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广民:中华养生文化浅论
- 索引:529
- 发布时间:2017-11-17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陕西省中老年养生协会会长 卜广民
陕西省中老年养生协副会长 杨万锁
一、中华养生文化起源
中华养生文化大概萌芽于殷商时代。从出土的甲骨文考证,殷商时代人们在生病、生小孩时都祈祷神灵佑护;日常生活的吉凶祸福与健康状况问卜,聪明智慧创造出一些为了抗御严酷自然环境,调整体力,抗御疾病,防疾治痛的需要,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认真总结的经验;中华养生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举行各种祭祀活动清除不祥。甲骨文中还有个人卫生(如沐浴)、集体卫生(大扫除)的记载。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代劳动人民经过一代一代的探索,探索中华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弘扬传统文化,符合现代世界科学。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摄生养性正式为中华养生文化,文化内容丰富,立论精秀给人以启示。中华养生文化在西周得到进一步发展,周代在没有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阶层饮食的情况下,就有指导“六饮、六膳、百食、百酱”等饮食多方面的调理,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并有专职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清洁用水。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养生文化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代。养生在当时史书中已经有十分具体的记载。如《左传》记载秦飞为晋候治病,指出晋候因“近女室”所致的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
养生在先秦诸子学说中,儒、道两家贡献最大,儒家正心,道家清心,心道不能无念,念只可圣不可灭。只能安心调心,自治病痛,调气疗心即心病还须心药医。秦汉至随唐一千余年间,西汉初期当时的统治者热衷追求长生不老之术,促进了养生文化的兴盛。西汉养生名著《黄帝内经》汇集先秦时期的各种养生理论和观点,从医学方面开始探讨养生文化。东汉以后,养生学日趋繁荣,华佗和张仲景等著名医家,主张劳动运动养护生命,创位“五禽戏”。长于养下,令邪气忤经络,房室勿竭,饮食节冷、热、苦、甜、酸、甘等。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战乱和灾祸极大的损害了人民的身心健康,使当时人的生命十分短暂。士大夫沉醉于养生之道,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重视养生实践,形成道教色彩的养生法,怡愉淡泊,涂除嗜欲,清心寡欲养神,运动养形。保精行气,房事养生,强调后天调养的重要性。提倡养生以不伤为本,主张言行举止,存思计虑都要不超出正常的生理限度。随唐时代,孙思邈等养生家的不断产生,主张动静适度,食疗药补和谐,节欲绝欲适时,运用中医理论探讨中老年保健养生文化,对中华养生文化的发展起到的影响重大,东汉时期就有不有不少记载存思疗法,魏晋时期存思疗法种类增多,而且详细论述,如行气治百病等。早在道教书《庄子》内篇中称养生为道生、养生、摄生、保生、卫生、寿世之意。养生是依据生命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精神健康,智慧增长寿命延长的科学方法。养是保养,调养,补养;生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养生就是保养生命,调养生存,补养生长。养生要求人们的身体始终处在一个完整的动态平衡之中,身体健康无病。适应外界环境,自我调整感情适应能力能力;注意环境调适,营养调合,劳作适度,情志与道德修养和谐,运动与健身、防病与治疗和谐。古代养生家提出“养正性”,“顺自然”。“养正性”在于调节,制约精、气、神三定的生理环境,使之阴阳平衡;“顺自然”就是顺从四时变化,适应外界周围环境。适时自我调节情绪,思不宜久,虑不宜过,不为外物扰动神心;情志坦荡,随遇而安是顺应自然的精华。古人专家主张:清静养神、顺乎自然以养生;知足常乐,益生日祥,反对食厚味,养过度;纵欲必祸,动静结合,平和养生,乐观正气,恬愉淡泊以养心。闲心寡欲以宁神,怡情悦志以养神,疏通气血以养形。静则精,精则独,独则明,明则神。食有节,平衡营养,注意精神调摄,形神共养,清虚静态以宁神,音乐宁神以悦志,中年宜抗衰,虚静养心神。
二、中国养生文化的特征
养生一词出自《管子》,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漫长人类发展的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中华养生文化理论与实践得到不断发展和丰富,遍布世界。中华养生文化因为有先贤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聚古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许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是一棵充满神秘色彩的智慧大树。诸子百家对养生领域中所作的各种大胆探索,更为奠定中华养生文化,形成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养生文化的重大意义贵在探求各种文化现象的内在目地和特征。中华养生文化研究健康和长寿在人类社会中不仅仅是人体本身问题,更重要是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和探求中华养生文化决不能仅在于人体生物模式中,必须结合社会、经济、政治、哲学乃至艺术的综合考虑。中华养生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文化的产物,其理论体系本身具有这种科学所具有的双重特性,具体讲,中华养生主要体现在其理论体系与古哲学存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华养生文化自然科学性质主要体现在,它的传统医学中的关系,焕发勃勃生机的养生文化现象。传统养生学在漫长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经济实用,同时又体现我国劳动人的聪明智慧和实践方法。
