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教礼:系统开展中医名家经验研究之我见
- 索引:138
- 发布时间:2015-09-09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党的中医方针和政策的指引下,我国中医药事业终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灿烂春天,各个方面均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这就为祖国医学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早在数年之前,时任国家卫生部部长的吴仪副总理根据中医药学科的基本特点,倡导并提出了在全国中医药界积极开展以“名医”为主的“六名战略”实践活动,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华中医药学会所属的诸多部门和单位同仁们的积极响应,经过全国上下方方面面的不懈努力,业已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就,而且也使“学习名医、研究名医、崇尚名医、争当名医”的活动蔚然成风,逐渐形成了我们中医行业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笔者长期从事中医学术期刊的编撰工作,迄今已达二十个春秋,特别是主持《陕西中医药研究》杂志编辑出版工作十年以来,一直将“展示大医风采、感悟中医精华”作为杂志的基本宗旨和自己的从医从编追求,交往和结识了包括中医泰斗邓铁涛、任继学、朱良春、王永炎、张学文及王琦教授在内的一大批中医名家,从他们身上进一步体会到了名医经验在推动中医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作用。然而,作为名医工作者,我们应当如何系统性开展中医名家经验的整理研究工作呢,我以为应当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现就个人体会,略述如下。
集中展示名家主要业绩 任何一位中医名家,其在同行和群众中的良好影响都是通过其主要工作业绩来铸就的,而这些工作业绩又是每位名医们各自长期不懈努力和奋斗的结果。如果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那就很难获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由此而言,整理和研究中医名家经验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较为客观而详尽地介绍各位名家的工作业绩和学术成就,这也应当是开展中医名家研究工作的首要内容。 至于中医名家主要业绩的具体内容,当然是因人而异,各不相同的,但其中应当包括有关名家的年龄、性别、技术职称、现任职务、社会及兼职情况;从事中医工作之后所获得的荣誉、奖励及有关成就;在学术研究方面所提出的独特理论及学说;在科研工作上取得的重大成果;在临床诊疗上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在教学及培养后学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以及在医德医风建设方面所做出的有别于他人的突出贡献。以上所涉及的这些内容,都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地展示了中医名家们的形象,从而使人们能够立体化地感受诸多名医们的大家风采,以供学习和效仿。 客观记述名家求学经历 大凡成为中医名家的人,绝大多数都经历了一番艰苦勤奋的求学历程,或接受师承教育,或接受院校教育,也许经过了硕士研究生研习,或经过了博士研究生研读,屡拜名师。亲炙与私淑并举,求学与教学同行,在求医求学的道路上留下了许多扎实的足迹,给后学者以众多的启发和提示,尽可能地寻找捷径、少走弯路。 在我们中医界,有一本名为《名老中医之路》的学术专著一直倍受人们的青睐,自1981年9月首版以来,一版再版,供不应求,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其中关于名老中医们求学经历的文章所占比例较大,深受读者喜爱。诸如姜春华教授的“我的学习过程”,方药中教授的“学医四十年的回顾”,何任教授的“医林四十年”,李克绍教授的“学医、行医话当年”及彭静山教授的“我的老师和我的学医道路”等,均为我们下一代中医工作者的快速成长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颇多价值。 