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健民:殷商至两汉经脉学说演绎一览表
- 索引:672
- 发布时间:2017-12-07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一.殷商时期心、经脉说
殷人意识到心脏对人体的重要作用,为造心字,对人体心脏进行了反复解剖,创造了多种不同写法的“心“字。商纣王讲:“圣人心有七窍”。于省吾解“多□王心若”为“王心顺善”之意,实指心主思维。结合父已爵铭中“心”字的形体,可知殷人已认识到心脏底部经脉的重要性。因此,我国独具特色、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经脉调节理论起源于殷商时期。
二.春秋时期四经说
《管子·内业》:“凡心之型,自充自盈”。说明人们已经通过活体解剖对心脏有了一定的认识。
齐灵公叔侯候钟铭中“心”字的字形不仅突出心脏底部四条大经脉,还突出了下腔静脉。齐景公讲:“心有四支,故心得佚焉。”齐灵公和齐景公都讲人有四经调节论。后世《淮南子·原道训》说:“夫心者,所以制使四支,流行四气血。”《素问·阴阳别论》说:“人有四经十二丛。”都是春秋时代四经调节学说的延续。
三.秦汉时期十脉、十一经脉说
1993年四川绵阳双包山出土西汉早期年木质人体十经脉膜型。(马继兴:中医古文献遗产实物的发掘研究及其重要现实意义 《中医文献杂志》2000年增刊)长沙马王堆出土《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都是十一脉调节论。核心内容有二:(1)经脉主病。如张家山出土《阴阳》,其内容与马王堆《阴阳》一致,编后注文:“凡二十二脉,七十七病。”(2)《阴阳经脉》提出“是动则病”,被《灵枢·经脉》继承。历代医家释为“是动病,所生病”实属误解。张家山出土《脉书》载“相脉之道”,指出“相脉之道……它脉盈,此独虚,则主病……它脉静,此独动,则生病”,“是动则病”明显属于原始中医学的诊断方法。
四.两汉时期十二经脉理论形成
当十一经脉理论不足以指导诊断与治疗时,经脉学家们将天文、历法之“损有余而补不足”理论、“周而复始”理论引进医学,创十二经脉调节论,使经(精)气顺经脉循行,提出经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十二经脉的解剖依据较多,如“足少阴……别入跟中,以上踹内”,“手阳明入下齿,足阳明入上齿”等,都是以解剖所见为依据的。秦汉医家对大脑及颅底进行了解剖,创造了“脑“字的原始字形。发现颅底椎动脉环,记载“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提出目系、跷脉、维筋相交理论,比较合理地解释了“伤左角,右足不用”。
十二经脉理论完善后,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发展。特点有如下内容:保留了原始诊断学的“是动则病”;发展了风寒致病理论,“寒则地冻水冰。人脉尤是也”;完善灸疗理论,“血寒,故宜灸之”;依经脉流行血气,创疼痛理论,“寒则邪客于脉中,则血不通,故卒然而痛”;提出“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创熨疗理论,“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用针者,亦不能取四厥……治厥者,必先熨调其经”;两汉时期将五行引入医学,创君臣脏腑调节论。
后世当十二经脉不足以解释病理生理时,又补充任脉、督脉、奇经八脉等。
(严健民,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