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传统医药
- 索引:692
- 发布时间:2010-12-21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回顾亚洲传统医药的发展,韩国传统医学源自中国传统医学。自古以来,中国对韩国影响至深,从政治、经济到文化,以及十六世纪以前的文字,韩国民众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儒家学说一直被作为日常生活与行为的准则。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韩国的医药市场正从合成药转向天然药,医疗模式从治疗转向预防,传统医药领域再次博得人们青睐。
历史上韩国传统医学就是中医学。自韩国许浚所著《东医宝鉴》问世后,韩国传统医学易名为东医学,日据时期又跟随日本改称为汉(方)医学,如今称为韩医学。
韩国非常重视传统医学,其正规的传统医学高等教育始于1948年,早于中国。在韩国,每省都建有一所韩医药大学,只有成绩位列前0.5%~1%的尖子生才有可能入读韩医药大学。韩国的国民健康保险自1987年开始将韩医药包括其中,保险的支付内容涵盖诊金、针灸、拔罐和浓缩配方颗粒。传统医药支付金额约占国民健康保险总额的5%,但其在全国医药服务中所占的比例却达13%。此点说明了传统医药在韩国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四象(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医学为19世纪末韩国医生李济马创立,在其代表作《东医寿世保元》(1895年)中,参照中国的《黄帝内经》中阴阳二十五型人篇,简化成“四象”,提出了“四维之四象”的论述。先辨象、后辨证是韩医在诊断上的独到之处。药物也依四象加以分类,分成太阳人用药、太阴人用药、少阳人用药、少阴人用药;并在此基础上组成四类方剂,以用于相应之象患者的各种病证。在百花纷呈的传统医药领域,这一流派值得我们中医界认真了解、加强交流。
《东医宝鉴》是韩国最负盛名的用汉语写成的医学巨著。作者许浚是朝鲜王朝时一位著名的医生,汉学造诣很深。该书约有三分之二的内容源于中国的古医书。所有引用的原文均标明出处。该书分为内景篇(内科)、外形篇(外科)、杂病篇、汤液篇(药学)、针灸篇五大部分。作者在学习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与朝鲜传统医药的特色编著成书,在韩医学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赵中振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