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富华《中医中药角药研究》评介
- 索引:546
- 发布时间:2009-12-16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角药配伍 相得益彰——朱富华《中医中药角药研究》评介
洪文旭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中药配伍是通过临床处方用药来实现的,而处方用药则有君臣佐使及七方之制。近年来,由于对中药的研究更加深入,名医用药经验的日益成熟,就有单味药、对药及复方药的专著问世,这无疑对中药配伍技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我院朱富华主任医师等同心协力,独辟蹊径,从三味药物配伍入手,提出“角药”新观点,撰写《中医中药角药研究——名医名方验方组药配伍技巧》一书,最近由陕西出版集团、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30万字,分为角药的概念和意义、历代医家对角药的认识和贡献、现代名老中医运用角药经验、角药配伍机制和作用、角药与病证的相关性、名方角药、验方角药等七章,系统阐述角药的概念、源流及古今名医运用经验,深入探讨角药的配伍机制和原则,可谓“集药物配伍之精华,明中药角药之真谛。”由于笔者承担本书审稿工作,该书出版后又能先睹为快。通览全书之后,感到从源到流、从药到方,均有全面地论述,而且是一部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的专著,因此有必要向广大读者推荐,特从如下三点予以评介:
观点新颖
对于角药,该书提出明确的概念:角药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前提,以中药气味、性能、七情为配伍原则,三种药物联合使用,系统配伍,独立成方,在方剂中起主要或辅助作用,以达到增效减毒之目的。角药配伍,如三足鼎立,互为犄角,若果运用得当,犹如集团作战,力量更加强大,范围更加广泛,作用不可忽视。而角药的判定应具备以下条件:在方剂中三药同时使用,有机组合;三药具有相须相使、相反相成之关系;三药合用具有协同性、叠加性。
该书认为:东汉医学家张仲景为角药的形成和应用首开先河,揭示了角药的内涵,创立了许多经方,扩大了应用范围,取得了显著疗效。金元时期李东垣的甘温除热、益气升阳法代表方剂中都存在角药的配伍,体现其脾胃学说的观点;张子和的泻下逐水法中不乏角药的应用,阐发其以通为用治“三邪”的观点。明清时期温病学科的形成,创立了四分、三焦辨证,而辛凉、养阴、清暑、化湿的许多方剂中均有相须相使的角药出现。以上在角药的应用和发展方面,都程度不同地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随着近代中医药学术的不断创新,角药常用于治疗心脏病、糖尿病、消化病、咳嗽、外感及降脂、降酶、抗癌、利尿等疾病之中,从而使角药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配伍科学
角药的配伍机制有同类相须(相同性质的药物配合)、异类相使(性能虽异但有协同互补作用)、相对关系(有阴阳、气血、脏腑、升降、散收、寒热、润燥、生克、行守、表里、攻补11类配伍)、药物气味(根据四气五味制方)、减毒(制约毒性,减少或消除不良反应)、归经(引导其直达病所,选择性发挥作用)、系统配伍(合用产生系统新的效果)、病机配伍(根据疾病变化和规律用药,含有治未病的意义)等8类配伍形式,并举例说明其配伍功效,如消食之三仙(山楂、麦芽、神曲)、化痰之三子养亲汤、泻火之三黄汤、补气之生脉散等,属于同类相须;三仁汤则属于异类相使;丹参饮属于气血配伍;导赤散属于脏腑配伍;大黄附子汤属于寒热配伍;桂枝汤属于系统配伍等,但就每一具体角药而言,可能存在多种形式。</DIV>
角药的配伍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科学的组合,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但须针对不同症、证、病而采取相应的角药配伍。通过合理的伍用,其目的可归纳为增强疗效、相互辅助、相互制约、减毒消副几个方面,最终达到增效减毒之结果。
经验荟萃
该书用大量篇幅对现代名医运用角药、名方角药、验方角药进行了论述,可谓内容丰富,经验荟萃。如21位名医经验中有姜良铎用黄连、吴萸、石斛治疗胃脘痛;焦树德用丹参、檀香、砂仁治疗慢性胃病;陈可冀用红参、三七、延胡索治疗胸痹;张学文用丹参、川芎、赤芍治疗中风;雷忠义用三七、陈皮、丹参治疗心脏病;我的老师谢海洲用仙鹤草、连翘、何首乌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刘惠民用麻黄、生石膏、淮山药治疗感冒等,均为经验有得之谈,可以师法。
名方角药有15类133组,验方角药有16类130组,分为解表、泻下、和解、清热、温里、补益、固涩、安神、理气、理血、祛风、祛湿、祛痰、消导、驱虫与治燥、涌吐几类,涉及的263组角药,均有实用价值。如名方中的麻黄汤、川芎茶调散、桑菊饮、苍耳子散、承气汤、四逆散、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泻心汤、戊己丸、当归生姜羊肉汤、四君子汤、玉屏风散、甘麦大枣汤、瓜蒌薤白白酒汤、升降散、橘皮竹茹汤、下瘀血汤、半夏天麻白术汤、茵陈蒿汤等,均按用量、功效、主治、伍用机理、应用与体会论述,既阐述配伍作用与加减变化,又说明来源及名医经验,对读者运用有所启迪,对临证非常实用。验方中有治外感用柴胡、羌活、板蓝根;治眩晕用茯苓、白术、桂枝;治紫癜用升麻、鳖甲、紫草;治肺热咳嗽用六月雪、七叶一枝花、白花蛇舌草;治心悸用党参、丹参、苦参;治虚劳用阿胶、龟板胶、鹿角胶;治胁痛用柴胡、白芍、茵陈;治水肿用益母草、泽兰、路路通;治痹症用威灵仙、透骨草、伸筋草等,均为近现代名医的验方,用于临床,定有良效。
此外,该书目的是为运用中医药诊疗疑难疾病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而编,因此在选择资料方面必须翔实,要有根有据,本书作者的确做到了这一点。每章节均罗列参考文献,共计700余条,最多的有20余条,最少也有2~3条,详细记载文献的出处、页码,以便读者查阅。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令人佩服!
总之,本书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名为用药,实为用方。是医疗、教学、科研人员学习、研究中药配伍之专著,对于学生可以抓住中心,执简驭繁;对于教师可以抓住要点,举一反三;对于研究者可以了解伍用真谛,开发新药;对于医师可以扩大药物使用范围,提高疗效。因而是一部值得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参阅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