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国栋:汉唐中医药文化与中华中医药现代化
- 索引:668
- 发布时间:2017-12-07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一.汉唐中医药文化的形成和历史意义
汉代统一后,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得以完成;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在《内经》的基础上确立了辨证施治的法则;西汉的淳于意始纂“诊籍”,为现存最早的病案;王叔和纂《脉经》,为中医脉诊的最早专著:皇甫谧纂《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为针灸学的最早经典;华佗运用“麻沸散”开腹,比l9世纪拿破仑战场运用日本医生华岗青洲麻醉法早1600余年。医史方面,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载述名医事迹,对医学史研究多有借鉴。张骞出使西域,佛教以及西亚的特有物种、朝鲜药物、日本的留学生进入中国,中医的对外交流也日益广泛而深入。
至隋唐时期,杨上善、王冰编纂注释、完善《内经》,承上启下,完整传世;各科临床得以全面发展,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著《外台秘要》,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元丹贡布著《医方四续》,昝殷著《经效产宝》,都成为集大成的传世之作;苏敬的《新修本草》、孟诜的《食疗本草》、陈藏器的《本草拾遗》,标志着药物学的长足发展:刘宋王朝设太医博士、太医助教等,开创了国家医学的先例,唐武德七年设太医署,为世界上最早的医学高等院校。在对外交流方面,医药书籍东传朝鲜、日本、越南,丁香、苏方木、番木鳖、胡椒等传入中国,扩大了中药的种类。
汉唐时期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重要阶段,总结历史经验,继承传统遗产,是中国医药学术发展创新的关键。陕西是科技大省、人才大省,又是汉唐历史的故地,更应在发扬祖国医药文化,继承民族医药遗产方面做出表率。
二.中华中医药现代化的形势和任务
1.百年困惑和干扰,中医药面临全方位的滞后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贤们在与疾病抗争中的过程中创造的,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和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解放前的一百年中,中医药陷入被西方近代科学的冲击和力争生存的艰难局面。在国际上,日本明治维新后,原占79%份额的中医被消灭。在国内,晚清以后国医尽伤。民国时余云岫提出“废止中医论”,致使解放初中医已奄奄一息。见过以后,还有人认为“中医能治病,也不能算科学”,“必须用西医改造中医”。这些思想在中医药界内部也有反映,北京中医药大学96年届毕业生在人才市场自我评价时,92.9%学生认为跟西医院校学生相比,自己不具备优势,98.8%学生认为自己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较弱或一般。在调查中发现,他们中81.8%的学生是第一志愿报考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几年学习之后,绝大多数却对当初选择表示了怀疑。
1998年关于中医医院临床疗效的一项全国性调查结果表明:首先,中药材质量下降并失控,20世纪50年代,绝大多数中药材均属直接采集收购的野生天然药材,至l984年人工种植养殖的中草药已达总量的50%,1998达70%;其次,中医饮片使用率下降,1957年至l980年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使用之为63比37,l995年为35比65;再次,中医医院“西化”倾向日趋严重,按照辨证论治原则使用中药的机会和领域明显减少,中药西制,针丸大量运用;再次,中医临床医生辨证论治水平下降,注重西医诊断而使用中药治疗的情况大量存在。另据近l O年来各方资料表明,随着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在局部地区和某些方面有改进,但总体变化不大。以上情况说明,中医学术的水平在下降,应用领域在缩小,面临着被“西化”的危险。
另一方面,“中西医结合”概念不清,也影响了中医学术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的总目标是正确的,但五十年来,教训多于经验,原因是中医整体层次的形上学和西医细胞层次的形下学的差别,加上中医系统综合研究法和西医还原分析研究法不同,中医和西医的理论、方法的不可通约性,使中西医结合在简单的表面整合中产生许多误区。用置换研究方法来发展中医,用西医管理方法的来要求中医,致使具体管理和总原则、总战略相互脱节,影响正常运作,也是影响中医药发展的外部原因。
2.时代呼唤,中医药急需复兴和现代化
20世纪80年代,“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被写入《宪法》。l985年,中央书记处做出“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中医不能丢”的指示。l 991年,国家把“中西医并重”作为卫生工作总方针之一。这表明中医走出困惑,步入复兴和发展轨道的外部条件已经成熟,关键在于中医药界自身。中医药界如能排除干扰,发奋图强,完全有可能在2l世纪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独具优势的知识产业之一。在国际上,20世纪70年代,单独靠西医承担防病治病的西方传来了“回归自然”、重视传统医药的呼唤。美国出现针灸热,并被纳入保险医疗范围,其后出现中医热,美国的中医院校至2000年已有40所。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已经承认中医的专业地位,德国的中医医院病人很多,疗效得到了公民认可。到2005年,中医药已走进l 62个国家和地区。可以预测,2l世纪的中医药将和西医药在世界各国并存,可望成为全人类共享的医学,中医学术的复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时代已跨入2l世纪,中医药的现代化对它的参与者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一要从思想上牢固树立文化科学多元共荣和谐发展的社会意识,真正自重,理直气壮,奋发向上,二要从理论上即所有医籍文字中把颠倒的文化理念、科学观点和搞乱了的所有中医药学术概念、理论观点加以匡正,真正自立,三要在实践中把中医药的特色落实到方方面面,使新时期中医药文化充分体现出来,真正自强。历史任务的完成,需要一大批有胆有识、立志振兴中医的中坚扛起大旗,带领整个中医药队伍冲锋陷阵,时代呼唤名医,中医渴盼人才,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三.发扬汉唐医风,为中华中医药现代化努力工作
万里之路,起于足下。联系我们所在的兴平实际,更使人感到任重而道远。兴平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腹地,东有汉武帝茂陵、霍去病墓,东北史圣司马迁住过的史村,西有杨玉环墓及黄山宫,东西城塬下有《千金翼方》中记载的药市村。据2005年卫生部门统计,全市现有各类国家集体医院28所,私人城乡医疗单位528所,各类卫生人员1400余名,中西卫生技术人员近干人,CT、B超等先进医疗器械多有配备,常见及疑难病、肝胆胸外科都能救治,医疗条件在省内属中等水平。中医药情况统计显示,国家集体28所大医院中设有中医科的仅占三分之一,私人办528所医疗站使用中草药的不到百分之十,东西城区共有药店27家,售中草药者仅8家。全市仅有一所中医医院,全院职工72人,医师以上技术人员共51人,而中医仅1O人,其中直接从事临床的只有一半多。兴平宣传最多的不孕症、乙肝、乳腺增生、脱发、慢性胃炎等,大部分是纯中药成药套药包治,疗程计价,轻视辨证施治。
中国中医药研究院2005年上半年开始在兴平市中医医院设立临床肝病试点基地,陕西中医药研究院发起的关于孙思邈、岐伯和中医世家研究有较好反响,陕西中医学院在城区两处设立教授常年坐诊点,在中医药界和群众中反映较好。我们作为中医工作者,要宣传祖国医药文化,突出中医学术特色。具体措施如下:l、学习春秋秦汉唐之际的文史哲基础理论,打好坚实的中国文史哲基础;2、钻研中医药四大经典,培实基础理论修养之本;3、钻研中医药各家临床著作,重点选学妇科、胃肠病、疑难病,突出特色医疗;4、以运用中药饮片为主体,旁及针灸、推拿、按摩、导引、熏洗诸法,并采用现代医疗技术和器械,以提高疗效为目标。
(孟国栋,中医副主任医师,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