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站点

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

请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登录网站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 医药研究 > 岐黄医苑
0

洪文旭:谢海洲对中医学的贡献

  • 索引:390
  • 发布时间:2008-10-22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谢海洲对中医学的贡献——纪念谢师逝世三周年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洪文旭
    谢海洲(1921—2005)教授生前系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全国首批名老中医之一。他从医60余载,为中医药事业可谓奋斗终生,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做出了卓越的学术贡献。我作为谢师的弟子,曾对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专病辨治、用药配伍、生平业绩等撰文20余篇,并帮助整理《壶天云烟》、《漫谈养生》、《谢海洲医学文集》(荣获200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成果一等奖)3书,阐述了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今年11月15日,是谢师逝世3周年,最近重温谢师著作和105封信函,对他的道德文章益发钦佩,觉得有必要将-对中医药学的贡献予以述要,以示缅怀和纪念。
    评价医药人物
    谢师出身中医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对中医药学有浓厚的兴趣,启蒙熏陶,学业长进,后来迁徙京畿,师从众多名家,得到亲炙面授,为提高医术水平创造了良好条件。由于经常与医学前辈交往,熟稔其生平事迹,便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撰文评价医药人物。他的具体写法可归纳为:充分占有真实可信的材料,突出重点去写所认识的人,用记叙加评论的写法,力求文字简练,绝不文过饰非。先写药学人物,共介绍21位,汇成“我的师友”专章,虽然大多逝世,仍具缅怀意义。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首写北京四大名医。1949年前,肖龙友(1870-1960)、施今墨(1881-1969)、汪逢春(1884-1949)、孔伯华(1885-1955)四位被誉为“北京四大名医”,但无系统材料介绍,谢师走访亲戚朋友,不断补充事迹,为其首写传略。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均曾办学,肖,孔创办北京国医学院,施创办华北国医学院,汪创办国医会馆讲习班,培养了大批医药人才;汪还创办《北京医药月刊》,发表了许多医药文章,从而为中医药的发展而不懈努力。不同的是在学术上各有特色,肖主张四诊合参,明辨平脉与病脉, 注意五志七情病因,根据病证采用不用治法;施提倡中西医结合,重视审证求因, 擅长治疗外感热病、脾胃病和老年病,善用自制丸剂;汪注重整体观念,强调辨证论治, 习治时令病及胃肠病、湿温病等,讲究药物炮制,喜用散剂、曲类及鲜药;孔强调保护元气, 重视肝脾关系, 参与传染病防治,长于治疗温病,常用石膏、鲜药,疗效确切可靠。这些文章一经发表,便受到读者欢迎,从而得到群众公认。
    二是介绍近代医药人物。谢师起初通过本草学家赵燏黄,而后经江南名医徐衡之举荐而结识医学界许多师友,他注意搜集资料、陆续写出评价文章。除以上“北京四大名医”外,如赵燏黄(1883—1960)专攻生药学及药物化学,曾留学日本,提倡应用现代科学方法系统研究中药学,被称为一代本草学家,中国生药学先驱;秦伯未(1910—1970)毕生从事中医教育工作,学术见解新颖,用药轻灵平淡,熟悉经典诠释,著作50余部;任应秋(1914—1983)先后讲授《内经》、《医古文》、医学史等课程,主编全国统一教材,著述数千万字,桃李满天下,称为各家学说的奠基人。还有周军声、孟目的、王佩珊、朱颜、金士元、朱晟、尚志钧、丁福保、徐右丞、袁鹤侪、杨浩如、王大鹏、黄胜白、崔万钧等。在谢师笔下栩栩如生,其学术特色得以流传。</DIV>
