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文旭:《古今专科专病医案丛书》评介
- 索引:18
- 发布时间:2014-09-20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古今医案 巨帙集成
——《古今专科专病医案丛书》评介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西安710003)洪文旭
医案是医生在诊疗实践中的真实记录,古今医案则是中医文献研究中极具使用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系统展现中医治疗专科专病之精华,从而开发治疗新法,提高理论和临床水平,由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所长苏礼主任医师领衔主编的《古今专科专病医案丛书》共660万字,分22册,从2001年起已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陆续出版。
笔者幸获赠书壹套,经过数月阅览,觉得该丛书博采群集,巨帙浩繁,内容宏富,受益良多,堪称集当代古今专科专病医案之大成,为中医药学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现简略评介如下,供读者参考。
1. 专科专病,各有特色
追溯医案的发展史,现存记载最早的当属《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淳于意的25个“诊籍”,而最早的医案专著应推南宋许叔微的《伤寒九十论》。汉唐时期为初期阶段,宋金元时期为发展阶段,明清时期为提高阶段,近现代尤其是近20余年可称为鼎盛阶段,而专科专病之说虽沿袭现代医学之名,但随着学科愈分愈细,通过突出中医特色,中医专科专病得到迅速发展,相信将来会更加完善。
医案的来源,不外散在于史志典籍、历代医书及各种医案专著与类书中三个方面。该丛书便是在文献研究过程中,通过与有关专家确立课题,共同打造这一艰巨“工程”。选题根据突出专科专病特色,要求以完整、真实,具有开发应用价值较高的验案为准。古代以《史记》至1840年间名医医案,尤以明清两代为主,限600字;近现代自1841年至2001年间有关医案专著、医籍附案及学术期刊,尤以近10年医案为主,限1000字。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古今名医的学术思想,总结专科专病的诊疗规律,开发中医新理论、新技术、新制剂、新产品,推动理论水平和临床技术的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
该丛书专科分8册,专病分14册,收载2880位医家的医案7600篇,含200个病类,1000个病症。除我未见皮肤科、肺系病及尚待出版的风湿病、湿热病、脑病、外科、骨科、耳鼻喉科外,其余各册收藏医案统计如下:儿科351篇,妇科350篇,眼科329篇,针灸436篇,心脏病360篇,脾胃病385篇,肝胆病332篇,糖尿病278篇,血液病328篇,肾脏病337篇,老年病360篇,男性病362篇,肿瘤328篇,肛肠病306篇,共计4513篇,古代占1/3,近现代占大多数。通过这些可以看出中医药事业由弱到强,学术水平从低向高的发展过程。值得庆幸的是,该丛书一问世,其中肝胆病、脾胃病、糖尿病、肿瘤、皮肤病5个分册就荣获第10届(2001年度)中国西部地区优秀图书二等奖,这无疑对于参编者是一大鼓励。
2. 病症种类,中西兼容
由于古今医案涉猎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前后病症命名不一,医案体例有别,因此要解决这一难题,使之病症、医案规范化绝非易事,只有采取中西医病症名称兼容的方法,要求各个分册按照辑录的内容而定。