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抗震救灾医疗救治建议指导方案
- 索引:358
- 发布时间:2008-06-09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中医药抗震救灾医疗救治建议指导方案》
中国中医科学院
灾后疫病防治
根据中医学“三因”治则,川西属山城之地,天时正值初夏,地震之灾,天渐热,雨水多,湿热相蒸,加以人畜死亡,蚊虫滋生,易生灾后瘟疫。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对于创伤后感染,出现高热难退时,可以配合使用透热解表,清热化湿的中药,处方如下:
银花18克,连翘15克,玄参15克,当归10克,生甘草10克,蝉衣4克,僵蚕8克,姜黄8克,酒军4克,胆南星8克,炒栀子10克,豆豉15克,荆芥穗8克,黄连6克,黄芩10克,水煎内服。
2.对于肠胃湿热,出现发热吐利等症时,可予清热化湿解疫之法,拟方如下:
藿香10克,香薷10克,党参1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半夏10克,黄连10克,猪苓10克,泽泻15克,厚朴10克,槟榔10克,甘草10克,水煎内服。
3.对于灾区湿热之地,人有惊恐之情,外受暑湿,内伤食滞,胸膈痞满,脘腹胀痛,呃逆欲吐,小便不利,或见恶寒发热,头痛肢倦,苔白腻或薄黄,脉濡数等证。治以芳香化浊,理脾祛湿,佐以清热,仿藿朴夏苓汤、甘露消毒丹化裁: <BR> 藿香10克,佩兰10克,炒苍术12克,厚朴花12克,茵陈12克,黄连6克,马齿苋12克,草寇仁6克,车前草15克,炒薏苡仁15克,陈皮8克,六一散15克,水煎内服。
4.上述药方使用方法:上方剂量均为成年单人的日用量,日1剂,6日为1疗程。
可按比例增加剂量,用煎煮大锅药的方法给重点人群服用,起到防治结合的作用。
亦可以把药物研为细末,每服10克,温开水冲服,日服2次。
儿童用量酌减,小儿可以使用上述剂量的1/3。
5.相关中成药的使用:对震区的骨折患者或软组织损伤患者,可以用中成药正骨紫金丹或云南白药。
对震区肠胃病,上吐下泻,脘腹不适,偏于寒湿者可用中成药藿香正气软胶囊(水剂、丸剂等剂型亦可)或保济丸,或玉枢丹,偏于湿热者可用加味香连丸。
灾后易发疾病防治
1.时疫性腹泻
本病湿热秽浊内阻者居多,预防宜用清热利湿、芳香避秽之法,药用葛根12克,黄芩10克,黄连6克,苍术15克,鲜藿香20(或干藿香10)克,苏叶10克,马齿苋30克,生甘草10克。以上为每人1天剂量,可根据病人数决定总用量,用大锅煎煮,连服3~5日。
2.胃肠功能低下
属于肝胃失和所致,有纳呆、便秘、腹胀等症。治宜疏肝和胃、理气通便。药用柴胡12克,生白术30克,枳实15克,焦山楂10克,鲜芦根30(或干芦根20)克,草决明15克,瓜蒌15克,砂仁6克,清半夏9克,炒谷麦芽各15克,水煎内服。
3.上呼吸道或肺部感染
可分为以下几种类辨证论法:
(1)风寒夹湿者,多有恶寒,发热、身重、苔白等。药用藿香15克,白芷10克,荆芥10克,葛根20克,葱白5节,生姜3片,水煎内服。
(2)内热外感者,多见发热、身汗出,苔黄、尿赤。药用藿香15克,佩兰15克,银花15克,连翘15克,薄荷6克(后下),生石膏30克。水煎内服。
(3)外感咳嗽者,银花15克,桔梗10克,杏仁10克,桑白皮12克,前胡15克,黄芩10克,甘草6克,水煎内服。
(4)风寒高热伴咳嗽者,生麻黄6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甘草1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羌活10克,水煎内服。
4.皮炎
由于灾区常引起接触性皮炎,皮肤红肿甚至糜烂。治疗方法有:
(1)马齿苋30~60克,水煎外洗或湿敷。
(2)龙胆草10克,黄芩10克,白茅根30克,生地10克,车前草30克,浦公英15克,大青叶15克,甘草10克,水煎内服。
5.皮肤感染
皮肤感染、破溃,可用马鞭草15克,马齿苋15克,苦参10克,蒲公英20克,煎汤外洗,每日1次,连用3~5日。
骨伤科救治
(一)骨折的治疗原则及方法
除有手术适应症的开放性骨折以及合并大血管、神经损伤的四肢骨折,或挤压综合症,或合并脊髓损伤的脊柱骨折外,其余的骨折均可采用中医正骨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石膏外固定或结合骨牵引。
1.闭合骨折治疗原则
(1)复位
一般采用手法复位、一次性牵引复位、持续牵引复位、经皮针拨复位等复位方法早期复位。注意关节内骨折需解剖复位,可重点经皮针拨复位,复位失败可临时固定,择期手术治疗。
(2)固定
小夹板固定:可根据部位选择合适夹板、纸板等进行固定,适应症如桡骨远端骨折、前臂双骨折等四肢骨折。
外固定器固定:可根据部位不同选择力臂式架、单边架、环形固定器、骨折复位固定器等。
其他固定:持续牵引固定及外展架固定等。
(3)固定后的注意事项
小夹板固定后的注意事项:
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情况,1~4天内注意患肢的动脉搏动、温度、颜色、感觉、肿胀程度、手指足趾主动活动、麻木等。注意调整夹板的松紧度,以布带上下活动1cm为宜。
如出现筋膜间室综合征应进行以下处理:
