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学术 服务社会----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发挥作用工作纪实
- 索引:534
- 发布时间:2016-11-25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成立于1985年,热爱中医药事业的原省级老领导范明、李经纶是该会的主要发起人。经过20多年的发展,研究会现已成为一家拥有多家中医药教学、科研、医疗实体的省级涉老中医药社团组织。
近年来,在省科协、省卫生厅的关心支持下,在省委老干部局与省级老年社团组织联席会议的组织协调下,研究会在组织我省中医药界离退休专家发挥作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经验,做出了一些成绩。我们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是:
一、充分认识离退休中医药专家在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中医药行业人员成才周期较长,一般等到成为“名老中医”,就已经超过退休年龄了。一般老百姓看病之所以愿意找“老中医”、“老专家”,就是这个道理。我会现有注册会员1200余名,离退休的老中医药专家约占1/3以上。159名理事组成人员中,离退休或即将退休的老中医药人员达60余名;27名主要领导成员中,有离退休业务、行政干部18名;负责研究会日常工作的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均为退休厅、处级领导干部。我会会员中离退休中医药专家占有较高的比例,如何更好的发挥广大离退休中医药专家的作用,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是研究会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研究会深刻认识到,中医药是我国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经验总结,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毛泽东曾说:“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并作出重要批示:“中药应当很好地保护与发展。我国的中药有几千年历史,是祖国极宝贵的财产,如果任其衰落下去,将是我们的罪过;中医书籍应进行整理……如不整理,就会绝版。”当前,人类生存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也在深刻转变,总的趋势是更加注重预防、自我保健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更加注重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发展。这正与中医药学“上工治未病”、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等理念相吻合,与中医药学的整体观、辨证施治的本质特征相一致,中医药的科学与文化价值日益彰显并越来越得到广泛认同,中医药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大有可为。
为了充分发挥离退休中医药专家在发展中医事业,保障民众健康等方面的的作用,我们把研究会会员的发展方向确定为以离退休中医药专家及民间老中医药专家为主,并在研究会章程中对普通会员不设年龄上限,凡具有中级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热爱中医药事业的中医药人员,经本人申请,会长办公会讨论通过,均可成为研究会会员。新近修改的研究会章程还规定,研究会主要领导成员的年龄放宽到原则上不超过70岁,从而为广大离退休中医药专家和领导干部继续发挥作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努力搭建促进离退休中医药专家发挥作用的平台
在这一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组建学术组织。为全面系统地整理和传承老中医药专家精湛的学术见解和丰富的诊疗经验,经过充分的协商和筹备,于2007年正式成立了研究会下设的“名医传承研究分会”,同时召开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讨会”,邀请省内著名老中医专家张学文教授、刘茂甫教授等做学术演讲。“名医传承研究分会”成立之后,组织离退休中医药专家参加临床诊疗活动,交流学术经验,编写《当代中医世家经验辑要》10册,计300余万字,促使他们在中医学术交流方面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民间医药分会组建两年多来,经常组织全省各地的民间老中医、老草医交流各自的独特医技和实践经验。2009年2月,在西安隆重召开了“全省首届民间医药经验交流会议”,有120余位代表出席会议,20余位老民间医药专家介绍了各自的独特经验,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苏礼主任医师作了题为“当代我国民间医药的发展与展望”的专题报告。原省人大第三、第四届代表、民间医药分会主任委员毛水龙同志还主持编写了《陕西民间医药经验集》、《太白中草药》等书,对我省民间医药的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2、办好医疗、科研、教学实体。研究会下设的西京中医医院、孙思邈国医专修学院等单位,为离退休中医药专家发挥作用搭建了平台。西京中医医院的主要业务骨干,几乎全部是离退休的中医药专家;孙思邈国医专修学院的讲师、教授,绝大部分是离退休专家。研究会还抽调人员,积极筹备成立“西京国医馆”,选聘省内著名离退休中医药专家参与国医馆的临床诊疗、学术研究等工作,努力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3、尝试评定内部专业技术职称。专业技术职称是社会对专业技术人员水平和能力的评价。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中医药人员直到离退休后仍未能获得与其实际水平和能力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离退休后继续为社会奉献余热的热情和愿望。为此,研究会参照外地经验,采取积极审慎的态度,尝试在研究会内部开展评定专业技术职称工作。截至目前,已为研究会下设的西京中医药研究院评聘了杜雨茂等3人为资深研究员,李民等3人为特聘研究员,侯治民等31人为研究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同时也为进一步开展内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工作获取了一定的经验。
三、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
