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医学研究
- 索引:4
- 发布时间:2014-07-20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汉唐医学研究
为了深入探讨汉唐医药的精髓,进一步开发中医药宝库,促进中医药学术研究和科技发展,2005年11月,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会同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中医学院,在汉唐都邑——西安举办了首届“中国汉唐医药学术研讨会”。
这次会议,得到了全国中医界的积极响应,也得到了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卫生厅、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与陕西中医学院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会议共收到全国各地学者提交的相关学术论文80余篇,省内外近百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交流的内容,涉及汉唐医药学家生平、医事活动的研究,汉唐医药学著作及典籍的研究,汉唐医药文化的研究,也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及中药方剂的研究,中药科技开发及中药现代化的研究,中医临床经验的整理研究等诸多方面。此次会议首次提出“汉唐医药”的命题;对汉唐医药的科学内涵进行了初步探讨;初步阐明了研究汉唐医药与中医学术传承发展的关系。这次会议,是一次全面展示汉唐医药研究成果的大会,也是一次促进中医事业发展和学术进步的大会,在弘扬中国传统医药,提高中医学术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届“中国汉唐医药学术研讨会”召开
由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中医学院共同主办,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具体承办的首届“中国汉唐医药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1月7日至9日在西安隆重召开。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杨世兴,副理事长、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刘少明,副理事长、陕西中医学院副院长周永学,副理事长郑志文、杨震及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薛荣参加了会议。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柳长华教授,省科协陈建国部长,省中医管理局袁瑞华处长,著名中医学家、陕西中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学文教授及唐俊琪院长到会发表了重要讲话。山东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王振国教授,以及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副秘书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苏礼所长,陕西科技史学会医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孙思邈研究会副会长赵石麟研究员等8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共收到陕西、北京、山东、湖北、四川、广东等地的专家学者提交的相关学术论文80余篇,会议期间以不同形式交流论文64篇,并编印了论文专集。
在本次大会中,杨震副理事长、赵石麟研究员、王振国教授分别作了大会主题报告。就研究汉唐医学的现实意义;汉唐医药学术的发展、传承与创新问题及科举制度影响下唐代医学人才的选拔,以及中医基础学科群的近代模式等问题进行了颇为深入地探讨,将大会的议题提升到了一个较高的层面。会议对评选出的王振国教授的“中医基础理论构建及近代模式的研究”、郑怀林研究员的“汉唐医药及其文化对照与比较”及康兴军教授的“景教与中国医学”3篇优秀论文进行了表彰和奖励。
会议期间,代表们还饶有兴趣的参观了陕西医史博物馆,并专程拜谒了我国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故里及药王山。
此次会议是在党的16届5中全会自主创新精神指导下召开的,会议首次提出了“汉唐医药”的命题,对汉唐医药的科学内涵进行了初步探讨;初步阐明了研究汉唐医药与中医学术传承发展的关系。正如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副理事长、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刘少明在开幕词中指出:“以汉唐医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医学,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世界医药科技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汉唐医药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是一次全面展示汉唐医药研究成果的大会,也是一次促进中医学发展和学术进步的大会”。
首届“中国汉唐医药学术研讨会”开幕辞
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副理事长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 刘 少 明
各位代表、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经过周密策划、认真筹备的首届“中国汉唐医药学术研讨会”,在各位领导的精心指导下,在各位代表的大力支持下,今天终于在汉唐古都长安顺利开幕了。在这里,我谨代表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省中医医院,向会议的隆重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贸!向参加这次会议的各位专家教授、各位领导以及与会的全体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会议的筹备付出辛勤努力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大家知道,汉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波澜壮阔的时期。汉唐时期的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中最为宝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封闭的地理环境和相对稳定的政治生态下,汉唐医药以其深厚的实践积累,独特的思维方式,开创并奠基了中国传统医学一整套哲学化的理论体系、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形成了包括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脏象经络、理法方