①疑似筋膜间室综合征或早期病例,应立即解除过紧外固定,外敷活血化瘀中药,如七厘散等;静脉滴注10%葡萄糖250ml、七叶皂苷钠20mg或20%甘露醇250ml、复方丹参液20ml。
②筋膜间室综合征诊断明确且较重者,应抓紧时机准确、彻底地行筋膜切开减压术。不具备切开条件者,用小针刀网状切开筋膜。
③中药口服活络效灵丹加桃仁、红花、大黄、车前子、泽泻。
外固定器固定后的注意事项:
注意针道护理,防止感染。注意检查外固定锁针器,防止松动。
(4)中药治疗
按中医骨折三期辨证内服中药。早期以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为法,选用中成药七厘散、回生第一丹等。中期以和营止痛,接骨续筋为法,选用中成药接骨七厘片、伤科接骨片、云南白药等。后期以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为法,选用中成药仙灵骨葆、六味地黄丸等。
2、开放性骨折的处理原则
(1)对于开放创口在1公分左右、局部污染不严重的开放性骨折,可行简单清创、消毒、伤口内喷撒三七粉或云南白药、局部包扎后,按闭合骨折处理。
(2)对于伤口在2公分以上、局部污染严重、软组织损伤广泛的开放性骨折,需先行彻底清创、缝合伤口,然后采用骨牵引术、石膏外固定术或外固定架固定术等作为控制手术。
(3)对于合并神经血管损伤的开放性骨折,在伤口清创后对骨折予以外固定架临时固定,一般血管可结扎,重要血管需吻合,神经断裂应尽可能吻合。如界限不清,可用丝线临时固定在周围软组织以便二期修复。
(二)创伤并发症
1.挤压综合征
挤压综合征是指肌肉丰富的肢体(特别是下肢)或躯干被倒塌的工事、建筑物或其他重物长时间挤压、受伤肢体的自压或缚扎止血带的时间过长,使受压缺血部位的肌肉受到破坏,在解除挤压之后发生以急性肾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针对挤压综合征,应遵循以下处理原则:
(1)积极妥善处理挤压伤,防治休克,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
(2)局部处理:伤肢制动,禁忌按摩、热敷,避免使用加压包扎和止血带。早期切开减压。
(3)碱化尿液和利尿:早期挤压综合征患者,给予碱性饮料(8克碳酸氢钠溶于1000~1200ml水中,再加适量糖)。严重挤压伤,成人每日输入5%碳酸氢钠200ml。20%甘露醇250ml快速输入以利尿。 <BR> (4)治疗高血钾、防治急性肾衰:首选透析。
在上述基础上,针对挤压综合症出现的以下情况,可配合中医药治疗方案:
(1)局部肿痛
肢体肿胀较轻,血循环无明显障碍者,可先暂时制动肢体,给予冷敷、并密切观察;肿胀重者应尽早行筋膜间隙减压术,消除坏死组织。
辨证:气滞血瘀,湿热下注。
治则: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清热燥湿。
方药:血府逐瘀汤合四妙丸加减:黄柏15克,苍术15克,牛膝12克,薏苡仁30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赤芍9克,柴胡12克,枳壳12克,甘草3克,水煎内服。
常用中成药:
三七粉,冲服,每次3克,每日1次。
云南白药,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
正红花油,涂擦患处,每日3次。
(2)休克与低血压
大量液体进入组织间隙致有效血容量不足,出现脉率增快,面色苍白,皮肤发凉,低血压甚至休克。此时应及时补充血容量等抗休克治疗。
辨证:气脱津伤。
治则:益气生津固脱。
方药:生脉散合参附汤加减:生晒参6克,黄芪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9克,熟附子3克,黄精15克,水煎内服。
常用中成药:
生脉饮口服液,口服,每次10ml,每日3次。
复方生脉针,静脉点滴,每次10~20ml入10%葡萄糖液中,每日1次。
参麦注射液,静脉点滴,每次10~20ml入10%葡萄糖液中,每日1次。
(3)肌红蛋白尿
发生肌红蛋白尿时要多饮水、多排尿,促进肌红蛋白的排出。
辨证:下焦瘀热。
治则:破血下瘀,凉血止血。
方药:桃核承气汤合小蓟饮子加减:桃仁12克,酒军9克,桂枝6克,芒硝6克,小蓟15克,蒲黄9克,藕节9克,淡竹叶9克,滑石15克,通草3克,甘草6克,水煎内服。
常用中成药:血府逐瘀口服液,口服,每次10ml,每日3次。
(4)高钾血症与代谢性酸中毒
辨证:瘀热互结,胃气上逆。
治则:理气泻热,和胃降逆。
方药: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2克,黄芩12克,白芍12克,半夏9克,枳实9克,川楝子9克,延胡索9克,生大黄9克,蒲公英15克,生甘草6克,水煎内服。
常用中成药:
小柴胡片,每次5片,每日3次。
新清宁片,每次5片,每日3次。
(5)急性肾衰竭
急性肾衰竭中医临床主要分为以下三种证候:
①阳气衰微
主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尿少、尿闭,排尿无力,舌淡苔白,脉微。
治则:回阳益气,救逆固脱。
方药:四逆加人参汤加减:人参6克,附子9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甘草6克,水煎内服。
