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站点

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

请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登录网站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 会员基地 > 会员论坛
0

郭教礼:试论岐伯医学理论体系的嬗变

  • 索引:742
  • 发布时间:2018-03-14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郭教礼  卢  棣  谢晓丽

    大凡读过《黄帝内经》的人,可能都会被其中博大精深、文简意赅的医学内容所陶醉,她真不愧是中华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医四大经典中的杰出作品;凡是仔细体味过《内经》中君臣问答、穷及医理,旁及天文、地理、音律、人事知识的人,可能也会被居于雷公、伯高、鬼臾区、少俞、少师六臣之首,同时也被黄帝尊称为天师的岐伯的学者风范所深深吸引,他确实是中国历史上、尤其是中国医学历史上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中医理论大家,也同样是《内经》时代众多医学家中的杰出代表。换句话说,一部《黄帝内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岐伯《内经》,一门中国医学,也可以说是一门岐伯医学。
    岐伯作为一代天师,在回答黄帝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用他那丰富的知识,幽深的学问构筑了岐伯医学的理论框架,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治则治法学说等,有效地指导了其后两千余年的中医学术研究和临床医疗实践。在今天来看,其中的不少学说被后人充实了、完善了,有些还被发扬光大了,但也有一些在当时较为成熟的学说却逐渐萎缩了,甚至被舍弃了,这其中的原因何在,笔者试作浅析如下,以便与当代的中医理论研究现状相比较,进而加以完善。
    1  三才体系:何谓“三才”,大家可能并不陌生,它是指自然界所存在的三大系统,即天、地、人体系,其出于易而用于医,《说卦》谓:“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按照岐伯医学的观点,作为一名合格或者优秀的医生,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也就是说必须具备掌握“三才体系”的基本知识,方可达到比较理想的治病效果,确实有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内经》中关于天、地、人的论述,可以说比比皆是,乐此不疲,主要反映在《素问》的“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阴阳应象大论”“六节脏象论”“异法方宜论”“三部九候论”“藏气法时论”及“四时刺逆从论”、《灵枢经》的“根结”“本神”“经水”“四时气”“师传”“海论”“玉版”“通天”“论疾诊尺”“邪客”“卫气行”“九宫八风”及“岁露论”等篇之中。诸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阳气者,若天与日”,《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谓:“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灵枢•通天》亦谓:“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海论》亦谓:“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而《灵枢•邪客》对人体与自然界天地、日月、九州、九窍、四时、五音及六律等的对应关系描述得更为详尽,《素问•灵兰秘典论》对人体脏腑功能与国家君臣作用的对应关系也描述得非常生动和贴切,凡此等等,均为“三才学说”的充分体现。
    与岐伯等先贤相比,我们当今的医者在这方面可谓相去甚远,临诊治病,除了病还是病,研讨医学,除了人还是人,根本没有人是生活在天地之间的宏观理念,而人体发病理应是宇宙、地理、社会及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而言,岐伯医学中的“三才学说”到今天并不是被深化了、光大了,而是由于种种原因被概念化了,对这一学说的日趋萎缩,我们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奈的遗憾!
    2  运气体系:运气学说是祖国医学中最为深奥难明的内容,由于它上关天文,下及地理,中通人事社会,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它以天干定运,地支定气,结合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和六气的流转等情况,预测每年的气候变化规律,用以推断人体易患的疾病,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内经》关于运气学说的论述,集中反映在《素问》的“七篇大论”之中,包括“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微旨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及“至真要大论”之中,分别论述了岁气、南北政、亢害承制、司天、在泉、运气同化及客主加临等的变化情况。为了充分阐明运气学说的有关内容和医学意义,岐伯及鬼臾区等人不惜笔墨,对此进行了非常详细地探讨,指明了运气学说的内在规律,并以此来服务于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
尽管《内经》对运气学说的研究至深至详,然而历经两千年的反复研究,发展到目前,结果却远不如脏象学说那样令人可喜。反而,由于种种主观及客观上的原因,中医界的一般学者对运气的推算、分析和运用已经非常生疏了,甚至完全不懂了,这在某种程度上讲,不能不说又是一大遗憾!
    3  经络体系:应当肯定,经络学说也是岐伯医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尤其是在《灵枢经》之中,对经络问题有着丰富而翔实的论述。对人体而言,脏腑是可以看见的,而经络则是一个完整的网状巨系统,它是由经脉(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络脉(包括大络、浮络、孙络、阴络及阳络)、经筋和皮部等所组成,不易直接观察,而带有很大的神秘性。
