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站点

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

请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登录网站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 会员风采备份
0

冬季养生宜六防

  • 索引:929
  • 发布时间:2013-11-27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文 / 苏礼

    冻疮、感冒、胃病、面瘫 、中风、心梗等,是冬季的常见病、多发病。冬季养生的重点,就是要防止或减少这六种疾病的发生。
    一、防冻疮
    冻疮常发生在手、脚、耳等部位,一般只有红、肿、痛的症状,严重的可能起水泡,甚至溃烂。
 冻疮预防应从秋末冬初开始,容易发生的部位要提早保暖,可在皮肤上涂些油脂,以减少皮肤的散热;要增加手脚的活动量,加速血液循环,鞋子穿得不宜过紧。平时可用冷水洗脸、洗手、洗脚,以增强这些部位的的抗寒能力。
若已发生冻疮,可多按摩手脚以促进血液循环。用生姜15 克,辣椒15克,白萝卜30 克,水煎,洗患处。
冻疮溃烂,可用鸡蛋黄油外涂,每日2~3 次。
    二、防感冒
    感冒容易诱发多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肺炎、肺心病、哮喘及慢性支气管炎等。据报道,老年人肺部感染的死亡率高达36%。
    防感冒首先要加强耐寒锻炼:坚持用冷水洗脸,热水洗脚,以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病力。
大枣10枚、生姜5片煎茶,每晚服用一次,有增强人体抗寒能力,减少感冒及其他疾病的作用。
饮食疗法对预防冬季感冒也很有效,如灵芝粥:将灵芝切成1~3毫米薄片,用水煎后,取汁与大米同煮,或待粥熟后调入灵芝粉5g服食。灵芝含有抗癌效力的多糖体,还含有丰富的锗元素,能加速身体的新陈代谢,延缓细胞的衰老,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三、防胃病
    冬季人体受寒冷刺激后血液中的组织胺增多,胃酸分泌旺盛,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机体抗病力及适应性也随之降低,故胃病容易复发,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冬季要注意胃部保暖,饮食宜选温软、淡素及易于消化的食物为好,并做到少食多餐,忌食生冷,戒除烟酒,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改善胃肠血液循环。
    针灸或按摩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有较好的防治冬季胃肠病的作用。
    四、防面瘫
    面瘫病症不分男女和年龄,冬季最容易出现。
    面瘫的临床表现为,闭不上眼睛,脸部一侧松弛,嘴歪,流口水,流眼泪,眉毛抬不起来,耳后疼痛等。
防止面瘫第一要注意保暖,出门尽量戴口罩;第二开车或坐车时,最好不要摇下车窗;第三,在疲劳之时或洗浴后,不能再受风。
    五、防中风
    大约70%中风患者在冬季发病。冬季气温低,人体受寒冷刺激后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循环外周阻力加大,左心室和脑部负荷加重,引起血压升高,促进血栓形成,导致中风发生。
防中风首先要做好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原发病的治疗;其次是注意及时发现先兆症状,如突发眩晕、剧烈头痛、视物不清、肢体麻木等,应速送医院诊疗。
    冬桑叶和秋菊可清目醒脑降压。用其作枕芯,使人头脑清新,入睡适意,有一定的预防中风的作用。
    六、防心梗
    寒冬是心肌梗塞的发病高峰。人体受寒冷刺激后,血管收缩,血中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液粘稠度增高,易形成血栓,从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诱发心绞痛,重者发生心肌梗塞。
防心梗要注意生活起居。过劳、激动、暴饮暴食、寒冷刺激、用力大便等是心梗的主要诱因,中老年人在寒冬季节要加强户外体育锻炼,重视防寒保暖,避免情绪紧张激动,不要做不能胜任的体力劳动,饮食要节制,要保持大便通畅,室温最好控制在15℃~18℃,以防寒邪侵袭,诱发新病。
    有陈旧性心梗的人,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应用溶栓降脂、扩血管和防治心肌缺血缺氧的药物。有冠心病的人,要随身携带装有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片等药物的保健盒,在疾病发作之初可立即服用。此外,冠心病人每日服用含有人参、丹参、绞股蓝等成分的制剂,或肠溶阿斯匹林片50mg,对预防猝死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