开展中医药学术交流,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推动中医药自主创新,是研究会工作的主要任务。近年来,研究会根据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分会建设,组织广大离退休中医药专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学术活动:先后召开“汉唐医药学术研讨会”、“民间医药经验交流会”、“中华养生文化论坛”“中医皮肤病研讨会”以及“中医心血管病讲习班”等全省性学术会议和专业培训活动14次,参会代表累计达1200余人次。组织编辑并出版了《中国汉唐医药研究》、《王焘与外台秘要方》、《中医医案学概论》等专著,为进一步探讨开发汉唐时期的医药成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王焘研究分会主任委员、退休老中医刘明德主任医师,经过缜密的调查研究,初步确定并主持维修了我国唐代医学家王焘墓,同时向有关领导部门提交了调查报告及建议方案,请国内著名医史学家李经纬教授、工程院院士程莘农教授题写墓碑、碑文,积极筹划重修王焘纪念场馆,并动员各界人士,于2009年3月29日在王焘故里——陕西眉县马家镇隆重举行了纪念唐医学文献大师逝世1253周年暨王焘墓碑揭碑仪式,纪念王焘在宏扬民族医药文化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刘明德同志虽已年逾古稀,但弘扬中医学术的壮心依然不已,他认真总结刘氏中医世家的学术经验,编撰出版了了《中医学求真》一书,得到中医界专家的高度评赞。退休老干部、孙思邈研究分会主任委员张世英副研究员与有关单位合作,先后成功举办了两次全国性的孙思邈养生文化专题学术会议,扩大了陕西中医在国内外的影响。被誉为“中华医祖”的岐伯是我国医学的创始人,研究会先后发起了中华医祖岐伯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及保护活动,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原省卫生厅副厅长杨世兴同志亲率有关专家远赴庆阳、岐山等地考察岐伯有关史事遗迹,查询收集素材,拍摄照片、录象,并组织撰写了数万字有价值的考证论文和音像资料。为进一步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杨世兴教授亲自担任主编,组织广大离退休中医药专家总结临床经验,集体编写《陕西当代名老中医医案荟萃》一书。目前此项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之中。通过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交流了学术经验,提高了专业水平,调动了广大离退休中医药专家参与传承中医药精华、服务社会的积极性,推动了我省中医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在组织我省中医药界离退休专家发挥作用工作中,我们得到了省委组织部、老干部局的大力支持,热情帮助。我们及时看到了省委老干部局印发的有关文件和学习资料,不定期的参加了省委老干部局的有关会议,充分学习和领会中央和省上有关离退休干部发挥作用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工作上有了明确的前进方向。今年2月26日,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老干部局局长詹德旺一行亲临我会调查研究;不久前,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通知,批转了省委组织部老干部局关于加强省级老年社团组织管理和建设的意见,这些都给我们以实实在在的支持和鼓励,极大的增强了我会广大会员弘扬学术、发挥余热、服务社会的积极性。
我们认为,在组织离退休干部发挥作用方面,省级涉老社会组织具有不可替代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省委老干局与省级老年会组织联席会议制度是一项创举,是省委联系老年社会组织的重要途径,应该进一步强化和发展。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省委老干局与省级老年社会组织联席会议的组织领导和指导协调下,抓住机遇,开拓进取,进一步做好我省广大离退休中医药专家发挥作用工作,为促进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做出新的贡献!
近年来,在省科协、省卫生厅的关心支持下,在省委老干部局与省级老年社团组织联席会议的组织协调下,研究会在组织我省中医药界离退休专家发挥作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经验,做出了一些成绩。我们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是:
一、充分认识离退休中医药专家在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中医药行业人员成才周期较长,一般等到成为“名老中医”,就已经超过退休年龄了。一般老百姓看病之所以愿意找“老中医”、“老专家”,就是这个道理。我会现有注册会员1200余名,离退休的老中医药专家约占1/3以上。159名理事组成人员中,离退休或即将退休的老中医药人员达60余名;27名主要领导成员中,有离退休业务、行政干部18名;负责研究会日常工作的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均为退休厅、处级领导干部。我会会员中离退休中医药专家占有较高的比例,如何更好的发挥广大离退休中医药专家的作用,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是研究会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研究会深刻认识到,中医药是我国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经验总结,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毛泽东曾说:“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并作出重要批示:“中药应当很好地保护与发展。我国的中药有几千年历史,是祖国极宝贵的财产,如果任其衰落下去,将是我们的罪过;中医书籍应进行整理……如不整理,就会绝版。”当前,人类生存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也在深刻转变,总的趋势是更加注重预防、自我保健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更加注重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发展。这正与中医药学“上工治未病”、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等理念相吻合,与中医药学的整体观、辨证施治的本质特征相一致,中医药的科学与文化价值日益彰显并越来越得到广泛认同,中医药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大有可为。
为了充分发挥离退休中医药专家在发展中医事业,保障民众健康等方面的的作用,我们把研究会会员的发展方向确定为以离退休中医药专家及民间老中医药专家为主,并在研究会章程中对普通会员不设年龄上限,凡具有中级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热爱中医药事业的中医药人员,经本人申请,会长办公会讨论通过,均可成为研究会会员。新近修改的研究会章程还规定,研究会主要领导成员的年龄放宽到原则上不超过70岁,从而为广大离退休中医药专家和领导干部继续发挥作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努力搭建促进离退休中医药专家发挥作用的平台
