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经纬新著《中医史》评介
- 索引:506
- 发布时间:2009-07-19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钩玄提要 文丰图茂 ——李经纬新著《中医史》评介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洪文旭
李经纬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国医学史研究50余年,为创办中国医史研究所和中国医史博物馆,培养新生力量,编撰医史著作,促进中外医药交流,可谓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笔耕不辍,成就卓著。我与他交往20余年,在西安及药王山召开的多次学术会议上得以相逢,并聆听他的讲话,使我受益非浅,故先有1988年为拙编《孙思邈药剂学研究》之书求序,他应约赐序云:“是为孙思邈研究所做出的新贡献”。惜未出版而成憾事,此后载入我的《医药文集》中,当他收到拙著后,随即馈赠《中国医学之辉煌-李经纬文集》,我读后欣喜赋诗两首:⑴药王故里数度逢,遥望咸阳乡音同。自古西北多人杰,而今开发因地灵。文献详考立宏论,医史精研攀高峰。笔耕育才倾心血,京城赞誉好学风。⑵五十年代徙京畿,邦贤良师培根基。弘扬成就创新说,展示辉煌识玄机。欧美讲学传文明,神州调研求真谛。经天纬地壮心在,医林史界擎大旗。后来当我看到他主编的《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199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对拙著三部评价称:《中医胃病学》和《中医肝胆病学》为脾胃学说、肝胆病研究作出了努力;《实用中医消化病学》为“论述详实、内容完善的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研究的专著”时,使我更加钦佩他严谨的治学风格。李教授新著《中医史》2007年9月由海南出版社发行,全书55万字,分为11章117节,系统的阐述中国医学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其内容广博,文图并茂。我于最近有幸拜读,感到获益良深,爱不释卷,欣喜之余,觉得有必要向广大读者予以推荐,现评介如下。
独特的医史分类
中医史是研究中国医学科学起源、进步、成长、发展的过程,总结历史经验和规律性一门科学。但由于经历数千年,朝代更替,文献浩瀚,良莠不齐,这给史学研究带来很多困难。作者采用通史体例,根据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特点,以专科、疾病、人物、文献、轶文故事为主线贯穿始终,使之每节独立成篇,每章有机结合,基本反映各个时期的历史事实。如首先在“绪论”中对什么是医、中医、中医史,以及研究范围、重要意义与研究方法等予以概述,使读者能够由浅入深的理解。依次对于公元前21世纪则着重探讨“中医药起源”;夏商周时期为“早期医疗与医巫论争”;秦汉时期为“中医学术整理提高”;两晋南北朝时期为“医疗实践领域不断扩大”;隋唐时期为“医学发展特点集大成”;两宋时期为“医学的全面发展”;辽夏金元时期为“少数民族医学融合与医学争鸣”;明代为“中医学发展呈现革新趋势”;清代为“医学普及进步与思想阻力”。从这些标题可以大致看出,古代医学发展的轨迹和时代的特色。特别是最后则以“20世纪中医发展历程”,分析前50年发展滞后,后50年发展曲折的原因,并如实描述“废止中医”的斗争历史,使我们对当时“西医在朝,中医在野”黑暗时期有清醒的认识。此外,作者对中西医汇通学派进行评估,认为既有进步性、积极性的一面,也有消极性的一面,但以西医为科学标准来要求中医则不可取。还指出中西医结合队伍目前有萎缩趋势,必然会导致后继乏人,应予重视;并强调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不是梦想,中医药要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必然,正告“那些视中医为伪科学的先生们,他们数典忘祖,是全盘西化思想的继承者,我们不能容许他们践踏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真是铁言铮铮,掷地有声!可以说,以上编排分类堪称独辟蹊径,非同一般。
公允的人物评价
人类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原动力。同样中国医学发展过程中,古代医家及其著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者认为,对于古代医学人物的评价,要做历史的、唯物的分析研究,使之能够尽可能符合或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因此要公允恰当,既不苛求古人,也不能将其现代化。如春秋时代的名医医和、医缓和扁鹊,是专门以医疗为主的职业医师,乃医学发展进步的里程碑;西汉名医淳于意所留下的25例“诊籍”,实开后世病例医案之先河,对中医学术经验的总结有积极促进作用;东汉华佗采用麻醉法进行外科手术,为世界医学史上所罕见,当称为“外科鼻祖”;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广泛吸收当时民间的医疗经验,结合个人临床经验而成,为将理论提高到划时代的临床医学名著。以上几位医家是师徒传承模式的范例,并主张医学教育应当借鉴,弃其不足,发扬优势。
魏晋名医王叔和的贡献首先在于整理研究《伤寒杂病论》,其次是编著最早的《脉经》专著;晋代名医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对针灸学发展意义深远,可视为“中医针灸学之祖”;刘宋时期的雷敩是“中药炮炙的祖师”应当之无愧。隋代杨上善、唐代王冰在编次、注释《黄帝内经》上均有较大贡献;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突破了前人旧说,是继《内经》之后在医学基础理论上新的创造性成就;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对唐以前医学做了比较全面地整理和总结,堪称“医学文献整理大师”;孙思邈两部《千金方》可称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作者对其研究最深而成果颇丰。宇妥·元丹贡布的《四部医典》是藏医学重要著作,不仅反映藏、汉医学的历史渊源,而且反映古代印度医学和佛教思想对藏医学的影响。