<DIV>三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谢师为数十位同道之著作撰写跋,而更多的是为新书及时写出评介,先后约有百余篇在报刊发表。笔者也受惠非浅,教益很深。这些都是他在繁忙的诊务之余日积月累而成,文中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跃然纸上,令人敬佩。
    提倡三大治则
    谢师在60年代就对治则进行研究,临证时常在八法基础上,习用扶正培本、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三法。如扶正培本法用于慢性病正气虚弱与久病及肾之虚证和虚实夹杂证,阴阳虚衰者宜益肾填精、补肾荣脑、补肾生髓法,阴液亏损者宜滋阴与食补膏滋法,气血虚弱者宜益气养血法,脾虚者宜补脾法;活血化瘀法用于许多疾病所致的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的血瘀证,如外伤后遗症、疼痛、风证、血证、久病、癥瘕积聚、妇科病等,有止血、生新、理气、软坚、散寒、清热、通经、消肿、渗利、扶正10种祛瘀法,据证应用;清热解毒法用于感染毒邪而致之毒症,温热病和痈疽疔疖疮疡,有清热、泻火、利湿、清暑、祛寒、泻积、解郁解毒及开毒闭、泄血毒、祛痰毒、化瘀毒11法,亦用于热毒及脏腑、癌症等。
    谢师指出上述三法寓举一反三之意,借以法中求法,临证要圆机活法,不可胶柱鼓瑟。治法贵在灵活,又要执持定见,不灵活则难以应万病之机,无定见则难以收施治之效,两者都要以辨证准确为前提。这三大法则的提出,从而在当时中医药界引起共鸣,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说明只有重视实践,才能对学术问题有更深的探求。
     创立脑髓病学
    谢师长期从事临床研究,有丰富的诊治经验,著有《脑髓病论治》(1999年),是他多年专攻此类病症得以总结,从而创立脑髓病新学科。
    他认为脑为髓之海,其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乃先天之精、后天肾精和水谷精微的化生才能保持起充盈,有主思维、记忆、意念、运动、任物五大功能;髓为奇恒之府,有脑髓、脊髓、骨髓之分,其生成与先天、后天之精有密切联系,有养脑、充骨、化血三大功能。其病因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以及饮食、房室、外伤、痰饮、瘀血等,病机有气血失常、阴阳失调、瘀血内阻、痰饮或火热上扰、髓海不足等变化。常见病症有昏迷、中风、癫狂、郁证、百合病、厥脱、头痛、眩晕、痫证、痿证、不寐、失声、多寐、耳鸣耳聋、解颅、痉病、虚劳17种中医病证及16种西医疾病,均从定义、源流、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单验方、食疗、针灸及急救处理等予以论述。主要治法有药物疗法(含醒脑开窍、补肾荣脑、回阳救逆、平肝潜阳、补以气血、活血化瘀、涤痰醒脑、引血上行、消食导滞、通腹泻热、清热解毒、理气解郁12法)及情志、气功、针灸等疗法。从而使这一学科能够突出中医特色,得以迅速发展。
 擅长杂病论治
    谢师对于痹证、神志病、痿证、肿瘤等疑难杂病亦有独特的创新思维,深刻的临证造诣。他认为痹证是指人体营卫气血失调,经络气血为风、寒、湿、热、瘀血、痰浊等病邪闭阻所致,其病因病机为脾胃虚弱、化源亏乏,脾虚失运、水湿内停,气血不足、经脉失养,肝肾不足、筋骨失养,阴阳亏损、寒热有别,他脏虚损、易致痹证六点,主要治法有健脾胃、益气血、补肝肾、调阴阳等。临床要注意祛邪尤重除湿、治痹勿忘外感,散寒每兼温阳、清热酌增养阴,寒热错杂宜通、气血亏虚从补,久病虫类搜剔、顽痹谨守温肾及三要(扶正培本、祛湿健脾、利咽解毒)、四宜(寒痹宜温肾、热痹宜养阴、寒热错杂宜通、久病入络宜活血搜剔)原则,并采用自拟痹证系列药、扶正培本为主治疗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获得良效。
