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振廉:眺望中医的未来 ——兼谈关于“取消中医”
- 索引:64
- 发布时间:2006-12-18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眺望中医的未来
——兼谈关于“取消中医”
中医是中国独有的传统医学。它从那个我们已经感到陌生的历史中走来,虽然一身沧桑,却依然充满活力,虽然风尘满面,却不时熠熠生辉。无数代医家的智慧与辛劳,在辽远的时空中不断地积淀,簇成了中医药学博大厚重的学术体系。没有哪种学问像中医这样:历史如此悠远,积淀如此丰厚,未来又是如此微妙难测,令人迷惘;在传统与时尚的撞击中遍尝光荣与尴尬的种种滋味,在梦想与现实的交会中承受惊喜与失落的次次降临;历史与现在一脉相承,又与未来息息相关,需要从事于它的人既具有铸造未来的万丈雄心,又必须熟谙其历史的方方面面。我们这些在“现在”从事中医的人,别无选择地走到了中医的历史与未来之间,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将成为任由后人评说的历史,并影响到我们自己无法预知的未来。
中医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惹得人们牵挂如此?这需要对它的性质进行客观的分析。首先,它具有民族性。民族的便是中国的,中国人曾经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优秀的文化与科学技术,并藉此影响过人类历史的进程,可随着岁月的流转,中医成了我们在今天的世界上能够领先的少数领域之一。我们当然要在其他所有的领域奋起直追,我们可能更需要在中医领域保持必须的强势,因为它是我们的祖先乃至我们自己所创造的,是我们民族的。第二,它具有传统性。它的形成至少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更不必说在形成之前它经历了更加漫长的萌芽酝酿时期,最关键的是:它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现代医学取得日新月异成就的今天,在现代科学文化教育普及的今天,它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人类健康与疾病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的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是在历史上发生并传沿至今的思想、文化等。按照这样的标准,中医的传统性是可以确定的。第三,它具有科学性。中医是否科学,已经是不必争论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可以不断地接近真理地彼岸,但永远不可能到达。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的概念可以是永恒的和绝对的,但具体内容的科学性则可能是暂时的和相对的。古代的人们曾经创造了很多至今看来都很有科学性的东西,而在近现代科学发展史上也出现过一些后来被证明是伪科学的事物。时间是检验科学的最终标准,曾经被认为是万古经典的牛顿力学,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之后,被证明实际上只是力学在速度较小时的特殊形式。中医在当年的科学性是不必讨论的,在今天的科学性也是有目共睹的,即使是在未来,它的理论和方法也未必不会对医学乃至其他科学研究有所启迪和裨益。第四,它具有人文性。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今天被认为是两种不同的概念,高考的科目也要分文科和理科,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所研究的是不一样的东西。其实从人类文化的角度看,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是人类思想的结晶。医学是自然科学,无论研究过程是多么的理性和抽象,但最终所要面对的是具有思想和感情的人。相对于现代医学而言,中医更富于人文的精神。
当然,中医不可能因为上述的优势而高枕无忧。实际上,尽管中医师仍然在望闻问切,仍然在辨证论治,中药和针灸仍然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的治疗和保健作用,但在现代医学的巨大作用力之下,中医临床已经变了样,中医在多数情况下已经失去了单独应用传统方法去面对病人的条件,中医临床的优势正在努力、欣慰与失落的流转中渐渐地消损。
