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王三虎《中医抗癌临证新识》
- 索引:558
- 发布时间:2010-01-13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癌症死亡率较高,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巨大杀手,因此研究其防治已成为医学的重要课题。而中医抗癌源远流长,方法众多,在癌症的防治方面就显得尤为突出,王三虎教授从事中医抗癌研究多年,勤于笔耕,善于创新,取得显著成果。王教授原在第四军医大学工作,现任广西柳州市中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兼柳州市中医肿瘤研究所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委员等职。我与他相识多年,知其尊师重道,勤奋好学,并经常往来,互赠著作,因此心灵相通,引为相知。记得他还在渭南中医学校读书时,曾将习作寄给《陕西中医》杂志,后经修改发表,他非常高兴,专程前来感谢。此后在南京读研究生,或在第四军医大学工作,均不断有论文见诸刊物。3年前当他在《中国中医药报》上看到我为谢海洲老师所写的缅怀文章,带着他新出版的《中医抗癌进行时》前来寒舍造访,我们畅所欲言,共话发展。我曾写诗二首,①赠王三虎先生:纪念良师文刚发,见贤思齐访吾家。畅叙多年公私事,诉说久藏心里话。西安柳州治肿瘤,门诊住院重观察。互赠著作表意愿,祝君前途早腾达。②读《中医抗癌进行时》:肿瘤专家王三虎,指导学生出新著。寒热胶结创高论,燥混相混立机枢。妙用经方扶危症,巧施重剂除恶蠹。从痿治疗带癌活,固心脾肾留根住。他嗣后即有诗回赠:读书临床谱华章,文旭老师好榜样。专著叠出义深邃,学问日进术精良。诸子百家根基奠,拜师泰斗国粹扬。毒痈论治消化病,扶危救困功德长。使我甚为感动。
今年5月初,他又将新著《中医抗癌临证新识》及时馈赠,嘱我在业余之时翻阅,如能写个评介最好。该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以“中医新视点丛书”形式推出,共23万字,分医理求新、医术悟新上下两篇,从古籍新研、理论新探、古方新裁、用药心得,以及常见肿瘤的诊治进行论述。我仔细通读一遍,发现该书的确在继承创新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书中突出一个“新”字,使人有视野开阔、耳目一新之感,特向广大读者推荐。并写诗云:五月初夏花争艳,抗癌专著细浏览。精研古籍话感悟,殚思竭虑说观点。遣药组方多心得,知常达变集经验。继承创新是根本,岐黄前景定灿烂。为此从以下几点评介,供同道参考。
精研古籍求新知
中医对于肿瘤的认识由来已久,许多古典医籍均有论述。王教授从源到流,详加考证:中国要比其它国家早一千多年,可谓古代医学之最。至于“瘤”的病名记载,远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后在秦汉的《黄帝内经》中均有涉及;而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则首先进行分类,此后宋代《圣济总录》首次解释其含义。“癌”字则首见于《卫济宝书》(1171),《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对其症状、病性描述较详。
