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站点

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

请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登录网站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 会员基地 > 会员论坛
0

孟国栋:内经岐黄整体观与现代科技系统论浅探

  • 索引:791
  • 发布时间:2018-07-12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陕西兴平孟氏中医研究所    孟国栋    713100
     陕西省兴平市中医医院      孟彦荣    713100
    主题词:整体观、系统论。关系分析/中医现代化、中西医和谐、中医理论新架构   
摘要
    回顾二千年前中华医祖岐伯《黄帝内经》中的整体观奠定中医基础理论柱石的史实,总结中华中医药靠它而发展壮大、千年不倒的共识。结合人类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近百年,中医药却失去了发展良机,理论古朴并失去创新,特别是近9年中医药界正掀起重新架构中医基础理论议题。笔者通过探讨《道德经》、《黄帝内经》及现代系统论有关著作,并反复领会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等前辈的教导认识到:现代科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三论的核心系统论和中医基础理论的中心整体观同根同类、互可促解、并可合理地把中西医按不同系统整理解析,分类组合,有机互进,系统论是推动中西医互动和谐统一的最好桥梁。如果中华传统医学引进系统论,将使中医药学走出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它可以促进整体理论进一步深化扩展,并运用系统论中的信息、控制、环境等思想理论整体推进中医药理论现代化,进而引入现代系统论超巨系统的新理念及现代电脑科技,提升中医整体观的全面超前认知水平。
    笔者已逐步在临床上进行常见疾病的整体观加系统论的治疗,实验和理论摸索,决心为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新的体系架构努力实践。本文粗浅地分三个问题,抛砖引玉地从理论上进行专题探讨:一、内经岐黄整体观成就中医基础理论的柱石。二、现代科技系统论与医学发展。三、内经岐黄整体观与现代科技系统论相结合,促进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创新架构。
    一、内经岐黄整体观成就中医基础理论的柱石。
    做为中华医祖的岐伯,为黄帝师,岐黄共著中华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专著《内经》,它总结了上古医学经验,奠定中医理论体系框架、开创天地人三位一体整体观医学模式,它以临床为根,理论为本,形成了一门中华民族的独特医学中医药学科。
    中医整体观是在中医思维的渐成和中医临床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它把天地人的统一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以形象思维和整体思维为主导,有机地结合抽象思维方式,建立起相应的理论框架:  即以五脏为中心,经络为联系的整体观念和以人体为中心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例如《内经》中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与天文气象,《内经》认为人体的功能与宇宙、外界环境具有对立统一性,特别是情志变化与气候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的生理、病理功能,而要研究人体必须研究宇宙大系统与周围环境,这就涉及到天文、地理、气候、社会环境与人际关系和情志等。在运用五行学说作为演绎说理时,必然给五行学说注入新的内容,因而《内经》中的五行概念既保留了原始古朴的内容,又有别于易经哲学中的五行,它将上升为宇宙的自相似规律中的模拟图式。以上仅从五行的演进过程就足以说明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上建立的中医药整体观是多么的深大。而中医另一个重要特点辩证论治则是横断面的即时性整体观,即纵向整体观,因时、因地、因人三因制宜则是中医药的指南,确切地把中医药的整体观与辩证论治两大理论精髓具体化。中医第三个重要特点治未病思想更是整体观在治疗中的直接体现。总而言之,内经岐黄整体观是中医药基础理论核心理论中的核心。中医理论诞生有着它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经验的积累,零碎的资料记载,还不能形成系统的中医理论,但当不同的学科发展超前,特别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思路体系周易被中医先贤慧胆引进,易经理论和人体生理、病理基础上的“天人合一”整体观念成为其合理内核,并共成依存性,上升为系统性与结构性,随之而与易经一理,形成了人体独特的整体观理论体系。整体观思想也逐步形成中医基础理论的柱石,它的确立,从此使中医药学2千多年稳不可摧,立于不倒,中医药学成为世界现唯存的古典传统医学,成为中华民族奉献给全人类的第五大发明。
    二、现代科技系统论与医学发展。
    系统论是现代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横向科学理论,它和信息论、控制论并称科技新三论。系统指被研究客体各种联系的总和,是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组成的具有确定功能的整体,而系统的方法就是将研究对象放在系统形成中去考察研究的方法。系统具备以下三个特征:①、它是相互联系的整体。②、它可以分为若干基本要素,并以一定的结构相联结。③、系统具有确定的功能,并且这是一种不同于各要素本身的总体功能。这三个特征完全附合人体生理的组成。系统论的四原则:①、整体性原则。②、相互联系的原则。③、有序性原则。④、动态原则。它完全适合人体生理功能的各种表现,故现代科技系统论的方法同样是适用人体生命科学最好的研究途径。