三、中国养生文化的形式
战国末年,诸子百家学说相互交融。《吕氏春秋》在养生学方面显得更加成熟,养生理论更加专业化。后人将产生于这个时期的《吕氏春秋》称为是“杂家”。
其养生内容有节欲、适度、运动。
节欲,《吕氏春秋》的作者认为,感官欲求乃是人的自然天性,但绝不可听任欲望无限勃胀,而必须有所节制。耳目鼻喉等感官是为生命整体服务的,所以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贵生》“物也者,所以养性也。”《本性》“物欲不可放纵,享乐不能用身体健康作为代价,骄淫生活是道德和健康的大敌。”《本生》中养生格言:“出则以事,务以自佚……;肥肉厚洒,务以自强……;糜曼之膏,务以自乐……。”
适度。精神、饮食,居住环境等方面,都要调节得当,平衡适度。要想健康长寿,精神必须平静、安祥,避免刺激过度,不大喜大怒,大忧大哀。《尽数》饮食,应尽量定时适量“食得以时,身必无灾;凡食之道,无饱无饥,是之谓五脏之葆。”《尽数》大甘、大甜、大苦、大辛、大咸的食物,忌贸然入口;居住环境力求做到,冷暖,干湿适宜,防止“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雾”的入侵。
运动。《吕氏春秋》 首次提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的运动养生学说,《尽数》中道:形气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处头则为风,处耳则为聋,处目则为盲,处鼻则为窦,处腹则为胀,处足则为痿。要想养生去病健身,必须要坚持运动,开窍通塞,使精血畅流不息,方能达到养生目的。传统养生学在数千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积累了一整套实用智慧的实践方法,重养神,神形兼顾,二者不可偏废。养心调身,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神伤则病,无神则死。庄子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无欲、无知、无为、返朴归真。古代道家倡导健身治病防病。
四、中国养生文化的精髓
在中国哲学史上,给唯物主义解释的形神关系是战国中期宋钘和尹文。《内业》“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期形,合此为人”,解释人生的生命现象。战国末期荀子从“天道自然的唯物主义自然现象出发,把人看成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提出“形俱而神生”的观点。中华养生文化的奠基作《黄帝内经》出现后,第一次全面的解决了形神的辩证关系。《黄帝内经》提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其千年,度百岁乃去”的养生原则,是对形神并重养生原则的高度概括的科学描述。形神兼顾,养神为先是古代先哲们提出的中华养生文化精髓。
日本大受中华养生文化的益处,亚洲不少国家也从中吸取大量营养,20世纪八十年代,西欧各国下大力气研究中华养生文化,美国不得不对中华养生文化刮目相看,并利用先进技术开发出万计新形保健食品。我国药用植物数量之大,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这些数字背后有一座巨大的取之不尽的文化宝库。
清虚静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和生命存亡的根本。养生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养神提升保养人内在的生命活力。先秦时期老庄哲学开始启端的“虚静养神是中华养生文化的要义”,清虚静态,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识厚味之害性,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中华养生理论认为,强调养神顺时而动才是养静的根本。《养生随笔》“静时故成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不妄动”指行止有常,饮食有节,举手投足皆应安祥平和,袁了凡《静坐有诀》中说:“立则如斋,手足端言,切勿摇动;行则徐徐举足,步动心应;言则安和简然,勿使躁妄。一切运用,皆务端详闲泰,勿使有疾言邃色,虽不坐而时时细密,时时安定矣。”一切运用,皆务端详闲态,这就表明古代养生家已经认识到,只有动中寓静,才是真正的静。
研讨中华养生文化中“虚静养神”学说,“虚静养神”理论更注重于个人的意念守情,恬淡虚无,尽可能排除内外干扰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逼近生命活动的低耗高能状态,以便从根本上改变人体内组织器管的不协调状态,达到却病延年和发挥人体内在替能的目的。《管子》中也曾提过“去欲则宜”,“宜则静矣。”
“虚静”是古人追求内在生命力自我提升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传统哲学,特别是道、释学观外物。修身养性的重要方法,读书闲暇且静坐,心平气和大有益,得静定则智慧生,静坐养出好心情。
五、顺以自然的养生观
《灵枢》中说:“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同应。”阐明自然界的一切运动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现象。唐代著名养生家王冰也认为“但因循时气序,养生调节之宜,不妄劳作,则生气不竭,永保康宁。”考察古今中华养生文化,顺应自然的养生理论意义:1、阴阳变化;2、无为而治。