全面介绍名医诊疗经验 众所周知,中医药学自两千年前诞生至今,在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中华民族繁荣昌盛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换句话说,中医之所以能够得到社会和历史的承认,其关键在于它具有不可否定的临床疗效,而诸多名医们在各自诊疗实践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自然是奠定此项关键的稳定基石。由此而言,全面系统地整理和介绍众多名医们丰富的诊疗经验则成为积极开展名医研究的重要内容。 由于中医药学在临床上所运用的范围极为广泛,中医名家所从事的疾病诊疗工作各不相同,因此他们丰富的诊疗思路及用药经验也就难以用一种模式来规定,可能会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男性科、眼科、五官科、骨科及肿瘤等诸多病类。如果名医研究工作者们能够全面地将众多名医们在这些方面地诊疗经验总结下来,那么对中医事业地稳固和发展自然可以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潜心总结名家成才规律 在我们中医队伍中,相继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在广大群众和同道中享有盛誉的名家群体,他们是中医大军中独具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核心之一,特别值得人们予以关注和研究。与诸多名家诊病疗疾的宝贵经验一样,众多名医们,尤其是新一代中医名家的成材规律也值得进行潜心总结和研究,这将有利于后人学习和借鉴,同时也有利于中医传统教育模式的改进与完善。
究竟如何总结和整理中医名家们的成才规律呢?目前尚处于探讨阶段,这份工作也具有拓荒性质。既然是规律,那就应当进行归类和升华,细心体味名家们的求学历程、工作经历和突出成就,在此基础上再予以分析和研究。至于具体的类别,经过初步调研和思考,大约有祖传型、自学型、从事型、院校型、治病型、成果型、争鸣型及企业型等,尽管每一类中各位名医的阅历不同,但他们的成才规律却能启迪人心,催人奋进。 重点整理名家特色方药 对我们传统型中医界名家们来说,他们在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肯定会凝结出一首最为得意的特色方药,或者几首颇为满意的效验方剂。这些方剂在一定程度上讲,也是中医名家们对社会、对中医、对患者、对传人的重大贡献,可以彪炳史册、名流万世。因此,对于热衷于名家经验整理研究的工作者来说,重点做好中医名家们最为自豪的特色方药整理研究工作,便显得非常重要。 特色方药,重在特色,名家们所提供的这些方药,不但在中医方剂教科书中难以见到,而且即使是中医同行们在临床诊疗中也不常使用,尤其是其组方思路,令人耳目一新,大开眼界。关于这一部分的基本内容,基本包括处方组成、君药介绍、功效、主治病证、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当然,名家们的这些特色方剂,既可是一首方剂,也可是一个单方,但要求必须有特色。全国名老中医、山西灵石县中医院李可院长采用附子、生半夏等药组方,用量多达60~200克,收效哗然,便是其例,可资参考。 及时搜集名家从医感悟 与其它行业一样,诸多中医名家在其各自的学习、研究及临床诊疗过程中,都会经常萌发和产生各种各样的从医感悟和工作体会,在这里边往往不乏黄金白银,对中医药工作者具有良好的启迪作用。 翻阅历代名家所撰著的传世佳作,我们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他们在“有感而发”状态下所写的作品会让我们记忆犹新、念念不忘。例如,“火热论”“攻下论”“补土论”“大宝论”“大医论”等等,皆是医家们经过临床实践之后所提出的真知灼见,复经精心思考后撰著成文,从而给后人留下一份份宝贵的遗产,使中医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越来越多,熠熠生辉! 自从前不久网上涌现出“取消中医”的逆流之后,在我们中医界掀起了一场“弘扬国粹,振兴中医”的浪潮。许许多多的中医界杰出人士纷纷拿起手中的笔,向提出此项无知主张的人进行了有力的反击,相继发表了大量的争鸣文章、出版了不少的学术论著,这其中有许多内容都是作者们有感而发的精品之作。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计有《挽救中医》《走进中医》《历史与省思》《反思中医》及《当中医遇上西医》等从医感悟类著作,印数之多、重印之频均令学术界惊讶。由此也可以看出,感悟类论文及专著在中医学术界所占的重要位置。 当然,从医感悟类论文常常是由中医名家自己亲自叙述或撰写而成的,具有较明显的时效性,如果弟子们不能及时地将其收集下来,发表出来,则常常会出现谈谈而已、稍纵即逝的情况。从这点来讲,对于中医名家们的从医感悟,尽管其有散乱随意的不足,但整理人员一定要及时予以保留、加工和刊发,以防流失。