以下列统计为例:儿科分新生儿、时行、常见内科、外科五官科疾病及杂病5类共85种;妇科分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及杂病5类共64种;心脏病分胸痹、惊悸、怔忡、多梦、不寐、嗜睡昏谵、郁症、百合脏躁、夜游症、心律不齐、心肌炎、心肌缺血、心肌梗塞、冠心病、肿心病、风心病及心功能衰竭18类共26种;脾胃病分胃脘痛、吞酸嘈杂、噎嗝、泄泻、痢疾、霍乱、便秘、虫症及其他脾胃病症15类共31种;肝胆病分黄疸、肋痛、积聚、膨胀、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病、肝硬变、肝癌、感染性肝病、胆系感染与胆石症、代谢性肝病、肝血管病、肝病并发症及其他肝病14类共36种;糖尿病分消渴、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症3类共14种;肾脏病分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肾功能衰竭、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尿路感染及肾脏其他疾病6类共16种;还有眼科13类67种,血液病33类33种,老年病11类50种,男性病10类53种,肿瘤10类42种,肛肠病3类28种,针灸4类约300种。共计140类约800余种疾病,几乎囊括了所有中医常见的病、多发病,以及疑难病、罕见病,这些均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诊断水平也日益提高,有的病症减少了,有的病症在发现,疾病谱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为今后文献和学术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3. 治疗方法,具体实用
该丛书几乎汇集了历代许多名医的医案,可以反映其学术流派和临床经验,提供了很多切于实用的治疗方法,值得借鉴师法。如淳于意治蛲瘕用芫花一撮,服后泻出蛲虫很多,病情好转,30天恢复健康,这是出自《史记》的最早医案。钱乙治小儿气虚感冒用六神散(党参、白术、茯苓、扁豆、黄芪、生姜、大枣、甘草)益气,乌梅煎以收归阳气而愈。朱震亨治月经后期用四物汤加、红花、桃仁、香附、元胡索而行血凉血,经行自愈。费伯雄治视瞻昏渺用养阴调营、壮水涵木方(南沙参、淮山药、蝉衣、石决明、当归身、炙生地、杭白药、黑芝麻、霜桑叶、杭菊、白蒺藜、云茯神、古精草、福橘饼)而获效。
而近现代名医的经验更为丰富:如岳美中治小儿慢性肾炎先投参苓白术散作汤剂,服2—3周,后长期服玉米煎3个月则可愈。刘奉五治绝经前后诸症用养阴清热、凉血平肝方(桑叶、菊花、黄芩、生地、白芍、冬麦、女贞子、旱连草、生牡蛎、生龙齿、阿胶块),服20剂后症状好转,嘱配芩心丸以巩固疗效。洪子云治病窦综合症用保元汤化裁(桂枝、炙甘草、川郁金、当归尾、炒枣仁、柏子仁、川后朴、全瓜篓、薤白、丹参、生龙齿、生黄芪、田三七),先后加减服20剂病情稳定,再服10剂以巩固疗效。董建华治胆汁反流性胃炎用清胆泻热、和胃通逆法(柴胡、黄芩、栀子、橘皮、竹茹、马尾连、吴茱萸、佛手、香橼、白豆蔻、酒大黄),连服7剂明显好转,又服10余剂症状消失。米伯让治臌胀脾肾阳虚型先用济生肾气汤服9剂,再用六君子汤加附片、车前子6剂而愈。祝谌予治气阴两虚型糖尿病用活血降糖方(生黄芪、山药、仓术、玄参、当归、赤芍、川芎、益母草、丹参、葛根、生熟地、木香)加女贞子、枸杞子、菊花、青葙子、花粉加减,服用半年诸症消失。孟澍江治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自拟消障增血汤化裁(生熟地、丹皮、赤芍、白芍、桑椹子、仙灵脾、阿胶珠、白茅根、炮山甲、生黄芪、炒当归)服14剂,后以补肾连服21剂,随访半年后未复发。杜雨茂治肾病综合症用滋肾利水、清热化淤法(生地、枸杞、丹皮、泽泻、茯苓、车前子、怀牛膝、鱼腥草、连翘、丹参、当归、益母草、桑寄生、白茅根),服32剂水肿全消,后加重益肾,减少清利药又服54剂,又以汤丸剂巩固疗效。邓铁涛治急性心肌梗死用温胆汤(竹茹、法半夏、枳壳、橘红、炙甘草、党参、白术、五爪龙、茯苓、丹参、三七末)加丹参、桃仁、川芎,同时静滴灯盏花针,口服通冠、固心胶囊,配合西药急救治疗10日而病情好转。贾堃治胃底贲门癌用理气和胃、软坚散结方(黄芪、白术、厚朴、陈皮、佛手、瓦楞子、娑罗子、郁金、白芍、蜂房、全蝎、料姜石)煎服,并服平消片(成药)、补金丸(成药)治疗1年8个月,随访3年无明显症状。不在枚举。以上从临床实践中总结的治疗方法,对开发中药制剂有启迪作用。
4. 评按注释,详略得当
