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站点

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

请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登录网站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 会员基地 > 会员论坛
0

高少才:解读《黄帝内经》生命观的九大哲学要义

  • 索引:678
  • 发布时间:2017-12-08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中医对于生命的认识,其实也是中国文化对于生命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也有一些譬如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但从根本上来讲,中国的整体文化,包括中医在内,没有关于生命是神造的或者是神赋予的这样一种观念,而是认为生命来源于天地之气,即“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庄子也讲“通天下一气耳”,认为天下万物都是一种“气”,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
    《黄帝内经》, 自西晋之后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最系统的中医理论专著,堪称中国古代生命科学的杰作,至今影响深远,尤其是生命科学领域。 《内经》的生命观不仅是讲求人道,更讲求天道;不仅谈古,而且论今;不仅严人,而且律己;不仅研究疾病,更关注健康与长寿;不仅注重现在,更强调预测未来。如果用唐代医家王冰的话来讲,就是“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征,验之事不忒”,同时,王冰尊称该书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然而,《内经》奥义,诚如子贡所说:“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人,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论语·子张》)。
    笔者认为,源于《内经》中的“九善”提法,则是解读《内经》生命观的九大哲学要义, “九善”提法即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素问·举痛论》);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素问·气交变大论》);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素问·天元纪大论》)。
    天人相应是《内经》理论的出发点, 《内经》认为“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应当是科学研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不知宇宙天体,何知地球物理,不知物质元素,岂知地球生物,所以中医要求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五千多年的中医流派虽各有千秋,但均恪守“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的研究准则,而今科学,论天不论地,天在玄妙之中;论地不论人,地在缥缈之下;论人不论神,形神分离难整合,研究生命的科学如果没有整体观念的指导,很难探到生命奥秘的究竟。因此,《内经》要求“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
    言行一致也是《内经》讨论的重点,《内经》认为“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应该是研究者必备的素质,无论你讲得如何精彩,如果连自己都没有真实的应验和体验都是不行的。因此, 《内经》要求“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善言气者,必彰于物”。
    预知能力则是《内经》提出的更高要求,《内经》认为“善言近者,必知其远”应当是应用研究的最基本目标,如果科学研究总是滞后实践活动,那么也就失去了理论指导实践的意义。因
此,《内经》要求“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
    参考文献
    1 张登本编著.白话通解黄帝内经.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 公司,2000.10.
    2 齐豫生编.四库全书.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12.
    (高少才,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常务理事、青年中医分会主任委员,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实习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