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德:王焘里籍及有关问题再考(二)
- 索引:617
- 发布时间:2017-06-25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二,关于《唐宰相世系表》“乌丸王氏。生神念,北齐亡,徙家万年”;宋邓世名撰《古今姓氏书辨证》载同。
“乌丸神念(450—525)少好儒术,尤明内典,初仕魏,起家世主簿,后迁颖川(今河南省登封市东)太守,公元508年(北魏永平六年,梁天监七年)春(正月)据郡归梁。复王姓。封南城县候,历安城,武阳、宣城内史,太仆卿,后至青,冀二州刺史。”《南史》。
这里有一个明显的时差,王神念于公元508年(北魏永平六年,梁天监七年)春(正月)据郡归梁。时王神念已58岁,并于公元525年去世;而北齐亡于公元577年,此时王神念已去世52年,怎么能徙家万年呢? 再则神念孙王顗(僧辩长子)梁承圣初(552年)官至梁侍中,公元555年,西魏寇江陵时,主督城内诸军事,城陷后随王琳投北齐(550年东魏被高洋所篡,改国号北齐),任北齐乐陵太守(今山东省德州市东北)。
“顗弟颁,少有志节,恒随元帝。及荆州覆灭(555年),入于魏。”见《南史六十三卷•列传五十三》。这应该是神念的第一个孙子(王颁)进入关中。
“顗弟頍(公元551—604)值江陵陷,随兄(颁)入关”《隋书七十二卷》,这应是神念的第二个孙子(王頍)进入关中,但此时北齐尚未亡国。
据清王鸣盛撰《十七史商榷》载:“《旧唐书王珪传》“季叔颇有人伦之鉴。”“颇”,《通鉴》作“頍”,是。”以此看来顗之弟王颇并未进入关中。
公元555年梁元帝萧绎为西魏所杀,僧辩、霸先公推元帝之子晋安王萧方智即位(梁敬帝),僧辩任司徒、侍中、尚书令,镇守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霸先镇守江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公元556年,北齐派兵护送梁贞阳候萧渊明到建康,迫僧辩立渊明为帝,僧辩畏齐,迎渊明入城即位,霸先不可,袭杀僧辩。
王颁入魏,第二年(556年),“闻其父为陈武所杀,哭泣不绝,常布衣蔬食,籍藁而卧,周明帝(公元556年十二月西魏恭帝禅位,次年宇文觉代西魏称帝,改国号周,都长安,史称北周)嘉之,召授左待上士,累迁汉中太守┅┅隋(北周静帝元年(581年)二月杨坚代北周称帝,国号隋)开皇初以(颁)平蛮有功,加开府,封蛇丘县公,献取陈之策┅┅颁自请行(589年),┅┅夜发其(陈武帝陵),焚骨取灰,投水而饮之┅┅后拜代州﹑齐州刺史,甚有惠政,五十二岁时卒官”(隋书•列传三十七)。
“王頍,少好游侠,善谈论,年二十二岁周武帝引为文学博士,(隋)开皇授著佐郎﹑国子博士,后作事解职,配防岭南数载,授汉王谅府参军。公元604年(隋仁寿四年)“坐汉王谅反事,在出逃中自杀”《隋书•列传四十一》。
至此进入关中(万年)王氏二人(颁﹑頍)均已亡故。
三,关于王珪“父顗,北齐乐陵太守,侨眉。”《祁县志》卷七《乡贤》。
新﹑旧唐书均载:王珪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终年69岁,以此上推王珪应生于公元570年(北齐后主武平元年;北周武帝天和五年;南陈宣帝太建2年),时其父王顗还在北齐为官。
据南史载:公元573年“齐遣王琳镇寿春,将图江左。及陈平淮南杀琳,顗闻之,乃出郡城南登高冢上,号哭一恸而绝。”
王顗随王琳投齐本意是借齐之兵,为父(僧辩)报仇,今王琳已死,报仇之日无望,故痛心而死