常用中成药:参附注射液,静脉点滴,每次10~20ml入10%葡萄糖液250ml中,每日1次。
②湿热内蕴
主证:高热不退,口干欲饮,尿少、尿闭,舌苔黄干,脉数。
治则:清利下焦湿热。
方药:八正散加减:车前子15克,通草3克,扁蓄12克,瞿麦12克,栀子12克,滑石30克,茯苓12克,生大黄6克,甘草梢6克,水煎内服。
常用中成药:三金片,口服,每次6片,每日3次。
中药灌肠:生大黄30克,公英30克,车前草30克,水煎100~150ml,灌肠,每日1次。
③热毒炽盛证
主证:高热或身热夜甚,小便短赤灼热,伴有出血(吐、衄、咯血),舌深绛紫暗,苔焦黄,脉细数。
治则: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药:复元活血汤加减:柴胡24克,天花粉24克,当归15克,桃仁15克,红花15克,穿山甲15克,大黄10克,芒硝10克,苏木3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皂刺15克,甘草10克,水煎内服。
常用中成药:清开灵注射液,静脉点滴,每次30ml入10%葡萄糖液250ml中,每日1次。
中药灌肠:生大黄30克,公英30克,芒硝30克,枳实15克,水煎100~150ml,每日灌肠1次。
2.伤口感染
(1)对感染创口清洁换药,每天1次,脓液多者每日换药2次。
(2)可配合黄柏、马齿苋煎水冲洗伤口。
(3)对伤口愈合慢者,可加用益气活血药物,如生黄芪,当归,鸡血藤等水煎内服,外用康复新液湿敷(或生肌玉红膏)。
3.深静脉血栓
早期可疑合并深静脉血栓者,行静脉点滴血栓通600mg、复方丹参液20ml,口服中药黄芪、丹参、泽兰、地龙、三七粉等复方。
4.褥疮
(1)监控对象及部位:严重损伤昏迷、外伤性截瘫、年老体弱、长期受压不能活动者等。注意骨突出部位,如骶骨、股骨大转子、足跟、后枕等。
(2)预防措施:褥疮好发部位保持清洁、干燥,定期翻身、按摩,局部加棉垫、空气垫圈等。
(3)治疗方法:红花酒精浸液外擦局部。
视网膜震荡与挫伤
视网膜震荡与挫伤是眼球受到钝力打击后所引起的眼底损伤。临床主要表现视物模糊,视物变形,眼前暗影,查眼底可见视网膜苍白、水肿、出血。视网膜震荡与挫伤相当于中医眼科撞击伤目、视瞻昏渺等疾病。
中医辨证治疗:
(1)气滞血瘀
主证:外伤后视物模糊,视物变形,查眼底可见视网膜苍白、水肿。
治法:行气活血。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15克,红花10克,生地12克,当归12克,赤芍12克,川芎10克,丹皮10克,丹参12克,郁金12克,茯苓12克,炒白术12克,水煎内服。视网膜水肿较重加车前子10克,猪苓12克。
中成药:①川芎嗪注射液4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②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③复方丹参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④丹七片每次3-5片,每日3次。⑤复方血栓通胶囊,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
(2)撞击伤络
主证:外伤后视物模糊、眼前视物变形、暗影遮挡,查眼底可见视网膜片状出血、水肿。
治法:凉血散瘀。
方药:生蒲黄汤加减:生蒲黄(包)15克,生地12克,丹皮10克,旱莲草12克,丹参12克,荆芥炭10克,郁金12克,川芎10克,茯苓12克,炒白术12克,三七粉(分冲)3克,水煎内服。视网膜出血明显加白茅根15克,茜草10克,仙鹤草12克;视网膜水肿较重加泽兰10克,益母草12克。
中成药:①云南白药胶囊,口服,0.5克,每日3次;②血栓通注射液150~3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
眼睑挫裂伤
地震所造成的创伤事件中,易出现眼睑挫裂伤。应及时给予充分清创,在无菌操作下逐层对位缝合修复,术后按常规进行诊疗。在围手术期内,可就地取材,配合中医药治疗。
中医辨证治疗:
(1)风热乘袭
主证:伤眼疼痛,胞睑青紫或皮肤裂伤,畏光流泪,舌淡苔白,脉弦数。
治法:祛风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减:连翘15克,银花12克,薄荷12克,竹叶10克,荆芥15克,黄芩12克,牛蒡子12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0克,柴胡10克,水煎内服。
中成药:芎菊上清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2)热毒壅盛
主证:伤眼剧痛难睁,创口污秽,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金银花12克,野菊花12克,蒲公英12克,紫花地丁10克,丹皮10克,生地15克,茯苓10克。水煎内服。 <BR> 中成药:①清开灵口服液20ml,口服,每日2次。②清开灵注射液30ml+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每日1次。③黄连解毒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④双黄连口服液,口服,每次10~20ml,每日2次。