中医是一种带有浓烈文化和哲学气息的传统学术,它的理论和说理方已经越来越不容易被现代教育和科学文化条件下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尽管我们真诚地慨叹中医学延绵两千年的历史和丰硕浓郁的遗产,我们惊讶于张仲景的严谨和吴又可的悟性,我们景仰王清任的勇敢和张景岳的大气,我们为孙思邈的仁心所感动,为叶天士的精辟所倾倒,我们很想成为“普救含灵之苦”的“苍生大医”,或达到当代名老专家们的神化境界,我们心中澎湃着济世活人的激情,我们不乏探索求知的智慧和勇气,但跟中医相适配的社会思想文化环境毕竟已成为过去,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使得中医不可避免地走向孤独。
历史是已经定格在过去的,未来是尚未发生的,在历史与未来之间,还有一个“现在”。这个“现在”,属于所有生活在这世界上的人。其实,如果我们将时间的行进看作一条线,而想象我们是站在这条线的某一个点上,那又何尝有“现在”呢?昨天或刚刚做过的事,都已凝固在时间的过去,虽然余响犹存,却已是无法改变的历史;准备要做却还没有去做的事,即使绸缪得十分周密,也因咫尺未至的时间而在眼前的未来晃动。所以,我们“现在”所做的无疑将成为历史与未来之间的不可更移的交会点,当中医离开它的“家园”而来到它很不熟悉的今天时,我们的责任较之我们的先贤要更加巨大,也更加光荣。
事实上,无论我们怎么做,中医都要走向未来的。中医的未来取决于它自身的生机,没有哪一种外力可以决定它在未来的辉煌或寂寞。但是,无论在哪一个时代,未来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现实中的人们总是情不自禁地要考虑未尚未到来的事情。中医植根于我们深爱着的土地,走过了悠长的历史,建立了丰硕的业绩,又遇到了难解的困惑,它的未来,不仅是科学范畴的事情,也是一个民族感情的问题。中医是会在可能并不遥远的未来消亡?还是会在我们的辛勤努力与殷殷期盼下中兴?或者成为无关紧要自生自灭的另类?这些很难一时找到答案的问题牵动着我们的心弦,也拷问着我们的智慧。我们要走向世界,我们正在走向世界,可在与世界热情相拥的时候,我们总不能两手空空,我们总得有份奉献于世界的礼物,而这份礼物必定要让世界称奇并以感激的心情接受,才称得起我们这样一个国家这样一个民族和这样一脉历史。今天,我们还无法预测我们将要向世界奉献什么,但无疑不应该只是汽车和IT。流淌了不知多少年的黄河、长江可以做证,镌刻着无数名家题字的泰山、秦岭可以做证,我们有传统,有悠久而富有生命力的传统,我们的传统文明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科技的发展使得地球变成了“村落”,而文化的交融既是一桌大宴,也是一场搏杀。如果我们要参加世界科技文化的“大宴”,一定要带着我们自己的礼物,带着任何赴宴者都不曾拥有并且永远都拿不出来的东西。这份礼物该是什么,还没有答案,但它一定应该于人类的全体有益,于我们的传统相关,反映着我们民族的性格、情感和思维方式,只有这样的礼物,才能使得“主客皆欢”,才能使我们成为备受瞩目的贵宾,而不是被冷落一旁的看客。
现代科技的进步,使得信息可以在瞬间传达世界,经济可以在全球实现大同,但是,文化却永远是民族的,文化所承载的性格、情感和思维方式永远是民族的。全球的家庭甚至可以使用同一个品牌的洗衣机,却绝不可能拥有同样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同样的感情。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中医也承载中国传统的文化。文化和科学并非截然可分,科学即属于广义的文化,而在不同的国度里产生的科学,总带有这个国度所特有的文化的印记。即使在今天,中医不仅可以解决问题,甚至可以解决现代医学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中医对生命、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养生方法,将永远是人类医学中具有特殊魅力的部分。从这一点上看,中医不仅是我们的科学强项,而且是我们的文化强项。
科学植根于文化,不同的文化能孕育不同的科学,同时,科学又属于广义文化的范畴之中。文化的多元性是无庸讨论的,不同的人群由于地理条件、气候环境、历史传承、生产方式等因素的不同,总会有着迥然有差的情感和思考。当很多的民族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巨潮中被迅速湮没而成为绝响之后,人们终于明白:我们不能生活在同一种空气中。于是,承认民族与传统文化的价值并进行保护成为了一种伤痛之后的觉醒和追悔性质的必要。多元和多样的文化对于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与情感世界实在是太重要了,如果没有文化的不同,旅游甚至都变得乏味。我们承认文化是多元而多样的,我们也希望文化是多元而多样的,那么,科学是否就是一定是一元而一样的呢?