    谢师重视经典著作中的辨证论治方法,如以《内经》五神藏理论指导神志病治疗,即喜笑不控治在心,郁怒过激治在肝,忧思神倦治在脾,悲劳神乱治在肺,惊恐精乱治在肾;采用《伤寒论》中清热滋阴、养血安神的黄连阿胶汤,温阳祛痰、镇惊安神的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和解表里、镇静固涩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以及《金匮要略》中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奔豚汤、半夏厚补汤、栀子豉汤、酸枣仁汤等用于不同类型的神志病,疗效显著。
    此外,谢师研创的电子计算机模拟治疗“痹证”和“颅脑损伤后遗症”的临床经验软件分获1987、1989年度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拓展方药新论
    谢师在方药运用上达到娴熟自如之程度,其理论与实践均赋予新意,且自出机杼。他编写出版的众多药物方剂专著及讲稿,无不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从上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持之以恒,锐意立新。主要有三点:
    一是强调配伍辨证关系。中医辨证论治是互相联系的,方剂配伍用药亦有严谨的规律,如散与收、攻与补、温与清、补气与行气、补血与活血等,均贯串着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临证应抓住主要矛盾,掌握疾病特点,适当组方用药,才能提高疗效。谢师还提倡合理用药,包括炮制、剧毒药、鲜药,提倡煮散、精品饮片、食疗,使之药为医用,节约药材。
    二是主张传统成药新用。中成药的独特疗效使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但如何拓展其新用途,发挥更大的功效,谢师则身体力行:如将外用治喉痹的锡类散改为内服治溃疡性结肠炎;治破伤风的玉真散内服治颜面神经麻痹;治中风的通窍镇痛散与治跌打损伤的七厘散混匀分服治冠心病心绞痛及精神、神经疾病;治小儿急热惊风的万应锭亦可用于成人神志昏迷等。亦推崇用首乌延寿丹治动脉硬化、高脂血症;桂枝茯苓丸治盆腔炎、卵巢囊肿;茯苓指迷丸治慢性淋巴结炎;当归龙荟丸治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防风通圣丸治单纯性肥胖等,均有显著功效。
    三是自拟经效验方。谢师积累的许多经验皆自拟成新方,如治各种郁证的“神复康”;治神经衰弱的“柴胡枣仁汤”;治肝肾阴虚的“补脑益肾冲剂”;治颅脑损伤后遗症的“化瘀通络汤”、“补肾荣脑汤”;治下肢瘫痪的“补肾活血汤”;治脑萎缩、老年痴呆症的“三黑荣脑汤”;治手脚风湿麻痹的“风湿搽剂”;治不孕症的“暖宫促孕汤”等。还有“癫痫宁”、“生血丸”已分别转化为新药,交由药厂生产,获得较大的社会效应。
 强调养生保健
    谢师强调养生保健的重要意义,数十年来写了大量科普文章,并有《漫谈养生》专著出版,他认为养生包括养心、养神、养性、养德、养精、养气、养身等方面。老年养生要做到坚持运动、饮食调养、怡愉乐俗、药物调治、劳逸适度、戒烟少酒;保健要做到饮食适量、睡眠充足、体育锻炼、心胸开朗等。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精力旺盛,健康长寿。
    谢师学习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以锻炼健身,并且自编一套保健按摩操,分为:搓掌、净面、梳发、摩耳、舒眉、擦鼻、按齿、转颈、摇肩、啄手、震胸、拍打、晃腰、俯仰、摆摇、运膝、踢腿、颠颤18节,以按摩头部,活动肩、背、胸、腰和上下肢。整套操连贯圆滑,轻柔舒展,可自上而下练全套,也可选练部分,有调整呼吸、燮理阴阳、无病健身、有病祛病的作用,坚持练操,对于老年人腰腿疼痛、慢性疾病均有改善之效,因此深受群众欢迎。
    另外,谢师对于食疗药补有颇深研究,认为药食同源、辨证配餐、饮食调摄、五味禁忌,应引起必要的重视。
    谢师毕生致力于中医药科学研究工作,其学术贡献很多,绝非本文所能概括,仅以此文抛砖引玉,希望有志之士能对谢师的著作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促进中医药事业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