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礼:学习中医经典著作的几点体会
- 索引:346
- 发布时间:2008-04-17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研读经典 含咀英华
———学习中医经典著作的几点体会
□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苏 礼
我是在中医师承教育的传统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一名普通中医医师。从医的第一天,父亲兼带教老师苏文海先生就谆谆教导说:“‘医之始,本岐黄。’一定要认真学习中医经典著作,熟悉并且精通中医基本理论,打好治病救人的基础。”转眼之间,四十多年过去了,在长期的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中,我对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和应用逐渐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感悟。我认为,以《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基本理论的主体建构,是中医智慧的源泉,是中医的根。中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把这个根留住。
研习《内经》 发煌古义
书成于秦汉之间的《黄帝内经》,既载述着丰富而精辟的医学理论,也蕴含着深邃而超前的医学思想,集中了中医奠基时期的临床经验和学术研究的成果。我认为,《黄帝内经》其实应当是“《岐伯内经》”,或者是“岐伯讲给黄帝的内经”。是岐伯和他的《黄帝内经》,总结了上古以来的医药理论和经验,开创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医学模式,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内经》中许多超前性的论述,为中医临床灵感的获得,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中医学术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但学习《内经》,必须认真研读,潜心体味,方能明其要妙,契其真谛。我曾结合临床实际,对《内经》中许多论述进行了深入研究,做出了全新的理解和诠释。《素问》中“隐曲”一词,注家多有不同注释,学者难以适从。经过对这一问题的认真研究,深入探讨,我认为:“隐曲”一词,其实是一个多义词,其本意是指隐蔽委曲之处,泛指男女二阴部位,以及与这一部位有关的大小便、性机能等。“不得隐曲”、“隐曲不利”、“隐曲之疾”则分别代表了这一部位的某些具体病变,如性机能障碍、大小便不通或不利、疝气等。对“脾喜燥恶湿”之说,一直被看作是脾的一个生理特点。我与洪文旭先生经过多次切磋探讨,一致认为,脾在生理状态下,既不喜燥,也不恶湿;而在病理状态下,脾湿证宜用燥法,脾燥证则宜用湿(润)法。从而使这一经典论述,有了更加合理的解释。“四肢者,诸阳之本也。”语出《黄帝内经素问·阳明脉解篇》,历代医家对其多有阐发,但确切含义,一直没有共识。经过大量的文献资料考证,我认为,脾主四肢,四肢依赖脾胃化生的诸阳之气得以温煦,阳气充则四肢活动有力,阳气衰则四肢活动无力,阳气才应该是四肢活动的根本动力。故“四肢者,诸阳之本也。”一句,其正确的译文应该是:四肢,诸阳是它的根本。对《内经》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如“六合”、“气交”等,我也先后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辨析。所撰写的《一词多义》、《四肢者诸阳之本疏证》、《内经隐曲一词辨析》、《脾喜燥恶湿疏证》等有关《内经》研究的学术论文发表后,获得了中医界的广泛认同,从而使不少疑题,得以冰释,《内经》学说,更加发扬光大。
攻读《伤寒》 崇尚经方
被称之为“医圣”的我国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一书,确立了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的准则,辨证论治环环紧扣,理法方药一线贯穿,是中医理论结合实践 的典范,必须认真研读,加以掌握。早年学医之初,我就把《伤寒》、《金匮》作为主修课目,重点予以攻读。《伤寒论》6篇397条113方,早年都能倒背如流,娓娓道来,如数家珍,直到三、四十年后,仍然大部不忘,用时随手拈来,对临证指导意义极大。我曾对《伤寒杂病论》的版本与流传进行过深入研究,我认为,《伤寒杂病论》能流传到今天,晋太医令王叔和功不可没。唐孙思邈、宋林亿、金成无己、明赵开美,都是传承仲景之学的大功臣。民国间在民间发现的白云阁藏本是《伤寒杂病论》的珍贵古本之一,1980年,在米伯让先生的亲自指导下,我和同仁们一起,自校、自印、自订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200部,分送国内外有关学者和领导,使这一淹没许久的孤本,得以传承和发扬。《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世称经方,我对经方的研究情有独钟。我认为,经方组方精练,配伍严谨,变化灵活,疗效确实,是中医方剂规范化、标准化的圭臬,应当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之方互参互用,合一炉而治。我认为,《伤寒论》主论伤寒,兼及杂病之治;《金匮要略》主论杂病,不离伤寒之法。二书之方剂合而参之,有利于全面掌握和使用经方。1982年,我把自己学习经方的体会写成《经方初探》一文,送请伤寒大家刘渡舟、米伯让二位先生审阅,得到了他们高度的肯定和赞许。此文后来被推荐发表于《广西中医药杂志》,受到广大仲景学说爱好者的好评。为了帮助青年中医学好《伤寒论》,我把自己积累多年的学习笔记和有关讲稿加以整理,分别以《伤寒论》的流传与版本、《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学术成就、《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基本内容、学习伤寒论的方法为题,在《陕西中医药研究》杂志连续发表,受到了国内中医界的广泛关注。
掌握经典 读习写用
我曾应邀在多家中医院校、多种讲习班、研究班讲授中医文献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方剂学等课程,常常有人问我,学习中医经典著作、掌握中医基本理论有什么秘诀?我往往这样回答:掌握经典,其实并没有什么秘诀。要说有,那就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科学求实,勇于创新”四句话,“读、习、写、用”四个字。 <BR>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是张仲景的话,就是要精勤不断地学习和研究前人一切有益的经验和理论,思路和方法。这八个字,重点讲继承。没有继承,何言发展,不站在前人肩头上,又何言超越前人。科学求实、勇于创新是当代人的概括。学习中医经典著作,一定要充分体味其中所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学习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在不断创新中求得发展。 <BR>“读、习、写、用”是我自己总结的学习方法。所谓读,不仅是用眼睛看,还要用口说出,更要用心去理解。中医经典著作中包含有不少名言警句,诸如“上工治未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大毒治病,十去其七”、“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病非不治,未得其术也”等等,都是流传千古的真理。还有经典著作中的药性和方剂,若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下来,自会增长智慧,受用无穷。习是反复的学,也就是温习。中医经典著作大多文辞古奥,寓意深邃,需要反复学习,不断温习,才能把握其要妙,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就是这个意思。写有两个含义,一是记笔记,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记下来,以便随时阅读,即时参考;一是写作,写心得体会,写研究论文。写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升华提高,和别人分享研究成果的过程。往大里说,也是看一个医生能不能影响和促进医学发展的指标之一。中医经典著作撰著和传承的本身,不正也是这样一个写作的过程吗!
学习中医经典著作,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的最终目的,在于发展中医学术,提高临床疗效。所以必须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为用而学,学而为用;读经典,做临床,提疗效,宏学术。所谓学习和掌握中医经典的秘诀,我认为大抵就是如此。 (本文已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2008.3.28日第4版,发表时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