顺应自然阴阳变化 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对人体影响最大的,在于四季交替,昼夜变更,阳晴变化,养生必须采用相应措施。据四季变化在精神修养,饮食摄调,起居生活等方面必须顺从生长、收藏特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防风寒,夏防暑热,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理虚元鉴·圈上·知防》一天早晨阳气生,日中盈,日幕而收,夜半而藏,每天这种变化与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规律一致,早上应多在室外活动以助阳气生发,流通气血,旺盛生机,吐故纳新;日落阳气潜藏,要减少活动,避风寒和雾露之气侵袭,依循这些规律养生才能健康长寿。《黄帝内经》倡导“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的养生原则,《吕氏春秋·尽数》中就有天生阴阳寒暑燥温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宁,形而寿长等论述。除了自然界之外,人体的生理状态也有自身的规律,顺应人体的自然规律,才能保护生机。
中华养生文化是人体生命与自然万物整体的和谐状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协调和人体外环境的整体统一,即天人合一,是生命活动赖以存在的必然条件,只有做到内在机体与外在自然环境的协调和谐,才能真正实现却病延年的目的;“天道自然”的哲学观在人体科学领域必然延伸。《老子》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发自然。”
2、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庄子创新顺应自然的养生观。庄子认为,人不仅要顺应它,还应主动掌握自然规律,并按自然规律去养生保健。《庄子·天运》说:“自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止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强调认识和顺应自然规律以健康长寿的养生观。养生理论奠基作《黄帝内经》主张人应该根据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来保养身体,形成了完整的系统体系,且俱科学的养生理论学说。道教养生家丰富和发展了顺应自然的养生理论和方法,道教养生家认为,只要有能够仿效天地运动的形式和时机来进行养生活动,就可以长生久视。人受冲和之气,生于天地间,与天地初无二体。若能悟天地之妙,些心冲虚。湛寂,自然一气固流上下,开则气出闭则气、气出则如地气上升,气入则如天气下降,自可与天地同期长久
六、中华养生文化的完善
明代李涎时《保养说》中提出《黄帝经内》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和精神内守”是养生正宗,并据此而创立“避风寒,节劳逸,戒色欲,薄言语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丰富和发展了饮食调养理论,在养生领域影响及大。丰富多彩的养生文化内容,雅谷共赏的优秀养生读物,通欲易懂,象《呻吟语》,《医先》,《老老恒言》,《食色坤言》等促进了养生文化的普及。中华养生学自唐代孙思邈提出“养老大例”之后,研究重点转向老年人,在明清两代真正达到普及。明代嘉靖皇帝晚年追求长生之举,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皇帝也曾多次举行千叟宴和敬老活动,促进了老人颐养保健风气的形成。明清两代养生对象重老人,大批老年学专著《寿世保元》《老老余编》《老老恒言》等书,都把颐养老人列为重要的养生内容。其中明代御医还在世寿保元《衰老论》中,对衰老原因作为专题研究。显著的表现出程度不同地重视老人的健康和长寿问题。许多非养生专著中的养生篇章中也十分重视老人的保养与长寿问题。
养生须知护养心神,才能祛病延年。综合调理,动态养生,“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为特点的主动呼吸与躯体运动相结合的医疗体育保健法。极大推动了导行术的普及提高”,仙传《四十九方》中十分详尽收藏了华佗的“五禽图”,是明、清两代最主要的养生方法之一。中华养生学作为一门极具生命活动的古老科学,不应关注客观因素在健康长寿中的作用,重点应关注是如何在已有的客观条件下,去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以便达到祛病延年的养生目的。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后天知慎,慎则人能胜天。通过充分调动支配人的主观能动性,正确综合地进行肢体运动和按摩,敲打经络穴位,进行意识、呼吸等训练方法来调整,加强人体功能的自我锻炼方法,增强人体元气。正确进行自我锻炼,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遵生八笺》提醒人们,保生须知护养心神,才能却病延年。
古代养生家十分重视自然环境的改造和选择,院中种植花木,四时不绝更佳,不求各种异卉;大缸贮水养数条金鱼,插瓶花,建园林,十分重视在自然环境中创造有益身心健康的环境。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水土有利于健康长寿,《黄帝内经》也明确指出地理环境与长寿密切相关。
养生除自我调养外,还应保全性命,避免祸患。有条生命,自我调养才有基础。鲁国单豹善于保养,但因意外灾祸丧生。张毅善于避祸驱凶,却因心虚内热而丧生。晋代稽康洋洋千言《养生论》,但由于傲慢无礼而惨遭杀头。左崇长服延年药,却因积财贪污而受到惩处。世人在养生时应当引以为戒。
七、中华养生文化价值的新认识
养生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正确的方法和必要的条件,还要有必要的文化素质,养生文化是养生的软件,健康长寿的灵魂.