外伤性前房与玻璃体积血
因撞击、挤压造成前房出血,玻璃体积血,类似于中医撞击伤目、血灌瞳神等疾病。
中医辨证治疗:
(1)撞击络伤证
主证:外伤初期胞睑青紫,肿胀难睁,视力下降,前房出血或玻璃体积血,舌质红苔薄,脉弦。
治法:凉血止血。
方药:十灰散加减:大蓟10克,小蓟10克,柴胡10克,茜草10克,白茅根15克,侧柏叶10克,熟大黄6克,栀子1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水煎内服。头痛眼痛者加白芷10克,藁本10克;怕光流泪者加防风10克,羌活6克。
中成药:①云南白药胶囊0.5克,口服,每日3次。②丹七片,口服,每次3~5片,每日3次。
(2)气滞血瘀证
主证:胞睑青紫,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飘动,瞳神缩小或散大,前房出血或玻璃体积血,舌有瘀斑、瘀点,脉弦。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12克,红花1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丹皮12克,郁金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丹参12克,水煎内服。
中成药:①血栓通注射液300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每日1次。②复方丹参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③丹七片,口服,每次3-5片,每日3次。④复方血栓通胶囊,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
视神经挫伤
在外力撞击或挤压下,尤其是来自眉弓颞上方的撞击或挤压伤导致视神经管的损伤或颅底骨折造成视神经挫伤、受压,一般在三周后可出现下行性视神经萎缩。
中医辨证治疗:
(1)气滞血瘀证
主证:外伤后眉弓颞上方皮肤青紫、瘢痕,视力下降,患眼瞳孔直接对光反射迟钝、消失,头痛眼痛,舌质红、苔薄,脉弦。
治法:行气活血
方药:血府逐瘀汤:桃仁12克,红花1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柴胡10克,枳壳10克,牛膝10克,桔梗6克,甘草10克;头痛加蔓荆子10克,羌活10克,水煎内服。
中成药:①云南白药胶囊,口服0.5克,每日三次。②丹七片,口服,每次3~5片,每日3次。
(2)气血不足证
主证:视力下降,眼目干涩不能久视,患眼瞳孔直接对光反射迟钝、消失。查眼底可见视盘色淡或苍白,舌质淡,脉弦数。
治法:益气养血。
方剂加减:柴胡参术汤加减:柴胡10克,党参15克,当归10克,熟地15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郁金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丹参12克,陈皮10克,水煎内服。
中成药:①人参归脾丸6克,每日2次。②明目地黄丸,口服,6克,每日2次。③丹七片,口服,每次3~5片,每日3次。
急性结膜炎
急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由细菌、病毒传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染性强的特点。临床主要表现为结膜充血、伴有脓性、水样或黏性分泌物,或引起同侧耳前淋巴结肿大,有压痛。
中医辨证治疗:
(1)风热上袭
主证:眼红、痒痛交作、畏光流泪、怕热、目中干涩有异物感、眼分泌物黄白而结。
治法:疏风散热
方药:疏风散热饮子加减:防风10克,羌活10克,牛蒡子10克,薄荷10克,连翘10克,栀子10克,甘草10克,大黄5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水煎内服。怕光流泪较重加紫草10克,蒲公英12克。
中成药:①鱼腥草滴眼液点眼,每日4次。②银翘解毒丸6克,每日2次。③芎菊上清丸6克,每日2次。
(2)热毒炽盛
主证:双眼红赤,眼痛头痛,眼胞肿胀,眼分泌物多而黏结,或流淡血水,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
症状:清热解毒
方药:泻肺饮加减:柴胡10克,桑白皮10克,黄芩10克,薄荷10克,赤芍10克,栀子10克,熟大黄6克,野菊花10克,蒲公英15克,紫草12克,生甘草10克,水煎内服。口干加生地10克,天花粉12克。
中成药:①鱼腥草滴眼液点眼,每日4次。②双黄连口服液10~20ml,每日2次。
预防:
本病因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容易造成广泛流行。其传染方式多是由健康人眼接触患眼分泌物而引发,故应强调预防。
(1)健康人保持眼部卫生,不用手揉眼睛。
(2)应注意隔离,避免患者到公共场所活动。
(3)对患者接触过的手帕、洗脸用具、枕套以及儿童玩具等要严格消毒。
(4)医护人员接触过患眼的手和医疗器械,以及污物等均需严加消毒处理。
(5)患者可戴遮光镜但禁忌遮盖患眼,忌带隐形眼镜.
