字的谐音而致在翻刻时所误)。撰有《外科证治全生集》等多种医学著述传世。本书外科卷即系翻刻其《外科证治全生集》,故林屋山人一并为本书作者。 [4] 临坛垂喻:传说回生坛每年定期举行活动、每次活动名为“飞鸾”。意指飞来的凤凰给人们传授神仙的口喻。此指本书作者借“飞鸾”临坛传授口谕。垂,本意为传下去,留传后世,此处作传授解。 [5]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五版《伤寒论讲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21页。[6] 清.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上海卫生出版社,1956年版,15页。 [7]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五版《方剂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20页。
我们在散佚文献的调研中,发现散佚在紫阳民间的医籍《回生捷要》确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不失为一部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以指导临床实践的参考书。
1、全书概貌及产生的时代背景 该书为木刻版,由紫阳县蒿坪河“回生坛”[1]刻版印刷。作者未署姓名,以化名“喻氏真人”[2]“林屋山人”[3]临坛垂谕[4]而成。全书共八卷,线装本,分内、妇、儿、眼科和外科,约十万字。除外科内容外,全系喻氏真人所著。在行文体例上,采用一证一方,有症有论,在文字表述上仍沿用了“承前省略”、“主谓倒装”等古汉语语法。在从其序言中得知,该书印刷于一九一六年(民国五年),可推测成书于清末民初年间。当时陕南一带,伤寒、温疫、天花、麻疹流行,民众贫病交挟,苦不堪言,西方医学又尚未引入,人们的医疗保健全靠民间医药。从其序言中可看出,作者就是在这种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总结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怀着一颗治病救人的仁义之心撰著了此书。书既成之后,由李友良、黄芳荫同校,又由当时回生坛弟子冯道明、毕源榜、马传和、马家庆四人负责承办,由詹道纯等九人负责组织募捐,书载共有捐钱者二百一十五人。正如序中说:“圣真仙佛念世变之愈奇,悯民生之苛病……乃邀喻真人垂方,幸回生诸子竭力承办,不辞劳瘁”云云。以致完成了此书的出版发行。至于书的命名,序言中说:“圣真仙佛切回生之念,书复成自回生坛,故言之曰回生捷要。……愿读是篇者先自回生,庶以回千万人之生”。总之,此书无论从成书的时代背景看,还是从其作者不属姓名,而又有广大民众勇跃捐资赞助,自费刊印的主观愿望分析,该书的内函都有值得可信之处。再从对安康紫阳籍业内人士十数人的走访调查,概言此书用于临床,颇有效验。并且在乡间被多人传抄运用,亦可印证此书的临床使用价值。
2、该书的学术流派 全书除外科系翻刻清代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外,其余各卷均系喻氏真人所著。作者用较大的篇幅,详尽的论述了伤寒、瘟疫及内伤杂病。采用一证一方,有论有方。除《外科证治全生集》外,共列方剂四百余首,多系作者自拟新方,其主导思想及学术流派,在《护坛夫子张公序》中写道:“古方非不善也,新病难尽医耳,则古方之不可泥……垂讫与伤寒、金匮相表里,论证详明,立方精当,超越晋唐后专家矣。然其方或立新方,或采成方,或数方合并以用,则真人之综集大成也。且医百病必先明六经,此则先内科,而内科首伤寒,杂症次之。盖伤寒按六经以施治,伤寒之六经了然,则他症六经自知。是此书之先内科而妇科眼科”。为什么要翻刻《外科证治全生集》,该序中说:“然则外科专家不少,而刀针之流误事偏多,林屋山人独得秘旨,但别阴阳,全凭药力,成万全之治也,故只翻刻全生集示人以至当之法也”。可见作者乃属伤寒学派,并是王维德的崇拜者。
