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站点

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

请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登录网站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 会员基地 > 会员论坛
0

任娟莉:孙思邈医德思想及现实意义

  • 索引:859
  • 发布时间:2019-05-30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隋唐时代著名的医药学家,有“药王”美誉的孙思邈,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崇高,他在世时就深受百姓景仰,同时也很受皇家看重,唐太宗李世民曾写诗称赞他:“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可见他的地位之高,影响之大,他的传奇故事和嘉言善行一直流传至今。本文 拟从以下方面对孙思邈医德思想及现实意义作以论述,以抛砖引玉。
    1.孙思邈医德
    在祖国医学史上,“苍生大医”层出不穷。如战国时期的扁鹊、汉代的张仲景、唐代的孙思邈、明代的李时珍、清代的王清任等,他们崇高的医德和杰出的医学成就名垂青史,成为医界楷模,“杏林春暖”、“悬壶济世”等赞誉医德高尚的典故家喻户晓千古流传。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药方》中不仅有“大医习业”、“大医精诚”等专论医德的篇章,而且还将它们置于全书正文之首,这在古代医德史上是不多见,其理论框架的特点是学术素质和道德准则的完美结合。精与诚即医术精湛与医德高尚,孙思邈取儒家文化之精华,概出“大医精诚”,其意即人类苍生大医必须做到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否则便不可为医也。一名好的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高尚的医德。精与诚是融为一体,有机结合,密不可分的,精研医术就是医德高尚的一种表现。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明确提出了医生必须恪守的道德准则,成为医学史上医德思想集大成者。孙思邈对医生提出的以“精诚”为要,尊重生命、仁善博爱、一视同仁、勤奋不倦、精求医术、专心敬业、严肃稳重、廉洁勇毅等要求,涵盖了为医者应具备的品格和素质,应该是医务人员必须遵循的基本医德规范。
    孙思邈本人更是身体力行的楷模,因而被推崇为一代医德宗师,其医德学说成为中国后世医生的奉行准则,可与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的《誓言》相媲美。孙思邈的医学伦理思想自诞生以来,在中国的医学发展中,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医务工作者,也塑造了许许多多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优秀医学家,使他们热爱医学、献身医学、精究方术、治病救人、一视同仁、廉洁行医、尊重同道、勇担风险,使优良的医德医风在中华大地上处处体现着道德的真诚和温暖的关怀,孙思邈本人也被世界医学界称之为与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三大医德名人之一。
    孙思邈的高尚医德永垂青史。唐太宗赐他“名魁大医”,宋徽宗封他“妙应真人”,人民群众尊称他为“药王”。千百年来其传奇故事,脍炙人口,颇有趣味,有口皆碑……,药王这个名字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永远闪耀,始终像一颗璀璨的星辰,一通盖世绝伦的丰碑,平凡而亲切。在全国大部地区,都建有大大小小的药王庙。天下崇仰者均来朝拜,奉祀他的神容。近年来,孙思邈的医学和医德思想受到中国医学界乃至世界医学界的日益重视,研究者愈来愈多。以“孙思邈”为关键词在百度网可以搜索到相关网页约584,000篇;在谷歌网可以搜索到约303,000篇相关网页;以“孙思邈医德精神”为关键词在百度网可以搜索到相关网页约13,800篇。在谷歌网可以搜索到相关网页约8,740篇。
    2.《大医习业》
    孙思邈在这篇医论中,精要地阐发了医学教育的基本内容,指出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以及学习中医的正确方法和途径。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专业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2.1 重视中医经典著作和基础理论的学习,为临床实践打下扎实基础
