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孙思邈研究的学者专著与纪念活动
- 索引:381
- 发布时间:2008-09-12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当代孙思邈研究的学者专著与纪念活动
孙思邈是我国隋唐时期伟大的医药学家和思想家。他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被广大民众尊称为“药王”。特别是他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被合称为《千金方》),集中国唐以前医学之大成,开唐以后一代医风,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医学史上据有崇高的历史地位。他在医药学上的卓越成就和医学伦理学说,千百年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医生。他那深邃的学术思想和丰富的医药学遗产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谨就当代孙思邈研究的学者专著与纪念活动简要介绍如下。
一、当代孙思邈研究的学者
当代在孙思邈研究方面卓有所成的学者不少,其中较为著名者有李经纬、钱超尘、赵石麟等。
李经纬(1929~ ),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陕西咸阳人。从事中国医学史与中医文献研究四十多年,1972年以来先后组建医史文献研究室、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及中国医史博物馆,出任主任、所长、馆长。1978年申请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复会、中华医史杂志复刊,先后任副主委、主委、副总编、总编。1978年以来,先后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博士生导师。至2001年在国内外期间发表论文共150多篇;主编大型出版物《中国医学通史》、《中国古代医史图录》、《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史》以及《中医大辞典》等三十多部。培养医学硕士15名,博士13名,台湾、韩国与新加坡博士5名。多次应邀出访泰、日、美、德、英、加、马、新与台湾等地,进行医史学术交流。曾获部级与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多次,1992年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
李经纬对孙思邈及其《千金》两方有深入的研究,发表的有关论文大多具有独到的科学创见。李氏认为,从中国医学发展五千年光辉历史看,知名医学家数以万计,而贡献最大,影响最为持久,至今仍为医界不断吸取其成果者,或不过三两人,这无疑当以汉·张仲景、唐·孙思邈、明·李时珍等三人得票最多,而孙思邈则正处于承先启后的中坚地位。李氏对孙思邈生卒年代及养生思想等许多方面提出的学术见解均为国内外学者公认并多所引用。
钱超尘(1936~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河北省玉田县人。医古文学科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享有者。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国医古文研究会主任、全国中医药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主任、全国中医文献研究会副主任、法国巴黎第十三国立大学波比尼医学院名誉教授。全国统编《医古文》教材副主编,北京市成人自学高考《医古文》学科命题委员。全国医古文学科学术带头人。
钱氏从事古代汉语、医古文、中医文献、中医药文化及中医哲学思想研究30余年,在孙思邈研究方面尤其有突出的贡献。主编《千金翼方诠译》,是国内较早出版的《千金翼方》整理研究著作;主编《孙思邈研究集成》,洋洋300万字,集中展现了当代孙思邈学术研究的精华和成果。
赵石麟(1922~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陕西咸阳人。曾任国家卫生部《中国医学通史》编审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室主任、《陕西卫生志丛刊》主编、《陕西卫生志》副总编辑,中华药王山孙思邈研究社副社长。从事皮肤科中西医医疗、教学,并潜心从事医学史研究已40年,是陕西省医学史学科带头人之一。
赵氏在孙思邈研究方面成果卓著,曾发表《李自成大顺耀州牧杨鼎瑞孙真人洞题诗碑》等论文,出版有关孙思邈的中国第一部大型文献传记图册《药王孙思邈》,该书获全国首届医史文献优秀图书银奖。编著《孙真人海上方注释》,主编《孙思邈千金方研究》等专著多种。