药、养生保健、医学伦理等在内的一系列特色和优势,充分显示了中国传统医学不容否认的科学价值和无比旺盛的生命活力。以汉唐医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医学,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世界医药科技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汉唐医药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汉代形成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著作,奠定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框架和基础。两千年来,通过历代医家对这一框架和基础的不断修订和完善,使之成为世界科学史上惟一被万世尊奉的医学理论。汉唐医学具有完全不同于西方医学的独特的临床风格,从孙思邈、王焘等名医的著作中可以看出,汉唐医学有着深厚的临床积淀,具有以“生病的人”为始终关注对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鲜明个性化特征的诊疗体系、颇具哲理化的治则和方法、重视功能和谐的治疗特色。而正是诸如此类的特色和优势,构成了中国传统医学自立于世界医学之林的基本要素。
为了深入探讨汉唐医药的精髓,进一步开发中医药宝库,促进中医药学术研究和科技发展,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会同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中医学院,在汉唐都邑—一西安举办首届“中国汉唐医药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得到了全国中医界的积极响应,也得到了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卫生厅的大力支持。会议共收到全国各地学者提交的相关学术论文80余篇,省内外近百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陕西孙思邈研究会张光溥先生、西安中亚文化经贸友好协会孟昭勋教授还特别向大会赠送了他们新出版的研究专著。会议将要交流的内容,不仅有汉唐医药学家生平、医事活动的研究,汉唐医药学著作及典籍的研究,汉唐医药文化的研究,也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及中药方剂研究,中药科技开发及中药现代化的研究,中医临床经验的整理研究等诸多方面,基本上反映了近年来我国汉唐医药研究的进展和概况。可以说,我们这次会议,是一次全面展示汉唐医药研究成果的大会,也是一次促进中医事业发展和学术进步的大会。
当前,全国中医药界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制定《中医药事业“十一五”规划》,举世瞩目的第二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以及中国中医研究院建院50周年庆典也即将在北京举行,中医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又一次大好机遇。我相信,首届“中国汉唐医药学术研讨会”的顺利召开,也一定能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再次向各位代表、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祝各位代表在陕期间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谢谢大家!
首届“中国汉唐医药学术研讨会”学术总结
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副秘书长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所长 苏 礼
各位代表、各位领导:
大家好!
受会议组委会的委托,由我来做本次会议的学术总结。
首届“中国汉唐医药学术研讨会”,在陕西省卫生厅、省科协、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中医学院有关领导的支持指导下,在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两天的交流和研讨,圆满地完成了预定的各项学术交流任务,按照“探讨汉唐医药学术,弘扬中华传统医学”的宗旨。基本上达到了交流学术,增进友谊,促进中医药学术繁荣和发展的目的。本次会议共收到陕西、北京、山东、湖北、四川、广东等地的专家学者提交的相关学术论文80余篇,会议选取录用了60余篇,编印成册,其中有3篇以专题报告的形式作了重点演讲,20余篇分别在西安的第一轮会议和咸阳的第二轮会议上进行了报告。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柳长华教授有关汉唐医学的概念,以及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发展动向等精彩讲话,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很有指导意义。会议还对评选出的“中医基础理论构建及近代模式的研究”等3篇优秀论文进行了表彰和奖励。总体来讲,本次会议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提出了“汉唐医药”的命题。
汉唐医药的研究由来已久,但由一个准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正式提出“汉唐医学”的命题,应当是第一次。杨世兴、杨震教授在论文中指出,研究汉唐医学,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汉唐时期是中国医学内容广泛而宏富,承上启下的全面发展时期,为后世医学的发展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赵石麟、苏礼等就汉唐医药学术的发展、传承与创新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认为汉唐医学不仅是汉代和唐代的医学,而是指在汉唐时期奠基的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汉唐医药学术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神农本草经》的编撰、《黄帝内经》的整理与研究、“诊籍”的出现、麻醉术与五禽戏的发明、辨证论治体系的建立、《新修本草》的颁布、藏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日本汉医著作《医心方》的问世等方面。