中华养生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离不开思想理论、经验方法器具,图腾符号等层面,尤其深受儒释道影响。儒家以仁为核心,铸造就治病救人,济世失伤的仁求本质,尊重生命、珍惜爱护、享受生命、劳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奠定了中华养生学基本特色。道家是中华文化的根本风骨,推崇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虚无恬淡的品格。“我命在我不在天”,精气神学说,阴阳学说易经周天、丹道、气化、经济等概念,直接为养生提供方便法门。佛家在本土过程中,以反观自照、澄心顿悟、心即是佛对生命提出了更深刻的认识,讲素食、戒杀生、对生态维护、珍视生命、食养食疗影响巨大.
中华养生文化不但促进了历史上华夏民族的繁衍生息,而且对于今天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研究人体科学,推动新的科学革命都有积极的重要意义。现代人对生命的本性,一次性宝贵性有了人识,就能团结一致来对付疾病与死亡,更加能自觉地追求健康长寿与快乐、幸福,并由自我尊重自己生命推及到尊重他人生命,进而推物及人,尊重全球生态平衡,对建设和谐生态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陕西省中老年养生协副会长 杨万锁
一、中华养生文化起源
中华养生文化大概萌芽于殷商时代。从出土的甲骨文考证,殷商时代人们在生病、生小孩时都祈祷神灵佑护;日常生活的吉凶祸福与健康状况问卜,聪明智慧创造出一些为了抗御严酷自然环境,调整体力,抗御疾病,防疾治痛的需要,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认真总结的经验;中华养生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举行各种祭祀活动清除不祥。甲骨文中还有个人卫生(如沐浴)、集体卫生(大扫除)的记载。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代劳动人民经过一代一代的探索,探索中华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弘扬传统文化,符合现代世界科学。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摄生养性正式为中华养生文化,文化内容丰富,立论精秀给人以启示。中华养生文化在西周得到进一步发展,周代在没有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阶层饮食的情况下,就有指导“六饮、六膳、百食、百酱”等饮食多方面的调理,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并有专职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清洁用水。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养生文化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代。养生在当时史书中已经有十分具体的记载。如《左传》记载秦飞为晋候治病,指出晋候因“近女室”所致的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
养生在先秦诸子学说中,儒、道两家贡献最大,儒家正心,道家清心,心道不能无念,念只可圣不可灭。只能安心调心,自治病痛,调气疗心即心病还须心药医。秦汉至随唐一千余年间,西汉初期当时的统治者热衷追求长生不老之术,促进了养生文化的兴盛。西汉养生名著《黄帝内经》汇集先秦时期的各种养生理论和观点,从医学方面开始探讨养生文化。东汉以后,养生学日趋繁荣,华佗和张仲景等著名医家,主张劳动运动养护生命,创位“五禽戏”。长于养下,令邪气忤经络,房室勿竭,饮食节冷、热、苦、甜、酸、甘等。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战乱和灾祸极大的损害了人民的身心健康,使当时人的生命十分短暂。士大夫沉醉于养生之道,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重视养生实践,形成道教色彩的养生法,怡愉淡泊,涂除嗜欲,清心寡欲养神,运动养形。保精行气,房事养生,强调后天调养的重要性。提倡养生以不伤为本,主张言行举止,存思计虑都要不超出正常的生理限度。随唐时代,孙思邈等养生家的不断产生,主张动静适度,食疗药补和谐,节欲绝欲适时,运用中医理论探讨中老年保健养生文化,对中华养生文化的发展起到的影响重大,东汉时期就有不有不少记载存思疗法,魏晋时期存思疗法种类增多,而且详细论述,如行气治百病等。早在道教书《庄子》内篇中称养生为道生、养生、摄生、保生、卫生、寿世之意。养生是依据生命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精神健康,智慧增长寿命延长的科学方法。养是保养,调养,补养;生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养生就是保养生命,调养生存,补养生长。养生要求人们的身体始终处在一个完整的动态平衡之中,身体健康无病。适应外界环境,自我调整感情适应能力能力;注意环境调适,营养调合,劳作适度,情志与道德修养和谐,运动与健身、防病与治疗和谐。古代养生家提出“养正性”,“顺自然”。“养正性”在于调节,制约精、气、神三定的生理环境,使之阴阳平衡;“顺自然”就是顺从四时变化,适应外界周围环境。适时自我调节情绪,思不宜久,虑不宜过,不为外物扰动神心;情志坦荡,随遇而安是顺应自然的精华。古人专家主张:清静养神、顺乎自然以养生;知足常乐,益生日祥,反对食厚味,养过度;纵欲必祸,动静结合,平和养生,乐观正气,恬愉淡泊以养心。闲心寡欲以宁神,怡情悦志以养神,疏通气血以养形。静则精,精则独,独则明,明则神。食有节,平衡营养,注意精神调摄,形神共养,清虚静态以宁神,音乐宁神以悦志,中年宜抗衰,虚静养心神。