时王珪年仅三岁,按“父顗,北齐乐陵太守,侨眉。”当在王珪生前(因齐遣王琳镇寿春,将图江左(准备攻陈),大战之前必先安排家事),其时应在570年前,其理由为:
其一:据眉王氏后裔相传,王顗之妻李氏祖籍在眉。
其二,北齐军事重镇晋阳,位于齐魏交界处,且距祁县很近,常有战争发生,其族人为避战乱侨眉(今眉县王家台东三公里之祁家村,传说其祖先即山西祁县人)。
其三:王珪之祖父王僧辩在南梁平侯景乱时,有客居河南新蔡之眉人鲁悉达﹑鲁广达兄弟,曾资助军需,随军听命,交往较密,侨眉很可能与鲁氏兄弟有关。
其四:北齐亡于公元577年(北周建德六年),王珪已七岁,若按北齐亡,徙家万年。王珪是从祁县,还是从乐陵或眉县来,史无明载。
其五,其时叔父颁忙于为父(僧辨)报仇;叔父頍被“配防岭南” 孤儿寡母的王珪母子按常理,还是居住在眉县其舅父家最为稳妥。
而“乌丸王氏。生神念,北齐亡,徙家万年”是史书对神念家族去向总述;而“父顗,北齐乐陵太守,侨眉。”只是指王顗这一支王姓的迁居的实记,并没有实质的矛盾。
四,关于亡命南山十余年
公元581年(北周静帝元年)杨坚代北周称帝,国号隋。
《新唐书王珪传》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召入秘书内省,雠定群书,为太常治礼郎;(《旧唐书王珪传》:“开皇末,为奉礼郎。”)。此时王珪已二十三岁。
《旧唐书·王珪传》:公元604年(隋仁寿四年)“及颇坐汉王谅反事被诛,珪当从坐,遂亡命于南山,积十余年。《新唐书王珪传》:“颇坐汉王谅反,诛,珪亡命南山十余年。”王珪时年已34岁。
万氏引《元和郡县图志》云:“终南山,在(万年)县南五十里。”并估计“很可能是在这次逃亡的十余年中,王珪在终南山附近找到了一处合适的定居点,其子孙便在此地繁衍绵延下来,并以此地作为王氏家族的祖籍及归葬地。”
对于此说,经考证:
其一,史称南山,即泛指今秦岭。而终南山据《辞源》88年版太白条:“太白即终南,在陕西周至县南,南连武功,于诸山中最为秀出,冬夏积雪,望之浩然,故名太白”。又据《辞海》47年版太一条:“山名亦作太乙,在陕西省眉县南,高入云表,终年积雪,故又名太白山,为秦岭山脉之秀峰,或以为终南山之别名(周眉曾经合县)。”
其二,珪因季叔被诛,亡命南山,是在逃命,并非走“终南捷径”,是不可能去仅五十里的万年终南山(如果亲自去看看,就会发现距京都长安太近了),而是西去距万年200余里的终南太白山。且珪与老母和家人同逃,亦不可十余年长期住在太白山中,而是住在距太白山20余里的今眉县马家镇车圈村王家台。(古时今西宝中线路经王家台下)方便打探(京都)消息(如有不利消息,即可过河进山)。(同时在距眉县王家台北十余里的扶风县后河还有一处与眉县王家台地形相似的王家台,据传也是王珪避难居处)。
其三,入唐,王珪初任太子建成中允,公元624年(武德七年),王珪已五十四岁,因“惟责以兄弟不睦,归罪于太子中允王珪┅┅,并流放巂州(今四川西昌地区)”《资治通鉴一百九十一卷》;公元632年(贞观六年),王珪已62岁,又因“待中王珪坐漏禁中语,左迁同州(今大荔县)剌史。”《资治通鉴•一百九十四卷》。王珪非一般人,一生磨难重重,了解官场险恶,祖籍祁县已不可能归,避难之所—眉县,到不失为家人首选之地。
新编《眉县志》主编杨志春同志,上世纪八十年代亦多次访察王家台,有如下记载:
⑴是王家台(今当地人转音叫(王家头),原名王家水泉村,今村北塬下崖仍有几股清凉的泉水流出;
⑵是在王家水泉以西约5米处,有一不太高(北连着高塬的土崖,崖的南面有坍塌的土窑遗迹,相传是昔日王焘之曾祖王王圭幼年与其母相依为命而居住的窑洞,一代传一代的称曰“国公窑”。民间口头文学虽不能以信史视之,可它必定是其言有故,谁能断然否定?
