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站点

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

请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登录网站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 医药研究 > 岐黄医苑
0

本会:焦振廉新著《当中医走到今天》出版

  • 索引:161
  • 发布时间:2007-07-02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一路走来路弥长——读《当中医走到今天》

    《当中医走到今天》(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又一本讨论中医的书放在了我的案头。现代科技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势必会引发人们对中医学这门传统科学价值和未来的思考,这无疑是一件好事。这部20多万字的书,从历史、文化与哲学的角度全方位切入,通过作者流畅的文笔,深入浅出地表现了中医学术的深邃内涵,使人读之难以忘怀。
   《当中医走到今天》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对中医基本概念的探讨,其中有不少内容写出了新意,如作者根据历史上不同时期哲学思想的主导将中医分为酝酿、形成、发展、变革四个阶段,并认为,今天的“中医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稳定发展之后,步入了变革的时期。这个过程从中西医汇通学派开始,一直延伸到了当代,虽已经历了上百年的时间,却非但没有结束,甚至不过是刚刚开始。”第二章着重讨论了中医的哲学导向,作者认为:“在那遥远的时代,中国医学曾经在迷惘与困惑中久久徘徊,是因为阴阳五行学说的指点,中国的医学才找到了前进方向,也是因为它们的扶掖,中国的医学才一路走到了今天。早年的医生们曾经欢呼这片为医学带来巨大前景的曙光,后世的医家们则竭尽心力地在阴阳五行的指导下发掘智慧中的奥秘。终于,中国的医学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帮助下取得长足的发展,迅速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哲学是一切学科之父,医学始终是偎依在哲学的身躯旁发生并发展着的,中医学既不可能发生在蒙昧荒蛮的年代,也不可能发生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历史事实。
  作为医学,它必须具有生命学说的铺垫、具有系统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具有实践基础上的对疾病的客观认识、具有与疾病相适应的完备诊疗知识和手段等基本特征,而中医学所涵盖的正是这样一个巨大的系统,一个从实践入手逐渐构建起的多功能大厦。《当中医走到今天》一书,用了四章的篇幅来讨论中医的生命学说、疾病学说、诊断学说、治疗学说,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医学术的精髓,浓笔重彩,是下了大功夫的。构建中医学说的内容虽多,但这四个方面无疑是中医学术系统的主干。抓住了这些,也就抓住了中医学的根基。
  作者对中医理论是很熟悉的,也很善于思考。如关于证候真假的论述,作者指出“未必要以‘真’、‘假’二字来麻烦自己,因为所谓的‘假’恰好是‘真’,是疾病无可争议的真情。无论是‘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无论是‘至虚有盛候’或‘大实有羸状’,都是疾病本质的真实反映,都可以据以进行病情的分析”,而且“临床征象的采集与病机的分析,虽然在过程中有所穿插,毕竟在原则上有所先后,如果前者尚未最终完成,是不能遽定其到底为实为虚、或为寒为热的。既然尚不能确定病机的真实,又怎能先行判断征象何者为‘真’何者为‘假’呢?”像这样的思考,书中很多,是颇值得引起重视和深思的。
  这本书若说是学术著作,不如说是一卷随笔或散文。这并不会影响到它的学术价值,相反会产生一种轻松的感受,让人非读下去不可。如在谈到孟子所谓的“浩然之气”与健康的关系时,作者写:“浩然之气有时代性。封建时代所强调的在今天未必有直接价值,但一定有参考意义。道德修养以及与崇高道德相关的精神正气,无疑对健康或疾病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试想一下,在历来纷繁复杂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如若意志薄弱,或道德卑下,凡事之关于自己名分利益者,心中总有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的,即使是健康之躯,也难保不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往复之中消损了去。反之,如果能有一种坚强的意志,一颗善良的心灵,一股凛凛的正气,即便万事艰难,或能泰然而处之,或奋然而突过之,不孜孜,不汲汲,乐观而达观,病邪之气是不易加害于身的。”从大道理中引申出人格、诠释着健康,娓娓说来,如行云流水,我不禁为这种优雅的笔调击掌。
  《当中医走到今天》的作者,是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的研究员焦振廉先生。透过这本书,仿佛可以看到厚重的陕西历史文化风情和多年的专业工作经历在这位学者身上集结的光环。这是一部不错的书,希望它有更多的读者,尤其是象征我们中医未来的中青年医生和高等院校的学子们。(本文作者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温长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