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恒军,郭金:“和”以养生
- 索引:673
- 发布时间:2017-12-07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的目标是延长生命时限和提高生活质量。中医养生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出发,研究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保养身体的原则和方法,从内容上看,涉及了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建、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实用学科。几千年来,中医养生学对于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祖国医药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奇珠。
中医养生文化以“和”为精魂,即茫茫宇宙,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斗则俱损,和则两利。故人类与自然应“和”,人类本身应“和”,每个人的身心也应“和”。中医研究的具体对象,是以活的整体状态的人为中心而扩展的。人具有多种属性,如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情志(心理)属性等,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复杂的、开放的、稳态的系统,即天地人三才一体,和谐统一,中医养生文化所追求的实际上是一种人体生命与自然万物的整体和谐状态,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天人合一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自然界的千变万化必然会直接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人与大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有着物质、能量、信息等方面的交换。《内经》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这种“天人合一”或称“天人相应” 学说,是中医养生文化赖以生成的理论基础,是中医效法自然、顺时养生的理论依据。
中医养生之道贵在顺应自然,与天地协同一体,以和谐平衡为期。顺应自然以养生有两重含义:一是指顺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以护养调摄。即所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 、“因时之序”,顺乎自然界的四季阴阳变化,人才能健康无病。二是指顺乎自然之理。必须认识和掌握人与自然界间的自然规律,按其规律养生,才能有益于健康。就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而言,对人体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四季交替和昼夜晨昏的变更,因此养生也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针对春夏秋冬的气候特征,在精神修养、饮食调摄、生活起居等方面必须顺应四时的生、长、收、藏特点,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春夏顺应生长之气以养阳,秋冬顺应收藏之气以养阴;还要顺应四时气象调养五脏之气,即顺应春季阳气的生发以舒肝气,顺应夏季阳气的旺盛以养心气,顺应秋季阳气的收藏以养肺气,顺应冬季阳气的闭藏以养肾气,维护人和自然的统一,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在此基础上,还要力求“一年之内,春防风,又防寒;夏防暑热,又防因暑而致感寒;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 其次,养生者还应注意昼夜晨昏的调护。一天之中,早晨阳气始生,日中而盛,日暮而收,夜半而藏,每天这种变化与四时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规律完全一致。因此,为了资助阳气的发生,早晨应多开展室外活动,吐故纳新,流通气血,旺盛生机;傍晚日落,阳气开始潜藏,于是要相应减少活动,避免风寒和雾露之气的侵袭。
中医养生正是强调“道法自然”,要顺应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即要顺四时、适环境、调阴阳,以增强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能力,以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正如《灵抠·本神》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二、“形神合一”
“形”指人体的脏腑身形,“神”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有形之精所化,受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共同作用,并受外界影响。“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所附”,人的生理、心理、躯体三者的有机结合,形成“形神一体”。 “形神合一”、“形神共养” 是中医学的生命观,中医学在肯定形体决定精神的同时,又非常重视和强调精神意识反过来作用于形体,对形体健康产生的巨大影响,体现了心理和生理的对立统一、精神和物质的对立统一。人体健康是指形体、精神、心理状态多方面健康而言,即形体无病痛之忧,神思无偏造之苦,身心和谐的生理状态。形与神俱,互存互济,和谐统一,是古人衡量各种养生法度的标准,也是尽终天年的前提,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
“形神共养”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法则,认为不仅要注重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重精神的保养,使得形体健壮,精神充沛,二者相辅相成,从而形体和精神得到均衡的发展,主张“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守神而全形”就是从调神入手,保护和增强心理健康以及形体健康,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同时形体是人体生命存在的基础,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才能产生精神活动和生理功能因此保养形体是非常重要。张景岳云:“形伤则神气为之消,善养生者,可不先养此形以为神明之宅?善治病者,可不先治此形以为兴复之基乎?” 强调神依附形而存在,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衰。养形与养神有密切关系二者不可偏成,要同时进行。“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是在形神合一理论指导下的对立统一规律在养生学中的应用。中医经典著作《内经》的养生理念亦十分重视形体与精神的整体调摄,提倡形神共养,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结合。养形侧重于动,要顺应自然利其形,调摄饮食养其形,运动锻炼强其形,节欲保精固其形;养神侧重于静,要清心寡欲以宁神,怡情益性以畅神,勤于用脑以健神。炼形不忘调神,调神不忘炼形,形动有助于心静,心静亦有益于形动,两者兼顾,相得益彰,是谓:养形以存神,养神以固形。形体强健,精神充沛,身体和精神得到和谐发展,方能“真气从之”,“形与神俱”,“形体不蔽,精神不散”,“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实践证明,保持良好心态是当今社会养生的第一要素。