第二,对汉唐医药的科学内涵进行了初步探讨。
在汉唐医学的科学内涵研究方面,陕西医史博物馆康兴军教授关于景教与中国传统医学关系的探讨,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郑怀林研究员关于汉唐医药与亚文化圈的研究,陕西铜川市药王山研究所张世英研究员的“从药王孙思邈的成就和影响看盛唐社会的开放”等论文,都从历史文化的角度,阐述了医学发展与时代环境的高度关联性,对当代中医药学术的发展
有相当借鉴作用。山东中医药大学王振国教授精辟论述了科举制度影响下唐代医学人才的选拔以及中医基础学科群的近代模式问题,认为中医教育的架构体系复归于汉唐医学,而中医基础学科群理论框架的重新建构,有赖于对传统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升华。近年来,对唐代名医王焘及其《外台秘要》的研究日益引起了学者的关注,陕西中医学院宋珍民教授、陕西省
地方志协会杨志春主编关于王焘生平及医事活动的研究,表明有关汉唐医家的研究也已经进入了相当细致而具体的层面。
第三,初步阐明了研究汉唐医药与中医学术传承发展的关系。
关于汉唐医药与中医学术传承发展的关系,山东中医药大学李心机教授对中医的“三阴三阳”学说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从《内经》阴阳演化而成的“三阴三阳”理论,是中医重要的说理工具和分类方法。陕西中医学院邢玉瑞教授关于“数”与中医理论的建构研究,特别是有关河图、洛书沿革的探讨,比较深刻地涉及到了汉唐时期中医药学术传承与发展的核心性问题。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焦振廉研究员有关孙思邈人文思想基础的探讨、郭教礼研究员关于《黄帝内经》病证分类规律的研究、中铁一局职工医院孟国栋主任医师关于汉唐中医药文化与中医药现代化的探讨等论文,都不同程度的阐明了汉唐医药与中医学术传承的关系。
临床是中医学术的基石,也是中医学术发展的原动力。本次会议所收到的有关中医临床研究的论文中,相当多的内容是使用汉唐医方临床经验报道和总结。眉县人民医院刘明德主任医师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提出了“治肝以达为要,用药以和为贵”的观点,很有意义。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肝病治疗中心解新科用降黄合剂治疗高胆质血症的临床观察、岐山县中医医院苏安用《伤寒论》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总结报道,都是发扬汉唐医药学术经验的具体成果。杨智峰、任娟莉研究员关于温阳复脉胶囊提取工艺的研究,反映了用实验研究的手段,研究开发汉唐医药制剂的新进展。刘少明、彭隆竹、赵宁斌等论文,涉及到中药现代化、中药炮制规范的制定、中药产品的开发等内容,同样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各位代表,各位同道,弘扬祖国医药遗产,传承中医中药学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事业,是摆在我们每一位中医人面前的神圣历史使命。中医要发展,关键在创新;中医要创新,关键在继承。汉唐医药学术的传承,是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的重要方面。我们相信,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各位代表一定能在汉唐医药的研究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果,我们一定能为祖国医药学的发扬光大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首届“中国汉唐医药学术研讨会”闭幕辞
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 杨世兴
各位专家、各位代表:
大家好!
为期两天的首届“中国汉唐医药学术研讨会”,经过认真、热烈,而且富有建设性的交流讨论,就要闭幕了。借此机会,我代表这次会议的主办单位、筹办单位,向各位与会代表表示衷心的感谢!
汉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时代,也是中国医药学术取得长足发展的时代。奠定了中医药学两千年学术基础的《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国本草学基本框架的《神农本草经》,创立了辨证论治纲领的《伤寒杂病论》,以及《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备急干金要方》、《新修本草》等大量经典性的文献就诞生在这一时期。正是由于汉唐时期医药学的奠基、充实、整理和提高,中国的医学才获得了持续发展、长期繁荣的动力和源泉。因此,研究汉唐医药学术,总结历史经验,汲取传统精华,对当代中医学术的发展,无疑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次会议是由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发起,并且和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中医学院共同举办,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具体承办的。从这次会议交流的论文来看,汉唐医学的命题是一个很大的命题,也是很有意义的命题。关于汉唐医学的研究涉及医史文献、基础理论、中药研究,以及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等研究领域,有的研究论文已涉及到了比较深刻的课题。这次会议只是“首届”,今后一定还会举行多届。随着研究的深入,交流的加强,关于汉唐医药的研究一定会更加丰富、深入,也一定会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有所帮助。
各位专家,各位代表,交流的过程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但因共同的学术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友谊将一定是永恒的。首届“中国汉唐医药学术研讨会”就要闭幕了,让我们借此机会,共祝大会圆满成功,共祝中医事业蒸蒸日上。在此我代表会议的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祝各位专家老师在各自的岗位上再获更大成绩!同时,我也代表各位与会的专家、学者、同志们,对陕西中医学院、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等对筹备召开这次会议给予的支持、帮助和热情接待,表示衷心的感谢。
谢谢大家!