    孙思邈要求习医者要刻苦学习,钻研以《内经》为核心的医学经典著作;系统学习仲景学说及本草学方面的临床基础理论知识;浏览诸家方书以吸取前人经验。《内经》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中医学发展史上所出现的许多著名医学家和不少医学流派,从其学术思想和继承性来说,基本上都是从《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张机(字仲景)在继承了《内经》、《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典籍的基本理论上,编撰而成的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巨著,创立了理、法、方、药比较系统的辨证论治方法,从而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诊断治疗密切地结合起来。自古“医药不分家”,习医者必须熟知常用药物的性味功用、有毒无毒、优劣精粗,乃至药物的炮制、贮藏、煎服、禁忌等,为临证论治方药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广泛浏览古今历代著名医家方书的基础上,学习方剂的组方原则,并掌握君臣佐使、七情合和等配伍方法。对于前人的应用经验,做到灵活地、有选择性地吸收运用,以便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明清时期,许多著名医家的著作也是理法方药俱全,颇多经验之谈,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高等中医专业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古医籍的能力,有选择性地向学生介绍必读的古医籍,指导撰写读书笔记、心得、研究论文等。假如把中医比作一棵大树,中医经典著作和基础理论就是这棵大树的根,只有根底深厚,才能够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2.2涉猎群书,文、史、哲、医,四位一体
    孙思邈认为,要成为一名好医生,除了应该具备丰富医学知识外,还要涉猎群书,熟读诸子百家,乃至天文、地理、历法、气象等文、史、哲方面的知识。因为中医的思维模式是中国古代杰出科学家通过对人与自然规律的探索,而得出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因此,丰富中国古代的文史知识和哲学思想,是打开中医珍贵宝藏的钥匙。可以说,文、史、哲、医,四位一体,反映了中医人才的知识结构。
    3.《大医精诚》
    《大医精诚》是一篇医德专论,它总结了唐以前的优良医德传统,系统地提出了医德规范,是我国医学史上最早的,全面系统论述医德的医学文献,为中医医德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的医德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医学伦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孙思邈强调“精诚兼务,方为大医”。就是说大医必须做到医德与医术高度与完美的结合。该文较为详尽地论述了关于医德修养的两个问题。一是“精”,即技术要精湛,告诫学医的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要掌握全部医道,在诊治上要做到“纤毫勿失”;二是“诚”,即品德高尚。根据孙思邈的要求,要想当好一个医生,先要修心,要在思想上达到一定的境界,要确立“普救含灵之苦”的志向;其次还要修行,医生要把病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一样,不管是昼夜、寒暑、艰险,都要“一心赴救”;还要修善,孙思邈提出医生在救治病人时,对生疮、下痢,体有秽臭的病人不能反感,要有怜悯心。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瑜于此”,济世活人是医生最崇高的责任。孙思邈要求医生在作风上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得炫耀自己,诽谤他人,谋取财物。孙思邈还反对杀生,认为“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孙思邈对于医德的要求,一直被后世医学界所尊崇。
    4.赤诚为医