3、该书的学术特点举例临床辨证,突出鉴别诊断——少阴寒化证立燥寒汤证治。 作者在论述少阴寒化证时认为“口渴喜饮热汤,舌上黑苔却不干燥,此少阴致寒化也。不可以苔黑而误用凉药。以燥寒汤治之”。少阴寒化证,据《伤寒论》第281条载“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从主证上论述了少阴寒化证,但未从鉴别诊断上提出临床鉴别要点。今作者从鉴别诊断角度提出“口渴喜饮热汤,舌上黑苔却不干燥”的临床特点,强调“不可以黑苔而误用凉药”的禁律。立燥寒汤(茯苓三钱、白术三钱、附片二钱、生龙骨二钱、牡蛎二钱、白芍二钱、甘草二钱、干姜一钱)治疗。考察临床,病入少阴有寒化和热化两种转归。其鉴别要点就在于口渴与否,口不渴是为寒化,如虽口渴但欲饮热汤亦说明内有真寒。如舌苔黑,亦当分寒极与热极,又当辨别舌苔是否干燥?如并不干燥,津多湿润,则说明真寒。寒热二者由此鉴别,进一步完善了少阴寒化证的临床辨治。
3.1分析燥寒汤全方用药,系《伤寒论》四逆汤加味,四逆汤是少阴寒化证的基础方,成无己认为“……此汤引发阳气,却散阴寒,温经暖肌”;加龙骨牡蛎能收摄浮阳;加白芍引姜附散血分之寒;又加茯苓、白术健运脾气,今心肾阳虚,火不暖土,土弱则不能制水。王晋三亦认为少阴阳虚“非交通中土之气,不能内复真阳”。观燥寒汤全方用药,切中病机,实为对《伤寒论》少阴寒化证之四逆汤临床运用的发挥。就临床观察,常有在大病久病之晚期危重阶段,病人出现多脏器衰竭时,症见精神恍惚,嗜睡非睡,或呈浅昏迷状态,全身不温,目光呆滞无神,脉沉迟而弱,此时即属少阴寒化的危重证侯。确宜参考本方证治之。
3.2集诸家之长、释惑医家存疑——太阳病经输不利设葛根解输汤证治 作者对太阳病经输不利证,立葛根解输汤(葛根四钱、羌活三钱、桂枝二钱、柴胡二钱、黄芩二钱、桔梗二钱、甘草一钱半)治疗。对此证的辨治,《伤寒论》分为太阳中风兼经气不舒证用桂枝加葛根汤和太阳伤寒兼经气不舒用葛根汤治疗,然两方用药完全相同(即: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对此后世医家多对用麻黄提出质疑,如臣亿等认为桂枝加葛根汤证中有“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医家们对本证用麻黄之质疑已说明临床医生已考虑到本方证用麻黄巩有发汗太过,更伤津液,以致太阳经脉更是所养之弊。而且太阳伤寒兼经气不舒和太阳中风兼经气不舒,这两个不同的证侯,《伤寒论》为何概用相同的方药治疗,亦是历代医家质疑讨论的话题。今作者针对前人之存疑,立葛根解输汤治疗。即其特点是:①以羌活易麻黄,即用羌活配桂枝以发散太阳经输之寒邪治太阳经气不舒。而不用麻黄配桂枝重发其汗;②用葛根配黄芩清在里之郁热并生津液濡筋脉,以治太阳经气不舒之项背强几几;③针对本证已具“寒伤荣”(寒束太阳经输),即不用“风伤卫”之药。遵喻冒言“已见寒伤荣之脉证。即不可误用风伤卫之治法,用之则寒邪漫无出路,留连肉腠,贻患无穷,故为首禁”[5],故本方不用芍药姜枣。考察临床太阳中风或伤寒均可见项背强几几的经气不舒证。故认为葛根解输汤兼顾了无论伤寒或中风,只要兼有“项背强几几”的治疗。释惑了前人对本证用麻黄和两证同用一方的存疑。
3.3发前人之未发,太阳少阴两感风寒立麻桂附子细辛汤证治