综上所述,笔者根据自己长期从事中医名家经验整理研究工作的切身体会,特别是与导师张学文教授朝夕相处、耳闻目染之后的深切感受,认为积极开展对省内外新一代中医名家经验进行整理研究,确实是一件具有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开拓性工作,值得积极推进,不断完善。由于中医名家群体人才荟萃,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各不相同,经验有别,因而给整理研究者带来工作上的不便。尽管如此,我以为如果能够紧紧抓住名家们的主要业绩、求学经历、临床经验、成才规律、特色方药及从医感悟六大方面不放,特别是成才规律和特色方药两个部分,扎实细致地开展整理研究工作,就会取得满意的工作成绩。当然,此项工作毕竟带有创业性质,包括组织自愿者队伍在内的诸多事务均有一定的难度,但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坚信做好此项工作,既利名家,又利自己,更有利于我们中医事业的顺利发展,三者皆益,何虑之有!以上所识,尚待方家定正。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郭教礼)
集中展示名家主要业绩 任何一位中医名家,其在同行和群众中的良好影响都是通过其主要工作业绩来铸就的,而这些工作业绩又是每位名医们各自长期不懈努力和奋斗的结果。如果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那就很难获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由此而言,整理和研究中医名家经验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较为客观而详尽地介绍各位名家的工作业绩和学术成就,这也应当是开展中医名家研究工作的首要内容。 至于中医名家主要业绩的具体内容,当然是因人而异,各不相同的,但其中应当包括有关名家的年龄、性别、技术职称、现任职务、社会及兼职情况;从事中医工作之后所获得的荣誉、奖励及有关成就;在学术研究方面所提出的独特理论及学说;在科研工作上取得的重大成果;在临床诊疗上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在教学及培养后学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以及在医德医风建设方面所做出的有别于他人的突出贡献。以上所涉及的这些内容,都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地展示了中医名家们的形象,从而使人们能够立体化地感受诸多名医们的大家风采,以供学习和效仿。 客观记述名家求学经历 大凡成为中医名家的人,绝大多数都经历了一番艰苦勤奋的求学历程,或接受师承教育,或接受院校教育,也许经过了硕士研究生研习,或经过了博士研究生研读,屡拜名师。亲炙与私淑并举,求学与教学同行,在求医求学的道路上留下了许多扎实的足迹,给后学者以众多的启发和提示,尽可能地寻找捷径、少走弯路。 在我们中医界,有一本名为《名老中医之路》的学术专著一直倍受人们的青睐,自1981年9月首版以来,一版再版,供不应求,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其中关于名老中医们求学经历的文章所占比例较大,深受读者喜爱。诸如姜春华教授的“我的学习过程”,方药中教授的“学医四十年的回顾”,何任教授的“医林四十年”,李克绍教授的“学医、行医话当年”及彭静山教授的“我的老师和我的学医道路”等,均为我们下一代中医工作者的快速成长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颇多价值。 全面介绍名医诊疗经验 众所周知,中医药学自两千年前诞生至今,在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中华民族繁荣昌盛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换句话说,中医之所以能够得到社会和历史的承认,其关键在于它具有不可否定的临床疗效,而诸多名医们在各自诊疗实践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自然是奠定此项关键的稳定基石。由此而言,全面系统地整理和介绍众多名医们丰富的诊疗经验则成为积极开展名医研究的重要内容。 由于中医药学在临床上所运用的范围极为广泛,中医名家所从事的疾病诊疗工作各不相同,因此他们丰富的诊疗思路及用药经验也就难以用一种模式来规定,可能会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男性科、眼科、五官科、骨科及肿瘤等诸多病类。如果名医研究工作者们能够全面地将众多名医们在这些方面地诊疗经验总结下来,那么对中医事业地稳固和发展自然可以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潜心总结名家成才规律 在我们中医队伍中,相继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在广大群众和同道中享有盛誉的名家群体,他们是中医大军中独具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核心之一,特别值得人们予以关注和研究。与诸多名家诊病疗疾的宝贵经验一样,众多名医们,尤其是新一代中医名家的成材规律也值得进行潜心总结和研究,这将有利于后人学习和借鉴,同时也有利于中医传统教育模式的改进与完善。