    孙思邈要求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必须“安神定志”,心怀赤诚,以高度的责任感去“普救含灵之苦”。孙思邈自20岁时医道学成起,就一心一意要用自己的精湛医术为穷苦百姓服务。他一生隐于山林,亲自采制草药,救助人不计其数。凡是没有钱看病的人,他不但不收诊费、药钱,还腾出房子给远道来的病人住,并亲自熬药给病人喝。据《旧唐书·卢照邻传》、《旧唐书·孙思邈传》记载:公元681年,“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染麻风病,在太白山服丹转重,后来到禹州投孙思邈处,卢照邻作《病梨赋》,暗示自己病痛之苦,并向孙思邈请教名医愈疾之道,直到孙思邈去世前,一直为他精心诊治。
    5.不分贵贱
    孙思邈反复强调,做为医生就一定要对人对生命高度尊重和倍加珍惜,须知人命关天和责任重大,决不可草率从事和等闲视之。对待患者,不论是地位高的还是地位低下的,是有钱的还是没有钱的,是年老的还是年幼的,是容貌丑陋的还是容貌漂亮的,是有仇恨的还是亲近的,是外族人甚至外国人还是本国人,都要同等看待,并且要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从而确立了“普同一等”的朴素的医学人道主义原则。
    6.不畏艰险
    孙思邈认为,医生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去救治病人,不得有一丝一毫的患得患失,不能临证退缩。例如出诊时,路途险恶也应该去.且不分白天黑夜,不问天气冷热,甚至把自己的饥渴、疲劳置之度外,全心全意的去救护病人。如果遇到外科疾患有流脓、流血,或腹泻、下痢,甚至有恶臭不能靠近的患者,都不能有不快感,而应尽心诊治。
    只要有人请孙思邈看病,不论三更半夜,还是狂风暴雨,他从不推辞,即使面对臭秽不堪或凶险的传染病,他也一定立刻赶去救治。《千金要方》卷二十三中就记录了在他“莫不……亲自抚养”下治愈60多名麻风病人。麻风病是一种不易治愈的慢性传染病,曾经被人们判为不治之症。古人对此病十分害怕,如果发现有人得了麻风病,就把病人送到远离居住的地方,与人隔绝。孙思邈不怕传染。不顾高龄,亲自看护病人,把各个病人的症状和医疗过程中的情况详细记录下来。他还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三中记载:唐贞观年间,他为了让一个麻疯病人摆脱家务和房事的影响,专门将他带入山中,让病人连服松脂一百天。结果患者因害麻疯病而脱落的胡须、眉毛又生长出来了。他是中国古代亲自治疗麻风患者最多的人。在他数十年的医疗实践中,经治了600余名麻风病人,治愈率达10%,这在1300年前来讲,已经是一个奇迹。孙思邈对麻风病的系统观察和专门性医疗研究,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
    7.严谨周密
    孙思邈教导医者,诊视疾病,要全心全意,来不得半点马虎草率。只有详细地辨明疾病的经络、部位,才能对症下药,从根本上治疗疾病。才能杜绝盲目下药,贻误病情,进而使患者得到很好的治疗,早日康复。
    孙思邈初学医时,家乡一带狂犬病流行,人们不认识也不重视这种疾病的严重性,受染者求他医治,也不知如何处理,每年常有患者死亡。沉痛的事实激励他加倍努力,“自此锐意学之”,全身心地钻研狂犬病医药诊治之法。结果,不仅能治好狂犬病患者,而且疗效良好,远近闻名。《千金要方》卷二十五详细记录了孙思邈对狂犬病的治疗过程,禁忌灸法以及处方几十种。他对狂犬病的治疗及预防皆处于当时世界医学先进行列。
    8.谨言慎行
孙思邈认为,一个品德医术极高的医生的风度,应该做到思想纯正,虚怀自省,看起来庄重大方,气度宽宏,胸襟开阔,不卑不亢。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工作节奏不断加快,人们所接触的事物日益增多,不断地追求更好的生活,这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但是就个人而言,如果欲望难平,过分地追求名利地位,炫耀自己,就会导致纷争不断。为了抬高自己,不择手段地诽谤他人,从而产生许多矛盾,这样既不利于工作,又不利于团结,更不利于治病救人”,因此,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淡泊名利,清静虚为,怡然自得,荣辱皆亡,不仅是修身养性的根本,也是医务工作者在现代社会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制胜法宝。
    9.不图名利
    孙思邈提倡医生对待病人应该不计功利与荣辱,“无欲无求”,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他痛恨那些不顾患者的痛苦死活,收敛钱财、沽名钓誉之辈。孙思邈一生淡于名利,为医清廉,仁爱救人,隋唐两代帝王都欣赏其才干,一再授以高官厚禄,但都被他一一婉言谢绝。当时许多社会知名人士都曾拜他为师,“初唐四杰”之一的著名诗人卢照邻就是其中一个,但他始终不为名利所动,离开家乡,先后到长安以西稍偏南距长安600余里的太白山和长安以南200余里的终南山过了数十年的隐居生活,一生都坚持在民间行医,著书立说。孙思邈去世后,人们将他隐居过的“五台山”改名为“药王山”,并在山上为他建庙塑像,树碑立传。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当地群众都要举行庙会,以经念孙思邈为我国医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庙会时间长达半月之久,前来游览、凭吊的八方来客络绎不绝。