他将其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秦汉奠基、隋唐扩展、宋金元创新,明清深入,从十部医籍探究其与肿瘤的关系,认为《黄帝内经》强调病因为风邪寒邪,病机为寒热搏结与气逆血凝津聚,利用“五逆”为指征判断预后;《金匮要略》提出病因为寒凝,病机为寒热胶结、湿燥相混,善用寒热、润燥、补泻兼施方法治疗,以及不同病证的预后等;《诸病源候论》论外因为风寒,内因为正虚,病机为寒温不调、饮食不化及与脏气搏结而致,用脉象来判断预后;《千金方》中的肿瘤方剂有寒热和补泻并用,善用虫类、毒药、单味药,及灸法、外敷法治疗;《儒门事亲》治疗肿瘤则采用攻邪之汗、吐、下三法与灵活的方药经验;《丹溪心法》则强调肿块、痞块为气血痰食所致,分别采用内服外敷方治疗;《景岳全书》认为痰饮、忧思、劳伤是发病因素,当权衡缓急、视其虚实而用攻补之法,治疗则擅长用灸法是其特点;《外科正宗》对瘿瘤、脏毒、唇茧的认识与诊治有独到的见解;《疡科心得录》对四绝证、肺痿、瘿瘤、积聚的鉴别、诊断、治疗,都有深刻的论述,是当今肿瘤科必读的医籍;而分析《叶天士医案大全》中的149例肿瘤医案,认为病因有饮食劳倦、七情内伤等,病机与气血失调、痰食凝聚有关,治法分理气和肝、温阳化痰、活血化瘀等,配合心理调节,有减轻症状之效果。
同时,王教授还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对古籍中的病名分别加以诠释,如肺痿相当于肺癌,噎膈为食管癌,石痈为恶性肿瘤,翻胃为胃癌,脏毒为直肠癌,唇茧为唇癌,乳岩为乳腺癌等,并附病案佐证,使读者不仅能加深理解经典著作,而且在临床实践方面有所借鉴。
探析医理立新说
王教授在多年来的医疗实践中,通过读经典、做临床的反复探索,认为肿瘤的总体病因为六淫外袭、七情内伤、饮食劳倦等,病机为正虚邪实、脏腑失调、气滞血瘀、痰湿凝聚、毒热内结等。并提出以下新观点:
一是寒热胶结致癌论。寒热错杂是常见病机,而癌症的寒热却是寒热胶结,属于内寒、内热,其显著症状分别是疼痛和发热。证候特点是病程漫长、病证复杂,同时兼见寒象和热象,然多与有形之邪相合,日积月累而成积化毒致癌,表现为肿块坚硬,推之不移,疼痛拒按难忍。基本治则是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也可采用有寒散寒、有热清热的直接疗法,清热解毒、消积散结的间接疗法。若能认识其严重性、持久性,并且分清其部位、比例,以及兼夹证候,立法准确,用药无误,寒热就能渐次化解.
二是燥湿相混致癌论。燥湿相混贯穿于癌症始终,产生原因虽然有内外诸因,也很复杂,但气机升降失常,津液分布不匀却是关键病机。因为一方面脏腑组织缺乏津液的濡润而燥涩,另一方面不能正常敷布的津液则变成痰湿滞留,影响血液运行,日久形成肿块。临床表现比较复杂,有的症状上以湿痰为主,而舌脉上却以阴虚津亏为主,因此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基本治则是滋阴清热、燥湿化痰,代表方有六味地黄汤、麦门冬汤、猪苓汤,特效药为牵牛子。从而达到滋阴清热不助痰,燥湿化痰不伤阴之效果。
三是两大治则与九大治法。即扶正治则包括益气健脾、温肾壮阳、滋阴养血、养阴生津四法;攻邪治则包括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以毒攻毒、化痰散结、散寒止痛五法。分别介绍其应用机理、临床表现、常用药物、药理研究及治疗经验等。
四是一定要把根留住。根是根本,具体有三个方面:留住中医的根,即《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四大经典要认真研读、运用,发挥中医的优势;留住临床的根,就是医德要诚,医术要精,从而取得患者的信任;留住患者的根,即患者的心(精神)、脾(后天之本)、肾(先天之本),使之树立信心,战胜疾病。
另外还有思维拓展、病名比较、攻补有度、预后判断等内容,均有自己深刻的见解,值得临证参考。
积累经验获新悟
