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会:《陕西新一代中医名家奋斗风采》试写稿
- 索引:168
- 发布时间:2007-07-10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奋斗在岐黄道路上的耕读者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郭教礼
岁月在不知不觉中便年复一年的过去了,我也在四年之前自感幸运地作为知名中医者的一员度过了自己的“不惑”之岁,开始了人生奋斗第二阶段的进程。按照圣人之言,“不惑”的内涵太深了,既是趋于成熟的标志,也是重新进发的开始,我以为每一位有志之士都应该在此之际回过头来,将自己的前半生悉心总结一番,以利下一阶段的顺利前进,今应《特色医疗专家奋斗史》编委会之约,特就自己从医二十年来的个人所获总结如下,以了吾愿。
求学历程
我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生在古城西安近郊长安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与其他同时代的人一样,经历了我国人民由饥饿状态向温饱状态转变的历史变化。少时的贫穷培养了自己从小就有艰苦朴素的美德,良好的家教养成了自己礼让为先的习惯,喜欢舞墨的父亲教会了自己笔耕的乐趣,与人为善的母亲坚定了自己“吃亏是福”的铭言。也许是父辈积下的福份,我从七岁上学开始,便一路小跑地奔到了研究生的位置,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整整十八载,越学越聪明,成绩也越来越好,最终在我的母校落下了一个以勤奋而著名的“高材生”的美名,早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发表专业论文,至今仍然成为老师和同学们的相见美谈,这时也是我自己暗自骄傲的缘由。
从一九八0年九月到一九八八年八月,是我自己步入中医行业的求学阶段,不但是自己面壁八年,刻苦攻读祖国医学理论知识而鉴定今生在杏林之中有所作为的八年,同时也是直接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的八年,不能不将此求学经历作以简述。来到咸阳母校的前三年,我们主要系统地学习了中医基础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及西医基础知识等,从而打下了其后从事医学工作的基础。接下来的两年时间,我们又相继系统性地学习了中医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针灸学及西医内科学等临床课程,并进行了系统性的临床实践活动。在陕西中医学院的最后三年中,我以专业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取母校《黄帝内经》研究生,跟随导师傅贞亮教授、董笃一教授研读,并相继随从张登本教授、韩宏志教授、张学文教授、王炳礼教授、杜雨茂教授及乔富渠教授等人临床诊疗,颇多感悟。
当我来到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从事《陕西中医》杂志的编辑工作之后,一边工作,一边四处求教。先后拜于刘锐、黄保中、乔富渠、张振中主任医师门下,尽得其传;1996年开始主编《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学报》及《陕西中医药研究》杂志之后,又特别向全国名家、博士生导师张学文教授、杨世忠教授求学,深得其验,特别是与张学文老师结为师徒关系之后,更是学业大进,如虎添翼!
编撰著述
回顾自己从医从编以来的奋斗历程,如果说我还有一点成绩的话,自以为最值得一叙的应该是十六年来我所总编、主编和参编的72部专著、360余篇专业论文和六十余次大大小小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特别是2006年秋,我独自以陕西张学文中医药研究所所长与《陕西中医药研究》编辑部主任的名义举办了“首届中医名家学术经验研讨峰会”等两次全国性学术盛会,将自己前半生中医事业的奋斗历程推向高峰,得到了包括陕西省原副省长姜信真教授在内的一大批业内外名家的一致赞赏,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与导师张学文教授的亲密合作。
自古以来,几乎所有的文人墨客均将著书立说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所谓“战时立功,盛世立言”。归纳一下我近二十年来的编撰成果,大约可以分为一下六大类:科普著作类,诸如《粮菜瓜果肉食家庭疗法》《糖尿病养生保健150问》等;经典研究类:诸如《类经评注》、《伤寒证候发微》等;名医经验类:诸如《当代中医名家经验集要》、《中国医术名家精华》等;中医世家类:诸如《时振声中医世家经验辑要》等;专病医案类:诸如《心脏病医案》、《温热病医案》等;心理预测类:诸如《中国预测医学》等。虽然这些内容不能代表我自己多年来辛勤耕耘的全部,但基本反映了我的选题特色和工作兴趣,颇有价值及意义。
在学术论文方面,除了以上这些相关内容外,我还特别在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快速取效方法、导师张学文教授治学经验、中医编辑学研究及临床诊疗纪实等方面不断撰写新论文,其中不乏诸多新理论、新见解。在这些论文之中,颇具代表性的文章不少,诸如“中医学家张学文教授的名医之道”、“四步断层法治疗慢性胃炎”、“中医脾胃与肝胆同治”、“中药汤剂快速取效的四大途径”、“医学编辑人员的伦理道德问题”及“中医发展的四大历史阶段”等,均为比较难以撰写的中医战略性学术论文,具有传颂价值。
济世活人
客观地说,在繁扰纷杂的不同行业中,医学,特别是中医是我比较喜欢的专业,换句话说,我对我所从事的中医工作从不言悔,因为我特别喜欢救死扶伤、济世活人。应该说从1980年至今的二十八年,我越来越乐意诊疾治病,普救众生,省内外的众多患者业已成为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从1983年第一次开方自治到现在,经我治疗和治愈的患者数不胜数,涉及内外妇儿各科,然而,投入精力最大的还是消化系统疾病,相继接治了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胆汁反流病、食道炎、慢性结肠炎、乙型肝炎、肝硬化、黄疸梗阻、胆囊炎、胆结石、糖尿病、心肌功血不良、颈椎病、腰痛、水肿、脑供血不良、颜面色斑及月经不调、小儿遗尿等等,由于善用大方重剂,所以收效颇佳,几乎个个有效,尤其是在胃肠疾病的中医治疗方面更是如此,被患者称赞为善于顽疾的“治胃能手”!