    现代医学(西医)是生物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分支,它的基
本理论和实践源自生物学,它是从细胞水平进入到亚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唯物论。经历了由生物学医学模式到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而正式的确立是到了1977年由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恩格尔教授才提出了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近年又有人提出向注重人与自然生态一体化特性生命机理特征,生存环境特性的整体医学模式方向继续发展。主张从宇观、宏观和微观三方面来探讨人体学和人体科学。而系统论无疑是研究这个课题的一把钥匙,微观的问题可用现代物理的量子力学进行研究,而宇宙大系统与人体的关系及周围环境与人体的关系,即人与宇宙(天)大自然这一超巨系统的关系,这方面二千年前的岐黄《内经》的整体观,早有丰富的论述,它无疑和达尔文生态医学同是现代整体医学模式的先驱和基础。
    内经岐黄整体观是以原始人和天系统做为方法论基础和理论基础的,其充分体现了系统的方法,中医整体观的模式属于系统模式的范围的唯象论,它的理论框架天人相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处方和用药等方面都贯穿了系统论的基本观点。但中医学中的系统思想还只是初级原始的,与现代系统论相比,还不完善,所以只有整体观和系统论相结合,互促进,才是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发展的最好图经。
    学习现代科技系统论它的方法是用来解释一个系统分不同层次的结构,且不同层次结构都有它的一套理论方案,在中医和西医的关系等认识问题上,历来很难统一看法。实际中医和西医理论在系统论中是处在不同的层次结构中的,它们之间的质的不同,  中医是处在宏观的象的层面,而西医是处在微观的物质的层次,所以解释与研究方法也应该存在差异,而不是相互否定或对立,只有互相结合,互相补充,才能全面地、客观地、更好地研究好、治疗好共同的对象人。一个系统论就很客观、科学地把中西医关于人体科学的研究和谐统一起来,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各自的努力。
三、内经岐黄整体观与现代科技系统论相结合,促进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创新架构。
    祖国医学岐黄整体观的最可贵之处,就是将自然界(包括生命)作
为一个整体而从宇宙宏观方面进行研究。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它明确地说明,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统一整体,人生天地间,人与天地自然相参这就是内经中朴素的,人类有史来最早的人类学说和人学思想。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曾指出:“我们必须要注意用马列主义哲学指导我们的整个工作,要注意现在已有的苗头的一些很重要的哲学现实,这就是系统论人天观。系统论人天观实际是人与宇宙形成一个超巨系统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有的一些最核心的观点的辩证唯物主义,  自然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等的一个新的补充。”钱老在给上海蔡模晚医生的回信中,在谈到关于人体医学向科学发展的问题时,更明确地提出了:如果系统论用于人体科学的研究,将促进中华传统医学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二千多年前中华医祖岐伯和黄帝带着明显的古代人的天才的自然哲学直觉《自然辩证法》而总结的《黄帝内经》直到今天还保持着古朴的面目,其中有许多内容是我们今天的思维方法所难以理解和认识的。如果我们能用现代科技系统论来研究人与宇宙这个超巨系统的关系,研究人体生命科学的自稳调节体系的本质,并采用现代信息论中的维普、万方、同方数据库,进一步阐明和研究中医整体观基础理论,打破无大变化不创新的现实,必将为祖国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现代化做出贡献。
    2003年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香山会议提出中医药理论重新架构议题以来,全国中医药理论界已形成研讨热潮。  目前我们更应站在历史的、现实的高度。既不盲目崇洋媚外,更不搞民族虚无主义,而是象二千年前中医学引进易经一样,探讨岐黄内经中整体观的科学内涵,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需要尽可能采用各种前沿科技知识,为己所用,把中医药整体观与现代科技系统论紧密结合,并落实到中医药学的理论实践和临床治疗中,攻艰克难,科学发展,经过不断坚持,使祖国中医药学早日成为“唯象中医学”,并整理出新的中医理论架构,让中医药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医疗做出应有的贡献。(孟国栋,中医副主任医师,陕西省中医药研究会岐伯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本文已在陕西省中医药研究会岐伯学术研讨会书面交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