    10.尊重同道
    中国历代医家都强调“苍生大医”必须具备时时处处谦虚谨慎,尊重同行,精求医理,博采众长的品格。孙思邈学识渊博,虚怀若谷,在《千金》两方中不仅吸收和运用了仲景、华佗等几十位名医的医方,还能收集来自民间、少数民族、宗教界、文化名人以及国外传人的许多医方,从中汲取营养。他和当时许多著名人物如佛教律宗创始人释道宣大师、著名医学家甄权、甄立言、谢季卿、司马得逸等长相往来。他认为:医者不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名声,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首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他强烈呼唤医生不可以炫耀、骄傲。对偶然治好了一个病人就趾高气扬,把自己看成是天底下独一无二的人才的浅薄之辈,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并把同行间相互猜忌,彼此拆台的恶劣作风比喻为难以治除的膏肓之疾。孙思邈还列举古代医生相互嫉害的史事,如秦太医令李醯妒贤嫉能,派刺客杀害了在秦国行医的名医秦越人(扁鹊)。以此告诫医林中人,“不得使愚医相嫉,贼人性命,甚可哀伤”。嫉贤妒能,最应鄙弃。正因为孙思邈有如此高尚的情操,所以才能心如止水地精研医学,不断到达一个又一个医学高峰。
    11.用药简廉
    孙思邈重视学习前人的医学成就和吸收外来医学知识,特别是印度医学的长处,同时,花了很大精力,广泛收集民间的验方、草药充实《千金方》的内容。他讲究药物的实际效果,反对滥用贵重药品。为了提高药物疗效,他提倡自采自种和炮炙,讲究药物的贮藏和保管。他还很善于学习外来药物知识。他善于将古方的严谨、经验方的灵活、民间单方秘方的简便和特效,兼而取之,依据具体情况或加减化裁,或单用、联用,提高疗效。如他将张仲景的当归生姜牛肉汤灵活化裁调制出羊肉汤,羊肉当归汤、羊肉杜仲汤等九个方子,分别用于妇女产后虚损各症,扩大使用范围,适应病情变化复杂的需要,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孙思邈在实践中创立了或在其著作中首载许多新方,例如:犀角地黄汤、独活寄生汤、温胆汤、小续命汤、韦茎汤、磁朱丸等、疗效确实,至今为医家喜用。他把自己多年长期积累的珍贵秘方、验方都写了出来,让石匠全都刻在一个六棱形的大石柱上,注明每个药方所治的病症,立在住所路旁,让群众自己照方治疗,不取分文。孙思邈去世后,人们对症查药方,药到病除,十分灵验,治病除疾就像药王在世时一样方便,人们都高兴的把大石柱称为“石大医”。
    12.现实意义
    孙思邈是我国与世界历史上倡导医德规范的第一人,集唐以前医学之大成,开唐以后一代医风,全面承继,系统总结,具体深刻地提出了医德思想体系,在“千金”两方的字里行间都闪耀着其医德思想光辉。特别是在《要方》中开首专列“大医习业”、“大医精诚”等篇章,独具匠心,前无古人,其精辟的论述,深刻的规范,中肯的要求,是古今医者的誓言和准绳,被认为是世界医德典法的起源,最杰出的医德著作,比世界有名的阿拉伯名医迈蒙尼提斯(Maimonides,1135-1208年)的医德《祷文》要早五百余年,可同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的《誓言》相媲美,并且在感觉上更加真实、庄严。
    孙思邈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医德思想,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与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其思想学说放射着绚丽夺目的光芒,不断激励启迪着后人,在当前的经济社会的浪潮中,更具有现实意义。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其意义大大超出了医药卫生界,而成为各行各业一个重要命题。无论哪一行,哪一业,都应该和需要做到孙思邈所要求的“精”与“诚”。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那些在医学的道路上努力攀登的人们,每天救死扶伤的人们,最尊重的依然是生命。孙思邈注重倡导医德,悬壶济世,不分贵贱,一视同仁!这种医者父母心的精神,在当今社会应大力倡导。

(任娟莉,陕西省中医药研究会理事,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