为了深入探讨汉唐医药的精髓,进一步开发中医药宝库,促进中医药学术研究和科技发展,2005年11月,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会同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中医学院,在汉唐都邑——西安举办了首届“中国汉唐医药学术研讨会”。
这次会议,得到了全国中医界的积极响应,也得到了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卫生厅、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与陕西中医学院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会议共收到全国各地学者提交的相关学术论文80余篇,省内外近百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交流的内容,涉及汉唐医药学家生平、医事活动的研究,汉唐医药学著作及典籍的研究,汉唐医药文化的研究,也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及中药方剂的研究,中药科技开发及中药现代化的研究,中医临床经验的整理研究等诸多方面。此次会议首次提出“汉唐医药”的命题;对汉唐医药的科学内涵进行了初步探讨;初步阐明了研究汉唐医药与中医学术传承发展的关系。这次会议,是一次全面展示汉唐医药研究成果的大会,也是一次促进中医事业发展和学术进步的大会,在弘扬中国传统医药,提高中医学术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届“中国汉唐医药学术研讨会”召开
由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中医学院共同主办,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具体承办的首届“中国汉唐医药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1月7日至9日在西安隆重召开。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杨世兴,副理事长、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刘少明,副理事长、陕西中医学院副院长周永学,副理事长郑志文、杨震及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薛荣参加了会议。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柳长华教授,省科协陈建国部长,省中医管理局袁瑞华处长,著名中医学家、陕西中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学文教授及唐俊琪院长到会发表了重要讲话。山东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王振国教授,以及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副秘书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苏礼所长,陕西科技史学会医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孙思邈研究会副会长赵石麟研究员等8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共收到陕西、北京、山东、湖北、四川、广东等地的专家学者提交的相关学术论文80余篇,会议期间以不同形式交流论文64篇,并编印了论文专集。
在本次大会中,杨震副理事长、赵石麟研究员、王振国教授分别作了大会主题报告。就研究汉唐医学的现实意义;汉唐医药学术的发展、传承与创新问题及科举制度影响下唐代医学人才的选拔,以及中医基础学科群的近代模式等问题进行了颇为深入地探讨,将大会的议题提升到了一个较高的层面。会议对评选出的王振国教授的“中医基础理论构建及近代模式的研究”、郑怀林研究员的“汉唐医药及其文化对照与比较”及康兴军教授的“景教与中国医学”3篇优秀论文进行了表彰和奖励。
会议期间,代表们还饶有兴趣的参观了陕西医史博物馆,并专程拜谒了我国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故里及药王山。
此次会议是在党的16届5中全会自主创新精神指导下召开的,会议首次提出了“汉唐医药”的命题,对汉唐医药的科学内涵进行了初步探讨;初步阐明了研究汉唐医药与中医学术传承发展的关系。正如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副理事长、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刘少明在开幕词中指出:“以汉唐医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医学,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世界医药科技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汉唐医药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是一次全面展示汉唐医药研究成果的大会,也是一次促进中医学发展和学术进步的大会”。
首届“中国汉唐医药学术研讨会”开幕辞
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副理事长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 刘 少 明
各位代表、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经过周密策划、认真筹备的首届“中国汉唐医药学术研讨会”,在各位领导的精心指导下,在各位代表的大力支持下,今天终于在汉唐古都长安顺利开幕了。在这里,我谨代表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省中医医院,向会议的隆重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贸!向参加这次会议的各位专家教授、各位领导以及与会的全体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会议的筹备付出辛勤努力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大家知道,汉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波澜壮阔的时期。汉唐时期的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中最为宝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封闭的地理环境和相对稳定的政治生态下,汉唐医药以其深厚的实践积累,独特的思维方式,开创并奠基了中国传统医学一整套哲学化的理论体系、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形成了包括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脏象经络、理法方