    《内经》中有关经络的论述,可以说为数众多,突出反映在《灵枢经》之中。几乎每篇都或多或少地谈及经络的内容,尤其在“经脉”“经别”“经筋”“脉度”“经水”“营卫生会”及“阴阳清浊”等篇,不但详细论述了经脉、络脉、经筋、皮部的循行和特点,而且也开明宗义地指明了经脉的功能,那就是“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络学说是我国古代继“四大发明”之后的又一大发明,长期以来,一直在人们的医疗实践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从临床应用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们对经络实质的认识、对经络理论、内容的掌握似乎远不如岐伯时代。经络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尽管国内外诸多学者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分别从信息论、量子论、神经论、体液论、平衡论及生物分子论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找到了一些有关经络实质的蛛丝马迹,但不庸置疑,其距离真正揭示经络实质还为时太远。在某种程度上讲,我们现今对经络的认识和理解远远不如岐伯等先贤那么心中有数,换句话说,关于经络的问题,我们现在并没有超过古人,甚至在许多方面还出现了一定的倒退的情况。既然大家将“经络”认定为中华民族的“第五大发明”,那么,我们就可以想象它在岐伯时代的炫目盛况。
    剖析一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我们觉得可能因为:岐伯时代存在着为数众多的气功人和特异功能者,民众中也有不少的经络敏感人,经络现象显而易见;在医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针灸、砭治之法盛行,极大地促进了经络学说的广泛应用。现在的情形则不然,随着科学的发展,诊疗方法的多元化,抑制和扰乱了人体的经络功能,因而不但经络敏感人、特异功能人凤毛麟角,就连正常人在接受治疗时,应出现的经络感传现象都日见消退,这就直接影响了人们对经络学说的正确认识,以至于谈及经络,则令人如坠云海,心无定数。
    4  阴阳体系: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高度概括,而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朴素的哲学思想。岐伯医学用它来解释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法和治疗,因而是一种最重要、最基本的说理工具,集中体现在《素问》的“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离合论”“阴阳别论”“金匮真言论”及“阴阳类论”等篇中,而在《灵枢》的“阴阳系日月”“阴阳二十五人”及“卫气行”等篇中也有不少论述。
    阴阳学说之应于人体,突出表现在阴阳应象、取法阴阳、阴阳分布、天人相通及阴阳无限可分等方面,诚如“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之谓。由此可见,早在《内经》时代,人们,尤其是医学家们对阴阳的认识和论述已经相当深刻了,由于其富含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因而至今仍然有效而正确地指导着人们对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病机转归、治则治法及遣方用药的认识。无论人体变化有多么复杂,但总离不开阴阳两纲,治疗用药也应当始终紧扣这个主题,只要抓住了阴阳二字,就等于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诊断和治疗也就不会发生大的差错,因此岐伯医学中的阴阳学说,从古到今均有其旺盛的生命力,必将继续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
    5  脏象体系:脏象的本来意义是指内脏的征象,脏即居藏于体内的脏器,象即可直观感知的自然与人体的各种外在的征象。脏象学说是岐伯医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内在活动与自然界之间的相应关系、五脏六腑与人体四肢百骸相互关联的规律。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本质与现象、生理与病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岐伯在论述脏象时,所涉及的篇目较多,诸如《素问》中的“六节脏象论”“灵兰秘典论”“五脏生成篇”“五脏别论”及“玉机真脏论”等,《灵枢经》中的“本神”“天年”“寿夭刚柔”“邪客”“决气”“肠胃”“邪气脏腑病形”及“大惑论”等,可谓内容丰富、探讨广泛。
    脏象学说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大约有六脏六腑、奇恒之府、脏腑相合、五脏收受、五脏应象、五气所化、脾寄四脏、五脏生成、五神脏、五脏虚实、男精女血及人应天地等,同时也较完整地论述了脏腑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密切依存关系。最为经典的论述,可体现于《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谓:“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脏腑之功尽在其中。《灵枢•决气篇》又谓:“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可以说是形象而又生动地讲清了人体脏腑及气血津液的基本功能。
    鉴于脏象学说是岐伯医学中的核心内容,因此岐伯和黄帝对之反复进行了探讨,做了详尽的论述,这一方面说明当时的医家们对脏象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在医疗实践中对脏象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正因为脏象学说的形成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有丰富、系统的科学内涵,因而至今仍对我们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它也绝对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被淡化,只会越来越得以深化,服务于人们的医疗实践。
    综上所述,笔者仅就《内经》中有关理论体系的嬗变进行了对比性剖析,可以看出,在岐伯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阴阳、脏象、经络、三才及运气学说,有些已被深化和发展了,如阴阳学说及脏象学说;有些却出现了停滞不前的情况,诸如经络学说等;还有些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萎缩和倒退现象,如三才学说及运气学说等,此不能不令我们予以深思。如果能够认真分析其中的内在原因,就可以为我们下一步的合理调整研究方向提供参考。限于水平,不足之处,有待同道指正。

(郭教礼,中医文献研究员,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常务理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