中国中医科学院
灾后疫病防治
根据中医学“三因”治则,川西属山城之地,天时正值初夏,地震之灾,天渐热,雨水多,湿热相蒸,加以人畜死亡,蚊虫滋生,易生灾后瘟疫。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对于创伤后感染,出现高热难退时,可以配合使用透热解表,清热化湿的中药,处方如下:
银花18克,连翘15克,玄参15克,当归10克,生甘草10克,蝉衣4克,僵蚕8克,姜黄8克,酒军4克,胆南星8克,炒栀子10克,豆豉15克,荆芥穗8克,黄连6克,黄芩10克,水煎内服。
2.对于肠胃湿热,出现发热吐利等症时,可予清热化湿解疫之法,拟方如下:
藿香10克,香薷10克,党参1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半夏10克,黄连10克,猪苓10克,泽泻15克,厚朴10克,槟榔10克,甘草10克,水煎内服。
3.对于灾区湿热之地,人有惊恐之情,外受暑湿,内伤食滞,胸膈痞满,脘腹胀痛,呃逆欲吐,小便不利,或见恶寒发热,头痛肢倦,苔白腻或薄黄,脉濡数等证。治以芳香化浊,理脾祛湿,佐以清热,仿藿朴夏苓汤、甘露消毒丹化裁: <BR> 藿香10克,佩兰10克,炒苍术12克,厚朴花12克,茵陈12克,黄连6克,马齿苋12克,草寇仁6克,车前草15克,炒薏苡仁15克,陈皮8克,六一散15克,水煎内服。
4.上述药方使用方法:上方剂量均为成年单人的日用量,日1剂,6日为1疗程。
可按比例增加剂量,用煎煮大锅药的方法给重点人群服用,起到防治结合的作用。
亦可以把药物研为细末,每服10克,温开水冲服,日服2次。
儿童用量酌减,小儿可以使用上述剂量的1/3。
5.相关中成药的使用:对震区的骨折患者或软组织损伤患者,可以用中成药正骨紫金丹或云南白药。
对震区肠胃病,上吐下泻,脘腹不适,偏于寒湿者可用中成药藿香正气软胶囊(水剂、丸剂等剂型亦可)或保济丸,或玉枢丹,偏于湿热者可用加味香连丸。
灾后易发疾病防治
1.时疫性腹泻
本病湿热秽浊内阻者居多,预防宜用清热利湿、芳香避秽之法,药用葛根12克,黄芩10克,黄连6克,苍术15克,鲜藿香20(或干藿香10)克,苏叶10克,马齿苋30克,生甘草10克。以上为每人1天剂量,可根据病人数决定总用量,用大锅煎煮,连服3~5日。
2.胃肠功能低下
属于肝胃失和所致,有纳呆、便秘、腹胀等症。治宜疏肝和胃、理气通便。药用柴胡12克,生白术30克,枳实15克,焦山楂10克,鲜芦根30(或干芦根20)克,草决明15克,瓜蒌15克,砂仁6克,清半夏9克,炒谷麦芽各15克,水煎内服。
3.上呼吸道或肺部感染
可分为以下几种类辨证论法:
(1)风寒夹湿者,多有恶寒,发热、身重、苔白等。药用藿香15克,白芷10克,荆芥10克,葛根20克,葱白5节,生姜3片,水煎内服。
(2)内热外感者,多见发热、身汗出,苔黄、尿赤。药用藿香15克,佩兰15克,银花15克,连翘15克,薄荷6克(后下),生石膏30克。水煎内服。
(3)外感咳嗽者,银花15克,桔梗10克,杏仁10克,桑白皮12克,前胡15克,黄芩10克,甘草6克,水煎内服。
(4)风寒高热伴咳嗽者,生麻黄6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甘草1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羌活10克,水煎内服。
4.皮炎
由于灾区常引起接触性皮炎,皮肤红肿甚至糜烂。治疗方法有:
(1)马齿苋30~60克,水煎外洗或湿敷。
(2)龙胆草10克,黄芩10克,白茅根30克,生地10克,车前草30克,浦公英15克,大青叶15克,甘草10克,水煎内服。
5.皮肤感染
皮肤感染、破溃,可用马鞭草15克,马齿苋15克,苦参10克,蒲公英20克,煎汤外洗,每日1次,连用3~5日。
骨伤科救治
(一)骨折的治疗原则及方法
除有手术适应症的开放性骨折以及合并大血管、神经损伤的四肢骨折,或挤压综合症,或合并脊髓损伤的脊柱骨折外,其余的骨折均可采用中医正骨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石膏外固定或结合骨牵引。
1.闭合骨折治疗原则
(1)复位
一般采用手法复位、一次性牵引复位、持续牵引复位、经皮针拨复位等复位方法早期复位。注意关节内骨折需解剖复位,可重点经皮针拨复位,复位失败可临时固定,择期手术治疗。
(2)固定
小夹板固定:可根据部位选择合适夹板、纸板等进行固定,适应症如桡骨远端骨折、前臂双骨折等四肢骨折。
外固定器固定:可根据部位不同选择力臂式架、单边架、环形固定器、骨折复位固定器等。
其他固定:持续牵引固定及外展架固定等。
(3)固定后的注意事项
小夹板固定后的注意事项:
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情况,1~4天内注意患肢的动脉搏动、温度、颜色、感觉、肿胀程度、手指足趾主动活动、麻木等。注意调整夹板的松紧度,以布带上下活动1cm为宜。
如出现筋膜间室综合征应进行以下处理:
①疑似筋膜间室综合征或早期病例,应立即解除过紧外固定,外敷活血化瘀中药,如七厘散等;静脉滴注10%葡萄糖250ml、七叶皂苷钠20mg或20%甘露醇250ml、复方丹参液20ml。
②筋膜间室综合征诊断明确且较重者,应抓紧时机准确、彻底地行筋膜切开减压术。不具备切开条件者,用小针刀网状切开筋膜。