该书在临床方面,对呼吸、消化、泌尿生殖、其它系统的13种肿瘤,从其病因病机、证治用药经验、验案举例予以论述,有指导意义。王教授认为:鼻咽癌是外因、内因等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病机是寒热胶结、燥湿相混,由实致虚的过程;症状以流鼻血、耳聋、耳鸣、头痛、复视、面麻、鼻塞、颈部淋巴结转移等为常见;治疗以浊涕腥臭用苍耳子散,鼻衄用清热地黄汤,颈淋巴结肿大用小柴胡汤,放疗后用木棉花汤。肺癌在CT诊断的依据是“胸膜凹陷征”,提示用肺痿来形容是恰如其分的;病因为热,病机为津液耗伤;症状以咳嗽、咯血、胸痛、发热、脉虚数等为常见;治疗分七型,阴虚内热、痰浊上泛用甘草干姜汤,痰热粘滞、气机不利用射干麻黄汤,顽痰壅滞、肺失宣降用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表热内寒、肺气上逆用厚朴麻黄汤,水积肺痿、正虚邪实用泽漆汤,肺肾两虚、摄纳无权用人参蛤蚧汤,气血双亏、阴阳俱虚用炙甘草汤等。
对于病机,他更是分析透彻,如食管癌是癌毒胶固,阴衰阳结,寒热错杂,痰气血瘀,上下不通,本虚标实;胃癌是气机不畅,胃失和降,以致寒热胶结,夹瘀夹痰,难分难解,结聚成块,盘踞胃脘而成;肝癌的产生,长期气机郁滞为内因,湿浊之邪是外因,脾胃受伤,湿从内生,日久化热成毒,湿热毒邪熏灼肝胆,以致气滞血瘀成积;结肠癌是湿热相合,寒热胶结,毒邪壅盛,气血凝滞而成;宫颈癌是风寒湿邪外侵,肝郁脾湿内生,与气滞、瘀血、湿毒胶结,以致化热伤阴,燥湿相混,阴损及阳,血败肉腐而成;乳腺癌以痰气交阻、化热成毒为主要病机。所有这些论述,洵为经验有得之谈。
熟悉药效创新方
该书列举古方11首,食疗、常用药物62种,对其化裁应用独具匠心,多为临床实践之心得。如小柴胡汤适于肝胆胰胃等部位的恶性肿瘤以及化疗、介入所致的恶心呕吐、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胸胁腹痛、发热不退等;泽泻汤适于脑部肿瘤所致的眩晕症状;温胆汤适于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及术后复发;当归贝母苦参丸适于妇科及泌尿系统肿瘤的治疗。而药物中人参的抗癌作用不可忽视,以5~30g不等,入汤剂为主;蛤蚧用于肺癌所致咳嗽气喘有特效;猪苓可以解癌毒而利水,适于恶性胸腹水;土贝母解毒利痰,适于乳腺癌;冬凌草清热解毒、杀菌消炎,适于口咽肿痛及食管癌;石见穿清热解毒、活血消肿,适于消化系统肿瘤等。另如在石类药运用方面,以青礞石治疗脑瘤,海浮石治疗肺癌,鹅管石治疗食管癌,花蕊石治疗肝癌,紫石英治疗宫颈癌等,皆有深刻体会。
由于他对药物效能非常熟悉,所以遣药组方得心应手,并自拟了不少新方剂:如治鼻咽癌的木棉花汤(木棉花、玄参、海浮石、辛夷、牛蒡子、柴胡、黄芩、甘草);治肺癌的海白冬合汤(海浮石、百合、麦冬、白英、山慈菇、土贝母、杏仁、半夏、陈皮、鳖甲、紫菀、款冬花、甘草);治食管癌的全通汤(石见穿、冬凌草、威灵仙、人参、肉苁蓉、当归、栀子、生姜、枇杷叶、降香、代赭石、瓜蒌、竹茹);治胃癌的清热地黄汤(水牛角、生地黄、牡丹皮、赤芍、仙鹤草、白茅根、槐花、黄芩、石见穿、地榆、藕节炭、代赭石);治肝癌的软肝利胆汤(柴胡、黄芩、半夏、红参、田基黄、垂盆草、鳖甲、丹参、夏枯草、生牡蛎、山慈姑、土贝母、延胡索、姜黄、甘草);治白血病的三草牛角汤(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紫草、水牛角、生地黄、天麻、白芍、半夏、黄连、枳实、竹茹、天花粉、栀子、天冬、大青叶、龙葵、甘草)等。这些方剂均经过临床验证,取得显著效果。
总之,该书内容丰富,是作者长期从事中医肿瘤诊疗工作,在探讨理论方面的创新观点,在配伍用药方面的经验总结,值得广大临床工作者阅读,从而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为患者健康服务!
