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礼:中国民间医药的复兴与发展
- 索引:2
- 发布时间:2014-11-20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中国民间医药的复兴与发展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苏 礼
民间医药是指流传在民间、具有一定治疗和保健价值,但尚未被公认的医疗技术和相关药品。几千年来,民间医药为保护我国人民的健康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信赖。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专职或兼职从事民间医药活动的人员大约有50多万人,其中包括乡村医生、街道个体开业医生、散在城乡的民间医药医生,以及部分在集体所有制单位工作的医务人员等。民间医药的生存与前景,一直是民间医药业者、医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拟从民间医药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展望等方面谈以下意见。
一、 辉煌的历史
民间医药起源于民间,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的医药活动,就有了民间医药。民间医药和民族医药、中医中药,是构成中国传统医学体系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三者之间相互交融,互相促进,共同铸造了中国传统医学的辉煌。
在中国传统医学形成的早期阶段,无论是神农氏尝百草、伏羲制九针,还是伊尹制汤液,发明时下已流传九州的中药汤剂疗法,从中都可以看到民间医药在在中国传统医学形成过程中的贡献和作用。神农、伏羲、伊尹等,既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奠基者,同样也是中国民间医药的创始人。
在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进程中,民间医药一直发挥着其不可估量的影响。汉代名医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十分重视对民间医药知识的搜集和整理。葛洪是我国晋代收集整理民间医药验方的大家,他整理的验方集名曰《肘后方》,收录治疗各科急症的疗法及单验方101首。著名的中药抗疟药青蒿素,就是根据《肘后方》的有关记载研制成功的。唐代大医孙思邈所撰的《千金》两方中,所收载的民间医方医法,诸如齐州荣姥方、玉山韩光方、蛮夷酒方等,约有千首之多。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名间医药的爱好者,他所编撰的《传信适用方》,就是一部以收集民间验方为主的医学著作。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对民间医药的研究和推广极为重视,《本草纲目》附方万余首,其中大多来自民间。赵学敏的《串雅》内外编,是一部总结民间走方医生绝技的专著,书中收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民间验方和民间疗法。如用鸦胆子治冷痢、用鹧鸪菜治疗虫积、用鸬鶅蛋下胎等,无不具有特殊的效果。
传统中医是在不断汲取民间医药滋养的过程中成熟发展起来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民间医药应当是现代中医药的根。肿半臷秘方、云南白药、季德胜蛇药、小夹板固定、手法腰椎间盘复位、黄氏医圈、陕西香疗等等,都是当代弘扬民间医药所取得的成果。
二、 难堪的现状
时至今日,由于对民间医药的认识不够,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管理不到位等等众所周知的原因,民间医药一直处于一种在合法与非法的夹缝中勉强生存,在自荣自枯、自生自灭的条件下艰难维系的难堪状态。
1.民间医生执业难。民间中医当中,有不少人属于跟师出身或具有有一技之长,掌握了传统中医精髓的人才,但由于受目前政策的影响,不少行医一辈子的民间中医,现在甚至连参加执业医师考试的资格都没有。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统计,目前,我国尚有15万没有行医执照的中医,尽管他们在传承中医精髓、保存中医特色、保障农村基层人民健康方面是有功的,但由于没有文凭,不懂西医,不会外语,拿不到行医执照。正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会长沈志祥所说:“民间祖传、师传以及确有一技之长的传统中医,正面临政策门槛”。
在当代,民间医药甚至中医中药的生存一直受到挑战。据 2006年10月12日新民晚报·新民网报道,有一位名叫张功耀的人公然在网上发出公告,征集取消中医的签名,要求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让中医在5年内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回归民间,使西医成为国家惟一的医疗技术。尽管这种无知的言论随即受到卫生部的回击和反对,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表示,我国不可能取消中医,也不会让其退出国家医疗体制。但其负面的影响,不能不引起有关领导部门和广大中医药工作这的震惊和反思。
2.民间医药的绝技濒临凋亡。