二、中国养生文化的特征
养生一词出自《管子》,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漫长人类发展的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中华养生文化理论与实践得到不断发展和丰富,遍布世界。中华养生文化因为有先贤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聚古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许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是一棵充满神秘色彩的智慧大树。诸子百家对养生领域中所作的各种大胆探索,更为奠定中华养生文化,形成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养生文化的重大意义贵在探求各种文化现象的内在目地和特征。中华养生文化研究健康和长寿在人类社会中不仅仅是人体本身问题,更重要是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和探求中华养生文化决不能仅在于人体生物模式中,必须结合社会、经济、政治、哲学乃至艺术的综合考虑。中华养生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文化的产物,其理论体系本身具有这种科学所具有的双重特性,具体讲,中华养生主要体现在其理论体系与古哲学存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华养生文化自然科学性质主要体现在,它的传统医学中的关系,焕发勃勃生机的养生文化现象。传统养生学在漫长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经济实用,同时又体现我国劳动人的聪明智慧和实践方法。
三、中国养生文化的形式
战国末年,诸子百家学说相互交融。《吕氏春秋》在养生学方面显得更加成熟,养生理论更加专业化。后人将产生于这个时期的《吕氏春秋》称为是“杂家”。
其养生内容有节欲、适度、运动。
节欲,《吕氏春秋》的作者认为,感官欲求乃是人的自然天性,但绝不可听任欲望无限勃胀,而必须有所节制。耳目鼻喉等感官是为生命整体服务的,所以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贵生》“物也者,所以养性也。”《本性》“物欲不可放纵,享乐不能用身体健康作为代价,骄淫生活是道德和健康的大敌。”《本生》中养生格言:“出则以事,务以自佚……;肥肉厚洒,务以自强……;糜曼之膏,务以自乐……。”
适度。精神、饮食,居住环境等方面,都要调节得当,平衡适度。要想健康长寿,精神必须平静、安祥,避免刺激过度,不大喜大怒,大忧大哀。《尽数》饮食,应尽量定时适量“食得以时,身必无灾;凡食之道,无饱无饥,是之谓五脏之葆。”《尽数》大甘、大甜、大苦、大辛、大咸的食物,忌贸然入口;居住环境力求做到,冷暖,干湿适宜,防止“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雾”的入侵。
运动。《吕氏春秋》 首次提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的运动养生学说,《尽数》中道:形气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处头则为风,处耳则为聋,处目则为盲,处鼻则为窦,处腹则为胀,处足则为痿。要想养生去病健身,必须要坚持运动,开窍通塞,使精血畅流不息,方能达到养生目的。传统养生学在数千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积累了一整套实用智慧的实践方法,重养神,神形兼顾,二者不可偏废。养心调身,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神伤则病,无神则死。庄子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无欲、无知、无为、返朴归真。古代道家倡导健身治病防病。
四、中国养生文化的精髓
在中国哲学史上,给唯物主义解释的形神关系是战国中期宋钘和尹文。《内业》“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期形,合此为人”,解释人生的生命现象。战国末期荀子从“天道自然的唯物主义自然现象出发,把人看成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提出“形俱而神生”的观点。中华养生文化的奠基作《黄帝内经》出现后,第一次全面的解决了形神的辩证关系。《黄帝内经》提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其千年,度百岁乃去”的养生原则,是对形神并重养生原则的高度概括的科学描述。形神兼顾,养神为先是古代先哲们提出的中华养生文化精髓。