今年5月初,他又将新著《中医抗癌临证新识》及时馈赠,嘱我在业余之时翻阅,如能写个评介最好。该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以“中医新视点丛书”形式推出,共23万字,分医理求新、医术悟新上下两篇,从古籍新研、理论新探、古方新裁、用药心得,以及常见肿瘤的诊治进行论述。我仔细通读一遍,发现该书的确在继承创新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书中突出一个“新”字,使人有视野开阔、耳目一新之感,特向广大读者推荐。并写诗云:五月初夏花争艳,抗癌专著细浏览。精研古籍话感悟,殚思竭虑说观点。遣药组方多心得,知常达变集经验。继承创新是根本,岐黄前景定灿烂。为此从以下几点评介,供同道参考。
精研古籍求新知
中医对于肿瘤的认识由来已久,许多古典医籍均有论述。王教授从源到流,详加考证:中国要比其它国家早一千多年,可谓古代医学之最。至于“瘤”的病名记载,远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后在秦汉的《黄帝内经》中均有涉及;而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则首先进行分类,此后宋代《圣济总录》首次解释其含义。“癌”字则首见于《卫济宝书》(1171),《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对其症状、病性描述较详。
他将其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秦汉奠基、隋唐扩展、宋金元创新,明清深入,从十部医籍探究其与肿瘤的关系,认为《黄帝内经》强调病因为风邪寒邪,病机为寒热搏结与气逆血凝津聚,利用“五逆”为指征判断预后;《金匮要略》提出病因为寒凝,病机为寒热胶结、湿燥相混,善用寒热、润燥、补泻兼施方法治疗,以及不同病证的预后等;《诸病源候论》论外因为风寒,内因为正虚,病机为寒温不调、饮食不化及与脏气搏结而致,用脉象来判断预后;《千金方》中的肿瘤方剂有寒热和补泻并用,善用虫类、毒药、单味药,及灸法、外敷法治疗;《儒门事亲》治疗肿瘤则采用攻邪之汗、吐、下三法与灵活的方药经验;《丹溪心法》则强调肿块、痞块为气血痰食所致,分别采用内服外敷方治疗;《景岳全书》认为痰饮、忧思、劳伤是发病因素,当权衡缓急、视其虚实而用攻补之法,治疗则擅长用灸法是其特点;《外科正宗》对瘿瘤、脏毒、唇茧的认识与诊治有独到的见解;《疡科心得录》对四绝证、肺痿、瘿瘤、积聚的鉴别、诊断、治疗,都有深刻的论述,是当今肿瘤科必读的医籍;而分析《叶天士医案大全》中的149例肿瘤医案,认为病因有饮食劳倦、七情内伤等,病机与气血失调、痰食凝聚有关,治法分理气和肝、温阳化痰、活血化瘀等,配合心理调节,有减轻症状之效果。
同时,王教授还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对古籍中的病名分别加以诠释,如肺痿相当于肺癌,噎膈为食管癌,石痈为恶性肿瘤,翻胃为胃癌,脏毒为直肠癌,唇茧为唇癌,乳岩为乳腺癌等,并附病案佐证,使读者不仅能加深理解经典著作,而且在临床实践方面有所借鉴。
探析医理立新说
王教授在多年来的医疗实践中,通过读经典、做临床的反复探索,认为肿瘤的总体病因为六淫外袭、七情内伤、饮食劳倦等,病机为正虚邪实、脏腑失调、气滞血瘀、痰湿凝聚、毒热内结等。并提出以下新观点:
一是寒热胶结致癌论。寒热错杂是常见病机,而癌症的寒热却是寒热胶结,属于内寒、内热,其显著症状分别是疼痛和发热。证候特点是病程漫长、病证复杂,同时兼见寒象和热象,然多与有形之邪相合,日积月累而成积化毒致癌,表现为肿块坚硬,推之不移,疼痛拒按难忍。基本治则是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也可采用有寒散寒、有热清热的直接疗法,清热解毒、消积散结的间接疗法。若能认识其严重性、持久性,并且分清其部位、比例,以及兼夹证候,立法准确,用药无误,寒热就能渐次化解.
二是燥湿相混致癌论。燥湿相混贯穿于癌症始终,产生原因虽然有内外诸因,也很复杂,但气机升降失常,津液分布不匀却是关键病机。因为一方面脏腑组织缺乏津液的濡润而燥涩,另一方面不能正常敷布的津液则变成痰湿滞留,影响血液运行,日久形成肿块。临床表现比较复杂,有的症状上以湿痰为主,而舌脉上却以阴虚津亏为主,因此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基本治则是滋阴清热、燥湿化痰,代表方有六味地黄汤、麦门冬汤、猪苓汤,特效药为牵牛子。从而达到滋阴清热不助痰,燥湿化痰不伤阴之效果。