张仲景《伤寒论》(301条),麻黄附子细辛汤专为太少两感风寒而设。具有温经助阳,解表散寒之功效。用于素体阳虚而外感风寒的证侯。作者对此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名麻桂附子细辛汤。考临床外感风寒病人中,常有体质虚羸或素患痰饮寒湿宿疾,心肾阳气本虚而复感风寒者。此时病人既有太阳伤寒又有少阴阳虚,因同时伴有少阴阳虚感寒,故常规用《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但医生考虑这类病人本是因外感而就诊,具有外感表证特点,故常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基础上加辛温解表药。今作者为规范此类病人的处方用药,在发表温经之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基础上合用桂枝汤以增其解表之力。且无伤寒与中风二者禁忌。如此辨证切合临床病机,拓宽了太少两感证的治疗,可谓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治的发挥。
3.4执简驭繁的辨治思路切合临床运用——外感风寒表证立冲和桂枝汤证治 考察临床对其外感风寒表证,究属中风表虚或伤寒表实?是否兼有里症?或三者同时兼而有之?临证莫衷一是,成为临床辨治的难点。鉴于诸多禁律在理论的框架下,徒增了临床辨治的复杂性。对此,历代医家多以《伤寒论》桂枝汤先解其表。如柯韵伯认为“外证初起有麻黄、桂枝之分,如当解未解时,惟桂枝汤可用,故桂枝汤为伤寒中风杂病解外之总方”[6]。这已说明桂枝汤即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初起时,只要有风寒伤及营阴之汗自出者。作者在此辩证思维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完善此证(无论伤寒或中风)的证治。将桂枝汤与九味羌活汤合二为一,取名冲和桂枝汤。用于治疗外感病初起时无论伤寒或中风证,这是因为此时既有太阳伤寒束于肌表的之麻黄证,又有太阳中风卫强营弱的桂枝证。故用桂枝汤解肌调和营卫,用九味羌活汤解表散寒兼清里热。考九味羌活汤出自《此事难知》,原为《伤寒论》“麻黄汤治伤寒无汗表实,桂枝汤治伤风有汗表虚,禁律严谨,不得误投,故立此法,使不犯三阳禁忌”[7]而设,作者在这一思维的基础上,合用桂枝汤,可谓是使人不犯伤寒与中风的禁忌,亦不犯表寒与里热的禁忌。是九味羌活汤组方思路的发挥,组成了桂枝汤与九味羌活汤的复合处方。达到既能解表寒,又能调营卫。还能清里热之功效。在辨治方法上有执简驭繁的思路,切合临床实际运用。
总之,作者在各方证的论述中,可看出其谙熟《伤寒》《金匮》理论,并能紧密联系临床实践,遵古法而不泥古方的融入自己的临床经验,具有个性特点,此不备述。
资料索引: [1]回生坛:一种民间团体组织、传说清朝初年由四川传入陕南。该坛定期组织活动,内容主要为劝解人们积德行善、济贫救危,孝敬老人、爱护小儿。 [2]喻氏真人:本书作者号。此处借用回生坛组织,托名神仙“喻氏真人”下凡,临坛传授神仙的口谕。故本书作者的真实姓名在此处已隐去,只取号“喻氏真人”。 [3] 林屋山人:本书作者号,系清代外科医学家,名王维德,号林屋山人(医史资料载名“林屋散人”本书“林屋山人”可能是因“散”与“山”字的谐音而致在翻刻时所误)。撰有《外科证治全生集》等多种医学著述传世。本书外科卷即系翻刻其《外科证治全生集》,故林屋山人一并为本书作者。 [4] 临坛垂喻:传说回生坛每年定期举行活动、每次活动名为“飞鸾”。意指飞来的凤凰给人们传授神仙的口喻。此指本书作者借“飞鸾”临坛传授口谕。垂,本意为传下去,留传后世,此处作传授解。 [5]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五版《伤寒论讲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21页。[6] 清.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上海卫生出版社,1956年版,15页。 [7]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五版《方剂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