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研究
- 索引:3
- 发布时间:2006-11-20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中华医祖岐伯暨中医学术传承研讨会征文通知
由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陕西兴邦药业有限公司、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中医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华医祖岐伯暨中医学术传承研讨会”,拟于2006年第四季度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现征文如下:1、岐伯及其籍里考证;2、岐伯与《黄帝内经》学术思想探讨;3、有关岐伯医药论述的文献学研究、岐伯的学术贡献及其对中医学术传承的影响;4、运用岐伯学术思想,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经验体会;5、对研究岐伯学术思想的构想和实施意见,及其它有关岐伯及中医学术传承的文稿;6、中医各科临床经验交流及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总结。提交论文应材料翔实、条理清晰、格式规范,每篇以3000字为宜,注明作者通信地址、邮编、电话。截稿日期2006年8月31日。来稿应提交打印稿和软盘,寄至:西安市西华门2号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内省卫生志办公室王怡收,邮政编码710003;或直接将论文发至jerry0115@126.com。联系电话:029-88128257。会议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关于中华医祖岐伯医药文化遗产保护
暨建议筹建岐伯纪念馆的报告
岐伯是神农炎帝至轩辕黄帝时期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医药学家,是中华民族医药文化的始祖。据专家考证,岐伯是我省岐山县(岐下)人。岐伯尝味百草、典主医药,对中国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学术影响。世传皇帝巡游天下,至岐下访贤,见岐伯引载而归,君臣问答,探讨医道,详论医理,故有《内经》、《难经》等医经之传世。因而素有“医之始,本岐黄”之嘉言。岐伯也被奉为“中华医祖”,享誉海内外。
随着中医药申遗工作的启动和深入开展,中华医祖岐伯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引起了全世界中医界的关注。2002年4月27日,世界传统医学联盟主席吴奇博士一行在来陕作中医药及针灸学术交流之际,特专程赴西府考察医史,亲笔为岐山题写了“岐伯故里”四个大字(已刻之于碑石)。2005年5月22-24日,由陕西省中医学会主办,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岐山县中医医院、西安市脑病医院联合承办的“中华医祖岐伯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岐伯的故乡——岐山隆重召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于生龙和外事司沈志祥司长等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指出“一定要把中医的根留住”。陕西省中医管理局苏荣彪局长、省中医药研究院乔宝璋、刘华为副院长等,以及宝鸡市、岐山县各级主管领导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八十多位代表,在岐伯籍里、称谓、学术等重大问题上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一致认为“中华医祖是岐伯”,“岐伯故里在岐山”。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多家媒体竞相报道,岐山电视台还为此拍摄制作了《岐伯故里行》专题片播放;岐伯故里的各界人士捐资筹措,在岐下西杜城村立《岐伯故里题记》石碑一座,2005年3月3日、4日,《三秦广播电视报·宝鸡专版》与《宝鸡日报》先后以较大篇幅报道了此事,使尘封千年的岐伯故里遗迹重见天日,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广大群众的赞同。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拟于2006年第四季度召开一次较大规模的“中华医祖岐伯暨中医学术传承研讨会”,研究会领导卢希谦、杨世兴、薛荣等同志对此事非常重视,多次开会商量筹备办会事宜,并组织专家实地考察有关岐伯史事遗迹,查询有关资料;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向省中医管理局呈送了《关于陕西省中医药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建议》的报告,要求对岐伯医药文化进行重点保护;省内外不少专家撰写了相关论文,建议把“中华医祖岐伯医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作为重要申遗项目予以申报。
中华医祖岐伯文化遗产,牵动着当代中医和社会志士仁人的赤子之心,除我们陕西之外,首都北京、甘肃庆阳、四川绵阳等地,也都在岐伯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令人敬佩,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岐伯医药文化遗产作为我省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内容,理应受到重视、保护。积极做好申遗的各项准备工作,刻不容缓,时不我待,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有鉴于此,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呼吁并建议:
一、建议陕西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以及省文化、文物、科技、卫生、中医等有关厅局将“中华医祖岐伯医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项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名录,设立专项予以保护;并建议在文化、卫生、科研等科研课题招标中,对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岐伯医药文化研究之类的课题,重点予以资助。
二、吁请中共宝鸡市委、市政府,岐山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进一步重视岐伯医药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建议在岐山县祝家庄镇杜城村(岐伯故里)筹建“中华医祖岐伯纪念馆”,将有关散在的文物荟集于此,并设置专门机构负责此项工作。外地的成功经验表明,各级党委与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得以科学传承和发展的基本保证。
为了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中华医祖岐伯医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我会拟筹建下属的二级学会“中华医祖岐伯文化研究会”,并拟与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中医学院、陕西省医学会医史分会等单位一起,联合省内外有志于岐伯文化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同仁一起努力,把这项工作不断地推向前进。[b]文字[/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