三是两大治则与九大治法。即扶正治则包括益气健脾、温肾壮阳、滋阴养血、养阴生津四法;攻邪治则包括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以毒攻毒、化痰散结、散寒止痛五法。分别介绍其应用机理、临床表现、常用药物、药理研究及治疗经验等。
四是一定要把根留住。根是根本,具体有三个方面:留住中医的根,即《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四大经典要认真研读、运用,发挥中医的优势;留住临床的根,就是医德要诚,医术要精,从而取得患者的信任;留住患者的根,即患者的心(精神)、脾(后天之本)、肾(先天之本),使之树立信心,战胜疾病。
另外还有思维拓展、病名比较、攻补有度、预后判断等内容,均有自己深刻的见解,值得临证参考。
积累经验获新悟
该书在临床方面,对呼吸、消化、泌尿生殖、其它系统的13种肿瘤,从其病因病机、证治用药经验、验案举例予以论述,有指导意义。王教授认为:鼻咽癌是外因、内因等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病机是寒热胶结、燥湿相混,由实致虚的过程;症状以流鼻血、耳聋、耳鸣、头痛、复视、面麻、鼻塞、颈部淋巴结转移等为常见;治疗以浊涕腥臭用苍耳子散,鼻衄用清热地黄汤,颈淋巴结肿大用小柴胡汤,放疗后用木棉花汤。肺癌在CT诊断的依据是“胸膜凹陷征”,提示用肺痿来形容是恰如其分的;病因为热,病机为津液耗伤;症状以咳嗽、咯血、胸痛、发热、脉虚数等为常见;治疗分七型,阴虚内热、痰浊上泛用甘草干姜汤,痰热粘滞、气机不利用射干麻黄汤,顽痰壅滞、肺失宣降用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表热内寒、肺气上逆用厚朴麻黄汤,水积肺痿、正虚邪实用泽漆汤,肺肾两虚、摄纳无权用人参蛤蚧汤,气血双亏、阴阳俱虚用炙甘草汤等。
对于病机,他更是分析透彻,如食管癌是癌毒胶固,阴衰阳结,寒热错杂,痰气血瘀,上下不通,本虚标实;胃癌是气机不畅,胃失和降,以致寒热胶结,夹瘀夹痰,难分难解,结聚成块,盘踞胃脘而成;肝癌的产生,长期气机郁滞为内因,湿浊之邪是外因,脾胃受伤,湿从内生,日久化热成毒,湿热毒邪熏灼肝胆,以致气滞血瘀成积;结肠癌是湿热相合,寒热胶结,毒邪壅盛,气血凝滞而成;宫颈癌是风寒湿邪外侵,肝郁脾湿内生,与气滞、瘀血、湿毒胶结,以致化热伤阴,燥湿相混,阴损及阳,血败肉腐而成;乳腺癌以痰气交阻、化热成毒为主要病机。所有这些论述,洵为经验有得之谈。
熟悉药效创新方
该书列举古方11首,食疗、常用药物62种,对其化裁应用独具匠心,多为临床实践之心得。如小柴胡汤适于肝胆胰胃等部位的恶性肿瘤以及化疗、介入所致的恶心呕吐、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胸胁腹痛、发热不退等;泽泻汤适于脑部肿瘤所致的眩晕症状;温胆汤适于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及术后复发;当归贝母苦参丸适于妇科及泌尿系统肿瘤的治疗。而药物中人参的抗癌作用不可忽视,以5~30g不等,入汤剂为主;蛤蚧用于肺癌所致咳嗽气喘有特效;猪苓可以解癌毒而利水,适于恶性胸腹水;土贝母解毒利痰,适于乳腺癌;冬凌草清热解毒、杀菌消炎,适于口咽肿痛及食管癌;石见穿清热解毒、活血消肿,适于消化系统肿瘤等。另如在石类药运用方面,以青礞石治疗脑瘤,海浮石治疗肺癌,鹅管石治疗食管癌,花蕊石治疗肝癌,紫石英治疗宫颈癌等,皆有深刻体会。
由于他对药物效能非常熟悉,所以遣药组方得心应手,并自拟了不少新方剂:如治鼻咽癌的木棉花汤(木棉花、玄参、海浮石、辛夷、牛蒡子、柴胡、黄芩、甘草);治肺癌的海白冬合汤(海浮石、百合、麦冬、白英、山慈菇、土贝母、杏仁、半夏、陈皮、鳖甲、紫菀、款冬花、甘草);治食管癌的全通汤(石见穿、冬凌草、威灵仙、人参、肉苁蓉、当归、栀子、生姜、枇杷叶、降香、代赭石、瓜蒌、竹茹);治胃癌的清热地黄汤(水牛角、生地黄、牡丹皮、赤芍、仙鹤草、白茅根、槐花、黄芩、石见穿、地榆、藕节炭、代赭石);治肝癌的软肝利胆汤(柴胡、黄芩、半夏、红参、田基黄、垂盆草、鳖甲、丹参、夏枯草、生牡蛎、山慈姑、土贝母、延胡索、姜黄、甘草);治白血病的三草牛角汤(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紫草、水牛角、生地黄、天麻、白芍、半夏、黄连、枳实、竹茹、天花粉、栀子、天冬、大青叶、龙葵、甘草)等。这些方剂均经过临床验证,取得显著效果。
总之,该书内容丰富,是作者长期从事中医肿瘤诊疗工作,在探讨理论方面的创新观点,在配伍用药方面的经验总结,值得广大临床工作者阅读,从而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为患者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