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案学发展简史
- 索引:685
- 发布时间:2017-12-13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医案又称诊籍、脉案、方案、病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真实记录,是历代医家保留下来的经验结晶。而中医医案学的发展史也走过了漫长的阶段。
1、汉代以前——萌芽阶段
中医医案的起源,可以推朔到几千年的殷商时代,那时社会开始专业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占卜活动的“巫”。实际上,当时的巫,是指有智能的人。其中的 “从医之巫”,就是专门从事医疗活动的的医生。巫医的医事活动大多通过占卜形式进行,而甲骨文中有关这类活动的记载,应当是最原始而古朴的医案。甲骨文大约起源于公元前16世纪至11世纪,其甲骨文象形字所记录的各种不同疾病,大多是以部位为依据而区分的。据考证已经出土的16万多片甲骨中,涉及疾病的有323片,415辞,包括30多种疾病,内有病证、病因、病情变化及治疗情况的记录。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及《五十二病方》等11种帛书中,《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临证医方书,书中涉及疾病100多种,医方283首,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103个,有1.4万余字;另外有竹简200支,其制作时间大约在公元前770~476年,其内容全部为早期医案,比较详细的记录了有关病史以及诊断治疗情况,可以说是医案的雏形。
而散见于经史古籍之中的早期医案,是研究中医学术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周礼》是一部记载西周至战国时期典章制度的重要文献,其“天官冢宰”中将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4种,统由医师管辖,说明当时的医生已有明确的分工,以及较为完善的考核方法,其标准当以医案记录和临床疗效为主。可惜这些医案未能保存下来,我们今日已无法看到。《左传》记载有晋平公乏嗣,公孙侨断其病因是“同姓相婚,其生不殖”,这与《周礼》“同姓而婚,其殖不藩”是一脉相承的,可见近亲不能结婚的认识由来已久。《左传》中还记载春秋时期秦国医家二则医案,一是公元前581年,医缓受秦桓公差谴赴晋为晋景公诊病,知其“疾不可为”,断其“在肓之上,膏之下”,病在横隔膜及心脏之下的部位,而无法治疗,其诊断之准确、医术之高明,堪称难能可贵。该案中 “病入膏肓”一句,不久即成为经典故事而流传至今;二是医和诊晋平公之病为蛊,是“近女室”所得,并指出阴、阳、风、雨、晦、明六气、起居失常、劳逸过度均可引起疾病。《韩非子》载扁鹊见蔡桓公,称疾病在肌肤,后至肠胃、骨髓,以致无法治疗,反映了防病于未然,有病要及时治疗的思想,后来《史记》又将蔡桓公改为齐桓侯,载扁鹊秦越人医案共三则,后人虽存置疑,但扁鹊确为春秋时期名医,通晓各科疾病,善用四诊判断,“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却是史实无误。
医学古籍《黄帝内经》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理论典籍,其成书时间约在战国末期和秦汉之间。《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若从医案的角度进行分析,其中对于某些病证、治法的描述,已基本具备医案的要素。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奠基人,他的著作中虽无完整的医案,但其诊治经验无疑是从大量临证医案中总结出来的西汉淳于意的“诊籍”被认为是早期医案的代表。他自幼喜爱医药,虚心求师指点。使他从此精于医药,“为人治病,决死生,多验”,遂成为当时的名医。他在治病过程中非常重视病历记载,每诊一病,必将其诊断、治疗、预后、疗效等情况详细记录,称之为“诊籍”。其内容广泛,资料翔实;诊断细致,辨证精确;治法丰富,疗效显著,是我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医案,至今仍有相当的研究价值。
2 、魏晋隋唐时期——形成阶段
