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站点

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

请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登录网站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 医药研究 > 岐黄医苑
0

苏礼:中医养生文化与治未病

  • 索引:618
  • 发布时间:2017-06-26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养生”之说,最早见于我国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哲学家庄周所作的《庄子》一书。《庄子·养生主》篇有云:“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据唐人成玄英的解释,所谓“得养生焉”,是指顿悟养生之道的意思。实际上,养生的内涵,就是摄养身心,保健延年。两千多年来,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养生技术,发明了深刻精辟的养生理论,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中医养生文化。
    一、源远流长的中医养生文化
     讲中医养生文化,不能不讲老庄和孔子。老庄是中国养生文化的开创者,老子讲“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主张遵循自然规律,保持清静平和的生理状态,从而促使正气自然生发,疾病自然化解;庄子认为,养生的要领,一是顺应自然,二是理性的对待情感,三是不为物累,就是不要因贪图外物而损害自己的精神和形体。一个敬畏自然,不违背正常生活规律的人,自然会获得健康而保持青春。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者。孔子认为“仁者不孤”, “大德必得其寿”。仁的核心是“爱人”。爱人具体体现在热爱生活,大度处世,宽以待人,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多做好事和善事,充分展现自已的道德风貌、人格魅力,使自己存在的价值得到社会的公认,取得精神和心理的满足,从而达到颐养性情,调神健身的作用。
    在以老庄、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养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医养生学不断发展,不断进步,马王堆《养生图》中保存的记载的吐纳、导引等养生之术。汉代名医华佗的五禽戏,唐代名医孙思邈《千金方》中记载的食养、按摩等养生方法,以至今天流行的精神养生、运动养生、食疗养生、气功养生等等,都是中医养生文化日臻繁荣的具体体现。 
    讲中医养生文化,不能不提到《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上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里所说的“道”,其实就是养生之道。《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主要指要根据天地阴阳自然法则,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从而达到 “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的目的。
    二、中医治未病的基本内容
    “治未病”是《黄帝内经》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论点。《素问·四气调神论》篇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现已成为中医养生学的座右铭。
    其实,《内经》中有关 “治未病”的论述不仅于此。《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处所谓“未发”,实际上是已经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时期症状较少且又较轻的阶段,类似于唐代孙思邈所说的“欲病”,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治疗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灵枢经·逆顺》篇又说:“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两篇均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由此可见,“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至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一般认为,“治未病”包括摄生防病、既病防变以及瘥后防复三个方面。摄生防病强调调养正气,预防疾病的发生,防病于未然;既病防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既病之后防其传变;瘥后防复强调康复治疗,采用各种方法扶持正气,清除余邪,最大限度的恢复体质,防止疾病的复发。但总体来看,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无不与本身正气的盛衰有关,所以《黄帝内经》中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风雨寒湿,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可见顾护和培育正气,是“治未病”最核心的要件。而顾护和培育正气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养生。
    三、中医养生治未病的基本方法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顺应自然、协调阴阳、形神共养,其具体方法丰富多彩,不一而足。概括言之,主要有调摄精神、调体保健、食养食疗、适当运动、药饵调补几个方面:
    1.调摄精神  调摄精神古称之为“养性”。现代医学认为,某些疾病,如高血压、溃疡病及月经不调可能与情绪不良有直接的关系。而中医学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活动的失常,可以影响五脏功能,导致气机紊乱而发生病变。一般而言,性情开朗,心理健康者不易患病,即使患了病也比较容易康复;而性情抑郁,心理不健康者则比较容易患病,患了病也相对不容易康复。精神养生是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所以古人说“养生莫若养性”。精神养生的核心是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心神道德的修养而达到心理与生理的健康。精神养生的具体要求之一是“情虚静泰,少私寡欲”,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教人要建立健康人生理念、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趣,胸怀开阔、淡泊名利,与人为善,知足常乐,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也就是这个意思。
    2.调体保健  调体保健是根据不同的体质,采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最新研究表明,人类的体质,大致可以分为九个不同的体质类型。即所谓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等。不同的体质类型,有其不同的总体特征、形体特征、常见表现、心理特征、发病倾向以及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针对不同的体质类型采用不同的养生方法,可以收到针锋相对、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临床常见的气郁质为例:其总体特征为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其形体特征为多形体瘦者;其常见表现为神情抑郁,常感到闷闷不乐、情绪低沉,容易紧张、焦虑不安,多愁善感,感情脆弱,容易感到害怕或容易受到惊吓,常感到乳房及两胁部胀痛,常有胸闷的感觉,经常无缘无故地叹气,咽喉部经常有堵塞感或异物感,容易失眠。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其心理特征为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虑;其发病倾向为易患脏躁、梅核气、百合病及郁证等;其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为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适应阴雨天气。掌握了这些体质特征,我们就可以制定出气郁质的调体保健方案为:
    饮食宜疏肝理气,可多食黄花菜、海带、山楂、玫瑰花等具有行气、解郁、消食、醒神作用的食物。药膳可用:
    橘皮粥:橘皮50克,研细末备用;粳米100克,淘洗干净,放入锅内,加清水,煮至粥将成时,加入橘皮,再煮10分钟即成。本品理气运脾,用于脘腹胀满,不思饮食。
    菊花鸡肝汤:银耳15克洗净撕成小片,清水浸泡待用;菊花10克、茉莉花24朵温水洗净;鸡肝100克洗净切薄片备用;将水烧沸,先入料酒、姜汁、食盐,随即下入银耳及鸡肝,烧沸,打去浮沫,待鸡肝熟,调味,再入菊花、茉莉花稍沸即可。佐餐食用可疏肝清热,健脾宁心。
    起居宜动不宜静,气郁体质的人不要总待在家里,应尽量增加户外活动,如跑步、登山、游泳、武术等;居住环境应安静,防止嘈杂的环境影响心情;保持有规律的睡眠,睡前避免饮茶、咖啡和可可等具有提神醒脑作用的饮料。
    宜参加群体运动,可坚持较大量的运动锻炼,多参加群众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如打球、跳舞、下棋等,以便更多地融入社会。
    调体保健的主要目的是摄生防病,各种预防疾病的方法,诸如口服药剂预防流感、穴位贴敷预防老慢支复发等,也是调体保健常用的处方。
    3.食养食疗  食养食疗是防病祛病、延年益寿的上策,是最高水平的“治未病”之术,所以孙思邈把能“以食平疴,释情遣疾”的医生称之为“上工”。人体的营养物质都来源于饮食五味,而饮食不节又易损伤脏腑。所以,一方面饮食以适量为宜,不可饥饱不均;另一方面也要合理地调节饮食品种,使人体能获取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不可饮食偏嗜。前人曾提出养生“六宜”之说,要求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今天看来,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现代人的糖、盐、脂肪等摄入量往往超标,因而导致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症与日俱增,从调整饮食结构饮食入手,往往能收到治本的疗效。中医食养食疗的方法相当丰富,各种药酒、药茶、药粥、药膳,只要运用得当,都可能有意想不到的疗效。