另外,宋代王惟一创铸的针灸铜人,宋慈的《洗冤集录》法医学著作;“金元四大家”的医学争鸣;明代吴又可的《瘟疫论》;清代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 、吴鞠通 、王孟英)对温病学的发展,以及兰茂的《滇南本草》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中国药物学的贡献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只有正确的评价,才能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新颖的学术观点
作者在论述时不囿旧说,总是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新颖的学术观点在该书中随处可见,反映他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如关于医药卫生的起源与原始人在语言、用火以及衣 、食 、住等方面有关的论点,药物始于原始人对可食或有毒食物的感性认识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砭石应用于外科 、针刺当有数万年之久,灸法当在钻燧取火之后,外治法和按摩导引源于舞蹈运动之说令人信服。对于医源于巫,源于动物本能和人类爱,则认为是近代一些学者从国外引进的观点而加以驳斥。而伊尹创造汤液则史有记载,觉得很有道理。从扁鹊的“六不治”与《黄帝内经》的很多论据来推断,那时医学战胜巫术取得主导地位,从而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自从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分析,《内经》只能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理论比较完整的著作。《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经集注》均为药物学经典著作,但其中有关炼丹服石,将有毒视为补益、轻身延年的上品之说有消极影响。
人们一直将“金元四大家”定位为寒凉派 、攻下派 、温补派、滋阴派,但失之偏颇,应分析他们当时所处的环境与局方香燥药造成之弊,事实上张子和还用铍针治疗内外科疾病,发明钩取咽中异物之器械(具备食管镜雏形),他们的学术争鸣,促进了当时临床各科的发展和进步,也为明清医学的革新、温病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历代统治者重视中医药学的内容,史书中讳莫如深,而该书却用不少笔墨进行论述:如汉文帝为淳于意冤案平反;梁文帝支持陶弘景著书;唐太医署创设药用植物园培养中药人才,唐太宗探视百岁名医甄权;宋太祖关注本草修定,宋太宗征医方编撰《太平圣惠方》,宋神宗创办太医局卖药所,宋徽宗组织征编《和剂局方》与《圣济总录》;明代朱橚(周定王)等主编《普济方》;清代康熙推广人痘接种预防天花,乾隆御纂《医宗金鉴》等,均从正面肯定其历史作用,但也对唐代统治者迫害医家之事进行揭露。这些均表明作者勇气可嘉,精神可贵。
此外,由于中医外科学在西医影响下,发展速度非常缓慢,作者重点对历代中医外科、 眼科、 五官科所取得的成就详细介绍,以期引起同道重视。对于清代俞嘉言、徐灵胎、陈修园三位医家在肯定成绩方面,也指出是有清一代思想保守、尊经崇古三大家,对医学发展进步造成缓慢,与他们的思想阻力不无密切关系。这些观点都是一些史书中未能涉及的内容,因而显得更为瞩目,非常难得。
珍贵的图片摄影
该书不但内文丰富,而且插图很多,其总数达300余幅,既有彩色图片,又有黑白摄影,既有文物古迹,又有书法绘画,可谓文丰图茂,洋洋大观。这是作者近年来主编《中国医学通史·医史文物图谱卷》及完成科技部课题《医药卫生文物5021种精品集》的资料积累,从而为该书选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纵观这些插图,有的来自国家及省市、中医院校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与书刊资料,有的系作者平时参加学术会议,拜谒名胜古迹所拍摄的图片。如内蒙阴山新石器岩画,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址的黑陶篮,秦阿房宫地下水管道,东汉神医扁鹊画像石,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画导引图,藏医人胚胎发育图,以及神农氏、扁鹊、华佗、张仲景、王叔和、陶弘景、皇甫谧、雷敩、孙思邈、沈括、刘完素、朱丹溪、李东垣、陈实功、李时珍、王肯堂、傅青主、徐灵胎、吴尚先、陈尧道、王清任等医家画像,多数为近代画家蒋兆和所作,部分为博物馆收藏(据我所知,宋大任曾画过十大名医像),还有许多书法、古籍影印等,均对于读者了解当时历史环境有很大裨益,而且弥足珍贵.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与海外学术交流中之许多摄影,如与李约瑟(英)、鲁桂珍、席文(美)、矢数道明(日)、陈立夫(台)等名人合影,目前这些人均已作古,成为永久的纪念.
该书中有的内容如人痘接种术前后文字重复互见(257,317页),“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医学”置于清代似为不妥(369页),明代医家李梴误为李梃(293页,可能系校对之误),以及“中医学要事年表”中有关中医药界大事如衡阳会议,56号文件,《中医报》创刊等应予补入。这些都是个人不成熟的看法,提出仅供参考。
总之,该书是一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很强的中国医学发展史专著,值得广大中西医教学、科研、医疗及医史专业工作者阅读,必将对于中医药学继承发扬创新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