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站点

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

请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登录网站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 医药研究 > 科普知识
0

苏礼:米伯让先生运用中医中药防治疫病的经验

  • 索引:1065
  • 发布时间:2020-12-08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已故著名中医学家陕西米伯让先生,在中医学术理论研究、文献医史研究、疑难病症研究等诸多方面,均有突出的贡献。在躬身临床实践,运用中医中药防治疫病方面,更有非凡的建树和成果。本文谨就先生多次深入疫区、亲身治疗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等急性传染病的经验,简介如下。

一、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低血压、皮肤及黏膜出血、肾损害为特征,具有发病急骤、传变迅速,死亡率高等特点。上世纪1964、1965、1970年代,该病一度在全国流行,陕西关中、陕南一带更是该病流行的重灾区,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米老多次率队深入周至、户县、兴平、勉县疫区,现场防治、诊疗抢救,挽回了许多患者的生命,获得了大量的临床资料。

米老认为,该病属于中医温病时疫范畴之“温病发斑夹肾虚病”。其主要病机为温热毒邪入侵机体,伏行血脉、三焦,复因新感引动伏邪,干扰经络、脏腑、营卫、气血,致使机体功能严重受损的一种急性疫病。据此,米老借鉴中医卫气营血辨证以及驱邪、扶正、固本的理论,提出了一整套运用中医中药防治流行性出血热的诊疗方案。“痉瘚”是流行性出血热过程中的危重症,米老将其分为“火郁血实热瘚证”、“火郁中焦热瘚证”、“精亏阴伤热瘚证”、“肝风内扰呃逆证”、“正虚邪实蛔瘚证”、“血虚表郁阳邪内陷瘚逆证”、“气脱血瘀寒瘚亡阳证”等七种类型进行辨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资料表明,经先生收治的76例患者中,治愈70例,死亡6例,治愈率达92.1%。而死亡的病例,皆因送医太晚,失去了抢救时机所致。

病案举例:流行性出血热(温毒发斑夹肾虚病,气脱血瘀寒厥证)

张某,男,52岁,农民。发冷发烧5天,病情突然加重。症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烦躁不安,无热恶寒。体温35.5℃,眼险及球结膜明显浮肿,前胸及两腋有鞭笞样出血点,腰痛似折。当日腹泻4次,大便为前一日所进未消化的食物。舌质淡,苔白略黄,脉微。血压80/70毫米汞柱。

西医诊断: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期。

中医诊断:温毒发斑夹肾虚病,气脱血瘀寒厥证。

急用六味回阳饮加葱白(黄附片35克,干姜52克,炙甘草35克,人参17.5克,熟地35克,当归35克,葱白4根)以益气固脱,温中回阳。24小时内连进3剂后,患者自觉舒适,症状明显减轻,四肢转温,泄泻止,脉象明显可触及,血压回升至100/70毫米汞柱。继之,改用当归四逆汤加人参(当归17.5克,桂枝10.5克,杭芍10.5克,炙甘草10.5克,生姜10.5克,大枣4枚,细辛10.5克,木通10.5克,人参7克),3剂。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安全渡过危险期。

二、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各种不同类型钩端螺旋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和猪是两大传染源。该病的特点是早期的败血症、中期的多器官损害、后期的变态反应。重症往见有肺弥漫性出血或肝、肾功能衰竭。上世纪1963——1968年,钩端螺旋体病一度在陕西流行,米老请求组织批准,亲自带领医疗队深入疫情较为严重的汉中地区,运用中医中药防治疫病。疫情期间,医疗队先后收治钩端螺旋体患者657例,治愈650例,死亡7例,治愈率达99.92%。

通过对钩端螺旋体病防治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分析,米老认为,该病属于中医“秋温时疫”。根据此病具有热淫所胜,伤阴耗液的特点,提出分为伏暑、湿温、温燥、温黄、温毒、暑痉6种类型辨证。在治疗方面,始终把握“存津液,保卫气”、扶正祛邪的原则,提出了一整套完整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案。

暑痉证往往出现于端螺旋体病的危重阶段,临床以发热急骤,头项强痛,四肢抽搐,呕吐,神昏为特征。李老将此证分为热伤心营、肝风内动,湿浊遏热,蒙蔽心包两型论治,前者选用用清营汤、羚羊钩藤汤、请瘟败毒饮,配服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以清营凉血,息风解毒;后者酌用藿香正气散(丸)、菖蒲郁金汤,配服苏合香丸,以芳香化浊,和中除湿,解毒开窍。据统计,657例患者中,体温高于37*以上者495例,39*以上者208例,40*以上者44例。经治疗后,退热时间最短1天,最长14天,平均退热时间2.6天。