日本大受中华养生文化的益处,亚洲不少国家也从中吸取大量营养,20世纪八十年代,西欧各国下大力气研究中华养生文化,美国不得不对中华养生文化刮目相看,并利用先进技术开发出万计新形保健食品。我国药用植物数量之大,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这些数字背后有一座巨大的取之不尽的文化宝库。
清虚静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和生命存亡的根本。养生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养神提升保养人内在的生命活力。先秦时期老庄哲学开始启端的“虚静养神是中华养生文化的要义”,清虚静态,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识厚味之害性,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中华养生理论认为,强调养神顺时而动才是养静的根本。《养生随笔》“静时故成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不妄动”指行止有常,饮食有节,举手投足皆应安祥平和,袁了凡《静坐有诀》中说:“立则如斋,手足端言,切勿摇动;行则徐徐举足,步动心应;言则安和简然,勿使躁妄。一切运用,皆务端详闲泰,勿使有疾言邃色,虽不坐而时时细密,时时安定矣。”一切运用,皆务端详闲态,这就表明古代养生家已经认识到,只有动中寓静,才是真正的静。
研讨中华养生文化中“虚静养神”学说,“虚静养神”理论更注重于个人的意念守情,恬淡虚无,尽可能排除内外干扰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逼近生命活动的低耗高能状态,以便从根本上改变人体内组织器管的不协调状态,达到却病延年和发挥人体内在替能的目的。《管子》中也曾提过“去欲则宜”,“宜则静矣。”
“虚静”是古人追求内在生命力自我提升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传统哲学,特别是道、释学观外物。修身养性的重要方法,读书闲暇且静坐,心平气和大有益,得静定则智慧生,静坐养出好心情。
五、顺以自然的养生观
《灵枢》中说:“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同应。”阐明自然界的一切运动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现象。唐代著名养生家王冰也认为“但因循时气序,养生调节之宜,不妄劳作,则生气不竭,永保康宁。”考察古今中华养生文化,顺应自然的养生理论意义:1、阴阳变化;2、无为而治。
顺应自然阴阳变化 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对人体影响最大的,在于四季交替,昼夜变更,阳晴变化,养生必须采用相应措施。据四季变化在精神修养,饮食摄调,起居生活等方面必须顺从生长、收藏特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防风寒,夏防暑热,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理虚元鉴·圈上·知防》一天早晨阳气生,日中盈,日幕而收,夜半而藏,每天这种变化与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规律一致,早上应多在室外活动以助阳气生发,流通气血,旺盛生机,吐故纳新;日落阳气潜藏,要减少活动,避风寒和雾露之气侵袭,依循这些规律养生才能健康长寿。《黄帝内经》倡导“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的养生原则,《吕氏春秋·尽数》中就有天生阴阳寒暑燥温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宁,形而寿长等论述。除了自然界之外,人体的生理状态也有自身的规律,顺应人体的自然规律,才能保护生机。
中华养生文化是人体生命与自然万物整体的和谐状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协调和人体外环境的整体统一,即天人合一,是生命活动赖以存在的必然条件,只有做到内在机体与外在自然环境的协调和谐,才能真正实现却病延年的目的;“天道自然”的哲学观在人体科学领域必然延伸。《老子》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发自然。”
