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站点

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

请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登录网站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 会员风采备份
0

情志养生之一:七情六欲人之常

  • 索引:219
  • 发布时间:2007-09-28
  • 点击次数
  • 加入收藏
  • 发表评论
  • 语音阅读
  中医有“七情”致病亦治病之说。何谓“七情”?为什么“七情”能够导致疾病和治疗疾病?其中医原理是什么?情志养生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从本期开始,我们邀请江苏省中医院副主任医师薛明新、陈四清为读者解答这些问题。他们将以中医“七情”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身心医学的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为大家阐述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活动产生的生理、病理基础,以及情志失调对人体的危害。他们将结合古今中外大量生动有趣的病案实例,证明情志养生的重要性,介绍调节情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详细介绍常见身心疾病的防治方法。希望能为广大读者了解、应用情志养生方法提供依据和参谋。                            ——本版编辑

  情志与情绪是同一范畴的概念,属于人的精神活动。它是指人们对外在环境各种刺激引起的心理状态,即个体受客观事物刺激后所作出的一种内心反应。中医将人的情志活动归纳为7种,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统称“七情”。作为情志活动,具有如下特点:

  情志活动是正常生理表现
  《读医随笔》指出,“喜怒思忧恐,本乎天命,人而无此,谓之大痴,其性死矣”。所谓“七情六欲,人之常情”,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后,感觉轻松愉快高兴,而失去亲人则会痛苦和悲伤,对敌人的挑衅则愤怒难忍,遇到危急可能引起震惊与恐惧,这些都是任何一个有灵性的人的正常反应。

  情志活动是一种主观体验
    不同的刺激,可以产生不同的情志活动,而同一种刺激,由于境遇和心情的不同,在不同的人也能产生不同的情志活动。所谓“我哭豺狼笑”,即是同一种结果所造成的敌我双方截然相反的反应。

  情志活动表现形式常相似
    研究表明,虽然种族不同、肤色不同、饮食文化习惯各异,但人类表现喜怒哀乐的面部表情却惊人地相似。例如愤怒时,身体直立、胸部挺起、紧握拳头、鼻孔张大、咬牙切齿等。表达友善的微笑,表达厌恶的皱眉等,别人一望便知。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情绪愉快时,人的眼球活动增加,主动与周围的目光接触;抑郁时,眼球的活动量和活动范围均减少,而且回避与周围目光交接;紧张状态下,眼球活动增加,而视野范围缩小,密切注视着周围环境瞬间的变化。正因为表情动作具有生物学根源,所以基本的喜怒悲怨等原始情绪在全人类都是相似的。

  情志活动可造成一定生理变化
  无论是良性的,还是不良的情绪,均可通过内分泌腺和植物神经系统的调节,产生一定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加速、瞳孔扩大、呼吸加速、血压升高、血糖增加、不思饮食、面红目赤,甚则出现“毛骨悚然”、“怒发冲冠”等。正因为如此,当外来的精神刺激突然强烈或持久不除,使得七情过激,超过心理活动的许可范围,就成为致病因素,所以“七情”也称为精神致病因素。中医认为,五脏生五志,即喜(惊)为心志,思为脾志,怒为肝志,恐为肾志,悲(忧)为肺志。如若“七情”太过,则引起相应脏腑功能活动和气血紊乱,即过喜(惊)伤心,过思伤脾,过怒伤肝,过恐伤肾,过悲(忧)伤肺,以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悲(忧)则气消等。
  总之,“七情”是人体的正常情志活动,但如若七情过激,则成为人的一个致病因素。如《医醇(腾字去马加贝)义》所说:“夫喜、怒、忧、思、悲、恐、惊,人人共有之境。若当喜而喜,当怒而怒,当忧而忧,是即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也。此天下之致和,尚何伤之有?惟未事而先忘将迎,既去而尚多留恋,则无时不在喜怒忧思之境
中,而此心无复有坦荡之日,虽欲不伤,庸可得乎?”
                   (薛明新 陈四清,健康报2007.05.17  5版)