病案举例:钩体病流感伤寒型(伏暑卫分兼见阳明腑实轻证)

麻某,南信,18岁,工人,住院号9070初诊:突然寒颤高热,头痛,全身痛,微汗,口干,渴不欲饮,大便秘,小便短赤,苔薄白,舌质红,脉象浮滑而数。体温39.7℃,面潮红,结合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血清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查到钩端螺旋体11条/滴。血培养钩端螺旋体阳性。

辨证:伏暑卫分兼见阳明腑实轻证。
治法:辛凉解表兼清气热。
方用银翘散加生石膏28克,知母14克,鲜白茅根70克,1剂。

二诊:服药后热退,头及身痛大见减轻,但在10余小时后体温又上升至38.9℃,尿短赤,大便1次,便干,脉滑数,苔薄白。宜清热解毒,增液通下,服银翘增液汤1剂。

三诊:热退身凉,口仍干渴,大便未解,脉细数,舌红。继服银翘增液汤加生大黄10.5克,芒硝14克。1剂。

四诊:服上方解稀大便2次,口干渴消失,仅腿困力。服竹叶石膏汤善后调理,经观察3天后,痊愈出院。第3周来复查,患者无任何不适。

三、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急性传染病流行于夏秋季,多发生于10岁以下的儿童。其临床症状以发热、头痛、呕吐、嗜睡、烦躁、昏迷为主。重型及暴发性患者,体温往往突然上升至40*C以上,深度昏迷,反复或持续抽搐,常于3~5天内发生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幸存者常有昏迷、肢体拘挛、强直、瘫痪,或失语,耳聋、反应迟钝等后遗症。

196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在陕南一带流行,米老组织并亲率医疗队赴勉县防疫,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撰写《中医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治》一文,对运用中医中药防治该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米老认为,流行性乙型脑炎属于中医暑温、暑风、暑痉、暑瘚等范畴,当按温病学卫气营血的分类方法,进行辨证论治。他将该病的整个过程,分为暑温卫分轻证、卫分重症兼见气营证、气营两燔逆传心包证、湿浊痰热蒙蔽心包证、营血热毒内闭痉瘚证以及内闭外脱证等六型,分别采用祛暑解表,清气凉营,解毒开窍,化痰开窍,泻火解毒、保津救阴,息风开窍,开闭救脱等法,并酌情配用紫雪丹、至宝丹以清热息风、解痉开窍,从而挽救了许多患儿的生命。

病案举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秋温时疫风温证)

朱某,女,15岁,学生。患者于1951年晚秋畏寒头痛,全身酸痛,家人以为外感风寒,先以生姜汤发汗,未果,再服小柴胡汤仍未缓解,又欲服大承气汤未及而见循衣摸床,谵语躁动加剧,无汗,不大便,尿少,颈项强硬脉弦滑洪大。先生认为此乃热毒侵入营血化燥,三焦相火亢极之证,急投请瘟败毒饮加生大黄,凉血散血,养阴清气,泻火解毒。

上药连服三次后便下蛔虫数条,谵妄停止,出现大汗淋漓,神怯懒言。先生认为,此乃正邪抗争,正胜于邪之战汗,即投益气生津之条沙参17.5克,麦冬35克,煎汤频服,并嘱饮大米稀粥、淡面汤养胃气,,调理月余,恢复正常,未留下任何后遗症。

结语: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是本世纪继非典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疫情,是全人类面临的又一次重大劫难。由于中医药的及时介入,目前,新冠肺炎在中国已得到全面控制。但在世界各地,疫情的蔓延仍然不容乐观,而病毒的变异给疫苗的研制又带来新的不确定性。中医运用辨证论治的理论,在防治各种疫病方面,业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相信米伯让先生运用中医中药防治疫病的经验,可以为后新冠肺炎时期,乃至其他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米伯让:中医治疗钩端螺旋体病94例的初步观察,中医杂志1965年第8期
(2)米伯让:中医治疗钩端螺旋体病的认识和防治——附657例临床治疗分析(内部资料,1968年)
(3)米伯让:中医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治(内部资料,1966年)
(4)米伯让:中医对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陕西省中医药研究所内部资料,1976年7月)
(5)米烈汉:中医临床家米伯让,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年第1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