究竟如何总结和整理中医名家们的成才规律呢?目前尚处于探讨阶段,这份工作也具有拓荒性质。既然是规律,那就应当进行归类和升华,细心体味名家们的求学历程、工作经历和突出成就,在此基础上再予以分析和研究。至于具体的类别,经过初步调研和思考,大约有祖传型、自学型、从事型、院校型、治病型、成果型、争鸣型及企业型等,尽管每一类中各位名医的阅历不同,但他们的成才规律却能启迪人心,催人奋进。 重点整理名家特色方药 对我们传统型中医界名家们来说,他们在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肯定会凝结出一首最为得意的特色方药,或者几首颇为满意的效验方剂。这些方剂在一定程度上讲,也是中医名家们对社会、对中医、对患者、对传人的重大贡献,可以彪炳史册、名流万世。因此,对于热衷于名家经验整理研究的工作者来说,重点做好中医名家们最为自豪的特色方药整理研究工作,便显得非常重要。 特色方药,重在特色,名家们所提供的这些方药,不但在中医方剂教科书中难以见到,而且即使是中医同行们在临床诊疗中也不常使用,尤其是其组方思路,令人耳目一新,大开眼界。关于这一部分的基本内容,基本包括处方组成、君药介绍、功效、主治病证、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当然,名家们的这些特色方剂,既可是一首方剂,也可是一个单方,但要求必须有特色。全国名老中医、山西灵石县中医院李可院长采用附子、生半夏等药组方,用量多达60~200克,收效哗然,便是其例,可资参考。 及时搜集名家从医感悟 与其它行业一样,诸多中医名家在其各自的学习、研究及临床诊疗过程中,都会经常萌发和产生各种各样的从医感悟和工作体会,在这里边往往不乏黄金白银,对中医药工作者具有良好的启迪作用。 翻阅历代名家所撰著的传世佳作,我们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他们在“有感而发”状态下所写的作品会让我们记忆犹新、念念不忘。例如,“火热论”“攻下论”“补土论”“大宝论”“大医论”等等,皆是医家们经过临床实践之后所提出的真知灼见,复经精心思考后撰著成文,从而给后人留下一份份宝贵的遗产,使中医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越来越多,熠熠生辉! 自从前不久网上涌现出“取消中医”的逆流之后,在我们中医界掀起了一场“弘扬国粹,振兴中医”的浪潮。许许多多的中医界杰出人士纷纷拿起手中的笔,向提出此项无知主张的人进行了有力的反击,相继发表了大量的争鸣文章、出版了不少的学术论著,这其中有许多内容都是作者们有感而发的精品之作。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计有《挽救中医》《走进中医》《历史与省思》《反思中医》及《当中医遇上西医》等从医感悟类著作,印数之多、重印之频均令学术界惊讶。由此也可以看出,感悟类论文及专著在中医学术界所占的重要位置。 当然,从医感悟类论文常常是由中医名家自己亲自叙述或撰写而成的,具有较明显的时效性,如果弟子们不能及时地将其收集下来,发表出来,则常常会出现谈谈而已、稍纵即逝的情况。从这点来讲,对于中医名家们的从医感悟,尽管其有散乱随意的不足,但整理人员一定要及时予以保留、加工和刊发,以防流失。
综上所述,笔者根据自己长期从事中医名家经验整理研究工作的切身体会,特别是与导师张学文教授朝夕相处、耳闻目染之后的深切感受,认为积极开展对省内外新一代中医名家经验进行整理研究,确实是一件具有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开拓性工作,值得积极推进,不断完善。由于中医名家群体人才荟萃,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各不相同,经验有别,因而给整理研究者带来工作上的不便。尽管如此,我以为如果能够紧紧抓住名家们的主要业绩、求学经历、临床经验、成才规律、特色方药及从医感悟六大方面不放,特别是成才规律和特色方药两个部分,扎实细致地开展整理研究工作,就会取得满意的工作成绩。当然,此项工作毕竟带有创业性质,包括组织自愿者队伍在内的诸多事务均有一定的难度,但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坚信做好此项工作,既利名家,又利自己,更有利于我们中医事业的顺利发展,三者皆益,何虑之有!以上所识,尚待方家定正。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郭教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