药、养生保健、医学伦理等在内的一系列特色和优势,充分显示了中国传统医学不容否认的科学价值和无比旺盛的生命活力。以汉唐医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医学,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世界医药科技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汉唐医药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汉代形成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著作,奠定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框架和基础。两千年来,通过历代医家对这一框架和基础的不断修订和完善,使之成为世界科学史上惟一被万世尊奉的医学理论。汉唐医学具有完全不同于西方医学的独特的临床风格,从孙思邈、王焘等名医的著作中可以看出,汉唐医学有着深厚的临床积淀,具有以“生病的人”为始终关注对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鲜明个性化特征的诊疗体系、颇具哲理化的治则和方法、重视功能和谐的治疗特色。而正是诸如此类的特色和优势,构成了中国传统医学自立于世界医学之林的基本要素。
为了深入探讨汉唐医药的精髓,进一步开发中医药宝库,促进中医药学术研究和科技发展,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会同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中医学院,在汉唐都邑—一西安举办首届“中国汉唐医药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得到了全国中医界的积极响应,也得到了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卫生厅的大力支持。会议共收到全国各地学者提交的相关学术论文80余篇,省内外近百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陕西孙思邈研究会张光溥先生、西安中亚文化经贸友好协会孟昭勋教授还特别向大会赠送了他们新出版的研究专著。会议将要交流的内容,不仅有汉唐医药学家生平、医事活动的研究,汉唐医药学著作及典籍的研究,汉唐医药文化的研究,也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及中药方剂研究,中药科技开发及中药现代化的研究,中医临床经验的整理研究等诸多方面,基本上反映了近年来我国汉唐医药研究的进展和概况。可以说,我们这次会议,是一次全面展示汉唐医药研究成果的大会,也是一次促进中医事业发展和学术进步的大会。
当前,全国中医药界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制定《中医药事业“十一五”规划》,举世瞩目的第二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以及中国中医研究院建院50周年庆典也即将在北京举行,中医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又一次大好机遇。我相信,首届“中国汉唐医药学术研讨会”的顺利召开,也一定能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再次向各位代表、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祝各位代表在陕期间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谢谢大家!
首届“中国汉唐医药学术研讨会”学术总结
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副秘书长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所长 苏 礼
各位代表、各位领导:
大家好!
受会议组委会的委托,由我来做本次会议的学术总结。
首届“中国汉唐医药学术研讨会”,在陕西省卫生厅、省科协、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中医学院有关领导的支持指导下,在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两天的交流和研讨,圆满地完成了预定的各项学术交流任务,按照“探讨汉唐医药学术,弘扬中华传统医学”的宗旨。基本上达到了交流学术,增进友谊,促进中医药学术繁荣和发展的目的。本次会议共收到陕西、北京、山东、湖北、四川、广东等地的专家学者提交的相关学术论文80余篇,会议选取录用了60余篇,编印成册,其中有3篇以专题报告的形式作了重点演讲,20余篇分别在西安的第一轮会议和咸阳的第二轮会议上进行了报告。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柳长华教授有关汉唐医学的概念,以及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发展动向等精彩讲话,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很有指导意义。会议还对评选出的“中医基础理论构建及近代模式的研究”等3篇优秀论文进行了表彰和奖励。总体来讲,本次会议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提出了“汉唐医药”的命题。
汉唐医药的研究由来已久,但由一个准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正式提出“汉唐医学”的命题,应当是第一次。杨世兴、杨震教授在论文中指出,研究汉唐医学,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汉唐时期是中国医学内容广泛而宏富,承上启下的全面发展时期,为后世医学的发展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赵石麟、苏礼等就汉唐医药学术的发展、传承与创新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认为汉唐医学不仅是汉代和唐代的医学,而是指在汉唐时期奠基的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汉唐医药学术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神农本草经》的编撰、《黄帝内经》的整理与研究、“诊籍”的出现、麻醉术与五禽戏的发明、辨证论治体系的建立、《新修本草》的颁布、藏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日本汉医著作《医心方》的问世等方面。
