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站点

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

请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登录网站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 医药研究 > 学术研究
0

苏礼:岐 伯 籍 里 考 辨

  • 索引:239
  • 发布时间:2017-11-08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有关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医学家、中华医祖岐伯的籍里问题,目前学术界尚无一致的看法,兹就笔者多年探讨的心得,试为考辨如下。
    一、 目前已知的几种意见
    1. 盐亭说
    2001年12月,四川省旅游规划设计所编制完成的《盐亭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该规划认为,盐亭是嫘祖故里,也是岐伯的故乡。嫘祖发明、传播了养蚕、缫丝技术,被誉为“中华丝绸文化创始人”、“中华人文女祖”;嫘祖的舅父岐伯,从蚕医到人医,著《黄帝内经》,被誉为“华夏中医始祖”。
据巴蜀文化研究通讯载文报道(1),岐伯为岐舌国人,而岐舌国在以今盐亭为中心一带地区。 其主要依据为,岐为古姓,又作歧。歧姓之人,史籍少有记载,而岐伯为最早见诸史乘之岐姓人。《山海经•海外南经》称“有岐舌之国”,“岐舌国在其东,一曰不死民东”。据蒙文通先生考证,《海外南经》为蜀人所作。郭璞注云:“岐舌国,其人舌皆岐,或云支舌也。”《山海经》又云:“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百谷自生,冬夏播琴(种),鸾鸟自歌,凤鸟自舞。”明杨慎认为此“都广之野”即今成都平原。据此,作者们认为,岐舌国当在今成都平原以东,为人数不多的岐姓人所组成的部落。而岐伯姓岐,有姓,则应为此部落的贵族甚至首领。称伯,是指在兄弟中排行老大。岐伯,用俗语来说,就是“岐老大”。
    此外,《抱朴子》述岐伯曾去过缙云山,而缙云山即在成都平原以东的区域内,而他行迹所至的青城山、峨眉山均距此不远,岐舌国也应在这一区域。
    很长时间以来,盐亭流行尊崇岐伯的风俗习惯和有关岐伯的传说、民谣。当瘟疫流行时,人们即于高处树干上点“天灯”以驱瘟除疫,据说此俗源于岐伯在螺祖故里盐亭高灯镇点天灯驱鼠护蚕之法。若瘟疫实在严重,点天灯尚无明显效果,就让人装扮成岐伯,着甲胄,执金鞭,戴螃蟹眼目,坐方椅上,使人抬着巡游瘟区,扫荡瘟疫。旧俗,凡家有病人,则请傩神扮作岐伯,让病人坐堂中,岐伯着甲胄,执宝剑,唱驱病之词,绕病人舞引;再入病人居室,手举火把,将炒干的锯木粉撒于火把之上,立即燃为火团,此叫“撒粉火”。盐亭县茶亭乡龙潭庙中现在还保存有驱病傩神的木像。盐亭县北部旧俗,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必从桂香殿中抬出岐伯木像,遍游街巷田畴,表示岐伯扫除瘟疫,为民祛病,保一方安康。盐亭古传的治病偏方很多,而仅见于盐亭的有:以香茅草治病,以岐柏树果、枝、叶以水煎服能治病,尤以岐阳坝的“歧柏树”疗效最好。
    盐亭岐阳坝,古称“岐伯坝”。该坝背依高山,三面环水,坝边弥江岸上有一株一干十七枝的千年古柏,历称“歧柏树”。树下有一小巧的石庙,内塑岐伯神像。此树对岸一华里的回龙山上,明代时曾建有岐伯庙。此外,在盐亭柏梓、安家和里坪一带,人们历来喜爱种一种分杈柏树。此种柏树的虬枝似龙、蛇,恐与氐羌人以龙(蛇)图腾崇拜有关。至今,这一带仍生长着许多的“歧”形多杈柏树,有双杈、五杈、七杈柏,数量达1000多株,此种柏树,又被称作“歧柏”。