⑶是王家台于明清时代,在国公窑和王家水泉以东不远处,就以一孔窑洞修建为王氏家庙(又名王氏祠堂),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全族人集中于家庙中,庄严肃穆的祭祀祖先。民国时代,由于土窑洞不时塌方,故阖族人公议集资,又在村东平台上修了砖瓦土泥混凝结构房屋,移家庙于一院,前有一间大门,两侧墙上有画;中为对面各3间的生活和库房,后中为上殿,乃正式家庙(祠堂),整个建筑庄严肃穆,遂将家庙由窑洞迁此房中,并立碑记其事,今该碑尚存、不完整的房墙犹在。
因此今眉县马家镇王家台不仅是王珪幼年学习之后,而且是青年时的避难之所,亦是王焘归葬和族人长期居住之地。
五,关于城南四十五里(神禾塬)王珪之墓与“考时不协”。
新编《眉县志》主编杨志春同志,近数年曾三次奔赴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在县档案馆、县志办查阅档案和县志,除从新编《长安县志》中查到神禾源有唐宰相王珪墓外,其余一无所获。2007年会同眉县王家台王焘后裔王兵旗、王智英、王秉慧和笔者,亲赴长安神禾塬上踏寻古墓遗址,在一些有王姓人居住的村庄走访询问,均一无所获,那么万年(长安)说何以立足?是否只凭王珪墓在长安就能断定王焘为万年(长安)人?在今长安连一支王焘后裔都找不到,显然证据不足。而且仅以王珪墓冢来确定其里籍,是根本不可理喻的事。只有王焘里籍在眉县的说法接近实际。
唐代游宦,随官而居,《咸宁县志》云:“雍州(今陕西长安县西北)秋高神明之冢舍,秦汉以来帝王弓剑闷藏之地,名臣贤士墟墓所在。”北周亡,万年归隋,隋亡归唐,王珪为官于唐,死后葬于万年,亦是当时社会习俗,但并不能由此而成为万年人。
万氏在其文中引用王焘孙王师正于唐长庆二年(822)在给其妻房敬亲撰的《大唐洛阳县尉王师正夫人河南房氏(敬)墓志铭并序》中云:“夫人讳敬┅┅长庆二年五月二日奄终于神都履道里之官第┅┅先茔居函镐京城南,原曰神禾,考时不协,未得归葬┅┅。”
其一,万氏引用此文之意在于说明长安城南神禾塬至少是自王珪以下四代之祖坟所在地,如果属实,至少应包括(按理应有王顗﹑王珌)王珪﹑崇基﹑敬直﹑体仁﹑尚逸﹑齐望﹑茂时﹑光大﹑王焘﹑王旭等及其夫人近三十余座坟墓,应是一个占地不小的墓葬群。但史书上只记载王珪墓在城南四十五里神禾塬上,并未提及族墓或墓群。可见此墓可能只是王珪一个人(按常理应包括王珪夫人)之墓而并非王氏族墓。
其二,王师正在洛阳为县尉时,安史之乱已经平息,洛阳距长安数百里之地,而且有大道可通,为什么不能归葬呢?所谓“考时不协”当另有原由。据分折应为:万年之王珪墓并非王氏族墓(王顗葬在山东乐陵;王敬直客死岭南;王茂时葬于武临;王焘葬于眉县;王遘之妻葬于徐州等等),加之安史之乱中王珪墓冢可能已受破坏,族人大多迁于眉县故居或其他地区,时过境迁,此一时非彼一时也。
六,关于眉县王家台之祖案
眉县新编《眉县志》主编杨志春当年(八十年代)考察王家台王氏祖案时所作的记录(原文刊登于“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王焘研究分会”2007年编《王焘与外台秘要方》一书中)。
⑴“王氏祠堂”旧址现有两处:老祠堂是一个破窑,在王忠科院内;新祠堂在王家台东头,是1924年从老祠堂迁来的,原有三间正殿,东西各有厢房三间,山门一座,1985年刘明德考察时仅有东侧正殿两间,西侧一间已倒塌,(当时照有黑白照片)。