在这一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组建学术组织。为全面系统地整理和传承老中医药专家精湛的学术见解和丰富的诊疗经验,经过充分的协商和筹备,于2007年正式成立了研究会下设的“名医传承研究分会”,同时召开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讨会”,邀请省内著名老中医专家张学文教授、刘茂甫教授等做学术演讲。“名医传承研究分会”成立之后,组织离退休中医药专家参加临床诊疗活动,交流学术经验,编写《当代中医世家经验辑要》10册,计300余万字,促使他们在中医学术交流方面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民间医药分会组建两年多来,经常组织全省各地的民间老中医、老草医交流各自的独特医技和实践经验。2009年2月,在西安隆重召开了“全省首届民间医药经验交流会议”,有120余位代表出席会议,20余位老民间医药专家介绍了各自的独特经验,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苏礼主任医师作了题为“当代我国民间医药的发展与展望”的专题报告。原省人大第三、第四届代表、民间医药分会主任委员毛水龙同志还主持编写了《陕西民间医药经验集》、《太白中草药》等书,对我省民间医药的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2、办好医疗、科研、教学实体。研究会下设的西京中医医院、孙思邈国医专修学院等单位,为离退休中医药专家发挥作用搭建了平台。西京中医医院的主要业务骨干,几乎全部是离退休的中医药专家;孙思邈国医专修学院的讲师、教授,绝大部分是离退休专家。研究会还抽调人员,积极筹备成立“西京国医馆”,选聘省内著名离退休中医药专家参与国医馆的临床诊疗、学术研究等工作,努力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3、尝试评定内部专业技术职称。专业技术职称是社会对专业技术人员水平和能力的评价。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中医药人员直到离退休后仍未能获得与其实际水平和能力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离退休后继续为社会奉献余热的热情和愿望。为此,研究会参照外地经验,采取积极审慎的态度,尝试在研究会内部开展评定专业技术职称工作。截至目前,已为研究会下设的西京中医药研究院评聘了杜雨茂等3人为资深研究员,李民等3人为特聘研究员,侯治民等31人为研究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同时也为进一步开展内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工作获取了一定的经验。
三、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
开展中医药学术交流,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推动中医药自主创新,是研究会工作的主要任务。近年来,研究会根据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分会建设,组织广大离退休中医药专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学术活动:先后召开“汉唐医药学术研讨会”、“民间医药经验交流会”、“中华养生文化论坛”“中医皮肤病研讨会”以及“中医心血管病讲习班”等全省性学术会议和专业培训活动14次,参会代表累计达1200余人次。组织编辑并出版了《中国汉唐医药研究》、《王焘与外台秘要方》、《中医医案学概论》等专著,为进一步探讨开发汉唐时期的医药成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王焘研究分会主任委员、退休老中医刘明德主任医师,经过缜密的调查研究,初步确定并主持维修了我国唐代医学家王焘墓,同时向有关领导部门提交了调查报告及建议方案,请国内著名医史学家李经纬教授、工程院院士程莘农教授题写墓碑、碑文,积极筹划重修王焘纪念场馆,并动员各界人士,于2009年3月29日在王焘故里——陕西眉县马家镇隆重举行了纪念唐医学文献大师逝世1253周年暨王焘墓碑揭碑仪式,纪念王焘在宏扬民族医药文化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刘明德同志虽已年逾古稀,但弘扬中医学术的壮心依然不已,他认真总结刘氏中医世家的学术经验,编撰出版了了《中医学求真》一书,得到中医界专家的高度评赞。退休老干部、孙思邈研究分会主任委员张世英副研究员与有关单位合作,先后成功举办了两次全国性的孙思邈养生文化专题学术会议,扩大了陕西中医在国内外的影响。被誉为“中华医祖”的岐伯是我国医学的创始人,研究会先后发起了中华医祖岐伯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及保护活动,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原省卫生厅副厅长杨世兴同志亲率有关专家远赴庆阳、岐山等地考察岐伯有关史事遗迹,查询收集素材,拍摄照片、录象,并组织撰写了数万字有价值的考证论文和音像资料。为进一步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杨世兴教授亲自担任主编,组织广大离退休中医药专家总结临床经验,集体编写《陕西当代名老中医医案荟萃》一书。目前此项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之中。通过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交流了学术经验,提高了专业水平,调动了广大离退休中医药专家参与传承中医药精华、服务社会的积极性,推动了我省中医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在组织我省中医药界离退休专家发挥作用工作中,我们得到了省委组织部、老干部局的大力支持,热情帮助。我们及时看到了省委老干部局印发的有关文件和学习资料,不定期的参加了省委老干部局的有关会议,充分学习和领会中央和省上有关离退休干部发挥作用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工作上有了明确的前进方向。今年2月26日,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老干部局局长詹德旺一行亲临我会调查研究;不久前,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通知,批转了省委组织部老干部局关于加强省级老年社团组织管理和建设的意见,这些都给我们以实实在在的支持和鼓励,极大的增强了我会广大会员弘扬学术、发挥余热、服务社会的积极性。
我们认为,在组织离退休干部发挥作用方面,省级涉老社会组织具有不可替代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省委老干局与省级老年会组织联席会议制度是一项创举,是省委联系老年社会组织的重要途径,应该进一步强化和发展。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省委老干局与省级老年社会组织联席会议的组织领导和指导协调下,抓住机遇,开拓进取,进一步做好我省广大离退休中医药专家发挥作用工作,为促进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