    在距盐亭县城49公里的盐亭县茶亭古镇西街口回龙山,现存有“黄帝元妃嫘祖故里”岐伯宫,以及岐伯殿、嫘祖殿、岐伯史绩馆、岐伯坝、岐伯树、岐伯桥、岐伯亭、岐伯墓、岐伯洞、岐伯坡、石药槽、木雕歧伯神像、出土岐伯树头等丰富多彩的岐伯遗迹。2005年4月,盐亭县茶亭乡党委政府还举办了一次岐伯文化艺术节,当地300多名干部群众参加了活动。据说,当地人们为了纪念岐伯给人类创造的财富与安定团结,特将农历2月21作为“岐伯节”,5000多年来,盐亭民间一直沿续这个节日。(2)
    2、庆阳说
    关于岐伯为庆阳人的说法,近年来颇为流行。据《岐伯与庆阳》(3)、《岐伯圣景》(4)所载“岐伯乡籍考”、“岐伯故里在庆阳”诸文,其主要依据有两条。一是《庆阳县志•人物》记载:“岐伯,北地人,生而神明,精医术脉理,黄帝以师事之,著《内经》行于世,为医书之祖。”而汉北地郡治在今庆城县西北四十公里的马岭镇。二是《通志•氏族略》的一段话: “岐氏,周故都要也。又,古有岐伯,望出安化”。据上述二书所述,庆城作为祖师岐伯的故乡,历代都建庙祭祀,歧伯庙宇不止一处,香火旺盛。《庆阳府志•坛遗》载:“岐伯庙,旧在南原,今废。”《庆阳县志•坛庙》云:“岐伯庙,在县城南。”为了弘扬歧黄文化,庆城县于2003年在庆城东山周祖森林公园内建岐伯胜景,供游人赡仰纪念。岐伯胜景有山门、岐伯大殿、论医亭、拜师亭、十大名医祠、文墨荟萃园、岐黄论医浮雕图、十花十木园等建筑,殿宇巍峨,气势恢宏,构思精细,造像逼真。2005年6月,参加在甘肃省庆阳市召开的全国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的代表200余人在此追祭医祖,共研弘扬岐黄文化,振兴中医药事业大计,一时传为为佳话。
    说岐伯诞生于庆阳还有一个依据,这就是庆阳的自然环境。庆阳土地广阔,土质肥沃,雨水比较充沛,宜于各种药物生长。据1930年《庆阳县志》载:在庆阳生长的药物达一百多种,最常用的就有甘草、芮仁、砂仁、秦艽、远志、黄岑、黄芪、大黄、防风、忍冬、牵牛、菖蒲、红花、金丝草、茵陈、芍药、牡丹皮、前胡、柴胡、沙参、知母、荆芥、蒺藜、马兜铃、薄荷、益母草、射干、地丁、蒲公英、兔丝子、半夏、二丑、莨菪、木贼、柏子仁、桑寄生、莱服子、透骨草、天门冬等等。所以来自庆阳方面的的报告说,“有这么多的土生土长的药材做基础,加之地理的灵气哺育,本人的刻苦钻研,不产生像岐伯这样的杰出人物那才怪呢! ”(3)
    2. 岐山说
    最早明确提出岐伯故里在岐山说的学者是南宋的罗泌,罗氏在他所著的一部号称“大史”的史学著作《路史》中说:“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5)地处陕西省关中西部的岐山,是西周王朝的发祥地。商朝末年,古公亶父率领周部族从今旬邑、彬县一带迁到岐山之下,在这里建邦立国。从周太王迁岐至周文王东迁,岐山地区一直是西周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所以在罗氏之前,宋人郑樵也曾经说:“岐氏,周故都也,今凤翔岐山是也。太王居之,至文王始迁于丰,其支庶留岐,故为岐氏。又古有岐伯,为黄帝师。”(6)这条记载,虽未明确指出岐伯的籍里,但被认为是把岐伯和岐山联系起来的一个佐证。已故著名医学家黄竹斋先生曾明确指出:“案岐,国名。伯,爵号。岐伯者,盖黄帝时之诸侯,通天人之利而精于医道者。故帝崇之以天师之号,咨之而作《内经》。我国治疗原理之学,渊源于此。”黄氏并注曰:“岐国、岐地,属今之岐山县西北古之岐城遗址,因山而名,古今未变。”(7)黄氏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医史学家、中医文献学家、中医针灸临床家,曾担任过民国时代的南京中央国医馆编审委员,解放后又被聘请到北京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任针灸科首届主任。黄氏于儒释道学,无所不通,毕生著作50余种,尤精于医。近年来,有关岐伯籍里的问题,也引起了一些国外学者的关注。2002年4月,美籍华人、美国西谷大学校长吴奇教授夫妇,参加了在西安鲸鱼湖举办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之后,专程到岐山进行考察访问,并留下了“岐伯故里”的墨宝,表达了海外华人对岐伯籍里在岐山的认同和肯定。