魏晋隋唐时期长达千余年,医案的发展处于探索俳徊的阶段,但散见于经史古籍、医学著作的有关记载仍为后世医案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历代史书多为名医作传并收载其医案,使之能够流传下来。如《三国志》为伟大医学家华佗立传,生动地记载其生平事迹、医事活动以及创制麻沸散、五禽戏等卓越成就,其中有诊治妊娠腹痛、小便不利、头痛身热、蛔虫病、头风、死胎等病的医案12则,反映了华佗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晋书》载魏咏之天生兔缺,通过手术割补而愈,可称最早兔唇修补术的记载;《南史》载薛伯宗用移陟手术治愈公孙泰背疽,徐文伯用消石汤治愈宋路太后结石;《北史》载马嗣明用醋石粉涂治肿毒,徐之才用汤药治愈武成王视觉异常,姚僧垣用三剂药治愈金州刺史痛痹;《唐书》载许胤宗用防风黄芪汤熏蒸治愈王太后中风,甄权针刺肩髃穴治愈鲁州刺史风痹,张宝藏用乳煎荜拔方治愈太宗痢疾,秦鸣鹤针刺百会、脑户穴治愈高宗头风等等。
此时期虽无医案专著,但仍有不少珍贵的医案见载于其它医著中:如晋代王叔和的《脉经》除论述脉象诊法外,卷8~9载有近30则多数为妇科病的医案,其中7例记载患者的年龄,1例述及身份,不少医案采用问答形式记录,如少女月经停止是“避年”(指健康者一年来潮一次为异常生理现象)的解释,以及“带下”因瘀血在小腹而唇口干燥,用温经汤治疗的两则医案,表明其诊治经验非常丰富。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涉及内、外、五官及各种危急疾病的治法,虽然仅有数则医案,内容亦较简略,但一些记载,仍然具有较高价值。皇甫谧的《甲乙经》虽是最早的针灸学专著,其中载有耳聋、失音、青盲及脾胃大肠受病引发腹胀、肠鸣、短气、纳差等症状的辨证与针刺方法,也可算早期医案的记述。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详论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科证候1720条,虽未载方药,但总结了魏晋以前的医疗经验。
唐代结束战乱,统一全国,社会趋于稳定,科技也有较大发展。伟大医学家孙思邈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巨著,集唐以前医药之大成,后世誉为临床医学的“百科全书”。书中于方论之间,记载多则亲历其验或他人传闻的案例,如诊治因服石而导致的消渴重症,虽未能抢救过来,但对病情的如实叙述,毫无浮华之辞;用芸苔叶自治丹毒、常山太守方治寒痹等,均以论后附案形式加以佐证,虽为数不多,却弥足珍贵。王焘的《外台秘要》分1104门,载方6900余首,为汇集经验方的巨著,包括伤寒、天行、温病及各科和灸法,是他感于历代方书杂乱,历时20年之久编辑而成,其中对各种传染病有精湛的论述,并附简要医案,使许多古医籍得以保存,成为一部研究中医治疗学的重要参考书。另外,文学家刘禹锡将收集的民间验方编成《传信方》流传于世,其中也有少量治验医案记载。
3 、宋金元时期——发展阶段
宋代有百余年相对稳定的年代,学派蜂起,诸家争鸣,中医学也得以迅速的发展,医案专著开始出现。而创设不同职能的医政机构,广授医官,兴办医学教育,设立校正医书局,加之活字印刷的普及,为医学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当时医生考试的内容有“假令病法”三题,使医案的书写和积累受到应有的重视。宋代医家开始以医案专著的形式,验证前辈医学的理论观点,反映理论联系实际的治疗效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许叔微的《伤寒九十论》。《伤寒九十论》,主要选择作者临证治疗的90例医案,堪称我国第一部医案专著,给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此书中的医案被其后《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古今医案按》等书多次选用,其学术价值愈加彰显。此外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虽为儿科学著作,也载有医案23例,涉及病证10余种,分析病因病机,阐述证治方药,采用以证类案形式编成,充分体现了钱氏主张柔润、善于化裁古方和创制新方的学术特点,实开儿科专科医案的先河。
金元时期民族融合态势初步形成,“金元四大家”应运而生,以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朱震亨(滋阴派)、李杲(补土派)为代表,其鲜明的学术特色,各树一帜,互相争鸣,促进中医学术空前繁荣。他们的医学著作,除着力宣扬各自的学术观点之外,大多采取以论附案的形式,使自已的观点得到充分地发挥和证明。如张从正《儒门事亲》中赵明之飧泄案用汗法之麻黄汤治愈,符合“春伤于风,夏必飧泄”之经旨,体现他以攻邪为主的学术特点;李杲《脾胃论》中白文举黄疸案用健脾益气、清泄湿热之清神益气汤治疗,药证合拍而建功,反映他补脾升阳、扶正祛邪的学术风格;朱震亨《格致余论》中杨兄臌胀案用补气行湿法治愈,表明他不单以滋阴为主,而是视证化裁,灵活组方的学术态度。金元四大家的医案一般书写比较规范,内容简洁,流传后世,对临床医生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金元时期不少医书都附有典型医案,如王好古《阴证略例》,罗天益《卫生宝鉴》等等。滑寿《十四经发挥》仅一篇序文中,竟收录医案10余例。还有一些史志、杂记,也有医案存录。表明这一时期的医家书写医案自觉意识增强,连许多文人也受其影响。这也是中医医案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
