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致忘记了我们为什么而出发
- 索引:325
- 发布时间:2008-03-04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现代社会,价值的多元判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过去,我们说价值是一元化的,简单的二分法导致了一元论。就在30年前,人们住的是单位房,也没见谁住别墅;工作上尽职尽责,也没见谁跳槽;婚姻上尽管磕磕碰碰,也是“宁拆一座庙,不破一桩婚”。也就是说,那个社会没有给我们太多的选择。然而今天,不说其他,就是上超市买牙膏,你也要仔细想半天:买广告做得最好的那种吗?是国产的好还是进口的好?连牙防组都靠不住,我们该以什么来评定牙膏的质量?在我们脑子里,会跳出很多想法
我们的生活为什么会有迷惑?当多元选择摆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对有准则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奢侈;对没准则的人来说,那就是一种灾难。因为我们会彷徨不定,我们会思量不同的价值标准。在多种欲求之间,一个人会走得很远。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说过一句话:“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致忘记了我们为什么而出发。”事实就是这样,很多时候,人们在周而复始的忙碌中,忘记了自己最初的追求是什么,忘记了自己最终应该到达哪里。在时代变迁中,我想起了一些朴素的道理。返璞归真,也许就是最好的答案。从简单事物中给自己找一个朴素的起点。
孔子教育学生的时候,讲过很多励志名言。有一天,学生问孔子,您总在讲君子,那么何为君子?孔子回答:“不忧不惧。”一个人内心如果没有太多的忧思,也没有太多的恐惧,那就是君子。学生很不以为然,他认为一个君子应该做很多事,仅仅不忧不惧也太简单了吧。孔子这样反问,一个人透过内心、反躬自省的时候,能够不忧思、不恐惧,这样的标准还不够高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君子是从反省内心开始的,你要从内心给自己一个准则、一个起点。
很多人都认为孔子是万世师表、至圣先贤,有着强烈的人格魅力。那他最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有人问孔子,你希望别人怎么评价你?儒家提倡“任重而道远”、“以天下为己任”,孔子的理想是不是如此博大呢?当时,孔子提到了3个标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一方面,人人皆有父母,当老人们想起他的时候觉得安心就够了。这个“安”在我的理解中,是外在可以安身,内在可以安心。不管物质生活怎么样,都要让老人安享天年。另一方面,每个人都会有很多朋友,有的朝夕相处,亲密无间,这当然是最好的朋友了。但是人的一生中总会有那么几个人,他不在你的眼前,却永远在你的背后默默支持你;他不会锦上添花,却总是雪中送炭;他对你的温度不是火热滚烫,却恒久温暖。这样的朋友我们只能给他一个“信”字。还有,当你的晚辈想起你时,又是什么感觉呢?孔子希望他们能够经常想起他。大家知道什么样的人令人怀念,不光是那些人格高尚的人,还包括那些朴素坦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