这是一个天大的问题,笔者不敢妄发议论,但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多一种选择,至少多一次机会。还原论指导下的现代科学技术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以至我们回首当年时恍如有隔世之感,但是,我们是否将会永远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呢?这种只有数百年历史的科学形态是否就一定是人类科学的终极模式呢?恐怕还需要探讨。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思维模式引导着不同的科学形态。当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最早的“原子论”时,一位被后世称为“老子”的东方哲人正在思考着“惟恍惟惚”的“道”是如何运行的,当希波克拉底把“肺中的小泡性干罗音比作醋沸腾”时,一位名叫医和的中国医生则认为自然界的阴阳风雨晦明“六气”如果过度就会造成灾祸。西方和东方的医学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很早就有着明显的不同,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医学正是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旗帜下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并只用了数百年的时间便取得了“现代医学”的地位。在今天,“现代医学”仍在不断取得令人兴奋的进展。一种感觉随之而产生了:“现代医学”是人类医学的唯一模式。我们当然不能否认“现代医学”的巨大价值,但我们也不敢认同“现代医学”是人类医学唯一模式的观点。“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有所得则必有所失,当现代化的养鸡场为人们提供了几乎食之不绝的鸡肉和鸡蛋时,我们是多么地怀念当年妈妈用葱花炒鸡蛋的味道,而且我们坚信那种鸡蛋的味道是任何一家养鸡场都不可能提供的。因此,还原论可以“还原”很多,但可能无法还原全部,一种基于整体的、感觉的、征象的、自然的、感情的、人文的、非还原式的、甚至有时感觉是朦胧的医学模式,对具有越来越高健康和生活追求的人类来说,不仅是一种需要,简直是一种福泽。从这一点来看,中医一定会走向未来的。
未来的中医是什么样子?很难回答,也很好回答,应该是中医自己的样子,而不是任何人为改造了的样子。用还原论的理念去研究中医,并非不可,但绝不应是主体,更不应是唯一,我们为什么非要将中医“还原”呢?再者,中医果真能“还原”吗?如果将黄连“还原”为小檗碱就算完事的话,葛根芩连汤为什么还在被人们称道呢?历史上的名医如张景岳和当代的名医如王绵之,他们的思想和经验果真都能被完整地“还原”吗?中医基于整体论的思维模式和基于个体思维的发展方式,提示我们只有按照中医自身的特点去研究中医,才是真正有效的方法,也是更加负责的方法,也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主要的方法。当然,无论中医能否被“还原”,无论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研究它,对待它,它终将走向我们未知的未来,这是由它自身的特点和生机所决定了的。在这个世纪或下个世纪甚至更远的下下个世纪的世界文化与科学“大宴”上,中医可能会成为我们奉献于人类的大餐,只要我们好好待它的话。
“让中医五年内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签名运动”,引起了很多的讨论和争论,而“中医不科学”则是发起者的出发点。笔者认为,在“废止中医案”已过去将近一个世纪的今天,在人类不断取得科学进展并不断重新评价传统的今天,在人类思考我们是否只能“呼吸同一种空气”的今天,发起者“老调重弹”是不必说了,而且又多了一种“近视”。人类的曲折行程告诉我们,历史不是过去了的“定格”,而是与今天息息相关的“生动”,而“今天”也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薄薄的截面而已。认定“现代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并且是唯一正确的,的确看得不够长远。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着其自身规律的,往往会出现与人们的预期相悖甚至相反的结果,否则便没有值得总结的历史教训了。当人类还在茹毛饮血的时候,“躬耕而读”是不可能成为梦境的,而“躬耕而读”的人们一定不曾预测过网络时代的到来。因此,“凡是现存的便是合理的”,尊重事物发展的自身规律,并为之提供我们拿得出手的条件,是我们要考虑的和要作为的,也是我们上对古人下对后人的责任,至于动辄便要“取消”什么,不止是一种梦呓,甚至是一种罪过。