4.适当运动  运动养生起源甚早,华佗的五禽戏、孙思邈的导引术和现代的各种健身方法无不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和应用。人之生命,全赖于气。气是构成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运则气立,动则体健。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机体的正气,改善血液循环的状况,提升新陈代谢的质量,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有助于疾病治疗和恢复。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养生的方法很多,可以根据体质、年龄、性别的差异,制定出适应各类人群的运动处方,以适应健身和治病的不同需要。如早晨慢跑,睡前散步、摩擦脚心可以调整睡眠,治疗失眠、多梦;晨起做呼吸保健操,打太极拳,可以提高肺活量,有助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恢复;把大拇指按在双侧肾俞穴上,双手反叉腰倒步走,一边有节奏地走,一边左右扭转颈项,可以预防老年性痴呆;双手搓热,按摩面部,每次5分钟,每天晨起、中午、临睡前各1次,坚持行之,可以美容。还有形形色色的保健操、健美舞等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发生,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当然,运动必须弛张有度,不能太过。所谓“久视伤血,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5.药饵调补   药饵调补是中医的强项。《本草》之中的“上品”,实际上大多是营养价值极高的补品,如人参、鹿茸、蛤蚧、紫河车、冬虫夏草等等。药王孙思邈是擅长药饵调补的专家,他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专列“服食法”一节,介绍了多种行之有效的药饵调补方法,如“补中益气……久服延年益命”的“服天门冬方”;“使人老者还少,强力无病,延年”的“服地黄方;”“令人发白更黑,齿落更生,髓脑满实,还年却老”的“地黄酥酒”等等,至今仍有很大的开发价值。膏方是药饵调补的特色剂型,在预防保健、疾病治疗、病后康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十全大补膏、龟灵集等膏方流传数千年,至今为广大民众和医家所青睐。为发挥中医膏方在治未病方面的特殊作用,不久前,中华中医药学会专门成立了中医膏方专家协作组,具体负责挖掘整理膏方传统理论,制定膏方相关标准,推进膏方学术与传承。煲汤也是药饵调补的一个重要品类,人参、冬虫夏草、当归、枸杞子等等,都是煲汤常用的佳品。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在世界文化当中,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上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展的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为基石的全民健康教育,与中医养生学“治未病”的观点,极具相似之处,可见“治未病”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预防保健医学思想,已开始被西方发达国家及人民所接受。当前,现代的医学理念已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作出调整。学习和开展以中医养生文化为支撑的治未病理念与方法,推动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向以人的健康为目的、实现个体化诊疗的新医学模式转变的“治未病”健康工程,对于预防疾病发生、提高国民整体健康素质,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尤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