4、明清时期——完善阶段
明代医案之作屡见不鲜,而清代则进入鼎盛阶段,许多医家不但重视医案撰写,而且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一是医案书写规范化。明代韩懋的《韩氏医通》,上卷有医案规则,提出望闻问切论法六法兼施:“六法者,首填某地、某时,审风土时气也。次以明聪望之,闻之,不惜详问之,察其外也。然后切脉、论断、处方,得其真也。各各填注,庶几病者,持循待续,不为临敌易将之失,而医之心思既竭,百发百中矣”。下卷附验案佐证。吴昆的《脉语》在此基础上,提出“七书一引”格式,对患者体质、症状、脉象、治疗经过、病名标本、治则方药,“一一详尽”,最后医生签名,这对于提高医案书写水平很有必要,且有利于临床经验的总结。至清代,喻昌的《寓意草》将医案规范为“议病式”,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现病史、个人史、体格检查、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对中医医案的规范化、标准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是医案专著出现。代表作如江瓘父子编撰的《名医类案》,分205门,载2400余案,采集上自秦越人、淳于意,下至元明诸医家及经史子集中大量医案,每案记载姓名、年龄、体质、症状、诊断和治疗,并加按语阐发己见,堪称集明代以前医案之大成。清代魏之琇在校订该书时,发现内容间有阙漏,遂博及诸家,又撰《续名医类案》分345门,载收录明代以后医家案例凡5800余首,每举一病,常列数家案例,以便从不同角度鉴别病证。《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二书的问世,对于中医医案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
三是个人医案增多。明清时期梓行的个人医案约有300余种,如明代汪机的《石山医案》,孙泰来兄弟整理其父孙一奎的《孙氏医案》,以及周慎斋、孙文垣、王肯堂等医案;清代吕留良的《东庄医案》,高鼓峰的《四明医案》,尤在泾的《静香楼医案》,徐灵胎的《洄溪医案》,程文圃的《杏轩医案》,蒋宝素的《问斋医案》,顾金寿的《吴门治验录》,余景和的《外科医案汇编》,以及王九峰、费伯雄、王旭高、张聿青、吴鞠通、王孟英医案等等。而影响最大的当属华岫云等辑录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详录各科疾病2000余例,文字简约,寓意深刻,被称为临证医案之范本,有人赞其“若要金针暗渡,全仗叶案搜寻”。故而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很大,成为至今研究的热门。另外,《景岳全书》、《本草纲目》、《针灸大成》、《医学正传》、《外科正宗》、《济阴纲目》等书所附医案也数量可观,是医案研究的珍贵资料。
四是有评注专著出版。清代俞震的《古今医案按》为其代表作,选载60余位医家各科医案1060例,按病证列目,案后附俞氏精心撰写的按语530余条,评论精当,观点鲜明,尝谓“多读医案能予医者治法之巧”。陆以湉《冷庐医话》赞其“选择简严,论说精透,可为医林圭臬”。晚清名医王孟英认为此书可补《续名医类案》之不逮,因此精选该书中按语之优者,复加按语编成《古今医案按选》,足见其对俞氏之叹服。另外尚有华岫云的《叶天士医案评注》,吴金寿校刻叶天士、缪遵义、薛生白的《三家医案合刻》,柳宝诒选评尤在泾、王旭高、张仲华、曹仁伯四家医案合刊的《柳选四家医案》等。评注性医案的出版,使中医医案的研究达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推动了中医学术的进步和发展。
5 、近现代概况——提高阶段
近百余年来中医医案迅猛发展,尤其是近30年来更是日新月异,医案著作层出不穷,各种类书逐渐增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如何亷臣的《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张山雷的《古今医案评议》,徐衡之等《宋元明清名医类案》,秦伯未的《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现代伊广谦的《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鲁兆麟的《二续名医类案》和《中国古今医案类编》,王新华的《中国历代医案精选》,陶广正等《古今名医医案选评》,彭建中的《中医古今医案精粹选评》,王堉的《醉花窗医案》等,不但史料丰富,而且理法赅备,值得阅读研究。尤其是苏礼主编的《古今专科专病医案丛书》共22册,收录2880位医家代表医案7600余例,搜罗宏富,蕴含广博。