⑵王氏家庙(祠堂)中并无塑像,而是挂着明清时代,请画工高手绘制、裱糊的“王氏祖案”,中间上端是曾祖王王圭和其夫人赵氏身穿官服、诰服的彩色画像,两侧连下阶为王敬直、王焘、王遂彩色官服、诰服像,以下各阶有多代子孙的男女像。该祖案比一页席大(约2.5×3米),。王家台在人民公社化时期,受极左思想影响,淡化了对祖先的崇敬之情,当时各生产队大种棉花,就把这一大祖案改作晾晒棉花的“席”子,搞得祖案有无数小孔,且四边被磨擦损烂,其状凄然,幸被陕西中医学院到此考查的师生发现(1984年),经生产队长同意,如珍宝似地将这份“祖案”上王焘像剪下“请”回该学院医史博物馆。
⑶是在民国初年王家台王氏族人中有识之士,唯恐老祖案(即上述祖案)因年久质地变化保存寿命不长,又设法以原样复制了稍小的两份新祖案,后来一份被今居于眉县城南的王家庄王焘后裔,在某年正月初一赴王家台祭祖后“偷”走,为抢夺祖案,王家台、王家庄两支王姓子孙,在渭河滩上(眉县西门渡口亦即魏家堡渡口南滩)还打了一架。另一祖案,今保存在王家台村民组长、王焘后裔王秉惠家中。笔者曾几次见到过并抄录过文字。该祖案中有王焘夫妇官诰画像,以下分辈层记着王焘长子大理寺少卿王遂和多代子孙聚禄、聚升、聚库、聚步、聚志,旺、监、寿、忠、孝、礼、信、连、桂、林、福、同举,彦平、彦德、彦和、彦文、彦秀、彦清、彦武、彦盛、彦兴、彦金、彦顺、彦寿、彦国、彦兵、彦银、彦怀、彦成、彦花、彦芳、彦才,崇、贵、玉、义、贺、根庆、九福、省、中、丑和、应、瑞、丑丑,正元、清元、清芳、清修,纲、珍、德、奇、号、乔、月、友、登、智、奎、云、惠、钧、俞,九成、天才、银夫、万成等以及他们的妻子姓氏。
最近我将2005年的照片放大,用放大镜看到在王敬直右上角有莫糊不清之“二世祖驸马玉敬之神位”字样。(未完待续)
“乌丸神念(450—525)少好儒术,尤明内典,初仕魏,起家世主簿,后迁颖川(今河南省登封市东)太守,公元508年(北魏永平六年,梁天监七年)春(正月)据郡归梁。复王姓。封南城县候,历安城,武阳、宣城内史,太仆卿,后至青,冀二州刺史。”《南史》。
这里有一个明显的时差,王神念于公元508年(北魏永平六年,梁天监七年)春(正月)据郡归梁。时王神念已58岁,并于公元525年去世;而北齐亡于公元577年,此时王神念已去世52年,怎么能徙家万年呢? 再则神念孙王顗(僧辩长子)梁承圣初(552年)官至梁侍中,公元555年,西魏寇江陵时,主督城内诸军事,城陷后随王琳投北齐(550年东魏被高洋所篡,改国号北齐),任北齐乐陵太守(今山东省德州市东北)。
“顗弟颁,少有志节,恒随元帝。及荆州覆灭(555年),入于魏。”见《南史六十三卷•列传五十三》。这应该是神念的第一个孙子(王颁)进入关中。
“顗弟頍(公元551—604)值江陵陷,随兄(颁)入关”《隋书七十二卷》,这应是神念的第二个孙子(王頍)进入关中,但此时北齐尚未亡国。
据清王鸣盛撰《十七史商榷》载:“《旧唐书王珪传》“季叔颇有人伦之鉴。”“颇”,《通鉴》作“頍”,是。”以此看来顗之弟王颇并未进入关中。
公元555年梁元帝萧绎为西魏所杀,僧辩、霸先公推元帝之子晋安王萧方智即位(梁敬帝),僧辩任司徒、侍中、尚书令,镇守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霸先镇守江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公元556年,北齐派兵护送梁贞阳候萧渊明到建康,迫僧辩立渊明为帝,僧辩畏齐,迎渊明入城即位,霸先不可,袭杀僧辩。