三、气机和畅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它流行于全身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气的运动,称作“气机”,《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矣;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认为自然界处于升降运动之中,方可生化不息,人体脏腑气机与自然界阴阳消长运动相适应,其气化运动的基本形式亦可以升降出入概括。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都是气升降出入的场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人体脏腑经络功能的发挥、物质的受纳与精微的敷布以及糟粕的排泄等,无不依赖气机的升降出人来完成,如肺之肃降,肝之疏泄,脾之升清,六腑之降浊,经络系统之输布,营卫气血在体内的上下循行等各形式,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实质上都是气的升降出入的具体体现。
气机运动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又是协调平衡各种生理功能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局部来看,并不是每一种生理活动都必须具备升降出人,而是各有侧重,比如肝脾主升,肺胃主降。而从整体来看,则升和降、出和入之间必须协调平衡,升其清阳,降其浊阴,只有升降出入有序,阴阳交泰,气血和畅,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故《素问·六微旨大论》曰:“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远近,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气机亦是中医病机之要钥,机体的各种病理活动或病理变化,实质上都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异常的具体体现,不论是“六淫”所伤,还是“七情”致病,只要人体升降出入的运动发生障碍,人体就要患病,正所谓“百病生于气”。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因此,只有各脏腑相互配合,气血阴阳的正常升降,维持着整体气机的阴平阳秘,使清升浊降,精微得以运化,废物得以排泄,升与降之间,出与入之间,脏腑之间,总是维持着这样一种平衡和谐的关系,达到“气机和畅”,人体才能健康长寿。
四、精气和盈
“精”泛指人体一切营养物质,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人始生,先成精”,精不仅是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而且主宰人体的整个生长、发育、生殖、衰老过程。“夫精者,身之本也”,人的生命根源于先天之精,但又必须依靠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培育,才能不断化气生神,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气“是维护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精微物质,是推动人体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动力,既是物质的代称,也是功能的表现。气在人体有推陈出新、温煦脏腑、防御外邪、固摄精血、转化营养等重要职能。“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气能周流不息,人体则健康无病。现代实验研究亦表明,“气”可能是免疫力形成的物质基础。故气不可耗,不可滞,滞耗则多病。人体内在精气的盛衰,与脾肾功能的强弱密切相关。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神的物质基础,也是健康长寿的根本保障。精气充足,形神得养,则形体健壮而神旺;精气虚衰,形神失养,则形体虚弱。即精充气足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是衰老的原因。只有精气和盈,人体才能保持健康、益寿延年。正如张景岳云:“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
因此,养生之法虽多,总不离精气,精乃健康之基,气乃健康之本,精气和盈,是为生命之要。要想达到精气和盈的状态,就要重视养肾精调脾胃,先后天并重,精气神兼养。肾为先天之本,人体生命活动之根基,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保障,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先天禀赋充足是健康长寿的依据和基础.后天调养得当则是健康长寿得以实现的条件。养先天,重在保养肾精。通过节欲保精、护养真气,也可通过运动保键、食疗补肾、药物调养等方法以保养阴精,使其充盈内守。养后天,重在调养脾胃。脾胃健旺,纳运协调,升降相因,则水谷精微化源充盛,精气血津液充足,不断充养先天,激发脏腑功能,使脏腑形神得养,功能协调,保障正常的生理活动。
中医学养生学正是建立在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上,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人保持“阴平阳秘,精神乃至”的和谐平衡状态,从而达到疾病不发,尽终千年。中医养生,从根本来说就是是一门关于生命自我控制、调节、管理的艺术,在尊重生命规律的前提下,不仅是被动地适应自然和社会的客观环境,而是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达到保养身体、增强体质、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缓衰老乃至延年益寿的目的。狭义意义上的养生,是指社会成员进行的非专业性自我卫生保健活动。当今社会“竞争”、“无序”的矛盾突显,弘扬“和”以养生理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主张在吃、喝、睡、行、思、情等日常生活中,不过分强调某一方面或某一方法的养生作用;强调“和”理念的宏观指导,进一步将中医养生的具体方法贯穿其中。