第二,对汉唐医药的科学内涵进行了初步探讨。
在汉唐医学的科学内涵研究方面,陕西医史博物馆康兴军教授关于景教与中国传统医学关系的探讨,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郑怀林研究员关于汉唐医药与亚文化圈的研究,陕西铜川市药王山研究所张世英研究员的“从药王孙思邈的成就和影响看盛唐社会的开放”等论文,都从历史文化的角度,阐述了医学发展与时代环境的高度关联性,对当代中医药学术的发展
有相当借鉴作用。山东中医药大学王振国教授精辟论述了科举制度影响下唐代医学人才的选拔以及中医基础学科群的近代模式问题,认为中医教育的架构体系复归于汉唐医学,而中医基础学科群理论框架的重新建构,有赖于对传统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升华。近年来,对唐代名医王焘及其《外台秘要》的研究日益引起了学者的关注,陕西中医学院宋珍民教授、陕西省
地方志协会杨志春主编关于王焘生平及医事活动的研究,表明有关汉唐医家的研究也已经进入了相当细致而具体的层面。
第三,初步阐明了研究汉唐医药与中医学术传承发展的关系。
关于汉唐医药与中医学术传承发展的关系,山东中医药大学李心机教授对中医的“三阴三阳”学说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从《内经》阴阳演化而成的“三阴三阳”理论,是中医重要的说理工具和分类方法。陕西中医学院邢玉瑞教授关于“数”与中医理论的建构研究,特别是有关河图、洛书沿革的探讨,比较深刻地涉及到了汉唐时期中医药学术传承与发展的核心性问题。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焦振廉研究员有关孙思邈人文思想基础的探讨、郭教礼研究员关于《黄帝内经》病证分类规律的研究、中铁一局职工医院孟国栋主任医师关于汉唐中医药文化与中医药现代化的探讨等论文,都不同程度的阐明了汉唐医药与中医学术传承的关系。
临床是中医学术的基石,也是中医学术发展的原动力。本次会议所收到的有关中医临床研究的论文中,相当多的内容是使用汉唐医方临床经验报道和总结。眉县人民医院刘明德主任医师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提出了“治肝以达为要,用药以和为贵”的观点,很有意义。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肝病治疗中心解新科用降黄合剂治疗高胆质血症的临床观察、岐山县中医医院苏安用《伤寒论》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总结报道,都是发扬汉唐医药学术经验的具体成果。杨智峰、任娟莉研究员关于温阳复脉胶囊提取工艺的研究,反映了用实验研究的手段,研究开发汉唐医药制剂的新进展。刘少明、彭隆竹、赵宁斌等论文,涉及到中药现代化、中药炮制规范的制定、中药产品的开发等内容,同样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各位代表,各位同道,弘扬祖国医药遗产,传承中医中药学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事业,是摆在我们每一位中医人面前的神圣历史使命。中医要发展,关键在创新;中医要创新,关键在继承。汉唐医药学术的传承,是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的重要方面。我们相信,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各位代表一定能在汉唐医药的研究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果,我们一定能为祖国医药学的发扬光大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首届“中国汉唐医药学术研讨会”闭幕辞
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 杨世兴
各位专家、各位代表:
大家好!
为期两天的首届“中国汉唐医药学术研讨会”,经过认真、热烈,而且富有建设性的交流讨论,就要闭幕了。借此机会,我代表这次会议的主办单位、筹办单位,向各位与会代表表示衷心的感谢!
汉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时代,也是中国医药学术取得长足发展的时代。奠定了中医药学两千年学术基础的《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国本草学基本框架的《神农本草经》,创立了辨证论治纲领的《伤寒杂病论》,以及《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备急干金要方》、《新修本草》等大量经典性的文献就诞生在这一时期。正是由于汉唐时期医药学的奠基、充实、整理和提高,中国的医学才获得了持续发展、长期繁荣的动力和源泉。因此,研究汉唐医药学术,总结历史经验,汲取传统精华,对当代中医学术的发展,无疑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次会议是由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发起,并且和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中医学院共同举办,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具体承办的。从这次会议交流的论文来看,汉唐医学的命题是一个很大的命题,也是很有意义的命题。关于汉唐医学的研究涉及医史文献、基础理论、中药研究,以及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等研究领域,有的研究论文已涉及到了比较深刻的课题。这次会议只是“首届”,今后一定还会举行多届。随着研究的深入,交流的加强,关于汉唐医药的研究一定会更加丰富、深入,也一定会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有所帮助。
各位专家,各位代表,交流的过程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但因共同的学术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友谊将一定是永恒的。首届“中国汉唐医药学术研讨会”就要闭幕了,让我们借此机会,共祝大会圆满成功,共祝中医事业蒸蒸日上。在此我代表会议的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祝各位专家老师在各自的岗位上再获更大成绩!同时,我也代表各位与会的专家、学者、同志们,对陕西中医学院、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等对筹备召开这次会议给予的支持、帮助和热情接待,表示衷心的感谢。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