王颁入魏,第二年(556年),“闻其父为陈武所杀,哭泣不绝,常布衣蔬食,籍藁而卧,周明帝(公元556年十二月西魏恭帝禅位,次年宇文觉代西魏称帝,改国号周,都长安,史称北周)嘉之,召授左待上士,累迁汉中太守┅┅隋(北周静帝元年(581年)二月杨坚代北周称帝,国号隋)开皇初以(颁)平蛮有功,加开府,封蛇丘县公,献取陈之策┅┅颁自请行(589年),┅┅夜发其(陈武帝陵),焚骨取灰,投水而饮之┅┅后拜代州﹑齐州刺史,甚有惠政,五十二岁时卒官”(隋书•列传三十七)。
“王頍,少好游侠,善谈论,年二十二岁周武帝引为文学博士,(隋)开皇授著佐郎﹑国子博士,后作事解职,配防岭南数载,授汉王谅府参军。公元604年(隋仁寿四年)“坐汉王谅反事,在出逃中自杀”《隋书•列传四十一》。
至此进入关中(万年)王氏二人(颁﹑頍)均已亡故。
三,关于王珪“父顗,北齐乐陵太守,侨眉。”《祁县志》卷七《乡贤》。
新﹑旧唐书均载:王珪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终年69岁,以此上推王珪应生于公元570年(北齐后主武平元年;北周武帝天和五年;南陈宣帝太建2年),时其父王顗还在北齐为官。
据南史载:公元573年“齐遣王琳镇寿春,将图江左。及陈平淮南杀琳,顗闻之,乃出郡城南登高冢上,号哭一恸而绝。”
王顗随王琳投齐本意是借齐之兵,为父(僧辩)报仇,今王琳已死,报仇之日无望,故痛心而死
时王珪年仅三岁,按“父顗,北齐乐陵太守,侨眉。”当在王珪生前(因齐遣王琳镇寿春,将图江左(准备攻陈),大战之前必先安排家事),其时应在570年前,其理由为:
其一:据眉王氏后裔相传,王顗之妻李氏祖籍在眉。
其二,北齐军事重镇晋阳,位于齐魏交界处,且距祁县很近,常有战争发生,其族人为避战乱侨眉(今眉县王家台东三公里之祁家村,传说其祖先即山西祁县人)。
其三:王珪之祖父王僧辩在南梁平侯景乱时,有客居河南新蔡之眉人鲁悉达﹑鲁广达兄弟,曾资助军需,随军听命,交往较密,侨眉很可能与鲁氏兄弟有关。
其四:北齐亡于公元577年(北周建德六年),王珪已七岁,若按北齐亡,徙家万年。王珪是从祁县,还是从乐陵或眉县来,史无明载。
其五,其时叔父颁忙于为父(僧辨)报仇;叔父頍被“配防岭南” 孤儿寡母的王珪母子按常理,还是居住在眉县其舅父家最为稳妥。
而“乌丸王氏。生神念,北齐亡,徙家万年”是史书对神念家族去向总述;而“父顗,北齐乐陵太守,侨眉。”只是指王顗这一支王姓的迁居的实记,并没有实质的矛盾。
四,关于亡命南山十余年
公元581年(北周静帝元年)杨坚代北周称帝,国号隋。
《新唐书王珪传》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召入秘书内省,雠定群书,为太常治礼郎;(《旧唐书王珪传》:“开皇末,为奉礼郎。”)。此时王珪已二十三岁。
《旧唐书·王珪传》:公元604年(隋仁寿四年)“及颇坐汉王谅反事被诛,珪当从坐,遂亡命于南山,积十余年。《新唐书王珪传》:“颇坐汉王谅反,诛,珪亡命南山十余年。”王珪时年已34岁。
万氏引《元和郡县图志》云:“终南山,在(万年)县南五十里。”并估计“很可能是在这次逃亡的十余年中,王珪在终南山附近找到了一处合适的定居点,其子孙便在此地繁衍绵延下来,并以此地作为王氏家族的祖籍及归葬地。”
对于此说,经考证:
其一,史称南山,即泛指今秦岭。而终南山据《辞源》88年版太白条:“太白即终南,在陕西周至县南,南连武功,于诸山中最为秀出,冬夏积雪,望之浩然,故名太白”。又据《辞海》47年版太一条:“山名亦作太乙,在陕西省眉县南,高入云表,终年积雪,故又名太白山,为秦岭山脉之秀峰,或以为终南山之别名(周眉曾经合县)。”