(本文已摘要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
——兼谈关于“取消中医”
中医是中国独有的传统医学。它从那个我们已经感到陌生的历史中走来,虽然一身沧桑,却依然充满活力,虽然风尘满面,却不时熠熠生辉。无数代医家的智慧与辛劳,在辽远的时空中不断地积淀,簇成了中医药学博大厚重的学术体系。没有哪种学问像中医这样:历史如此悠远,积淀如此丰厚,未来又是如此微妙难测,令人迷惘;在传统与时尚的撞击中遍尝光荣与尴尬的种种滋味,在梦想与现实的交会中承受惊喜与失落的次次降临;历史与现在一脉相承,又与未来息息相关,需要从事于它的人既具有铸造未来的万丈雄心,又必须熟谙其历史的方方面面。我们这些在“现在”从事中医的人,别无选择地走到了中医的历史与未来之间,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将成为任由后人评说的历史,并影响到我们自己无法预知的未来。
中医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惹得人们牵挂如此?这需要对它的性质进行客观的分析。首先,它具有民族性。民族的便是中国的,中国人曾经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优秀的文化与科学技术,并藉此影响过人类历史的进程,可随着岁月的流转,中医成了我们在今天的世界上能够领先的少数领域之一。我们当然要在其他所有的领域奋起直追,我们可能更需要在中医领域保持必须的强势,因为它是我们的祖先乃至我们自己所创造的,是我们民族的。第二,它具有传统性。它的形成至少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更不必说在形成之前它经历了更加漫长的萌芽酝酿时期,最关键的是:它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现代医学取得日新月异成就的今天,在现代科学文化教育普及的今天,它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人类健康与疾病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的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是在历史上发生并传沿至今的思想、文化等。按照这样的标准,中医的传统性是可以确定的。第三,它具有科学性。中医是否科学,已经是不必争论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可以不断地接近真理地彼岸,但永远不可能到达。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的概念可以是永恒的和绝对的,但具体内容的科学性则可能是暂时的和相对的。古代的人们曾经创造了很多至今看来都很有科学性的东西,而在近现代科学发展史上也出现过一些后来被证明是伪科学的事物。时间是检验科学的最终标准,曾经被认为是万古经典的牛顿力学,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之后,被证明实际上只是力学在速度较小时的特殊形式。中医在当年的科学性是不必讨论的,在今天的科学性也是有目共睹的,即使是在未来,它的理论和方法也未必不会对医学乃至其他科学研究有所启迪和裨益。第四,它具有人文性。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今天被认为是两种不同的概念,高考的科目也要分文科和理科,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所研究的是不一样的东西。其实从人类文化的角度看,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是人类思想的结晶。医学是自然科学,无论研究过程是多么的理性和抽象,但最终所要面对的是具有思想和感情的人。相对于现代医学而言,中医更富于人文的精神。
当然,中医不可能因为上述的优势而高枕无忧。实际上,尽管中医师仍然在望闻问切,仍然在辨证论治,中药和针灸仍然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的治疗和保健作用,但在现代医学的巨大作用力之下,中医临床已经变了样,中医在多数情况下已经失去了单独应用传统方法去面对病人的条件,中医临床的优势正在努力、欣慰与失落的流转中渐渐地消损。