(史恒军,主任医师,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副会长,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中医科主任)
中医养生文化以“和”为精魂,即茫茫宇宙,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斗则俱损,和则两利。故人类与自然应“和”,人类本身应“和”,每个人的身心也应“和”。中医研究的具体对象,是以活的整体状态的人为中心而扩展的。人具有多种属性,如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情志(心理)属性等,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复杂的、开放的、稳态的系统,即天地人三才一体,和谐统一,中医养生文化所追求的实际上是一种人体生命与自然万物的整体和谐状态,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天人合一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自然界的千变万化必然会直接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人与大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有着物质、能量、信息等方面的交换。《内经》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这种“天人合一”或称“天人相应” 学说,是中医养生文化赖以生成的理论基础,是中医效法自然、顺时养生的理论依据。
中医养生之道贵在顺应自然,与天地协同一体,以和谐平衡为期。顺应自然以养生有两重含义:一是指顺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以护养调摄。即所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 、“因时之序”,顺乎自然界的四季阴阳变化,人才能健康无病。二是指顺乎自然之理。必须认识和掌握人与自然界间的自然规律,按其规律养生,才能有益于健康。就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而言,对人体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四季交替和昼夜晨昏的变更,因此养生也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针对春夏秋冬的气候特征,在精神修养、饮食调摄、生活起居等方面必须顺应四时的生、长、收、藏特点,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春夏顺应生长之气以养阳,秋冬顺应收藏之气以养阴;还要顺应四时气象调养五脏之气,即顺应春季阳气的生发以舒肝气,顺应夏季阳气的旺盛以养心气,顺应秋季阳气的收藏以养肺气,顺应冬季阳气的闭藏以养肾气,维护人和自然的统一,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在此基础上,还要力求“一年之内,春防风,又防寒;夏防暑热,又防因暑而致感寒;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 其次,养生者还应注意昼夜晨昏的调护。一天之中,早晨阳气始生,日中而盛,日暮而收,夜半而藏,每天这种变化与四时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规律完全一致。因此,为了资助阳气的发生,早晨应多开展室外活动,吐故纳新,流通气血,旺盛生机;傍晚日落,阳气开始潜藏,于是要相应减少活动,避免风寒和雾露之气的侵袭。
中医养生正是强调“道法自然”,要顺应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即要顺四时、适环境、调阴阳,以增强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能力,以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正如《灵抠·本神》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二、“形神合一”
“形”指人体的脏腑身形,“神”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有形之精所化,受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共同作用,并受外界影响。“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所附”,人的生理、心理、躯体三者的有机结合,形成“形神一体”。 “形神合一”、“形神共养” 是中医学的生命观,中医学在肯定形体决定精神的同时,又非常重视和强调精神意识反过来作用于形体,对形体健康产生的巨大影响,体现了心理和生理的对立统一、精神和物质的对立统一。人体健康是指形体、精神、心理状态多方面健康而言,即形体无病痛之忧,神思无偏造之苦,身心和谐的生理状态。形与神俱,互存互济,和谐统一,是古人衡量各种养生法度的标准,也是尽终天年的前提,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
“形神共养”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法则,认为不仅要注重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重精神的保养,使得形体健壮,精神充沛,二者相辅相成,从而形体和精神得到均衡的发展,主张“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守神而全形”就是从调神入手,保护和增强心理健康以及形体健康,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同时形体是人体生命存在的基础,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才能产生精神活动和生理功能因此保养形体是非常重要。张景岳云:“形伤则神气为之消,善养生者,可不先养此形以为神明之宅?善治病者,可不先治此形以为兴复之基乎?” 强调神依附形而存在,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衰。养形与养神有密切关系二者不可偏成,要同时进行。“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是在形神合一理论指导下的对立统一规律在养生学中的应用。中医经典著作《内经》的养生理念亦十分重视形体与精神的整体调摄,提倡形神共养,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结合。养形侧重于动,要顺应自然利其形,调摄饮食养其形,运动锻炼强其形,节欲保精固其形;养神侧重于静,要清心寡欲以宁神,怡情益性以畅神,勤于用脑以健神。炼形不忘调神,调神不忘炼形,形动有助于心静,心静亦有益于形动,两者兼顾,相得益彰,是谓:养形以存神,养神以固形。形体强健,精神充沛,身体和精神得到和谐发展,方能“真气从之”,“形与神俱”,“形体不蔽,精神不散”,“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实践证明,保持良好心态是当今社会养生的第一要素。