上世纪七十年代,余瀛鳌的《现代名中医类案选》问世,该书收集了20世纪全国各地名医135位的医案436例,涉及病证182种,分科详细,以证类案,选材恰当,评议精确,是研究当代医家的必读著作之一。史宇广等主编《当代名医精华》分20多个专辑,以常见病为纲,搜集各地名医独到的经验,附有大量医案。董建华、王永炎主编《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已出版6部,收录200余位名医医案3000余例,还在陆续出版。张文康主编《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计划出版140册,所选国内享有盛誉的医家,有学术经验,又有医案选录。此外,施今墨、蒲辅周、程门雪、黄文东、岳美中、秦伯未、赵炳南、王渭川、刘渡舟、赵绍琴、高辉远、谢海洲、时振声、邓铁涛、朱良春、关幼波、米伯让等,均有个人医案著作出版,从而使名医临床经验得以发扬光大。
挖掘整理宫廷医学和太医学术经验,是医案学研究重要组成部分。如1980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清宫医案研究室,对故宫内总数达三四万件的宫廷医案进行整理。陈可冀主编的《清宫医案研究》及《慈禧光绪医案选议》两书,选择清代皇室帝后妃嫔及王公大臣之病情医事,详加评析,揭示宫廷医学成就及名医独特经验,为医界所瞩目。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利用电子计算机研究医案,从而找出规律,进行统计编序,用于指导临床已不鲜见。1981年,北京西苑医院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协助下,搜集整理妇科名医钱伯煊1956年以来1200多例妇女痛经医案,制成模拟诊疗系统,运用于临床,疗效显著,使许多患者获益。此后关幼波治疗肝病,董建华治疗脾胃病,谢海洲治疗痹证与颅脑损伤后遗症,朱良春治疗风湿病等诊疗系统陆续面世,不但在医学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而且使医案这一宝贵资料得以开发利用,从而造福人类健康事业。
近年来,总结古今名医医案已成为中医学研究的热点,随着医案专著的出版增多,高等中医院校《中医医案学》课程的开设,中医医案学将在中医学术进步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洪文旭:中医内科主任医师,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理事)
1、汉代以前——萌芽阶段
中医医案的起源,可以推朔到几千年的殷商时代,那时社会开始专业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占卜活动的“巫”。实际上,当时的巫,是指有智能的人。其中的 “从医之巫”,就是专门从事医疗活动的的医生。巫医的医事活动大多通过占卜形式进行,而甲骨文中有关这类活动的记载,应当是最原始而古朴的医案。甲骨文大约起源于公元前16世纪至11世纪,其甲骨文象形字所记录的各种不同疾病,大多是以部位为依据而区分的。据考证已经出土的16万多片甲骨中,涉及疾病的有323片,415辞,包括30多种疾病,内有病证、病因、病情变化及治疗情况的记录。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及《五十二病方》等11种帛书中,《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临证医方书,书中涉及疾病100多种,医方283首,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103个,有1.4万余字;另外有竹简200支,其制作时间大约在公元前770~476年,其内容全部为早期医案,比较详细的记录了有关病史以及诊断治疗情况,可以说是医案的雏形。
而散见于经史古籍之中的早期医案,是研究中医学术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周礼》是一部记载西周至战国时期典章制度的重要文献,其“天官冢宰”中将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4种,统由医师管辖,说明当时的医生已有明确的分工,以及较为完善的考核方法,其标准当以医案记录和临床疗效为主。可惜这些医案未能保存下来,我们今日已无法看到。《左传》记载有晋平公乏嗣,公孙侨断其病因是“同姓相婚,其生不殖”,这与《周礼》“同姓而婚,其殖不藩”是一脉相承的,可见近亲不能结婚的认识由来已久。《左传》中还记载春秋时期秦国医家二则医案,一是公元前581年,医缓受秦桓公差谴赴晋为晋景公诊病,知其“疾不可为”,断其“在肓之上,膏之下”,病在横隔膜及心脏之下的部位,而无法治疗,其诊断之准确、医术之高明,堪称难能可贵。该案中 “病入膏肓”一句,不久即成为经典故事而流传至今;二是医和诊晋平公之病为蛊,是“近女室”所得,并指出阴、阳、风、雨、晦、明六气、起居失常、劳逸过度均可引起疾病。《韩非子》载扁鹊见蔡桓公,称疾病在肌肤,后至肠胃、骨髓,以致无法治疗,反映了防病于未然,有病要及时治疗的思想,后来《史记》又将蔡桓公改为齐桓侯,载扁鹊秦越人医案共三则,后人虽存置疑,但扁鹊确为春秋时期名医,通晓各科疾病,善用四诊判断,“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却是史实无误。