③中药口服活络效灵丹加桃仁、红花、大黄、车前子、泽泻。
外固定器固定后的注意事项:
注意针道护理,防止感染。注意检查外固定锁针器,防止松动。
(4)中药治疗
按中医骨折三期辨证内服中药。早期以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为法,选用中成药七厘散、回生第一丹等。中期以和营止痛,接骨续筋为法,选用中成药接骨七厘片、伤科接骨片、云南白药等。后期以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为法,选用中成药仙灵骨葆、六味地黄丸等。
2、开放性骨折的处理原则
(1)对于开放创口在1公分左右、局部污染不严重的开放性骨折,可行简单清创、消毒、伤口内喷撒三七粉或云南白药、局部包扎后,按闭合骨折处理。
(2)对于伤口在2公分以上、局部污染严重、软组织损伤广泛的开放性骨折,需先行彻底清创、缝合伤口,然后采用骨牵引术、石膏外固定术或外固定架固定术等作为控制手术。
(3)对于合并神经血管损伤的开放性骨折,在伤口清创后对骨折予以外固定架临时固定,一般血管可结扎,重要血管需吻合,神经断裂应尽可能吻合。如界限不清,可用丝线临时固定在周围软组织以便二期修复。
(二)创伤并发症
1.挤压综合征
挤压综合征是指肌肉丰富的肢体(特别是下肢)或躯干被倒塌的工事、建筑物或其他重物长时间挤压、受伤肢体的自压或缚扎止血带的时间过长,使受压缺血部位的肌肉受到破坏,在解除挤压之后发生以急性肾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针对挤压综合征,应遵循以下处理原则:
(1)积极妥善处理挤压伤,防治休克,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
(2)局部处理:伤肢制动,禁忌按摩、热敷,避免使用加压包扎和止血带。早期切开减压。
(3)碱化尿液和利尿:早期挤压综合征患者,给予碱性饮料(8克碳酸氢钠溶于1000~1200ml水中,再加适量糖)。严重挤压伤,成人每日输入5%碳酸氢钠200ml。20%甘露醇250ml快速输入以利尿。 <BR> (4)治疗高血钾、防治急性肾衰:首选透析。
在上述基础上,针对挤压综合症出现的以下情况,可配合中医药治疗方案:
(1)局部肿痛
肢体肿胀较轻,血循环无明显障碍者,可先暂时制动肢体,给予冷敷、并密切观察;肿胀重者应尽早行筋膜间隙减压术,消除坏死组织。
辨证:气滞血瘀,湿热下注。
治则: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清热燥湿。
方药:血府逐瘀汤合四妙丸加减:黄柏15克,苍术15克,牛膝12克,薏苡仁30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赤芍9克,柴胡12克,枳壳12克,甘草3克,水煎内服。
常用中成药:
三七粉,冲服,每次3克,每日1次。
云南白药,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
正红花油,涂擦患处,每日3次。
(2)休克与低血压
大量液体进入组织间隙致有效血容量不足,出现脉率增快,面色苍白,皮肤发凉,低血压甚至休克。此时应及时补充血容量等抗休克治疗。
辨证:气脱津伤。
治则:益气生津固脱。
方药:生脉散合参附汤加减:生晒参6克,黄芪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9克,熟附子3克,黄精15克,水煎内服。
常用中成药:
生脉饮口服液,口服,每次10ml,每日3次。
复方生脉针,静脉点滴,每次10~20ml入10%葡萄糖液中,每日1次。
参麦注射液,静脉点滴,每次10~20ml入10%葡萄糖液中,每日1次。
(3)肌红蛋白尿
发生肌红蛋白尿时要多饮水、多排尿,促进肌红蛋白的排出。
辨证:下焦瘀热。
治则:破血下瘀,凉血止血。
方药:桃核承气汤合小蓟饮子加减:桃仁12克,酒军9克,桂枝6克,芒硝6克,小蓟15克,蒲黄9克,藕节9克,淡竹叶9克,滑石15克,通草3克,甘草6克,水煎内服。
常用中成药:血府逐瘀口服液,口服,每次10ml,每日3次。
(4)高钾血症与代谢性酸中毒
辨证:瘀热互结,胃气上逆。
治则:理气泻热,和胃降逆。
方药: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2克,黄芩12克,白芍12克,半夏9克,枳实9克,川楝子9克,延胡索9克,生大黄9克,蒲公英15克,生甘草6克,水煎内服。
常用中成药:
小柴胡片,每次5片,每日3次。
新清宁片,每次5片,每日3次。
(5)急性肾衰竭
急性肾衰竭中医临床主要分为以下三种证候:
①阳气衰微
主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尿少、尿闭,排尿无力,舌淡苔白,脉微。
治则:回阳益气,救逆固脱。
方药:四逆加人参汤加减:人参6克,附子9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甘草6克,水煎内服。
常用中成药:参附注射液,静脉点滴,每次10~20ml入10%葡萄糖液250ml中,每日1次。
②湿热内蕴
主证:高热不退,口干欲饮,尿少、尿闭,舌苔黄干,脉数。
治则:清利下焦湿热。
