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中医药发展 造福三秦人民 ——访陕西省卫生厅厅长刘少明
- 索引:393
- 发布时间:2008-10-26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中国中医药报记者杨德有
在“中医中药中国行”陕西省活动启动前夕,陕西省卫生厅厅长刘少明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就陕西中医药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建设西部强省,又好又快地推进全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等方面作了介绍。
记者:陕西中医药历史悠久,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刘少明:陕西有五千年的历史,厚重的华夏文化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是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三秦大地名医辈出,中草药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秦地多名医”、“秦地无闲草”之美誉。被尊为炎帝的神农氏所著《神农本草经》是现知最早的本草学著作。《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西周陕西医学家用三棱铜针和热熨法治病,开针灸和理疗之先河。春秋战国秦国名医医和始创祖国医学病因学。汉代名医 <BR>淳于意作了我国最早的病案《诊籍》。药王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唐代编纂的《新修本草图经》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标准。历代涌现出歧伯、医缓、医和、王焘、武之望、陈尧道和黄竹斋、蒲辅周、米伯让等名医大家。陕西素有我 <BR>国“天然药库”之称,中草药资源居全国第二位,中药材重点品种占全国的77.60%。
记者:据了解,近年来是陕西中医药事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这一定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分不开。
刘少明:的确如此,这也是我省中医药全行业职工引以为自豪的。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省委、省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下,全省中医药事业得到长足发展。1987年成立的省中医管理局揭开了我省中医药发展的新篇章。进入新世纪,省委、省人大、省政府颁布了《陕西省发展中医条例》,出台了《陕南现代中药产业发展规划》和《中药现代化科技行动计划》;省中医管理局升格为二级局,建立了由21个厅局组成的省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了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的 意见》;召开了规模空前的全省发展中医药大会,首次提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战略目标;把中医药发展列入全省民生八大工程,加大了对中医药重大项目投入,大幅提高了中医专项经费。截至2007年,全省共有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182所,中医药人员20286人,中医病床12571 张。全省中医机构数、中医病床数和中医药执业人员数均居全国前列。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医药大省。所有县区级以上中医院均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医保定点机构,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省中医医疗机构年均每诊疗人次的医疗费、出院患者的医疗费和日住院医疗费分别比综合医院低1/3左右。中医医疗机构的服务量占医疗生服务总量的比例从25.5%提高到38%,为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评选出全省首批名(老)中医57人,中医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实施省政府《中药现代化科技行动计划》,建成我国西部“药谷”的步伐明显加快。
记者:今年5月,以落实民生八大工程为中心,省政府召开了迄今为止规模空前的发展中医药大会,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请您谈谈陕西中医药当前所面临的形势。
刘少明:我省精心组织实施的民生八大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陕西,建设西部强省,造福全省人民的战略举措。县级中医医院建设已列入民生八大工程之中。全省下达的中医药发展项目数量多、规模大,总投资额度达6个多亿,建设规模、投资额度是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省政府召开的发展中医药大会,是党的十七大和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召开后,省委、省政府为推动我省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从全面 <BR>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西部强省的战略高度,分析新形势,针对新任务做出的重要举措。当前,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已进入新的战略机遇期,一是提高人民健康素质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中医药作为重要的卫生资源,要为保障人民健康,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西部强省做出应有的贡献。二是中医药适应了人类健康观念的改变、疾病谱的变化、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三是中医药在国际上不断得到认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格局已经形成,中医药发展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四是中医药在陕西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雄厚的物质基础。我省老百姓信中医,用中药,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深受群众喜爱。以2006年为例全省中医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同比增长11.63%,高出综合医院2.61个百分点。而患者的人均医疗费低出综合医院1/3,社会贡献率创历史新高。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持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特别是2007年经济增长速度为19年来最高,为中医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陕西发展中医药有哪些新的思路。
刘少明:发展中医药事业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安康,关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大历史任务。省委、省政府要求紧紧抓住国家建设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卫生保障制度的有利时机,着力推进“惠民工程”和“民生八大工程”,全面建设县级以上中医医院,在全省形成覆盖齐全、分布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效益突出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到2010年实现村村、社区有中医,用中药,100%的乡镇卫生院能提供中医药服务,70%的县级中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标准,80%的市级以上中医院达到三级甲等标准。通过整合实力,强强联合,集中财力将省中医医院建成全省乃至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实现全民医保、社会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中的作用。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名药、名店、名厂的“六名”战略,持续开展名医、名科、名院评选活动,形成名医带名科,名科促名院的发展道路。认真抓好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511”工程(为县级中医院培养学科带头人500名,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1000名,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10000名)。开展具有陕西特色优势的中药产业开发研究,培育创新能力强、知名度高、销售量大的大型中药企业集团或企业集群,研制陕药名牌,大幅提高陕药药品市场占有率和国内外药品市场的竞争力。构建技术先进、功能完善、资源共享的中医药创新平台,争取在关键性技术和临床疗法方面有新的重大突破。 我们还要以做好“中医中药中国行”陕西省活动为契机,加大中医药科普宣传力度,繁荣优秀中医药文化,打造独具陕西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品牌。建设中医药强省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将百倍努力,扎实工作,以不辜负各级党委、政府和3750多万三秦百姓的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