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学术,重临床,岐黄医家名医访谈 ——苏礼教授访谈录
- 索引:1256
- 发布时间:2025-07-16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苏礼教授(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监事、讲师团团长)
日前,苏礼教授接受了“岐黄医家·名医访谈栏目”的专访,以下是这次访谈的记录。
主持人:欢迎苏礼教授冒着酷暑,来到我们的“岐黄医家·名医访谈栏目”录制现场。首先请教苏教授,医案作为中医临床实践的详实记录,承载着中医诊疗的智慧与经验,读医案、研习医案更是中医领域源远流长的学习与研究传统。据我们所知,医案研究在您的诸多卓越研究成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此,恳请您为我们深入剖析一下,研读医案对于我们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究竟有着怎样的作用?以及在学习医案的过程中,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技巧?同时,您能否为我们推荐一些极具经典价值、值得反复研读的医案书籍呢?
苏礼教授:正如主持人所说,医案是指中医师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临床诊治疾病的记录。他比较具体的反映了中医临床诊疗的经验和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医医案的学习和研究,可以促进中医临床经验的积累和学术水平的提高,是中医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重要方面。中医医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名医淳于意的《诊籍》。明代名医江瓘、江应宿父子的《名医类案》,是对明代以前上至秦越人、淳于意,下至唐、宋、元、明孙思邈、李东垣、朱丹溪诸位医家的医案,乃至历代经史子集中所记载的医案,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和研究。最后完成的《名医类案》,全书23卷,分为205门,载案2400余首,堪称明代以前中医医案的集大成之作。在此基础上,清代名医魏之琇所编著的《续名医类案》,载案5800余首。此书每举一病,常列数家案例,颇便读者学习参考。我和我的同事们在本世纪之初完成的《古今专科专病医案》,全书22个分册,700余万字,在当代中医医案整理研究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此后不久,为了给中医院校师生提供一部中医医案学的选修教材,我们又应人民卫生出版社之约,编写出版了《中医医案学概论》一书。此书是一部探讨中医医案的历史与发展,学习中医医案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具有教科书性质的中医医案学专著。
主持人:中医经验的深度挖掘与妥善传承,对于每一位中医从业者而言,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这方面,您身体力行,开展了多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为陕西中医遗产的抢救性保护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我将您的这些杰出贡献精炼地概括为十二个字: “正本清源,摸清家底,守正创新”。借此机会,希望您能够与我们分享一下,在面对前人留下的丰富宝贵经验时,我们应当如何去精准挖掘并合理应用?特别是针对身边的名老中医所积累的深厚经验,以及散落于民间的各类独特医疗经验,我们具体又该采取怎样切实可行的举措,才能 使其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呢?
苏礼教授:关于中医经验的挖掘与传承,我想以下四个路径或者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第一是从古今医案的学习和研究切入。这个我们前面已经谈到了。第二是运用大数据分析的方法。中医的经验往往体现在对个案的诊疗记载,具有相当的特殊性,而缺乏一定的规律性。这就造成了“一证十脉,一病十方”等过度灵活性,过分随意性等总结传承方面的困扰。在运用大数据总结中医经验方面,我们的专科专病医案研究,已经做了初步的探索。北京东直门医院姜良铎教授早年的博士论文:《中医温病医案10007例研究》,在总结中医诊治规律方面,业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第三是学术流派的传承。“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学术流派是中医学术发展的重要方面。陕西是中医的发祥地,陕西的长安学派,远可朔岐伯黄帝,孙思邈、王焘,近可至黄竹斋、米伯让,以及诸多的大师名医,源远流长,精深博大,值得认真加以传承与弘扬。第四是师承制的完善与创新。古之学者必有师,跟师学习可以比较充分的学习到老师的学术见解,临床心法,独门秘术。在这一方面,西安有一家医药学校,专门设立了“中医师承学院”,推行导师制+师承制+学院制的新型办学模式,在中医传承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此外,民间医药中也蕴含有大量的医疗经验、验方秘方,俗话说“单方启示名医”。上世纪九十年代,陕西省中医管理局曾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声势浩大的献方采风活动,收集到大量的秘方、验方,最后经过专家遴选。整理,出版了《陕西验方新编》一书。我作为该书的副主编,深度参与了这项工作,现在看来,这项工作以及他的成果,可谓功德无量,弥足珍贵。
主持人:在专注于文献研究的漫漫征程中,您始终坚守临床一线,尤其在中医治疗慢性肝病等疑难杂症的领域,凭借着深厚的造诣与不懈的努力,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例如,在肝病的治疗方面,独辟蹊径,创新性地提出了“治肝五法”,同时还精心创制了诸如益肝合剂、清胆止痛汤、复方板蓝根汤等 30 余首行之有效的新方剂。在此,请您为我们分享一下您的这些成果。此外,在您看来,从事文献研究与开展临床工作之间,我们应当如何巧妙地把握平衡,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走“弯路”,实现两者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呢?
主持人:在专注于文献研究的漫漫征程中,您始终坚守临床一线,尤其在中医治疗慢性肝病等疑难杂症的领域,凭借着深厚的造诣与不懈的努力,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例如,在肝病的治疗方面,独辟蹊径,创新性地提出了“治肝五法”,同时还精心创制了诸如益肝合剂、清胆止痛汤、复方板蓝根汤等 30 余首行之有效的新方剂。在此,请您为我们分享一下您的这些成果。此外,在您看来,从事文献研究与开展临床工作之间,我们应当如何巧妙地把握平衡,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走“弯路”,实现两者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呢?
苏礼教授:在中医临床方面,我认为首先要高度认识临床诊疗工作的重要性,勤于上门诊、下病房,坚守临床第一线。作为一名中医师,他的基本任务就是会看病、能看好病。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13年前,我在应邀给《中医文献杂志》所写的刊首语中,提出了文献加临床的模式,得到了业界的赞同。我认为,学医的人,要想打好坚实的临证基础,必须学习中医文献;行医的人,要想不断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必须参阅中医文献;名医名家,,更负有把自己的实践经验、研究成果用文献的形式,留给当代及后世的责任。所以我认为,不知文献,不足为医;不通文献,不足为大医。认认真真学文献,踏踏实实做临床,才是中医成才的必由之路。记得当年跟随我的老师米伯让先生门诊时,曾遇到一位患“输尿管迂曲”病的病人,遍访专家,久治不愈。米老当时用金匮肾气汤原方,服60剂后即告临床治愈。金匮肾气汤是医圣张仲景的名方,用金匮肾气汤治疗输尿管迂曲症是张仲景的经验。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中记载:妇人胞系了戾,宜肾气丸主之。这就是前人学文献,解决疑难病症的典型案例。至于具体到我自己的临床经验,不久前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一部书,《春风化雨——苏礼中医文集》。其中临床部分,翔实地记录了我在治疗肝胃病、老年病、肿瘤等60余种病证的经验和体会,希望可以与大家交流和分享。
主持人:非常感谢苏礼教授精彩的分享和答疑。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专访就到此告一段落。再次感谢苏礼教授。(2025·7·16)
苏礼简介: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监事和讲师团团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名誉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所长、《陕西中医药研究》杂志主编,陕西省中医药专家协会首席专家,主编、参编《中医医案学概论》《千金方医方词典》等医学专著70余部。发表《岐伯论》《孙真人千金方考》等论文260余篇。获中医药发展贡献奖、陕西养生事业特别贡献奖等多项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