方药:八正散加减:车前子15克,通草3克,扁蓄12克,瞿麦12克,栀子12克,滑石30克,茯苓12克,生大黄6克,甘草梢6克,水煎内服。
常用中成药:三金片,口服,每次6片,每日3次。
中药灌肠:生大黄30克,公英30克,车前草30克,水煎100~150ml,灌肠,每日1次。
③热毒炽盛证
主证:高热或身热夜甚,小便短赤灼热,伴有出血(吐、衄、咯血),舌深绛紫暗,苔焦黄,脉细数。
治则: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药:复元活血汤加减:柴胡24克,天花粉24克,当归15克,桃仁15克,红花15克,穿山甲15克,大黄10克,芒硝10克,苏木3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皂刺15克,甘草10克,水煎内服。
常用中成药:清开灵注射液,静脉点滴,每次30ml入10%葡萄糖液250ml中,每日1次。
中药灌肠:生大黄30克,公英30克,芒硝30克,枳实15克,水煎100~150ml,每日灌肠1次。
2.伤口感染
(1)对感染创口清洁换药,每天1次,脓液多者每日换药2次。
(2)可配合黄柏、马齿苋煎水冲洗伤口。
(3)对伤口愈合慢者,可加用益气活血药物,如生黄芪,当归,鸡血藤等水煎内服,外用康复新液湿敷(或生肌玉红膏)。
3.深静脉血栓
早期可疑合并深静脉血栓者,行静脉点滴血栓通600mg、复方丹参液20ml,口服中药黄芪、丹参、泽兰、地龙、三七粉等复方。
4.褥疮
(1)监控对象及部位:严重损伤昏迷、外伤性截瘫、年老体弱、长期受压不能活动者等。注意骨突出部位,如骶骨、股骨大转子、足跟、后枕等。
(2)预防措施:褥疮好发部位保持清洁、干燥,定期翻身、按摩,局部加棉垫、空气垫圈等。
(3)治疗方法:红花酒精浸液外擦局部。
视网膜震荡与挫伤
视网膜震荡与挫伤是眼球受到钝力打击后所引起的眼底损伤。临床主要表现视物模糊,视物变形,眼前暗影,查眼底可见视网膜苍白、水肿、出血。视网膜震荡与挫伤相当于中医眼科撞击伤目、视瞻昏渺等疾病。
中医辨证治疗:
(1)气滞血瘀
主证:外伤后视物模糊,视物变形,查眼底可见视网膜苍白、水肿。
治法:行气活血。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15克,红花10克,生地12克,当归12克,赤芍12克,川芎10克,丹皮10克,丹参12克,郁金12克,茯苓12克,炒白术12克,水煎内服。视网膜水肿较重加车前子10克,猪苓12克。
中成药:①川芎嗪注射液4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②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③复方丹参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④丹七片每次3-5片,每日3次。⑤复方血栓通胶囊,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
(2)撞击伤络
主证:外伤后视物模糊、眼前视物变形、暗影遮挡,查眼底可见视网膜片状出血、水肿。
治法:凉血散瘀。
方药:生蒲黄汤加减:生蒲黄(包)15克,生地12克,丹皮10克,旱莲草12克,丹参12克,荆芥炭10克,郁金12克,川芎10克,茯苓12克,炒白术12克,三七粉(分冲)3克,水煎内服。视网膜出血明显加白茅根15克,茜草10克,仙鹤草12克;视网膜水肿较重加泽兰10克,益母草12克。
中成药:①云南白药胶囊,口服,0.5克,每日3次;②血栓通注射液150~3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
眼睑挫裂伤
地震所造成的创伤事件中,易出现眼睑挫裂伤。应及时给予充分清创,在无菌操作下逐层对位缝合修复,术后按常规进行诊疗。在围手术期内,可就地取材,配合中医药治疗。
中医辨证治疗:
(1)风热乘袭
主证:伤眼疼痛,胞睑青紫或皮肤裂伤,畏光流泪,舌淡苔白,脉弦数。
治法:祛风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减:连翘15克,银花12克,薄荷12克,竹叶10克,荆芥15克,黄芩12克,牛蒡子12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0克,柴胡10克,水煎内服。
中成药:芎菊上清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2)热毒壅盛
主证:伤眼剧痛难睁,创口污秽,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金银花12克,野菊花12克,蒲公英12克,紫花地丁10克,丹皮10克,生地15克,茯苓10克。水煎内服。 <BR> 中成药:①清开灵口服液20ml,口服,每日2次。②清开灵注射液30ml+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每日1次。③黄连解毒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④双黄连口服液,口服,每次10~20ml,每日2次。
外伤性前房与玻璃体积血
因撞击、挤压造成前房出血,玻璃体积血,类似于中医撞击伤目、血灌瞳神等疾病。