中医是一种带有浓烈文化和哲学气息的传统学术,它的理论和说理方已经越来越不容易被现代教育和科学文化条件下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尽管我们真诚地慨叹中医学延绵两千年的历史和丰硕浓郁的遗产,我们惊讶于张仲景的严谨和吴又可的悟性,我们景仰王清任的勇敢和张景岳的大气,我们为孙思邈的仁心所感动,为叶天士的精辟所倾倒,我们很想成为“普救含灵之苦”的“苍生大医”,或达到当代名老专家们的神化境界,我们心中澎湃着济世活人的激情,我们不乏探索求知的智慧和勇气,但跟中医相适配的社会思想文化环境毕竟已成为过去,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使得中医不可避免地走向孤独。
历史是已经定格在过去的,未来是尚未发生的,在历史与未来之间,还有一个“现在”。这个“现在”,属于所有生活在这世界上的人。其实,如果我们将时间的行进看作一条线,而想象我们是站在这条线的某一个点上,那又何尝有“现在”呢?昨天或刚刚做过的事,都已凝固在时间的过去,虽然余响犹存,却已是无法改变的历史;准备要做却还没有去做的事,即使绸缪得十分周密,也因咫尺未至的时间而在眼前的未来晃动。所以,我们“现在”所做的无疑将成为历史与未来之间的不可更移的交会点,当中医离开它的“家园”而来到它很不熟悉的今天时,我们的责任较之我们的先贤要更加巨大,也更加光荣。
事实上,无论我们怎么做,中医都要走向未来的。中医的未来取决于它自身的生机,没有哪一种外力可以决定它在未来的辉煌或寂寞。但是,无论在哪一个时代,未来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现实中的人们总是情不自禁地要考虑未尚未到来的事情。中医植根于我们深爱着的土地,走过了悠长的历史,建立了丰硕的业绩,又遇到了难解的困惑,它的未来,不仅是科学范畴的事情,也是一个民族感情的问题。中医是会在可能并不遥远的未来消亡?还是会在我们的辛勤努力与殷殷期盼下中兴?或者成为无关紧要自生自灭的另类?这些很难一时找到答案的问题牵动着我们的心弦,也拷问着我们的智慧。我们要走向世界,我们正在走向世界,可在与世界热情相拥的时候,我们总不能两手空空,我们总得有份奉献于世界的礼物,而这份礼物必定要让世界称奇并以感激的心情接受,才称得起我们这样一个国家这样一个民族和这样一脉历史。今天,我们还无法预测我们将要向世界奉献什么,但无疑不应该只是汽车和IT。流淌了不知多少年的黄河、长江可以做证,镌刻着无数名家题字的泰山、秦岭可以做证,我们有传统,有悠久而富有生命力的传统,我们的传统文明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科技的发展使得地球变成了“村落”,而文化的交融既是一桌大宴,也是一场搏杀。如果我们要参加世界科技文化的“大宴”,一定要带着我们自己的礼物,带着任何赴宴者都不曾拥有并且永远都拿不出来的东西。这份礼物该是什么,还没有答案,但它一定应该于人类的全体有益,于我们的传统相关,反映着我们民族的性格、情感和思维方式,只有这样的礼物,才能使得“主客皆欢”,才能使我们成为备受瞩目的贵宾,而不是被冷落一旁的看客。
现代科技的进步,使得信息可以在瞬间传达世界,经济可以在全球实现大同,但是,文化却永远是民族的,文化所承载的性格、情感和思维方式永远是民族的。全球的家庭甚至可以使用同一个品牌的洗衣机,却绝不可能拥有同样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同样的感情。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中医也承载中国传统的文化。文化和科学并非截然可分,科学即属于广义的文化,而在不同的国度里产生的科学,总带有这个国度所特有的文化的印记。即使在今天,中医不仅可以解决问题,甚至可以解决现代医学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中医对生命、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养生方法,将永远是人类医学中具有特殊魅力的部分。从这一点上看,中医不仅是我们的科学强项,而且是我们的文化强项。
科学植根于文化,不同的文化能孕育不同的科学,同时,科学又属于广义文化的范畴之中。文化的多元性是无庸讨论的,不同的人群由于地理条件、气候环境、历史传承、生产方式等因素的不同,总会有着迥然有差的情感和思考。当很多的民族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巨潮中被迅速湮没而成为绝响之后,人们终于明白:我们不能生活在同一种空气中。于是,承认民族与传统文化的价值并进行保护成为了一种伤痛之后的觉醒和追悔性质的必要。多元和多样的文化对于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与情感世界实在是太重要了,如果没有文化的不同,旅游甚至都变得乏味。我们承认文化是多元而多样的,我们也希望文化是多元而多样的,那么,科学是否就是一定是一元而一样的呢?这是一个天大的问题,笔者不敢妄发议论,但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多一种选择,至少多一次机会。