在传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及试验研究成果,对每个医案逐一做出简洁公允的评按,启发读者领会原案的精神实质定有裨益。笔者在阅读中常被一些精彩评按而击节三叹,激奋不已。如评孙思邈治阳水案:“本案气虚欠而不愈,发为水肿,貌似阴水。但其面目身体腰以上肿,实为气虚之体感触外邪而发水肿,为本虚标实之症,急当治标,故以甘草麻黄汤发汗,阳水从表而除。”李东垣治脾虚泻案,“五更泻又名五更脾肾泻。东垣之方(五味子二两,吴萸半两,炒熟研末,每服二钱,陈米饮下),温里又收涩,妙哉。较之四神丸尤为廉验简便”。汪机治心虚胆怯惊悸案,“病本虽为心虚胆怯,气血亏乏,而其标实乃痰湿郁遏,且扰心神,且已为该症之主要矛盾。故治当和胃治痰,温胆宁心,方以温胆汤治之。正所谓执简驭繁,提纲挈领 ,执疾病之牛耳。”王士雄治鼻衄案,“冬暖而蜇藏失职,肾阴暗耗,水不涵木,加之春令肝阳上升,雷震而相火亢旺,血随气火上逆,出于肺窍,而作鼻衄。”
近现代名医医案之评按更是言简意赅:哈荔田治痰浊逆胃型妊 恶阻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方中半夏降逆豁痰、止呕,茯苓健脾渗湿,橘皮、枳壳、苏梗宽肠理所,竹茹清止呕,枇杷以化痰浊”。程门雪治心肾不交,失眠案,“程氏以生地、天冬、麦冬、石斛益阴液,益阴即所以以使水滋;茯神、枣仁、合欢花、夜交藤安心神,安神即所以引火下行;钩藤、抗菊、丹皮平肝阳;珍珠母、龙齿既有安神定魄之效,又藏平肝潜平肝潜阳之功。如此则下水上达,上火下伏,阳敛阴藏,坎离交融”。张学文治过敏性紫癜案,“气郁络阻,血行不畅,四妙勇安汽和活血效灵丹加减,先予内股,继加艾叶外洗,既可充分利用药力,又可增强效果”。麻瑞亭治急性肾炎案,“本案乃感触风邪,肺失宣发,阳遏水阻,泛滥肌肤而发“风水”。当遵《金匮》发汗,利水便,治水之法,然未遁常途,而径取下气汤(猪苓、炒抗芍、泽泻、丹皮、桔梗、炒杏仁、法半夏、表浮萍、白茅根、泽泻、石苇、冬葵子、炒蒲黄)健脾疏肝,清降肺所,长清降浊,化痰行水。清气长,浊阴降,水肿消,阴霾自散”。
对于医案中涉及生僻古奥、晦意难明的字词术语,酌情加以注释,此不赘述。
总之,该丛书出版,“弥补了中医专科专病医案类著作领域中这块空白,为中医界所瞩目”。这是对当前,‘振兴中医学术’的划时代贡献。(余瀛鳌序)还初步建立了古今六个历史时期1206位医家16356篇古今六个历史时期咨询系统,为更好地开展医案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尽管还有一些不足,但不失为一部系统的医案专著,值得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阅读。
——《古今专科专病医案丛书》评介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西安710003)洪文旭
医案是医生在诊疗实践中的真实记录,古今医案则是中医文献研究中极具使用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系统展现中医治疗专科专病之精华,从而开发治疗新法,提高理论和临床水平,由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所长苏礼主任医师领衔主编的《古今专科专病医案丛书》共660万字,分22册,从2001年起已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陆续出版。
笔者幸获赠书壹套,经过数月阅览,觉得该丛书博采群集,巨帙浩繁,内容宏富,受益良多,堪称集当代古今专科专病医案之大成,为中医药学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现简略评介如下,供读者参考。
1. 专科专病,各有特色
追溯医案的发展史,现存记载最早的当属《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淳于意的25个“诊籍”,而最早的医案专著应推南宋许叔微的《伤寒九十论》。汉唐时期为初期阶段,宋金元时期为发展阶段,明清时期为提高阶段,近现代尤其是近20余年可称为鼎盛阶段,而专科专病之说虽沿袭现代医学之名,但随着学科愈分愈细,通过突出中医特色,中医专科专病得到迅速发展,相信将来会更加完善。
医案的来源,不外散在于史志典籍、历代医书及各种医案专著与类书中三个方面。该丛书便是在文献研究过程中,通过与有关专家确立课题,共同打造这一艰巨“工程”。选题根据突出专科专病特色,要求以完整、真实,具有开发应用价值较高的验案为准。古代以《史记》至1840年间名医医案,尤以明清两代为主,限600字;近现代自1841年至2001年间有关医案专著、医籍附案及学术期刊,尤以近10年医案为主,限1000字。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古今名医的学术思想,总结专科专病的诊疗规律,开发中医新理论、新技术、新制剂、新产品,推动理论水平和临床技术的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