中医辨证治疗:
(1)撞击络伤证
主证:外伤初期胞睑青紫,肿胀难睁,视力下降,前房出血或玻璃体积血,舌质红苔薄,脉弦。
治法:凉血止血。
方药:十灰散加减:大蓟10克,小蓟10克,柴胡10克,茜草10克,白茅根15克,侧柏叶10克,熟大黄6克,栀子1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水煎内服。头痛眼痛者加白芷10克,藁本10克;怕光流泪者加防风10克,羌活6克。
中成药:①云南白药胶囊0.5克,口服,每日3次。②丹七片,口服,每次3~5片,每日3次。
(2)气滞血瘀证
主证:胞睑青紫,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飘动,瞳神缩小或散大,前房出血或玻璃体积血,舌有瘀斑、瘀点,脉弦。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12克,红花1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丹皮12克,郁金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丹参12克,水煎内服。
中成药:①血栓通注射液300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每日1次。②复方丹参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③丹七片,口服,每次3-5片,每日3次。④复方血栓通胶囊,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
视神经挫伤
在外力撞击或挤压下,尤其是来自眉弓颞上方的撞击或挤压伤导致视神经管的损伤或颅底骨折造成视神经挫伤、受压,一般在三周后可出现下行性视神经萎缩。
中医辨证治疗:
(1)气滞血瘀证
主证:外伤后眉弓颞上方皮肤青紫、瘢痕,视力下降,患眼瞳孔直接对光反射迟钝、消失,头痛眼痛,舌质红、苔薄,脉弦。
治法:行气活血
方药:血府逐瘀汤:桃仁12克,红花1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柴胡10克,枳壳10克,牛膝10克,桔梗6克,甘草10克;头痛加蔓荆子10克,羌活10克,水煎内服。
中成药:①云南白药胶囊,口服0.5克,每日三次。②丹七片,口服,每次3~5片,每日3次。
(2)气血不足证
主证:视力下降,眼目干涩不能久视,患眼瞳孔直接对光反射迟钝、消失。查眼底可见视盘色淡或苍白,舌质淡,脉弦数。
治法:益气养血。
方剂加减:柴胡参术汤加减:柴胡10克,党参15克,当归10克,熟地15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郁金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丹参12克,陈皮10克,水煎内服。
中成药:①人参归脾丸6克,每日2次。②明目地黄丸,口服,6克,每日2次。③丹七片,口服,每次3~5片,每日3次。
急性结膜炎
急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由细菌、病毒传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染性强的特点。临床主要表现为结膜充血、伴有脓性、水样或黏性分泌物,或引起同侧耳前淋巴结肿大,有压痛。
中医辨证治疗:
(1)风热上袭
主证:眼红、痒痛交作、畏光流泪、怕热、目中干涩有异物感、眼分泌物黄白而结。
治法:疏风散热
方药:疏风散热饮子加减:防风10克,羌活10克,牛蒡子10克,薄荷10克,连翘10克,栀子10克,甘草10克,大黄5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水煎内服。怕光流泪较重加紫草10克,蒲公英12克。
中成药:①鱼腥草滴眼液点眼,每日4次。②银翘解毒丸6克,每日2次。③芎菊上清丸6克,每日2次。
(2)热毒炽盛
主证:双眼红赤,眼痛头痛,眼胞肿胀,眼分泌物多而黏结,或流淡血水,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
症状:清热解毒
方药:泻肺饮加减:柴胡10克,桑白皮10克,黄芩10克,薄荷10克,赤芍10克,栀子10克,熟大黄6克,野菊花10克,蒲公英15克,紫草12克,生甘草10克,水煎内服。口干加生地10克,天花粉12克。
中成药:①鱼腥草滴眼液点眼,每日4次。②双黄连口服液10~20ml,每日2次。
预防:
本病因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容易造成广泛流行。其传染方式多是由健康人眼接触患眼分泌物而引发,故应强调预防。
(1)健康人保持眼部卫生,不用手揉眼睛。
(2)应注意隔离,避免患者到公共场所活动。
(3)对患者接触过的手帕、洗脸用具、枕套以及儿童玩具等要严格消毒。
(4)医护人员接触过患眼的手和医疗器械,以及污物等均需严加消毒处理。
(5)患者可戴遮光镜但禁忌遮盖患眼,忌带隐形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