    2004年5月22日~24日,由陕西省中医药学会主办的中华医祖岐伯学术思想研讨会在陕西省岐山县隆重召开。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围绕“探讨岐伯学术思想,弘扬中华传统医学”的中心议题,对岐伯籍里、岐伯其人及其学术思想等展开了热烈地研讨,对 “中华医祖是岐伯”、 “岐伯故里在岐山”等问题达成了初步共识。
   4、河南新郑:
   河南新郑有一轩辕宫,位于新郑市西南具茨山畔。清,顺治十六年《新郑县志•杂志》:“轩辕宫在县西南大隗山,祀黄帝、岐伯、雷公。”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寺观》:“轩辕宫,在新郑县城西南四十里大隗山,祀黄帝、岐伯、雷公。”(卷五十)宫旁有摩崖题记:“明嘉靖五年二月六日重建轩辕宫三皇殿记。”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关于岐伯籍里的记载,但把岐伯和他们认定的故里在新郑的黄帝一起祭祀,显然寓有深意。
    二、 评析考辨
    目前有关对岐伯籍里的考证,大多从地名、郡望、封号、传说等方面入手。
地名:在目前所涉及岐伯的地名中,以岐山的地名最为古老。《诗•大雅•棉》:“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8)这段诗句的意思是说,周太王古公亶父,为避狄人侵扰之难,趁着早朝的时候,率领部众,骑马飞奔,循着西方的水涯向东,来到岐山脚下,看到岐山之南的周原,土地肥美,连野菜都甜的像蜜糖一样,于是就和妃子姜女以及跟随自己一起来的部众商量,准备在这里停下来定居,又烧灼龟甲占卜,龟卜又吉,于是就告诉部众说,可以在这里造房子定居了。从这段优美的诗句中可以看出,在周太王古公亶父来岐定居建国之前,岐山作为山名( 地名)就早已存在了。
《书•禹贡》:“导岍及岐,至于荆山。孔传:三山皆在雍州。地理志云:吴岳在扶风岍县西,古文以为岍山。岐山在美阳县西北,荆山在怀德县,三山皆在雍州。”(8)按雍州为骨九州之一,夏禹时设,在今陕西至青海、甘肃一带地方。春秋时雍邑为秦都,汉属右扶风,唐为凤翔府治,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凤翔县。又西汉太初元年(388年),以岐山西部属雍县,东部属美阳县。
    以上两条史料都说明,岐山作为地名,可以推朔至黄帝时代。所以《路史》中记载:“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路史》为南宋人罗泌所著,分前纪九卷、后纪十三卷、发挥六卷、余论十卷,远古至东汉末年的史实、部族、姓氏等,皆有载述和考难。其取材除儒家经典之外,不少纬书及道家依托之词,故颇为治正史者所诟病,然在正史资料缺乏的情形下,其载述作为一家之言,亦堪称难能可贵。有了以上史料的依托,便有了《岐山县志》明确地记载:“据文物普查,(岐山)境内渭河、雍河、横水河及沿北山一带,有新石器时代遗址19处,表示当时已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相传黄帝时代,岐伯就居于岐山之下。”(9)当代医史研究学者朱建平先生曾对“岐黄”一词进行了缜密考释,他说:“一般认为,岐伯家居岐山(今陕西省岐山)一带。”(10)  但朱先生也留了一个尾巴:“而新近有资料表明,岐伯为甘肃省庆阳县人。”朱氏所说的新近资料,乃是指清乾隆年间《庆阳县志》的一段记载:“岐伯,北地人,生而精明(疑为神明),精医术脉理,黄帝以师事之,著《内经》行于世,为医书之祖。”(11)
    湖北中医学院李今庸教授是当代著名《内经》学家,他在1996年10月14日写给他当年的研究生、时任陕西省卫生厅副厅长的杨世兴教授的信中,引用《广韵》、《云笈七签》有关记载,提出“岐伯出自岐山”的观点:《广韵•上平声•五支》说:“岐……又姓,黄帝时有岐伯。”是岐伯姓岐,乃因山得姓,亦犹炎、黄二帝因水得姓也。《云笈七签•纪•轩辕本纪》明谓:“……时有仙伯,出于岐山下,号岐伯,善说草木之药性味,为大医,帝请主方药……作《内外经》。” 《广韵》是成书于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的韵书,《云笈七签》是宋真宗时(公元998~1022年)张君房据“秘阁”资料所编的道书。二书虽不是先秦史料,但其记述,必有所据,亦属难能可贵。