苏礼,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中医内科主任医师,陕西岐山人。曾任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所长,《陕西中医药研究》杂志主编,兼任陕西省中医药学会文献医史及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文献分会常务委员,现任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陕西省卫生志编纂委员会副主编,是国务院授予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在孙思邈研究方面,苏氏先后发表及交流《孙思邈对我国唐代以前医德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孙思邈的保健养生观》、《新雕孙真人千金方考略》等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千金方医方辞典》,编校《孙真人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校释》、《千金翼方校释》、《校点本千金宝要》等研究专著13种,在孙思邈千金方版本研究、千金方方剂研究、孙思邈养生理论研究等方面做了较多的工作。
张世英,陕西铜川药王山博物馆副研究员,陕西耀州人。现任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孙思邈研究分会主任委员,陕西孙思邈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
张氏在孙思邈科普研究方面成果甚丰,先后出版《药王山医碑录释一海上方》、《药王山医碑录释一千金宝要》、《孙思邈养生长寿集要》、《千古名胜药王山》、《百岁寿星长寿之秘》、《药王孙思邈医药方集》、《百岁寿星长寿奥秘》、《孙思邈传奇故事》等专著十余部,其中不少已流传到日本、新加坡、美国、德国、英国、韩国、台湾、香港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二、当代孙思邈研究专著
药王孙思邈(图册) 赵石麟、郑怀林、苏礼等编辑,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3月第1版。
本书是当代我国第一部大型医家传记图册。文字部分分别以孙思邈生平事略、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医药学术,博大精深、千金方的版本、孙思邈的社会医学思想、孙思邈的踪迹、人民的怀念、深远的影响等为题,全面系统的评介了孙思邈及其《千金方》的学术成就、历史贡献、深远影响。图照部分主要拍摄于孙思邈的隐居地陕西耀县药王山、孙思邈曾经游历过的四川峨眉山、陕西太白山、河南修武太行山。七十余帧精美的文物、壁画、古建筑、碑刻照片,印证了孙思邈传承中华医学的辉煌业绩。其中孙思邈坐虎针龙石雕、淳熙秘阁帖孙思邈手迹,更是弥足珍贵的国宝。
孙思邈千金方研究 雷自申、赵石麟等主编,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全书根据孙思邈《千金方》原著的体例,参照原著所反映的哲学观点、学术思想以及其对医药学术的贡献,分为二十一篇、八十五章,并有附录四则,客观探讨了孙思邈千金方的成就及贡献,集中展示了历代特别是当代孙思邈研究的工作与成果。本书的作者多为在孙思邈有相当造诣的专家学者,作者们在进行研究探析的过程中,不仅认真学习孙氏原著,参阅历代学者的有关著作,汲取近现代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严密细致的调查考证,从而对孙思邈所处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千金方的成就及其影响,做出了实事求是的评析与介绍。书末附有1924~1995年孙思邈研究论文资料题录1084篇。
孙真人千金方 李景荣、苏礼、焦振廉校订,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本书包括《孙真人千金方》与《真本千金方》二书。《孙真人千金方》系清末发现的一种《千金要方》古本,全书仅存20卷。该书在编次先后、篇章段落、字句方药等方面均与宋本《千金要方》有一定的区别。《真本千金方》系日本和气嗣成氏据唐写本抄录而成的一种写本,仅存一卷,其体例文字与宋本多有不同。以上两书皆未经宋人校改,相当程度上保存了唐代《千金要方》的原貌。经过系统整理校勘的《孙真人千金方》与《真本千金方》,是研究《千金要方》和孙思邈学术思想的重要版本资料,也是研究唐代医学的珍贵文献,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一定的临床价值。
