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站点

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

请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登录网站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 医药研究 > 岐黄医苑
0

刘明德:王焘里籍及有关问题再考(一)

  • 索引:616
  • 发布时间:2017-06-18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近日又购得高文柱等校注唐王焘撰《外台秘要方》。翻到第三页“导读”,在作者与成书年代一节看到:万方根据《旧唐书》﹑《太平寰宇记》﹑王焘之孙王师正为其亡妻所撰《墓志铭》及《元和郡县志》等有关史料考证,认为:“王珪之前,其家族并未曾居住渭水之滨的眉县,珪﹑焘终世与眉无涉,其里籍不是眉县,而是万年,即今的西安市”。此说,与2006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张登本主编《王焘医学全书》引证和认识相同。    
    高氏所提万方,陶敏的《王焘家世里籍生平新考》原登于《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8年(12卷)3 期。此文,主要针对原西安市儿童医院吴振中﹑周文举二位同志在《中华医史杂志》1985年第一期刊登《唐代医家王焘的家世》(以下简称《家世》)而言。
    万氏引《家世》载“王氏家谱中称为二世祖驸马公的王玉敬,其妻为唐太宗之女南平公主,王珪只此一子,王玉敬当是王焘的父亲似可无疑,他的母亲就是南平公主,王焘自然就是唐太宗的御外孙了。”
    高氏在其上文后又强调指出:“在没有发现新的证据之前,我们可以暂定王焘的里籍为万年”。
    笔者近几年由于工作需要曾无数次来往于眉县王家台﹑祁家村。曾多次观看王氏祖案,翻阅资料,走访有关人员,认为吴﹑周二位同志是在既没有看清又未能看懂藏于今陕西省眉县马家镇车圈村王家台组王氏祖案的情况下写了《家世》,因而导致万﹑陶二氏仅凭《家世》一文之词,妄加断言,从而又引致高﹑张二位学者的崇信。为了还历史一个真实,同时本着对王焘负责的心情,现就个人所掌的史料和认识,谈一点看法,并给各位学者提供一点线索。
    一,从“乌丸神念”谈起:
    据《辞海》1988年版乌桓条解:“乌桓”即“乌丸”我国古民族,东胡别支。秦末匈奴冒顿强盛,灭其国,避徙至乌桓山以自保,遂称乌桓”。
    又据贺旭志﹑贺世庆编《中国历代职官辞典》护乌桓校尉条解:“官名,汉设此官。西汉武帝时霍去病打败奴役乌桓的匈奴贵族后,迁乌桓人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等郡,遂置护乌丸校尉,秩比二千石,专门负责有关乌丸的事务。其下属官员有长史﹑司马等。东汉﹑魏﹑晋沿置。”
    乌丸原称“乌桓”因避御嫌名(即东汉桓帝),改为“乌丸”。
    邓世名撰《古今姓氏书辨证》载:“祁县王氏,唐时称乌丸王氏今避御嫌名,因改之。霸长子殷,后汉中山太守,食邑祁县。四世孙寔,三子;允﹑隗﹑懋,懋后汉待中,幽州剌史。六世孙光,后魏并州剌史,生景(又作冏),度支尚书,护乌丸校尉,广阳候,因号为乌丸王氏。”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王大良编《百家姓寻根探密》记载:“王姓得姓有十种传说,其中第八种出自少数民族中有如:尊奉梁朝中书令王神念为先祖的王姓人实际上出自乌桓族这一少数民族,又称乌丸族。”这里王大良明显指出王神念是乌丸族的后裔。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分折中看出端倪。
    其一,首先应该认识乌丸(桓)是族名,并非姓氏。
    其二,神念的先辈均以王为姓(王霸﹑王殷﹑王寔﹑王允﹑王隗﹑王懋﹑王光﹑王景‘又作冏’)。 
    其三,其所以独神念称乌丸者因其父(王冏)时任“护乌丸校尉”,可能是为了表示亲善而令其子为乌丸神念。
    其四,神念之母是否为乌丸族(我国少数民族有子女以母姓为姓之俗)。为表亲情,神念以乌丸族名为姓。
    其五,为区别于其他王姓,而称其为乌丸王家。(未完待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