其二,珪因季叔被诛,亡命南山,是在逃命,并非走“终南捷径”,是不可能去仅五十里的万年终南山(如果亲自去看看,就会发现距京都长安太近了),而是西去距万年200余里的终南太白山。且珪与老母和家人同逃,亦不可十余年长期住在太白山中,而是住在距太白山20余里的今眉县马家镇车圈村王家台。(古时今西宝中线路经王家台下)方便打探(京都)消息(如有不利消息,即可过河进山)。(同时在距眉县王家台北十余里的扶风县后河还有一处与眉县王家台地形相似的王家台,据传也是王珪避难居处)。
其三,入唐,王珪初任太子建成中允,公元624年(武德七年),王珪已五十四岁,因“惟责以兄弟不睦,归罪于太子中允王珪┅┅,并流放巂州(今四川西昌地区)”《资治通鉴一百九十一卷》;公元632年(贞观六年),王珪已62岁,又因“待中王珪坐漏禁中语,左迁同州(今大荔县)剌史。”《资治通鉴•一百九十四卷》。王珪非一般人,一生磨难重重,了解官场险恶,祖籍祁县已不可能归,避难之所—眉县,到不失为家人首选之地。
新编《眉县志》主编杨志春同志,上世纪八十年代亦多次访察王家台,有如下记载:
⑴是王家台(今当地人转音叫(王家头),原名王家水泉村,今村北塬下崖仍有几股清凉的泉水流出;
⑵是在王家水泉以西约5米处,有一不太高(北连着高塬的土崖,崖的南面有坍塌的土窑遗迹,相传是昔日王焘之曾祖王王圭幼年与其母相依为命而居住的窑洞,一代传一代的称曰“国公窑”。民间口头文学虽不能以信史视之,可它必定是其言有故,谁能断然否定?
⑶是王家台于明清时代,在国公窑和王家水泉以东不远处,就以一孔窑洞修建为王氏家庙(又名王氏祠堂),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全族人集中于家庙中,庄严肃穆的祭祀祖先。民国时代,由于土窑洞不时塌方,故阖族人公议集资,又在村东平台上修了砖瓦土泥混凝结构房屋,移家庙于一院,前有一间大门,两侧墙上有画;中为对面各3间的生活和库房,后中为上殿,乃正式家庙(祠堂),整个建筑庄严肃穆,遂将家庙由窑洞迁此房中,并立碑记其事,今该碑尚存、不完整的房墙犹在。
因此今眉县马家镇王家台不仅是王珪幼年学习之后,而且是青年时的避难之所,亦是王焘归葬和族人长期居住之地。
五,关于城南四十五里(神禾塬)王珪之墓与“考时不协”。
新编《眉县志》主编杨志春同志,近数年曾三次奔赴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在县档案馆、县志办查阅档案和县志,除从新编《长安县志》中查到神禾源有唐宰相王珪墓外,其余一无所获。2007年会同眉县王家台王焘后裔王兵旗、王智英、王秉慧和笔者,亲赴长安神禾塬上踏寻古墓遗址,在一些有王姓人居住的村庄走访询问,均一无所获,那么万年(长安)说何以立足?是否只凭王珪墓在长安就能断定王焘为万年(长安)人?在今长安连一支王焘后裔都找不到,显然证据不足。而且仅以王珪墓冢来确定其里籍,是根本不可理喻的事。只有王焘里籍在眉县的说法接近实际。
唐代游宦,随官而居,《咸宁县志》云:“雍州(今陕西长安县西北)秋高神明之冢舍,秦汉以来帝王弓剑闷藏之地,名臣贤士墟墓所在。”北周亡,万年归隋,隋亡归唐,王珪为官于唐,死后葬于万年,亦是当时社会习俗,但并不能由此而成为万年人。