    关于岐是“岐舌国”、岐伯是“岐老大”,以及“岐伯是北地人”的说法,我们以为均有不妥。在当时尚属蛮狄之邦、与中原文化格格不入的“岐舌国”、“北地”,出现一位学识渊博的医学家的可能性应该不是很高。 更何况舍弃诸多早期相对翔实的资料于不顾,而仅据一个距今不远的地方志稿本或推测之词所作出的判定,其可靠性能有几分呢?
    郡望:有关岐伯郡望的记载,仅见于宋人郑樵的《通志》:“岐氏,周古都也。今凤翔岐山是也。太王居之,至文王始迁于丰,其支庶留岐,故为岐氏。又古有岐伯,为黄帝师,望出安化、赵郡。宋端拱登科有岐贲。”(12) 这句话有三个意思:一是岐即岐山,岐姓始于岐地;二是岐姓的郡望在安化和赵郡;三是宋端拱年间(988~989年)有一位叫岐贲的人中了进士。
    考安化的地名出现较晚,南朝齐曾设安化县,治所在今湖北随县东南;唐神龙元年(705年)以弘化县改名安化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庆州为安化郡,治所均在今甘肃庆阳县;宋元时代已有安化州、安化县之设,其治所则分别在广西归仁、宁夏泾源、湖南安化不等(13),可见并非专指庆阳一地。赵郡的地名,大约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则更与庆阳无涉。至于那个名叫岐贲的进士是何许人也,目前尚无从稽考。
以宋人所说的郡望认定上古人岐伯的籍里,显系荒诞无稽,更何况郑氏已肯定了岐即岐山,岐姓始于岐山在前,“望出”只不过是“又”,也就是姑存又一种说法而已。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郡望一称地望。“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望族。郡望之说始于西汉,汉代刘氏皇族引经据典,论证其为帝尧之后。东汉时期的弘农华阴杨氏,汝南汝阳袁氏、汝南平舆许氏等,皆成为当时令人称羡的高门望族。秦汉以后,随着家族的繁衍迁徙,姓氏原有的以血缘论亲疏的文化内涵逐渐淡化,而以家族地望明贵贱的内涵成了姓氏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点。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郡望说最兴盛的年代,当时在我国北方形成了以范阳(今北京至河北保定一带)卢氏,清河(今河北清河一带)崔氏,荥阳(今河南郑州一带)郑氏,太原(今山西太原一带)王氏为代表的所谓“四大郡望”。宋代以后,由于门阀制度及行政区划的改变,郡望之说已逐渐式微,但文人们仍常以郡望自标。比如,宋人刘攽之籍贯本为临川新喻(今江西新余),但其有两种著作却分别题为《彭城集》和《中山诗话》,这里,彭城和中山均为刘氏郡望。清代医家薛雪本为苏州人,却自题郡望曰“河东”。郡望现象的绵延,归因于人们的寻根念祖的观念意识,但姓氏起源多数是汉代之前非常久远的事,郡望并不能准确说明,有的一个郡望地有好几个姓,有的姓有好几个郡望地。所以依靠郡望来考证古人特别是像岐伯这样一位上古人的籍里,实在是一件难以取信的事。郑氏之言,亦不过姑存一说而已。
    封爵:岐伯的名字涉及一个“伯”字。伯的早期含义,是指统领一方的长官,或指某一方面堪为魁首的代表人物。《左传•僖公十九年》“诸侯无伯。”杜预注:“伯,长也。”《庄子•人间世》:“匠伯不顾。”说的都是这个意思。伯字还有一个特别的含义,是指古代的一种爵位。据《通典•职官。历代王侯封爵》记载:上古的“爵”,黄帝,方制万里,为万国,各百里;唐虞夏,建国凡五等:公、侯、伯、子、男;殷:公、侯、伯三等,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十里;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居摄改制,大其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14)《孟子.