医学古籍《黄帝内经》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理论典籍,其成书时间约在战国末期和秦汉之间。《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若从医案的角度进行分析,其中对于某些病证、治法的描述,已基本具备医案的要素。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奠基人,他的著作中虽无完整的医案,但其诊治经验无疑是从大量临证医案中总结出来的西汉淳于意的“诊籍”被认为是早期医案的代表。他自幼喜爱医药,虚心求师指点。使他从此精于医药,“为人治病,决死生,多验”,遂成为当时的名医。他在治病过程中非常重视病历记载,每诊一病,必将其诊断、治疗、预后、疗效等情况详细记录,称之为“诊籍”。其内容广泛,资料翔实;诊断细致,辨证精确;治法丰富,疗效显著,是我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医案,至今仍有相当的研究价值。
2 、魏晋隋唐时期——形成阶段
魏晋隋唐时期长达千余年,医案的发展处于探索俳徊的阶段,但散见于经史古籍、医学著作的有关记载仍为后世医案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历代史书多为名医作传并收载其医案,使之能够流传下来。如《三国志》为伟大医学家华佗立传,生动地记载其生平事迹、医事活动以及创制麻沸散、五禽戏等卓越成就,其中有诊治妊娠腹痛、小便不利、头痛身热、蛔虫病、头风、死胎等病的医案12则,反映了华佗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晋书》载魏咏之天生兔缺,通过手术割补而愈,可称最早兔唇修补术的记载;《南史》载薛伯宗用移陟手术治愈公孙泰背疽,徐文伯用消石汤治愈宋路太后结石;《北史》载马嗣明用醋石粉涂治肿毒,徐之才用汤药治愈武成王视觉异常,姚僧垣用三剂药治愈金州刺史痛痹;《唐书》载许胤宗用防风黄芪汤熏蒸治愈王太后中风,甄权针刺肩髃穴治愈鲁州刺史风痹,张宝藏用乳煎荜拔方治愈太宗痢疾,秦鸣鹤针刺百会、脑户穴治愈高宗头风等等。
此时期虽无医案专著,但仍有不少珍贵的医案见载于其它医著中:如晋代王叔和的《脉经》除论述脉象诊法外,卷8~9载有近30则多数为妇科病的医案,其中7例记载患者的年龄,1例述及身份,不少医案采用问答形式记录,如少女月经停止是“避年”(指健康者一年来潮一次为异常生理现象)的解释,以及“带下”因瘀血在小腹而唇口干燥,用温经汤治疗的两则医案,表明其诊治经验非常丰富。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涉及内、外、五官及各种危急疾病的治法,虽然仅有数则医案,内容亦较简略,但一些记载,仍然具有较高价值。皇甫谧的《甲乙经》虽是最早的针灸学专著,其中载有耳聋、失音、青盲及脾胃大肠受病引发腹胀、肠鸣、短气、纳差等症状的辨证与针刺方法,也可算早期医案的记述。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详论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科证候1720条,虽未载方药,但总结了魏晋以前的医疗经验。
唐代结束战乱,统一全国,社会趋于稳定,科技也有较大发展。伟大医学家孙思邈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巨著,集唐以前医药之大成,后世誉为临床医学的“百科全书”。书中于方论之间,记载多则亲历其验或他人传闻的案例,如诊治因服石而导致的消渴重症,虽未能抢救过来,但对病情的如实叙述,毫无浮华之辞;用芸苔叶自治丹毒、常山太守方治寒痹等,均以论后附案形式加以佐证,虽为数不多,却弥足珍贵。王焘的《外台秘要》分1104门,载方6900余首,为汇集经验方的巨著,包括伤寒、天行、温病及各科和灸法,是他感于历代方书杂乱,历时20年之久编辑而成,其中对各种传染病有精湛的论述,并附简要医案,使许多古医籍得以保存,成为一部研究中医治疗学的重要参考书。另外,文学家刘禹锡将收集的民间验方编成《传信方》流传于世,其中也有少量治验医案记载。
3 、宋金元时期——发展阶段
