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凤林:《千金方》对中医外科学的贡献
- 索引:667
- 发布时间:2017-12-07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孙思邈是我国唐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其著作《千金方》不但总结了他自己一生的丰富经验,并且集唐以前我国医药学之大成,被誉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百科全书。他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总结,对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都有精辟的论述。他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堪为万世师表。
在《千金方》中,有关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论述丰富,对中医外科疾病分门别类进行研究和记载,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今天重温《千金方》,我们应当在这方面进行挖掘、整理、学习和研究。本文从四个方面以论述和探讨。
一.在理论上的贡献
有关中医外科疾病,在唐代以前很少有专门书藉记载。孙氏在《千金方》中对外科疾病分门别类进行研究,将各类疮疡、皮肤病、肛周疾病、乳房疾病、瘿瘤、骨瘤、肿瘤、脂瘤、肉瘤、息肉以及虫蛇伤、烧伤、金创、跌打损伤等分类罗列,纲举目明,详细论述了中医外科疾病的防治原理,为后世中医外科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千金方》中,孙思邈将疔疮分为十三种,即麻子疔、石疔、雄疔、火疔、烂疔、蛇眼疔、三十六疔、盐肤疔、刀镰疔、浮沤疔、牛枸疔,并形象的描述了手指甲沟沿的蛇眼疔以及形似气性坏疽的烂疔,不仅为历代医学所沿用,且与现代医学的认识十分相似。
在《千金方》中,孙氏首次将瘿瘤、骨瘤、肿瘤、脂瘤、肉瘤、石瘤、息肉等肿瘤进行了分类诊断,详细描述了恶性肿瘤晚期全身衰竭的症状,并首次记载了“气胸”的诊断方法,即“验透膈法”;治疗上药物疗法与手术疗法相结合,对开放性疮口注意消疮,对腹破肠出行肠洗涤还纳术,对阴囊破溃行缝合术,对骨折行竹编夹裹固定术,对脓肿行火针破壁引流术等,对推进中医外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千金方》中记载了许多常见的皮肤病,其中“浸淫疮”与现代医学湿疹极为相似,指出“疮者初作,亦如肥疮,喜著手足,常相对生,随月生死,痛痒拆裂,春夏秋冬随差剧者是也”,“浸淫疮者,浅搔之蔓进长不止瘙痒者,初如疥,搔之能生汁,相连著是也”,前者相似于手足慢性湿疹,后者颇似亚急性湿疹。孙氏认为“久疥湿疮,浸淫日广,痒不可堪,搔之黄汁出,瘥后复发,”此类描述为唐代以前所仅见。
二.诊断方面的贡献
在《千金方》中,孙氏首次提出将肿瘤进行分类诊断,并将骨瘤、石瘤溃破感染者称为石痈。《千金方》详细记载了恶性肿瘤晚期全身衰竭的证候,“致有漏,令人骨消肉尽,或坚或软,或溃,令人惊悸,寤寐不安,身体瘛缩”,并指出“肉瘤不治,治则杀人”,说明他对恶性肿瘤诊断、治疗预后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千金方》对外科辨脓有独到见解,“凡痈按之大坚者未有脓,半坚者半有脓,当上薄者都有脓”,“候手按之,随手即起者,疮熟也,须针之”。这些论述对后世中医外科的发展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另外,《千金方》首次记载了“气胸”的诊断方法,即“验透膈法”,具体方法为将纸片封贴在胸背部的伤口上,患者自然呼吸,若封纸随呼吸而动,说明已经透膜,便可诊断为“气胸”。此法经后代改造为“竹膜覆盖法”和“蜡烛法”,说明孙思邈对外科疾病诊断是很有贡献的。