120首千金方研究 王三虎、张仲海等主编,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本书系从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原有6500余首方剂中,精心遴选出确有临床效验的120首方剂,按现代方剂学的要求,从方名、来源、异名、组成、用法、功效、主治、加减、禁忌、方药分析、歌诀、方论选录、古今验案、实验研究、附注等项予以分类研究,系统整理,以期撷千金方之精华,阐效验方之奥秘,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学者认为:“《120首千金方研究》的出版,不仅为临床工作者运用《千金》二方书提供了精炼实用的参考书,,而且为《千金》二方临床运用开辟了不少新领域,对提高中医临床学术水平,推动中国传统医药学进步,意义深远,功莫大焉。”(陈可冀教授语)
千金翼方校释 李景荣、苏礼等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本书是国内较早的一部以校释的形式整理研究孙思邈《千金翼方》的著作。作者们经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对孙思邈《千金翼方》进行了全面科学的校勘和注释,一方面最大限度的反映了《千金翼方》的原貌,又萃集了古今有关孙思邈《千金翼方》的研究成果。本书校勘准确,注释简明,是具有当代研究水平的《千金翼方》注释本。
本书有两种版本,依据新校古籍通则,适应国外读者及研究者需要的汉字繁体竖排本尚待出版;已出版的是满足普通读者要求的汉字简体横排本。
备急千金要方校释 李景荣、苏礼等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以校释的形式整理研究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的著作。该书选本正确,文字规范,校勘准确,注释简明,既最大限度的反映了《备急千金要方》的原貌,又萃集了古今有关孙思邈《千金要方》的研究成果,为中医临床、教学、科研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了一部版本可靠,资料翔实,可资研究,切于实用的新的《备急千金要方》通行本。
本书有两种版本,一种是依据新校古籍通则,适应国外读者及研究者需要的汉字繁体竖排本;一种是满足普通读者要求的汉字简体横排本。
药王孙思邈故事百图 张文顺编绘,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本书是据民间流传的故事传说编绘而成的孙思邈纪年图册。全书精选有关孙思邈传说故事100首,配有诠释故事内容的精美画图100幅,具有雅俗共赏,图文并茂的特点。是一部医学与艺术相结合、科学与科普相结合的医学文化画卷。本书编绘期间,曾邀请中国中医研究院、陕西中医学院、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李经纬、张厚墉、赵石麟、苏礼、康兴军等专家教授审定指导,较好的借鉴了当代孙思邈研究的成果。
《药王孙思邈故事百图》的主要篇目有:药王故里,志学于医,槐荫苦读,将军赞圣童,济世活人,学通百家,博极医源,追车求方,寒秋涉水,斗米只鸡,药王栈道,治蛟龙病,药王茶,食疗治雀目,医治瘿瘤,一视同仁,葱叶导尿,导引调气,彩绘明堂图,峨眉山采药,屠苏药酒,蚂蟥疗疾,巧制牛乳,妙解阴阳,行医光德坊,白首不释卷,临终嘱薄葬等。
孙思邈研究集成 钱超尘、温长路主编,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本书是近现代孙思邈研究成果的总结性著作。全书分"概念篇"、"版本篇"、"论文篇"、"论文篇"、"纪念篇"五大部分,"概念篇"收录了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李经纬的长篇巨论《孙思邈生平事迹研究》一文,系统全面地展示了孙思邈的一生;"版本篇",收入元代至今孙氏著作的多种版本和后人的部分研究性著述。历代出版的以《千金》两方为代表的孙思邈的各种著作版本达100多种; "论文篇"收入近代研究孙思邈学术的论文目录3000条,从近百年的论文中选出了500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反映出后世对孙思邈学术研究的概貌。"论文篇"收录有关在众多的专题学术会议上交流的孙思邈学术研究论文; "纪念篇",记录了从政府到民间举行的多种纪念孙思邈活动的盛况。全书近300万字,集中展现了孙思邈学术的精华和成果。
千金方医方辞典 苏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本书是以辞书形式研究孙思邈《千金方》方剂临床应用的专题工具书。
全书释方2450余首,均依原著内容,以释典、出处、组成、用法、功效、主治等为序,用现代汉语重新予以编写。其中,方药用量一律换算为克制单位,书后附有汉语拼音音序检索、古今剂量换算表及古今药名对照表,以便读者参考。
本书旨在全面、简明地展示《千金方》方剂的精华,深入浅出地注释《千金方》方剂的难点,为国内外提供翔实、可靠、开发应用价值较高的《千金》系列配方。著名医学史专家李经纬教授盛赞该书“是一部特点明显而富有实用价值的参考工具书。”