从我所诊治过的患者来看,范围也比较广泛,除了省内众多患者之外,还包括河南、山西、甘肃、北京、西宁、湖北、南宁、广州及俄罗斯、新加坡等地的患者。追溯其获得较好疗效的原因,我自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将诊病疗疾作为一个长期的事业来对待,把努力治好每一位患者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其二是将每一位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诊疗精益求精,绝不马虎应付;其三是竭力开动脑筋,不断吸收和总结经验,采取新的独特方法进行治疗,注重创新;其四是在具体处方用药过程中,敢于使用大方和重剂,直中病巢;其五是悉心总结诊疗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上这些,也可以说是我在临床诊疗方面之所以能够赢得病家和同行赞誉的关键原因,值得坚持下去。
相辅为荣
老子有言:大智若愚、上善若水,确实如此。在这个以“和谐”为社会发展主旋律的时代中,只有用最大的爱心去善待每一位都不容易的其他人,重德轻财,品才兼备,才有可能成为大多数人共同拥戴的“完人”。在这方面,我虽非完人,但却始终努力作一位“上善之人”,用一些知我甚深者的话来评价,就是在当今社会上极为难得的“医界全才”。
可能是由于我自己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练就了一支“铁笔”的缘故吧,自1996年以来,我除了完满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还经常应邀为许多陕西中医界杰出人士撰写人物专访稿件,提高他们的社会影响力,间接地发挥了诸葛孔明的辅佐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相关医院,尤其是民营中医单位的快速发展,得到了他们的真诚感激和敬重。
人们常说:送人玫瑰,手中留香。从我1989年第一次辅佐西安性医学疾病医院胡岩院长开始,按照时间顺序,又先后帮助和支持了乾县中医医院张文捷院长、西安中医脑病医院宋虎杰院长、陕西省心脑血管病研究所刘德强博士、陕西亚健康诊疗中心杨震院长、西安中医偏瘫研究所张雪峰所长、陕西康杰医院牛献杰院长、陕西刘氏圈疗研究所刘应凯所长、西安市发射疗法研究会季秦安所长及西安秦华中医门诊部谭吉城主任等十余位中医界著名人士,不但有力地促进了他们各自事业的快速发展,而且也使他们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相约百年。
结束语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这句名言可以说是对我目前心态的真实表述。作为一位有志在中医专业上做一些成绩的人,对前半生的客观总结,目的是为了后半生的人生奋斗更有所为。人生在世,如果不能让自己的生活充实的度过,那么怎么能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国家的培养之情和自己的天地良心!
由于种种原因,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各不相同,因此不可能用同一种模式来要求大家,但是作为自己,一定要在回首过去的时候,不因自己没有作出应有的努力而懊恼万分,也不因终生碌碌无为而辛酸无言。我以为虽然不是社会的宠儿,行业的英才,但却经常为自己有勇有谋、刻苦勤奋、一专多能、生活充实、乐于行善的优点而自豪。今日有幸应北京方面之约,挤出时间将我从事中医工作二十多年来的成绩予以回顾和总结,撰成此文以参编《专家奋斗史》,尽管有失全面,但也不乏意义。文中所述,均以事实为依据,力戒夸张浮言,不妥之处,尚希方家指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