万章》说: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8) 爵制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文献反映的先秦爵制是否准确,学者尚存异议。但可以肯定的是:夏商至战国以前,已经出现了大致可以判明的爵称与爵序。如此看来,岐伯的名字倒真像是一个爵号,如同黄帝一样,爵号传下来了,真名反倒湮没了。无怪乎黄竹斋先生认为,岐是国名,伯是爵号。所谓岐伯其人,就是黄帝时代一位通天人之利而精于医道的诸侯。(7)
    传说:传说亦称民间传说,是一种由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有关的故事组成民间口头叙事文学。在现代流行的有关岐伯的民间传说中,有不少涉及籍里问题的故事。《岐伯与庆阳》一书(3),载有庆阳民间关于岐伯的传说故事25则,其中“天师岐伯降生的传说”、“岐伯降生青龙咀的传说”、“黄帝古雍州拜师岐伯”等,都有意无意的点出了岐伯与庆阳的关系。据说在四川盐亭的茶亭一带,也流传着有关岐伯的故事和民谣。如一首民谣中这样说:“弥江河畔一丘坟,歧柏树下岐伯神,扯把青草能治病,看你心中诚不诚。”(1)
    需要指出的是,民间传说与严格意义的历史有本质的区别。传说既不是真实人物的传记,也不是历史事件的记录(其中可能包含有真实历史的某些因素),而是一种寄托某种愿望或目的的艺术创作。因此,有关岐伯的传说在考证岐伯的籍里问题上价值,实在是微乎其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岐伯的故里在岐下,即今陕西省岐山县。
【参考文献】
(1)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课题组•岐伯文化与盐亭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巴蜀文化研究通讯,2004年第1期
(2)谢桂平•盐亭举行岐伯文化艺术节•绵阳晚报,2005年3月30日
(3)杨德祥、杨积茂•岐伯与庆阳•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4)左思科•岐伯胜景•庆阳图片社,2003年8月第1版
(5)南宋•罗泌•路史•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喬可傳二十五冊校刊本 
(6)宋•郑樵•通志•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
(7)黄竹斋•医事丛刊•1980年陕西省中医研究院重印本
(8)清•阮元•十三经注疏•1979年中华书局影印本
(9)岐山县志编纂委员会•岐山县志•1992年8月第1版
(10)朱建平•中国医学史研究•第1版•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1
(11)清•赵本植纂修•庆阳县志•甘肃省图书馆1963年据清乾隆二十六年原稿本复制本
(12)宋•郑樵•通志卷二十六•氏族二•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
(13)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理辞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14)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4年影印本

(本文曾在2007年8月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届全国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大会交流,并发表于陕西中医药杂志2007,1:76~7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