三、气机和畅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它流行于全身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气的运动,称作“气机”,《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矣;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认为自然界处于升降运动之中,方可生化不息,人体脏腑气机与自然界阴阳消长运动相适应,其气化运动的基本形式亦可以升降出入概括。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都是气升降出入的场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人体脏腑经络功能的发挥、物质的受纳与精微的敷布以及糟粕的排泄等,无不依赖气机的升降出人来完成,如肺之肃降,肝之疏泄,脾之升清,六腑之降浊,经络系统之输布,营卫气血在体内的上下循行等各形式,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实质上都是气的升降出入的具体体现。
气机运动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又是协调平衡各种生理功能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局部来看,并不是每一种生理活动都必须具备升降出人,而是各有侧重,比如肝脾主升,肺胃主降。而从整体来看,则升和降、出和入之间必须协调平衡,升其清阳,降其浊阴,只有升降出入有序,阴阳交泰,气血和畅,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故《素问·六微旨大论》曰:“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远近,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气机亦是中医病机之要钥,机体的各种病理活动或病理变化,实质上都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异常的具体体现,不论是“六淫”所伤,还是“七情”致病,只要人体升降出入的运动发生障碍,人体就要患病,正所谓“百病生于气”。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因此,只有各脏腑相互配合,气血阴阳的正常升降,维持着整体气机的阴平阳秘,使清升浊降,精微得以运化,废物得以排泄,升与降之间,出与入之间,脏腑之间,总是维持着这样一种平衡和谐的关系,达到“气机和畅”,人体才能健康长寿。
四、精气和盈
“精”泛指人体一切营养物质,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人始生,先成精”,精不仅是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而且主宰人体的整个生长、发育、生殖、衰老过程。“夫精者,身之本也”,人的生命根源于先天之精,但又必须依靠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培育,才能不断化气生神,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气“是维护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精微物质,是推动人体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动力,既是物质的代称,也是功能的表现。气在人体有推陈出新、温煦脏腑、防御外邪、固摄精血、转化营养等重要职能。“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气能周流不息,人体则健康无病。现代实验研究亦表明,“气”可能是免疫力形成的物质基础。故气不可耗,不可滞,滞耗则多病。人体内在精气的盛衰,与脾肾功能的强弱密切相关。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神的物质基础,也是健康长寿的根本保障。精气充足,形神得养,则形体健壮而神旺;精气虚衰,形神失养,则形体虚弱。即精充气足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是衰老的原因。只有精气和盈,人体才能保持健康、益寿延年。正如张景岳云:“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
因此,养生之法虽多,总不离精气,精乃健康之基,气乃健康之本,精气和盈,是为生命之要。要想达到精气和盈的状态,就要重视养肾精调脾胃,先后天并重,精气神兼养。肾为先天之本,人体生命活动之根基,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保障,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先天禀赋充足是健康长寿的依据和基础.后天调养得当则是健康长寿得以实现的条件。养先天,重在保养肾精。通过节欲保精、护养真气,也可通过运动保键、食疗补肾、药物调养等方法以保养阴精,使其充盈内守。养后天,重在调养脾胃。脾胃健旺,纳运协调,升降相因,则水谷精微化源充盛,精气血津液充足,不断充养先天,激发脏腑功能,使脏腑形神得养,功能协调,保障正常的生理活动。
中医学养生学正是建立在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上,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人保持“阴平阳秘,精神乃至”的和谐平衡状态,从而达到疾病不发,尽终千年。中医养生,从根本来说就是是一门关于生命自我控制、调节、管理的艺术,在尊重生命规律的前提下,不仅是被动地适应自然和社会的客观环境,而是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达到保养身体、增强体质、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缓衰老乃至延年益寿的目的。狭义意义上的养生,是指社会成员进行的非专业性自我卫生保健活动。当今社会“竞争”、“无序”的矛盾突显,弘扬“和”以养生理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主张在吃、喝、睡、行、思、情等日常生活中,不过分强调某一方面或某一方法的养生作用;强调“和”理念的宏观指导,进一步将中医养生的具体方法贯穿其中。
(史恒军,主任医师,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副会长,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中医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