2、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庄子创新顺应自然的养生观。庄子认为,人不仅要顺应它,还应主动掌握自然规律,并按自然规律去养生保健。《庄子·天运》说:“自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止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强调认识和顺应自然规律以健康长寿的养生观。养生理论奠基作《黄帝内经》主张人应该根据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来保养身体,形成了完整的系统体系,且俱科学的养生理论学说。道教养生家丰富和发展了顺应自然的养生理论和方法,道教养生家认为,只要有能够仿效天地运动的形式和时机来进行养生活动,就可以长生久视。人受冲和之气,生于天地间,与天地初无二体。若能悟天地之妙,些心冲虚。湛寂,自然一气固流上下,开则气出闭则气、气出则如地气上升,气入则如天气下降,自可与天地同期长久
六、中华养生文化的完善
明代李涎时《保养说》中提出《黄帝经内》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和精神内守”是养生正宗,并据此而创立“避风寒,节劳逸,戒色欲,薄言语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丰富和发展了饮食调养理论,在养生领域影响及大。丰富多彩的养生文化内容,雅谷共赏的优秀养生读物,通欲易懂,象《呻吟语》,《医先》,《老老恒言》,《食色坤言》等促进了养生文化的普及。中华养生学自唐代孙思邈提出“养老大例”之后,研究重点转向老年人,在明清两代真正达到普及。明代嘉靖皇帝晚年追求长生之举,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皇帝也曾多次举行千叟宴和敬老活动,促进了老人颐养保健风气的形成。明清两代养生对象重老人,大批老年学专著《寿世保元》《老老余编》《老老恒言》等书,都把颐养老人列为重要的养生内容。其中明代御医还在世寿保元《衰老论》中,对衰老原因作为专题研究。显著的表现出程度不同地重视老人的健康和长寿问题。许多非养生专著中的养生篇章中也十分重视老人的保养与长寿问题。
养生须知护养心神,才能祛病延年。综合调理,动态养生,“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为特点的主动呼吸与躯体运动相结合的医疗体育保健法。极大推动了导行术的普及提高”,仙传《四十九方》中十分详尽收藏了华佗的“五禽图”,是明、清两代最主要的养生方法之一。中华养生学作为一门极具生命活动的古老科学,不应关注客观因素在健康长寿中的作用,重点应关注是如何在已有的客观条件下,去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以便达到祛病延年的养生目的。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后天知慎,慎则人能胜天。通过充分调动支配人的主观能动性,正确综合地进行肢体运动和按摩,敲打经络穴位,进行意识、呼吸等训练方法来调整,加强人体功能的自我锻炼方法,增强人体元气。正确进行自我锻炼,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遵生八笺》提醒人们,保生须知护养心神,才能却病延年。
古代养生家十分重视自然环境的改造和选择,院中种植花木,四时不绝更佳,不求各种异卉;大缸贮水养数条金鱼,插瓶花,建园林,十分重视在自然环境中创造有益身心健康的环境。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水土有利于健康长寿,《黄帝内经》也明确指出地理环境与长寿密切相关。
养生除自我调养外,还应保全性命,避免祸患。有条生命,自我调养才有基础。鲁国单豹善于保养,但因意外灾祸丧生。张毅善于避祸驱凶,却因心虚内热而丧生。晋代稽康洋洋千言《养生论》,但由于傲慢无礼而惨遭杀头。左崇长服延年药,却因积财贪污而受到惩处。世人在养生时应当引以为戒。
七、中华养生文化价值的新认识
养生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正确的方法和必要的条件,还要有必要的文化素质,养生文化是养生的软件,健康长寿的灵魂.
中华养生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离不开思想理论、经验方法器具,图腾符号等层面,尤其深受儒释道影响。儒家以仁为核心,铸造就治病救人,济世失伤的仁求本质,尊重生命、珍惜爱护、享受生命、劳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奠定了中华养生学基本特色。道家是中华文化的根本风骨,推崇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虚无恬淡的品格。“我命在我不在天”,精气神学说,阴阳学说易经周天、丹道、气化、经济等概念,直接为养生提供方便法门。佛家在本土过程中,以反观自照、澄心顿悟、心即是佛对生命提出了更深刻的认识,讲素食、戒杀生、对生态维护、珍视生命、食养食疗影响巨大.
中华养生文化不但促进了历史上华夏民族的繁衍生息,而且对于今天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研究人体科学,推动新的科学革命都有积极的重要意义。现代人对生命的本性,一次性宝贵性有了人识,就能团结一致来对付疾病与死亡,更加能自觉地追求健康长寿与快乐、幸福,并由自我尊重自己生命推及到尊重他人生命,进而推物及人,尊重全球生态平衡,对建设和谐生态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