该丛书专科分8册,专病分14册,收载2880位医家的医案7600篇,含200个病类,1000个病症。除我未见皮肤科、肺系病及尚待出版的风湿病、湿热病、脑病、外科、骨科、耳鼻喉科外,其余各册收藏医案统计如下:儿科351篇,妇科350篇,眼科329篇,针灸436篇,心脏病360篇,脾胃病385篇,肝胆病332篇,糖尿病278篇,血液病328篇,肾脏病337篇,老年病360篇,男性病362篇,肿瘤328篇,肛肠病306篇,共计4513篇,古代占1/3,近现代占大多数。通过这些可以看出中医药事业由弱到强,学术水平从低向高的发展过程。值得庆幸的是,该丛书一问世,其中肝胆病、脾胃病、糖尿病、肿瘤、皮肤病5个分册就荣获第10届(2001年度)中国西部地区优秀图书二等奖,这无疑对于参编者是一大鼓励。
2. 病症种类,中西兼容
由于古今医案涉猎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前后病症命名不一,医案体例有别,因此要解决这一难题,使之病症、医案规范化绝非易事,只有采取中西医病症名称兼容的方法,要求各个分册按照辑录的内容而定。以下列统计为例:儿科分新生儿、时行、常见内科、外科五官科疾病及杂病5类共85种;妇科分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及杂病5类共64种;心脏病分胸痹、惊悸、怔忡、多梦、不寐、嗜睡昏谵、郁症、百合脏躁、夜游症、心律不齐、心肌炎、心肌缺血、心肌梗塞、冠心病、肿心病、风心病及心功能衰竭18类共26种;脾胃病分胃脘痛、吞酸嘈杂、噎嗝、泄泻、痢疾、霍乱、便秘、虫症及其他脾胃病症15类共31种;肝胆病分黄疸、肋痛、积聚、膨胀、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病、肝硬变、肝癌、感染性肝病、胆系感染与胆石症、代谢性肝病、肝血管病、肝病并发症及其他肝病14类共36种;糖尿病分消渴、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症3类共14种;肾脏病分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肾功能衰竭、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尿路感染及肾脏其他疾病6类共16种;还有眼科13类67种,血液病33类33种,老年病11类50种,男性病10类53种,肿瘤10类42种,肛肠病3类28种,针灸4类约300种。共计140类约800余种疾病,几乎囊括了所有中医常见的病、多发病,以及疑难病、罕见病,这些均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诊断水平也日益提高,有的病症减少了,有的病症在发现,疾病谱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为今后文献和学术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3. 治疗方法,具体实用
该丛书几乎汇集了历代许多名医的医案,可以反映其学术流派和临床经验,提供了很多切于实用的治疗方法,值得借鉴师法。如淳于意治蛲瘕用芫花一撮,服后泻出蛲虫很多,病情好转,30天恢复健康,这是出自《史记》的最早医案。钱乙治小儿气虚感冒用六神散(党参、白术、茯苓、扁豆、黄芪、生姜、大枣、甘草)益气,乌梅煎以收归阳气而愈。朱震亨治月经后期用四物汤加、红花、桃仁、香附、元胡索而行血凉血,经行自愈。费伯雄治视瞻昏渺用养阴调营、壮水涵木方(南沙参、淮山药、蝉衣、石决明、当归身、炙生地、杭白药、黑芝麻、霜桑叶、杭菊、白蒺藜、云茯神、古精草、福橘饼)而获效。