还原论指导下的现代科学技术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以至我们回首当年时恍如有隔世之感,但是,我们是否将会永远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呢?这种只有数百年历史的科学形态是否就一定是人类科学的终极模式呢?恐怕还需要探讨。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思维模式引导着不同的科学形态。当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最早的“原子论”时,一位被后世称为“老子”的东方哲人正在思考着“惟恍惟惚”的“道”是如何运行的,当希波克拉底把“肺中的小泡性干罗音比作醋沸腾”时,一位名叫医和的中国医生则认为自然界的阴阳风雨晦明“六气”如果过度就会造成灾祸。西方和东方的医学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很早就有着明显的不同,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医学正是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旗帜下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并只用了数百年的时间便取得了“现代医学”的地位。在今天,“现代医学”仍在不断取得令人兴奋的进展。一种感觉随之而产生了:“现代医学”是人类医学的唯一模式。我们当然不能否认“现代医学”的巨大价值,但我们也不敢认同“现代医学”是人类医学唯一模式的观点。“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有所得则必有所失,当现代化的养鸡场为人们提供了几乎食之不绝的鸡肉和鸡蛋时,我们是多么地怀念当年妈妈用葱花炒鸡蛋的味道,而且我们坚信那种鸡蛋的味道是任何一家养鸡场都不可能提供的。因此,还原论可以“还原”很多,但可能无法还原全部,一种基于整体的、感觉的、征象的、自然的、感情的、人文的、非还原式的、甚至有时感觉是朦胧的医学模式,对具有越来越高健康和生活追求的人类来说,不仅是一种需要,简直是一种福泽。从这一点来看,中医一定会走向未来的。
未来的中医是什么样子?很难回答,也很好回答,应该是中医自己的样子,而不是任何人为改造了的样子。用还原论的理念去研究中医,并非不可,但绝不应是主体,更不应是唯一,我们为什么非要将中医“还原”呢?再者,中医果真能“还原”吗?如果将黄连“还原”为小檗碱就算完事的话,葛根芩连汤为什么还在被人们称道呢?历史上的名医如张景岳和当代的名医如王绵之,他们的思想和经验果真都能被完整地“还原”吗?中医基于整体论的思维模式和基于个体思维的发展方式,提示我们只有按照中医自身的特点去研究中医,才是真正有效的方法,也是更加负责的方法,也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主要的方法。当然,无论中医能否被“还原”,无论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研究它,对待它,它终将走向我们未知的未来,这是由它自身的特点和生机所决定了的。在这个世纪或下个世纪甚至更远的下下个世纪的世界文化与科学“大宴”上,中医可能会成为我们奉献于人类的大餐,只要我们好好待它的话。
“让中医五年内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签名运动”,引起了很多的讨论和争论,而“中医不科学”则是发起者的出发点。笔者认为,在“废止中医案”已过去将近一个世纪的今天,在人类不断取得科学进展并不断重新评价传统的今天,在人类思考我们是否只能“呼吸同一种空气”的今天,发起者“老调重弹”是不必说了,而且又多了一种“近视”。人类的曲折行程告诉我们,历史不是过去了的“定格”,而是与今天息息相关的“生动”,而“今天”也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薄薄的截面而已。认定“现代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并且是唯一正确的,的确看得不够长远。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着其自身规律的,往往会出现与人们的预期相悖甚至相反的结果,否则便没有值得总结的历史教训了。当人类还在茹毛饮血的时候,“躬耕而读”是不可能成为梦境的,而“躬耕而读”的人们一定不曾预测过网络时代的到来。因此,“凡是现存的便是合理的”,尊重事物发展的自身规律,并为之提供我们拿得出手的条件,是我们要考虑的和要作为的,也是我们上对古人下对后人的责任,至于动辄便要“取消”什么,不止是一种梦呓,甚至是一种罪过。
(本文已摘要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