《千金方》还记载了孙思邈亲自诊治麻风病的经过。在皮肤养护方面,孙思邈也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指出:“五劳六极血极令人无色泽,精及令人无发,发肤枯落……夺色黧黑、饮食不生肌肤,色无润泽,发白枯稿,唇干口燥,大便涩,身体瘙痒,阴下常湿,黄汗自出,内入皮肤则身体隐疹。”说明皮肤病变跟脏腑功能衰退、阳气日衰、阴亏血少有密切关系。
三.在治疗学上的贡献
孙氏治疗疮痈等感染性疾病的经验非常丰富。他不但总结前人的经验,收集单验秘方699首,还认真学习外国经验等,如用漏芦汤治疗小儿热毒痈疽,赤白丹毒疥疮,用陷肿汤内服外敷治疗骨瘤、石瘤等。另外,孙氏采用血肉有情之品鹿和羊的甲状腺,配用海藻、昆布等药治疗瘿瘤。对一些难治性疾病,他往往用一些巧妙的方法取效。如唐代贞观间一士卒战时背上中箭,入肉四寸,箭镞断在肉中,伤口流脓不止,遍求名医未能取出。后请孙氏诊治,处用瞿麦丸,患者服药后身体越来越瘦,箭头竟不用手术而自出,长三寸有余。对脚气病的治疗,他提出“凡脚气初得者脚弱,使速灸之,并服竹沥汤,灸讫可服八风散,无不瘥者,惟急速治之”。在外治方面,孙氏首创以外用药治疗妇女阴肿、阴痈、阴疮、阴痒等,如治阴中疼痛生疮,用羊脂、杏仁、当归、白芍、川芎等调和,以绵裹纳阴中,治阴下挺出,用川椒、乌头、白及,绵裹纳阴中。孙氏强调临床实际效果,不尚虚谈,“余生平数病痈疽,得效者皆即论之”。孙思邈还介绍了许多亲获“大验”的外治之法。如用“苍耳根茎子烧,酒醋和,夜涂”治疗颜面疔疮。对秽浊之气所致肛门外阴疾患,他善用熏洗之法治之,如“男女阴蚀,用当归、芍药、甘草、蛇床子、地榆煎汤洗,日五次”。他还善用热熨法、桃叶身法、刮痧治法等,对中医外治法有创造性的贡献。在手术疗法方面,《千金方》中记载了“治小儿疣目方,以针及小刀子火目四面,令似自出,莫近水,三日既脓溃根动,自脱落”。另外,对阴囊破溃的缝合术,对骨折的竹编夹裹固定术,对脓肿用火针破壁引流术,对急性尿潴留的葱管导尿术,以及急腹症如肠痈、关格、肠结等,都提出了相应的治法,为后世的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在中医外科预防治疗的贡献
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是孙氏学术的特点之一。孙氏特别重视外科疾病的预防,常告诫人们“勿以康健,便为常然,常需安不忘危,预防诸病也”。主张普及外科医药卫生知识,“使家家自学,人人自晓”。他还提出了预防传染病的“辟瘟法”,包括饮水消毒辟瘟法、空气消毒辟瘟法、皮肤消毒辟瘟法、衣物消毒辟瘟法、口服药物辟瘟法等。他还主张“身数沐浴,务令清洁”,以预防皮肤疮疡的发生。对新生儿期,指出婴儿宜用故衣,勿用新帛,儿衣帛帛特忌厚热,否则可致儿“伤皮肤”,“发杂疮”。“天气和暖无风,令时宜常见风日,否则肌肤脆软,使易中伤”。“择乳母法”提出乳母选择的标准,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对保护婴幼儿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对糖尿病继发染,孙氏亦有较明确的认识,提出消渴与痈疽的关系,告诫人们应警惕消渴病并发痈疽的可能性,并告诫“消渴之人……常需思虑有大痈,当预备痈药以防之”。
以上从理论上、诊断上、治疗上及预防疾病等四个方面,对孙氏《千金方》在中医外科方面的贡献作了初步的探讨。本人认为孙氏总结了唐以前中医外科的理论及临床经验,善于继承,亦善于发扬,《千金方》的学术思想和所载方剂治法,千百年来一直被中医界广泛应用,并流传到国外,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深入研究孙思邈及其著作,对于中医学术发展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赵凤林,中医内科主任医师,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常务理事,现任陕西省凤翔县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