药王孙思邈 张世英著,三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本书是一部系统介绍“药王”孙思邈及其《千金方》的科普读物。全书分药王孙思邈生平、药王巨大贡献、药王文化追踪、孙思邈养生长寿秘要、千古名胜药王山等五大部分,系统介绍了孙思邈的成就与贡献。在“孙思邈养生长寿秘要” 部分,着重介绍了孙思邈所倡导的养生理念及养生方法,诸如养生大旨德为首,护三宝身心健康,记三戒排除五难,养生秘妙十大要,饮食调理有长节,动静之中求长寿,居处环境择佳地,日常保健十四法等。本书文字简洁,通俗易懂,插图精美,图文并茂,是目前有关药王孙思邈研究科普读物中较好的一种。
三、有关孙思邈的纪念活动
鉴于孙思邈及其《千金方》的深远影响,几乎全国各地都有关于药王孙思邈的纪念活动。当代关有孙思邈的纪念活动主要有陕西耀县二月二药王山庙会,四川雅安药王会,河南禹州药王孙思邈国际医药文化节等。
陕西耀县二月二药王山庙会 陕西耀县是孙思邈的诞生地,耀县药王山是孙思邈晚年隐居著书之处。药王山位于耀县城东约1.5公里处,距西安北去约80公里。药王山唐时称謦玉山,宋以后叫五台山,明穆宗时期,为纪念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改称药王山,因而遗留的古迹特别多,主要有北庵的药王大殿、千金宝要海上方医方碑林以及唐以前的扁鹊、雷公、华佗、葛洪等十大名医坐像和隋唐石窟,南庵的魁星阁和宋、金、元、明、清的碑文等。
药王山山古树参天,环境清幽,是关中北部的著名风景名胜之一。每年正月农历初二至十一日为药王山庙会,期间远近地区众多游人、香客前来观光、进香、拜祭药王,络绎不绝。
孙思邈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他幼年贫病,7岁开始读书,含辛茹苦,勤奋好学,二十岁精通百家学说,毕生钻研医学,常年在民间行医,多次到太白、终南、峨眉诸山考察,采药,搜集民间秘方验方,晚年隐居耀县五台山,总结前人和自己的经验,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医学名著。据考证,每年农历二月二在陕西耀县举行的药王山庙会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纪念古代医药学家的活动之一,近年来,当地人民在药王山庙会期间,同时举办药王山养生文化节暨公祭药王孙思邈仪式,举行药王生平传奇故事画展、“养生文化”展览、击钟祈平安、龙盆洗手祈福、龙池洗手祈健康等活动,为这一流传千年的古庙会增添了许多时代文化的内涵。
四川雅安药王会 雅安药王会历代相传,沿袭至今,被称为雅安医药界的盛事。每年之农历四月二十八日,四乡八县的民众齐聚在雅安周公山药王纪念堂,纪念药王孙思邈,重温药王孙思邈撰著的“大医精诚”,交流中医药学术心得,在鞭炮和鼓乐声中开始一年一度的医药界传统节日。药王会期间,由雅安医药界推荐的七至十名会首主持,中医药工作人员穿着整齐的传统中医药古装,将药王孙思邈的画像由专人抬游全城,仪仗吹奏及表演队伍和锣鼓彩旗紧随其后,最后将孙思邈的画像送入当年新当选的大会首家供奉。
雅安药王会近年来参加人数约在五千人左右,有关方面认为要和雅安旅游,商贸,医药卫生,文化,传媒等相关部门紧密配合,进一步彰显优秀的传统中医药民俗文化,将药王会这一优秀的传统中医药民俗文化发扬光大,振兴雅安的旅游经济。
河南禹州药王孙思邈国际医药文化节 当地人认为,孙思邈曾在禹州采药行医,民间有 “医不见药王不妙,药不经禹州不香”之说。孙思邈死后埋葬在禹州,禹州人为之建祠纪念,位于禹州城内的“药王祠”,是人们对一代药王的纪念,所以有“药王爷在禹州”之说。
禹州市素有“药都”的美誉,自古药商云集,道地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禹州药市始于唐。孙思邈死后,人们在“药王祠”周围逐渐修建起许多药行、药铺,成为数百米长的一条街,群众称之为“药行街”,这就是禹州最早的中药材专业市场。至明太祖朱元璋时,朱元璋下令全国药商云集于此,使禹州成为了当时全国性的中药材交易集散地。清乾隆年间禹州药市达到鼎盛时期,乾隆十三年,形成了春、秋、冬三季定期药材交易会。其后200年,禹州“药交会”规模越来越大,吸引了全国22个省和西洋、南洋等地客商云集禹州,形成了以药材为中心的山货行、中药行、切药行及丸散业四大专业市场,出现了“无街不药行、处处闻药香”的繁荣景象。1996年9月,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被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为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定点中药材专业市场。
药王孙思邈国际医药文化节每年10月在禹州市隆重举办。其主要宗旨是“打造药王品牌,弘扬中药文化”。 (秦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