万氏在其文中引用王焘孙王师正于唐长庆二年(822)在给其妻房敬亲撰的《大唐洛阳县尉王师正夫人河南房氏(敬)墓志铭并序》中云:“夫人讳敬┅┅长庆二年五月二日奄终于神都履道里之官第┅┅先茔居函镐京城南,原曰神禾,考时不协,未得归葬┅┅。”
其一,万氏引用此文之意在于说明长安城南神禾塬至少是自王珪以下四代之祖坟所在地,如果属实,至少应包括(按理应有王顗﹑王珌)王珪﹑崇基﹑敬直﹑体仁﹑尚逸﹑齐望﹑茂时﹑光大﹑王焘﹑王旭等及其夫人近三十余座坟墓,应是一个占地不小的墓葬群。但史书上只记载王珪墓在城南四十五里神禾塬上,并未提及族墓或墓群。可见此墓可能只是王珪一个人(按常理应包括王珪夫人)之墓而并非王氏族墓。
其二,王师正在洛阳为县尉时,安史之乱已经平息,洛阳距长安数百里之地,而且有大道可通,为什么不能归葬呢?所谓“考时不协”当另有原由。据分折应为:万年之王珪墓并非王氏族墓(王顗葬在山东乐陵;王敬直客死岭南;王茂时葬于武临;王焘葬于眉县;王遘之妻葬于徐州等等),加之安史之乱中王珪墓冢可能已受破坏,族人大多迁于眉县故居或其他地区,时过境迁,此一时非彼一时也。
六,关于眉县王家台之祖案
眉县新编《眉县志》主编杨志春当年(八十年代)考察王家台王氏祖案时所作的记录(原文刊登于“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王焘研究分会”2007年编《王焘与外台秘要方》一书中)。
⑴“王氏祠堂”旧址现有两处:老祠堂是一个破窑,在王忠科院内;新祠堂在王家台东头,是1924年从老祠堂迁来的,原有三间正殿,东西各有厢房三间,山门一座,1985年刘明德考察时仅有东侧正殿两间,西侧一间已倒塌,(当时照有黑白照片)。
⑵王氏家庙(祠堂)中并无塑像,而是挂着明清时代,请画工高手绘制、裱糊的“王氏祖案”,中间上端是曾祖王王圭和其夫人赵氏身穿官服、诰服的彩色画像,两侧连下阶为王敬直、王焘、王遂彩色官服、诰服像,以下各阶有多代子孙的男女像。该祖案比一页席大(约2.5×3米),。王家台在人民公社化时期,受极左思想影响,淡化了对祖先的崇敬之情,当时各生产队大种棉花,就把这一大祖案改作晾晒棉花的“席”子,搞得祖案有无数小孔,且四边被磨擦损烂,其状凄然,幸被陕西中医学院到此考查的师生发现(1984年),经生产队长同意,如珍宝似地将这份“祖案”上王焘像剪下“请”回该学院医史博物馆。
⑶是在民国初年王家台王氏族人中有识之士,唯恐老祖案(即上述祖案)因年久质地变化保存寿命不长,又设法以原样复制了稍小的两份新祖案,后来一份被今居于眉县城南的王家庄王焘后裔,在某年正月初一赴王家台祭祖后“偷”走,为抢夺祖案,王家台、王家庄两支王姓子孙,在渭河滩上(眉县西门渡口亦即魏家堡渡口南滩)还打了一架。另一祖案,今保存在王家台村民组长、王焘后裔王秉惠家中。笔者曾几次见到过并抄录过文字。该祖案中有王焘夫妇官诰画像,以下分辈层记着王焘长子大理寺少卿王遂和多代子孙聚禄、聚升、聚库、聚步、聚志,旺、监、寿、忠、孝、礼、信、连、桂、林、福、同举,彦平、彦德、彦和、彦文、彦秀、彦清、彦武、彦盛、彦兴、彦金、彦顺、彦寿、彦国、彦兵、彦银、彦怀、彦成、彦花、彦芳、彦才,崇、贵、玉、义、贺、根庆、九福、省、中、丑和、应、瑞、丑丑,正元、清元、清芳、清修,纲、珍、德、奇、号、乔、月、友、登、智、奎、云、惠、钧、俞,九成、天才、银夫、万成等以及他们的妻子姓氏。
最近我将2005年的照片放大,用放大镜看到在王敬直右上角有莫糊不清之“二世祖驸马玉敬之神位”字样。(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