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站点

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

请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登录网站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 新闻中心 > 陕西新闻
0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会科研科普教学工作蓬勃开展

  • 索引:904
  • 发布时间:2013-01-28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被誉为“中华医祖”岐伯是祖国医学的创始人。近年来,研究会先后发起中华医祖岐伯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及保护活动。岐伯研究专业委员会先后组织有关专家远赴庆阳、新密等地考察岐伯有关史事遗迹,查询收集素材,拍摄照片、录像,召开学术会议,建立岐伯医药文化百米长廊,编写出版《联颂岐伯》专著,编辑印行《岐伯医讯》专刊,组织撰写数万字考证论文和音像资料,使“中华医祖是岐伯,岐伯故里在岐山”这一史实,得到国内外中医界人士普遍认同。
    民间医药是中医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2009年2月,民间医药专业委员会会同有关单位,向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316种陕西民间常用中草药品种目录,为省药监局民间常用中草药品种目录批准公布打下良好基础。民间医药专业委员会主委毛水龙主编的《秦岭北麓峪沟口》一书,首次将秦岭北麓山谷以“峪、沟、口”命名,并详细记载了各个“峪、沟、口”中药材资源,出版后受到各界人士高度评价。组织开展全省民间医药人员调查工作,向省中医药管理局、省政协科技文卫委员会提交了全省农村无证中医人员400多名名单;推荐部分草医药人员参与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陕西普查工作。2012年7月,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成立民间中医药工作专家组,研究会副会长魏少阳,有关专家毛水龙、穆毅、肖学忠、焦振廉等被聘为专家组成员。2009年、2011年,民间医药专业委员会先后两次召开全省性民间医药经验交流会,为我省民间医药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
    王焘研究专业委员会自2007年成立以来,在王焘及其《外台秘要方》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经过缜密调研,初步确定我国唐代医学家王焘墓的确切地址,并向有关部门提交了调查报告及建议方案,整修了王焘陵墓。2009年3月,在王焘故里——眉县马家镇举行隆重纪念唐医学文献大师王焘逝世1253周年暨王焘墓碑揭碑仪式。第一届王焘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委刘明德、副主委杨志春撰写的《王焘籍里考与辨析》,阐明了王焘籍里在眉县的观点,在中华医史杂志发表后,获得业内同仁评赞与认可。他们编著的《外台秘要探秘》一书,集中探讨并揭示了《外台秘要方》的理论和方法,2011年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并荣获第二十届中国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四年来,研究会组织广大会员积极参与省科协、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科普活动,在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四年来研究会会员申报、参与各级各类中医药科研课题100余项,撰写、发表有关科研论文5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0余部。生物医药专业委员会配合陕西省药监局开展中药材标本采集制作、标准研究,2010年上报陕西省地方药材标准“苦竹叶”、“沙棘菌芝”2项;专业委员会所在单位获“陕西省中药现代化检测中心”成员单位授牌。会员张小丽、杨智峰等完成的“祛风湿中药镇痛抗炎的药性研究”论文,经研究会推荐,获陕西省第十一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副会长苏礼、副秘书长王怡主编的《中医医案学概论》,是我国第一部中医医案学大学本科选修教材,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
中医药科普教育是研究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四年来,研究会有关专家参与中医药科普活动60余场次,主办、协办各级各类中医药讲习班、研讨班30余班次,参与培训会员及中医药人员1000余人次,为不断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培养中医后继人才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研究会常务理事韩世荣、张争昌、李学武、刘超峰、焦振廉、郑怀林等先后承担陕西省县级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人员培训班、西学中班等教学工作,受到学员好评。
(摘录自杨世兴:陕西省中医药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