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站点

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

请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登录网站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 医药研究 > 杏林春秋
0

西府名医苏文海先生逝世六周年祭

  • 索引:270
  • 发布时间:2017-11-29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苏文海先生字汇之,祖籍陕西省岐山县凤鸣镇孝子陵村,生于公元1913年农历4月17日。

先生早年毕业于原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并肄业于国立西北农林学院,担任过短期的岐山县教育科督学、建设科科长、县农业推广所主任等职务,后因病自学中医,并为亲友治病,卓有良效。解放后正式坐堂行医并积极参加革命工作,1951~1952年任陕西省卫生工作者协会岐山支会副理事长,1952~1958年先后参加宝鸡专区中医进修班、陕西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并被留任陕西省中医进修学校中医教员;1959~1985年,先后在岐山县城关、京当、马江、孝子陵等卫生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985~1999年在岐山县中医医院任中医副主医师。先生曾先后被推选为陕西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陕西省卫生工作者协会常务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宝鸡市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中医药学会肾病学组委员等职务。是中国民主同盟会资深盟员,是省卫生厅认定的陕西省名老中医。曾获第二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授于的民族医药之星称号,并获首届国际华佗医药学术大会授于的国际传统医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名载《陕西省高级医药卫生专家人名志》、《中国名医400家》。

公元2004年12月3日下午2时30分,苏文海先生在他的家乡——陕西省岐山县孝子陵乡孝子陵村与世长辞,享年92岁。

先生少时正值社会动乱之季,加之生性文静,体质较弱,曾多次罹经伤害,患有肠胃、肺肾等多种疾病,又感于当时城乡缺医少药,人民疾苦不堪,便对利人利身的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遂勤求古训,躬身实践,博采众方,发愤学医。久而久之,不仅治好了自身所患的多种顽疾,一些亲朋乡友的疾病也大多被治愈。于是找先生看病的人日益增多,渐至络绎不绝。后又经在宝鸡、西安等地系统学习,医术愈加精纯,医名渐以远播。从1937年到2000年六十余年间,约计接诊病人50余万人次,亲手治愈的疑难杂症不计其数,被誉为造福桑梓的一代名医。1992年、2002年,在先生八十、九十寿诞的时候,岐山各界先后联合举行了隆重的苏文海先生行医五十年座谈会苏文海先生行医六十年座谈会,陕西省、宝鸡市有关单位,中共岐山县委、县政府几届主要领导暨各界人士、乡党亲友共400余人分别参加了座谈,对先生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当时中国中医药报、宝鸡日报等报刊还专门为此编发了报道,一时在宝鸡地区群众中,以及在省内外医学界中传为佳话。

先生在长达六十余年的行医生涯中,并不只满足于一般性的临床诊疗工作,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宏扬祖国医学、造福全人类的伟大事业之中,先后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中医方剂歌诀》、《中药学讲义》等医学著作3部,为祖国医学的振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曾以自己的身体做实验,探索用中医药为主治疗肾结核病的新路子,最后终于获得成功。他所撰写的中医治疗肾结核的论文在全国发表以后,引起了各地医学界的普遍关注,许多医生仿照先生创制的方法进行治疗,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疗效,从而为祖国医学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他把自己用益气活血、平肝潜阳、化瘀通络等方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经验写成论文,毫无保留地公开发表,供各地同行参考。他把自己运用经方桂枝汤加味治疗急慢性阑尾炎、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呕吐不止、用黄土汤治疗各种出血、用桂枝茯苓丸治疗子宫肌瘤等经验加以整理,编入《金匮方临床妙用》一书中。原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米伯让院长题词赞云:学宗仲圣,绩续修园,嘉惠医林,造福人间。他还致力于医学后继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先后带教学生、徒弟近百名,成名者就有数十人之多。他鼓励自己的子孙辈献身医学事业,在他的言传身教、耳提面命下,子孙辈也都先后投身医药行业,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先生为人谦恭淳朴,刚毅持正;处事克已利人,礼让为先,宠辱不惊,名利不争,一世清廉,一身正气;又长于自律,善于养生,晚年尤好气功、养性之学。先生以孱弱之身,享九十有二之遐龄,并荣获全国健康老人之称号,被人誉为奇迹,堪称一方人瑞。他不分刮风下雨,三伏三九,长年坚持在临床工作的第一线。他常常在家中接待慕名求医的病人,往往刚端上饭碗又放下,刚躺下休息又起来。1985年岐山县中医院基建期间,他在临时搭建的简易诊室中上班,夏天诊室内温度高达40°C左右,冬季室内温度只有零度上下,一般年轻人都难以忍受,而当时已是七旬老人的先生仍然正襟危坐,一丝不苟的接待每一位前来求诊的患者,直到看完最后一个病人才拖着早已僵硬的双腿下班回家。先生常常替无钱或钱少的病人垫借药费,义务诊疗,送医送药上门。1958年回岐山养病期间,正值当时大炼钢铁,他不顾自己的身体,毅然应邀在五里铺钢铁厂义务行医,并用自己仅有的退职补贴购买药材,配制丸散成药,免费送给患病的工人。先生对人极为诚恳,对病人耐心细微,一视同仁,他的病人上至省、市、县各级领导,下到镇、乡、村平民百姓,无论职位高低、职业贵贱,都一律热情接待,精心诊治。陕西电视台某台长、宝鸡市纪监委某书记,乃至陕南商洛山中的农民,都因为治病而成了他的好朋友。先生热心公益慈善事业,在别人看来,他自己的生活已简朴到近乎苛刻的程度,但却常常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资助救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给县乡村乃至宗教文化事业捐赠钱物,从不吝惜。先生秉性耿直,坚韧豁达。他常教导子孙辈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做一个社会有用之才。先生钟爱事业,锲而不舍,退而不休,直到不久前,已是九十二岁高龄的他仍然坚持为找上门来的患者诊病开方,并多方收集资料,欲再编写一部保健养生的专著,这在世界医学史上,都属罕见。他热爱生活,习惯于素衣布履,粗茶淡饭,六十年代低标准期间,他因营养不良遍身浮肿,别人看了心里都十分难受,而他却恢谐的为家人赋诗道:平生多瘦弱,一旦忽胖肥。他热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一直筹划着要再去庐山、峨眉山看一看。他关爱自己的家人,三子二女和侄儿侄女都在他的关爱下成家立业,孙辈、重孙辈也都能时时感受到爷爷、老爷爷的慈祥与至爱。每年除夕夜,儿孙们都能从他那里聆听到新年里最宝贵的祝福,得到他精心选购的新年礼物和费心换来的崭新的压岁钱。他和乡党亲友有着深厚的感情,以前乡党亲友及家里人生了病,他都亲自诊治,亲手配制汤药,有时甚至步行十余里路,前往探视,直到转危为安才离开。他主张节俭,赞同移风易俗,厚养薄葬,多次叮嘱子女,他身后的丧事要简办,要吃素食,不搞社会上的那些俗套。

先生高尚的品德,完美的人格,仁爱的情怀,奉献的精神,鼓舞、激励、影响了几代人。人们将会永远记住这位令西府人骄傲的一代名医、一方人瑞的名字------苏文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