中医药是一门经验性极强的临床医学。许多治病方药及方法,流传于民间,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得以流传下来,许多民间特色医术和行之有效的单方、偏方、验方、秘方及治疗绝技,掌握在民间医生手里,被反复运用于临床,有的甚至达到炉火纯青地步,成为一些民间医生治病和谋生的手段,无法随便交给他人,时时有失传之虞。有人认为,规范中药市场管理,严禁有毒中药销售,有毒中药将走向灭亡;实行执业医师许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医生将不复存在;片面强调与国际接轨,流传了几千年的民间医药绝技濒临凋亡。据山东省的调查发现,在农村中小医院以及村卫生室中,自采自种自制的中药剂型很多。拥有验方、秘方的人员达到62.3%。但这些验方和制剂,由于大多无法取得有关部门的批准文号而被视为假药,既无法在临床试用,又难以授受流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其消亡。
3.民间医生队伍鱼龙混杂。
民间医生一般采用师徒授受的方式传承,他们中的多数治疗水平高、成本低、效果好,深受群众欢迎,但由于我国至今尚未建立起符合民间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资格认定与考核评价体系,因而民间医生大都得不到合法身份,处于地下或半地下的执业状态。迫使许多医术好的民间中医非法行医、无照行医。与此同时,由于老百姓对民间医药的需求市场巨大,于是,三教九流的江湖郎中也混迹其中,良莠不齐,非法牟利,草菅人命,致使民间医药市场十分混乱,给民间医药的健康发展蒙上了浓重的阴影。
三、 光明的前景
尽管我国当前民间医药的生存和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但由于科学发展观的逐步落实,和谐社会的逐步构建,广大民间医药业者以及各方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民间医药的面前已经出现了转机的曙光,面临着光明的前景。
1.对民间医药的认识趋于客观化。
民间医药服务成本相对较低,诊疗技术简便易行,对解决高速增长的医药费用与基层群众经济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据资料介绍,34.7%的山东农村家庭都使用过拔火罐、针灸、刮痧等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人们普遍认为,当前我国卫生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发展农村和城市社区的卫生事业。民间医药植根于基层,具有简便廉验的优势,大力发展民间医药事业,有利于解决广大农村基层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远大目标的实现。
2.民间医药的社会组织逐步建立。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由崔月犁、李广祥、吕炳奎等一批老专家发起,于1985年经国务院体改委批谁成立我国第一家民间医药研发组织。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协会目前已拥有个人会员3万余人,团体会员单位74个,分支机构18个。协会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承团结中医药工作者,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发掘、整理、推广民间中医药的宗旨,为我国民间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全国各地民间医药的社会组织逐步建立,有关机构不断涌现。1982年,成都军区民族民间医药研究所(昆明新华中草药门诊部)成立,该所是从事民族民间医药的临床医疗、医药研究、开发利用和培养专业人才的机构。云南东方联合学院民族民间医药学院是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一所民办高等学校。学院融中国传统医药学、现代医药学、民族医药学和民间医药为一体、在分别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系统地讲授民族民间医药学。成为我国目前唯一的一所培养民间医药专门人才的基地。中国民间医药博物馆是经重庆市文化局批准、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备案的中国唯一民营民间医药博物馆。馆址座落在重庆市渝中区枇杷山正街101号。中国民间医药博物馆的成立,为我国民间医药走向世界开辟了一条特殊的通道。
3.民间医药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逐步开展。
近年来,由各种社会力量举办的民间医药研究机构蓬勃涌现,民间医药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逐步开展。成都军区民族民间医药研究所成立以来,已研制出治疗眩晕症的高效药物“八仙宁”、“八仙丹”;治疗乳腺小叶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的妇科良药“阿莫诺期”、“妇乐康”等一批疗效显著的药物。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通过对散落在民间的壮医学长期的挖掘整理,先后收集了10000多个壮族民间医药验方、秘方及一些医药价值较高的医药手抄本和古籍文物,编辑出版了《中国壮医学》、《壮族医学史》、《广西壮药新资源》、《观目诊病》等论著,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壮医诊疗技法,从而为形成独立的壮医体系奠定了基础。南宁广博民间医药效方开发研究所成立于1997年,研究成功的苦丁降火茶被誉为居家旅途的方便饮品。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军医黄传贵是名闻海内外的家传绝技“黄家医圈”的传承人,黄家医圈疗法治疗肿瘤等疑难疾病直观、质朴、简便易行,诊断准确率高,治疗效果好,被认为是“祖国医学中有研究价值的一块瑰宝”。