宋代有百余年相对稳定的年代,学派蜂起,诸家争鸣,中医学也得以迅速的发展,医案专著开始出现。而创设不同职能的医政机构,广授医官,兴办医学教育,设立校正医书局,加之活字印刷的普及,为医学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当时医生考试的内容有“假令病法”三题,使医案的书写和积累受到应有的重视。宋代医家开始以医案专著的形式,验证前辈医学的理论观点,反映理论联系实际的治疗效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许叔微的《伤寒九十论》。《伤寒九十论》,主要选择作者临证治疗的90例医案,堪称我国第一部医案专著,给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此书中的医案被其后《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古今医案按》等书多次选用,其学术价值愈加彰显。此外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虽为儿科学著作,也载有医案23例,涉及病证10余种,分析病因病机,阐述证治方药,采用以证类案形式编成,充分体现了钱氏主张柔润、善于化裁古方和创制新方的学术特点,实开儿科专科医案的先河。
金元时期民族融合态势初步形成,“金元四大家”应运而生,以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朱震亨(滋阴派)、李杲(补土派)为代表,其鲜明的学术特色,各树一帜,互相争鸣,促进中医学术空前繁荣。他们的医学著作,除着力宣扬各自的学术观点之外,大多采取以论附案的形式,使自已的观点得到充分地发挥和证明。如张从正《儒门事亲》中赵明之飧泄案用汗法之麻黄汤治愈,符合“春伤于风,夏必飧泄”之经旨,体现他以攻邪为主的学术特点;李杲《脾胃论》中白文举黄疸案用健脾益气、清泄湿热之清神益气汤治疗,药证合拍而建功,反映他补脾升阳、扶正祛邪的学术风格;朱震亨《格致余论》中杨兄臌胀案用补气行湿法治愈,表明他不单以滋阴为主,而是视证化裁,灵活组方的学术态度。金元四大家的医案一般书写比较规范,内容简洁,流传后世,对临床医生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金元时期不少医书都附有典型医案,如王好古《阴证略例》,罗天益《卫生宝鉴》等等。滑寿《十四经发挥》仅一篇序文中,竟收录医案10余例。还有一些史志、杂记,也有医案存录。表明这一时期的医家书写医案自觉意识增强,连许多文人也受其影响。这也是中医医案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
4、明清时期——完善阶段
明代医案之作屡见不鲜,而清代则进入鼎盛阶段,许多医家不但重视医案撰写,而且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一是医案书写规范化。明代韩懋的《韩氏医通》,上卷有医案规则,提出望闻问切论法六法兼施:“六法者,首填某地、某时,审风土时气也。次以明聪望之,闻之,不惜详问之,察其外也。然后切脉、论断、处方,得其真也。各各填注,庶几病者,持循待续,不为临敌易将之失,而医之心思既竭,百发百中矣”。下卷附验案佐证。吴昆的《脉语》在此基础上,提出“七书一引”格式,对患者体质、症状、脉象、治疗经过、病名标本、治则方药,“一一详尽”,最后医生签名,这对于提高医案书写水平很有必要,且有利于临床经验的总结。至清代,喻昌的《寓意草》将医案规范为“议病式”,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现病史、个人史、体格检查、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对中医医案的规范化、标准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是医案专著出现。代表作如江瓘父子编撰的《名医类案》,分205门,载2400余案,采集上自秦越人、淳于意,下至元明诸医家及经史子集中大量医案,每案记载姓名、年龄、体质、症状、诊断和治疗,并加按语阐发己见,堪称集明代以前医案之大成。清代魏之琇在校订该书时,发现内容间有阙漏,遂博及诸家,又撰《续名医类案》分345门,载收录明代以后医家案例凡5800余首,每举一病,常列数家案例,以便从不同角度鉴别病证。《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二书的问世,对于中医医案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