而近现代名医的经验更为丰富:如岳美中治小儿慢性肾炎先投参苓白术散作汤剂,服2—3周,后长期服玉米煎3个月则可愈。刘奉五治绝经前后诸症用养阴清热、凉血平肝方(桑叶、菊花、黄芩、生地、白芍、冬麦、女贞子、旱连草、生牡蛎、生龙齿、阿胶块),服20剂后症状好转,嘱配芩心丸以巩固疗效。洪子云治病窦综合症用保元汤化裁(桂枝、炙甘草、川郁金、当归尾、炒枣仁、柏子仁、川后朴、全瓜篓、薤白、丹参、生龙齿、生黄芪、田三七),先后加减服20剂病情稳定,再服10剂以巩固疗效。董建华治胆汁反流性胃炎用清胆泻热、和胃通逆法(柴胡、黄芩、栀子、橘皮、竹茹、马尾连、吴茱萸、佛手、香橼、白豆蔻、酒大黄),连服7剂明显好转,又服10余剂症状消失。米伯让治臌胀脾肾阳虚型先用济生肾气汤服9剂,再用六君子汤加附片、车前子6剂而愈。祝谌予治气阴两虚型糖尿病用活血降糖方(生黄芪、山药、仓术、玄参、当归、赤芍、川芎、益母草、丹参、葛根、生熟地、木香)加女贞子、枸杞子、菊花、青葙子、花粉加减,服用半年诸症消失。孟澍江治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自拟消障增血汤化裁(生熟地、丹皮、赤芍、白芍、桑椹子、仙灵脾、阿胶珠、白茅根、炮山甲、生黄芪、炒当归)服14剂,后以补肾连服21剂,随访半年后未复发。杜雨茂治肾病综合症用滋肾利水、清热化淤法(生地、枸杞、丹皮、泽泻、茯苓、车前子、怀牛膝、鱼腥草、连翘、丹参、当归、益母草、桑寄生、白茅根),服32剂水肿全消,后加重益肾,减少清利药又服54剂,又以汤丸剂巩固疗效。邓铁涛治急性心肌梗死用温胆汤(竹茹、法半夏、枳壳、橘红、炙甘草、党参、白术、五爪龙、茯苓、丹参、三七末)加丹参、桃仁、川芎,同时静滴灯盏花针,口服通冠、固心胶囊,配合西药急救治疗10日而病情好转。贾堃治胃底贲门癌用理气和胃、软坚散结方(黄芪、白术、厚朴、陈皮、佛手、瓦楞子、娑罗子、郁金、白芍、蜂房、全蝎、料姜石)煎服,并服平消片(成药)、补金丸(成药)治疗1年8个月,随访3年无明显症状。不在枚举。以上从临床实践中总结的治疗方法,对开发中药制剂有启迪作用。
4. 评按注释,详略得当
在传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及试验研究成果,对每个医案逐一做出简洁公允的评按,启发读者领会原案的精神实质定有裨益。笔者在阅读中常被一些精彩评按而击节三叹,激奋不已。如评孙思邈治阳水案:“本案气虚欠而不愈,发为水肿,貌似阴水。但其面目身体腰以上肿,实为气虚之体感触外邪而发水肿,为本虚标实之症,急当治标,故以甘草麻黄汤发汗,阳水从表而除。”李东垣治脾虚泻案,“五更泻又名五更脾肾泻。东垣之方(五味子二两,吴萸半两,炒熟研末,每服二钱,陈米饮下),温里又收涩,妙哉。较之四神丸尤为廉验简便”。汪机治心虚胆怯惊悸案,“病本虽为心虚胆怯,气血亏乏,而其标实乃痰湿郁遏,且扰心神,且已为该症之主要矛盾。故治当和胃治痰,温胆宁心,方以温胆汤治之。正所谓执简驭繁,提纲挈领 ,执疾病之牛耳。”王士雄治鼻衄案,“冬暖而蜇藏失职,肾阴暗耗,水不涵木,加之春令肝阳上升,雷震而相火亢旺,血随气火上逆,出于肺窍,而作鼻衄。”
近现代名医医案之评按更是言简意赅:哈荔田治痰浊逆胃型妊 恶阻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方中半夏降逆豁痰、止呕,茯苓健脾渗湿,橘皮、枳壳、苏梗宽肠理所,竹茹清止呕,枇杷以化痰浊”。程门雪治心肾不交,失眠案,“程氏以生地、天冬、麦冬、石斛益阴液,益阴即所以以使水滋;茯神、枣仁、合欢花、夜交藤安心神,安神即所以引火下行;钩藤、抗菊、丹皮平肝阳;珍珠母、龙齿既有安神定魄之效,又藏平肝潜平肝潜阳之功。如此则下水上达,上火下伏,阳敛阴藏,坎离交融”。张学文治过敏性紫癜案,“气郁络阻,血行不畅,四妙勇安汽和活血效灵丹加减,先予内股,继加艾叶外洗,既可充分利用药力,又可增强效果”。麻瑞亭治急性肾炎案,“本案乃感触风邪,肺失宣发,阳遏水阻,泛滥肌肤而发“风水”。当遵《金匮》发汗,利水便,治水之法,然未遁常途,而径取下气汤(猪苓、炒抗芍、泽泻、丹皮、桔梗、炒杏仁、法半夏、表浮萍、白茅根、泽泻、石苇、冬葵子、炒蒲黄)健脾疏肝,清降肺所,长清降浊,化痰行水。清气长,浊阴降,水肿消,阴霾自散”。
对于医案中涉及生僻古奥、晦意难明的字词术语,酌情加以注释,此不赘述。
总之,该丛书出版,“弥补了中医专科专病医案类著作领域中这块空白,为中医界所瞩目”。这是对当前,‘振兴中医学术’的划时代贡献。(余瀛鳌序)还初步建立了古今六个历史时期1206位医家16356篇古今六个历史时期咨询系统,为更好地开展医案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尽管还有一些不足,但不失为一部系统的医案专著,值得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