民间医药的学术交流近年亦呈现持逐步开展的态势。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成立以来,先后举办了多次有关民间医药的学术交流活动,为我国民间医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95年,陕西省首届民间中医药学术会议在西安召开,会议交流有关学术论文60余篇。2006年8月,全国民间医药学术研讨会在保山举行,来自各地的傣医、蒙医、藏医、苗医等民族民间医药专家和代表参加会议。有关领导在讲话中特别指出,应当吸收有一技之长的民族民间医药人员加入民族医生队伍,恢复他们的行医资格。这次会议对促进各地的学术交流、繁荣我国民族民间医药事业和造福人民具有的重要意义。2006年7月,中国中医药学会民间传统诊疗技术与验方整理分会成立,促进中医药民间特色疗法的挖掘整理、发展创新,是该分会的主要宗旨。
民间医药的信息交流也日趋热络。据笔者搜寻,目前能在网上找到的民间医药网站已有不少,诸如民间医药网、民间传统传承医药网、济南华陀民间中医药研究所网、刘氏医圈网、黄家医圈网等。
4.民间医药的地位和贡献开始得到认可。
据2006年9月28日健康报报道,前不久,北京老中医彭文润获得了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授予的“先进老科学技术工作者”荣誉称号。年已74岁的彭文润与他的同龄人一样,走的是一条自幼跟师、背方、采药、看病的“老路”。50多年的临床经验使他练就了一手治病的绝招。为此,人事部不拘一格特批这位“赤脚医生”出身、没有任何正规学历的中医为“教授”。彭老先生的事例说明,有关管理部门目前已认识到了民间中医的重要性,正在按照中医自身特点和规律制定确认人才、培养人才的管理办法,对民间中医重在保真打假,把发掘、验证、开发民间中医列入议程,以充分汲取其中所蕴藏的知识财富,不让中医绝招失传。“中医坐堂”诊病,是千百年来中医行医的传统方式之一。据人民日报记者胡谋报道:目前被视为非法的中药店“中医坐堂”,有望在深圳合法化。深圳市卫生局透露,已纳入今年立法计划的《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将允许中药店“中医坐堂”,民间偏方、祖传秘方将被允许在医院使用。中药店“中医坐堂”合法化、规范化,突破了国内目前中医管理上的“盲区”,有利于中医药的创新。
5.政府对民间医药的管理和扶持有望加强。
不久前,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办法》,其中第四条、条五条规定,“自治区鼓励研究发展现代药和传统药。支持和鼓励对民族民间习用药物进行研究开发,创制新药。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药材资源,鼓励规范化、规模化生产中蒙药材。”“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大投入,支持蒙药材炮制和蒙药制剂的研究,组织有关专家制定蒙药材炮制规范和蒙药制剂规范。”据该“办法”解释,传统药,是指按照传统医学理论指导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物质。民族民间习用药物,是指在某一民族或者人群中通过实践长期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但尚未经过医学或者药学理论证实的物质。优秀民间中医不能荒废,据人民日报记者王淑军2006年8月8日报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如何发掘、整理、验证、开发、推广有特殊疗效的中医药疗法、民间验方,是当前促进民间中医药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卫生部部长高强此前曾表示,目前,在农村和社区有一些没有学历、跟着老中医学习几十年的人,不能授予执业资格,打击非法行医时,把他们也打了。其中有些人确实有真才实学,如何发挥这些人的作用,要认真研究。对这部分人才不能荒废,要充分利用。不久前,中央级的行业报纸中国中医药报发表署名文章,建议要深刻认识民间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意义;尽快制定民间医药工作管理办法,规范民间医药人员的执业行为;加强民间医药的队伍建设,重视民间医药的科学研究;把民间医药纳入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日程,有计划、有措施的帮助民间医药机构和人员解决实际问题。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政府对民间医药的管理和扶持正在加强,绵延了数千年的中国民间医药,可望在不久的将来,迎来伟大复兴的曙光。广大民间医药业者应当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振奋精神,开拓进取,为振兴中华民族的传统医药,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本文系作者在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民间医药分会成立大会所作的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