三是个人医案增多。明清时期梓行的个人医案约有300余种,如明代汪机的《石山医案》,孙泰来兄弟整理其父孙一奎的《孙氏医案》,以及周慎斋、孙文垣、王肯堂等医案;清代吕留良的《东庄医案》,高鼓峰的《四明医案》,尤在泾的《静香楼医案》,徐灵胎的《洄溪医案》,程文圃的《杏轩医案》,蒋宝素的《问斋医案》,顾金寿的《吴门治验录》,余景和的《外科医案汇编》,以及王九峰、费伯雄、王旭高、张聿青、吴鞠通、王孟英医案等等。而影响最大的当属华岫云等辑录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详录各科疾病2000余例,文字简约,寓意深刻,被称为临证医案之范本,有人赞其“若要金针暗渡,全仗叶案搜寻”。故而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很大,成为至今研究的热门。另外,《景岳全书》、《本草纲目》、《针灸大成》、《医学正传》、《外科正宗》、《济阴纲目》等书所附医案也数量可观,是医案研究的珍贵资料。
四是有评注专著出版。清代俞震的《古今医案按》为其代表作,选载60余位医家各科医案1060例,按病证列目,案后附俞氏精心撰写的按语530余条,评论精当,观点鲜明,尝谓“多读医案能予医者治法之巧”。陆以湉《冷庐医话》赞其“选择简严,论说精透,可为医林圭臬”。晚清名医王孟英认为此书可补《续名医类案》之不逮,因此精选该书中按语之优者,复加按语编成《古今医案按选》,足见其对俞氏之叹服。另外尚有华岫云的《叶天士医案评注》,吴金寿校刻叶天士、缪遵义、薛生白的《三家医案合刻》,柳宝诒选评尤在泾、王旭高、张仲华、曹仁伯四家医案合刊的《柳选四家医案》等。评注性医案的出版,使中医医案的研究达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推动了中医学术的进步和发展。
5 、近现代概况——提高阶段
近百余年来中医医案迅猛发展,尤其是近30年来更是日新月异,医案著作层出不穷,各种类书逐渐增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如何亷臣的《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张山雷的《古今医案评议》,徐衡之等《宋元明清名医类案》,秦伯未的《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现代伊广谦的《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鲁兆麟的《二续名医类案》和《中国古今医案类编》,王新华的《中国历代医案精选》,陶广正等《古今名医医案选评》,彭建中的《中医古今医案精粹选评》,王堉的《醉花窗医案》等,不但史料丰富,而且理法赅备,值得阅读研究。尤其是苏礼主编的《古今专科专病医案丛书》共22册,收录2880位医家代表医案7600余例,搜罗宏富,蕴含广博。
上世纪七十年代,余瀛鳌的《现代名中医类案选》问世,该书收集了20世纪全国各地名医135位的医案436例,涉及病证182种,分科详细,以证类案,选材恰当,评议精确,是研究当代医家的必读著作之一。史宇广等主编《当代名医精华》分20多个专辑,以常见病为纲,搜集各地名医独到的经验,附有大量医案。董建华、王永炎主编《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已出版6部,收录200余位名医医案3000余例,还在陆续出版。张文康主编《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计划出版140册,所选国内享有盛誉的医家,有学术经验,又有医案选录。此外,施今墨、蒲辅周、程门雪、黄文东、岳美中、秦伯未、赵炳南、王渭川、刘渡舟、赵绍琴、高辉远、谢海洲、时振声、邓铁涛、朱良春、关幼波、米伯让等,均有个人医案著作出版,从而使名医临床经验得以发扬光大。
挖掘整理宫廷医学和太医学术经验,是医案学研究重要组成部分。如1980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清宫医案研究室,对故宫内总数达三四万件的宫廷医案进行整理。陈可冀主编的《清宫医案研究》及《慈禧光绪医案选议》两书,选择清代皇室帝后妃嫔及王公大臣之病情医事,详加评析,揭示宫廷医学成就及名医独特经验,为医界所瞩目。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利用电子计算机研究医案,从而找出规律,进行统计编序,用于指导临床已不鲜见。1981年,北京西苑医院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协助下,搜集整理妇科名医钱伯煊1956年以来1200多例妇女痛经医案,制成模拟诊疗系统,运用于临床,疗效显著,使许多患者获益。此后关幼波治疗肝病,董建华治疗脾胃病,谢海洲治疗痹证与颅脑损伤后遗症,朱良春治疗风湿病等诊疗系统陆续面世,不但在医学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而且使医案这一宝贵资料得以开发利用,从而造福人类健康事业。
近年来,总结古今名医医案已成为中医学研究的热点,随着医案专著的出版增多,高等中医院校《中医医案学》课程的开设,中医医案学将在中医学术进步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洪文旭:中医内科主任医师,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